第八节 园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069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园林
分类号: TU986
页数: 2
页码: 610-6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蒲城县城乡园林的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城乡建设 园林

内容

一、公园
  民国期间,未设公园,春日及重九,居民大都登仙楼山游乐。民国8年(1919)春,在仙楼山种植杉、槐、楂、樟、桐、合欢、茶等苗7000余株。民国35年后,仙楼山上的玉皇阁、达天楼、灶君殿等处年久失修,胜迹日就湮没。
  1980年春,开始建设公园,先后建成仙楼山公园、西门公园、南门公园。
  仙楼山公园 又名仙楼山森林公园,在城东仙楼山,面积595亩,最高海拔333米。东越王馀善曾在山巅置烽堠,称越王台,故仙楼山又称越山、粤山。宋、元、明时期为道家栖游之地。清时,在此建南浦书院,为全县第一胜迹。曾有新旧景点24处:仙楼、讲堂、越王台、金鸡岭、炼丹井、铁笛岩、碧霞洞、一线天、八角亭、画竹石刻、迎仙桥、丹台、棋枰石、桃李蹊、天香楼、芙蓉池、宜竹亭、读书廊、月华亭、洗笔泉、半月池、浣花塘、西灵沼、时术斋。后年久失修,亭、楼逐渐倾圮。1976年,在此开山取石,一线天、碧霞洞等自然景致被毁。1982年春,中共浦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动员城关干部、工人、学生、居民义务植树绿化,投工2.7万余工日,栽种有杉、松、樟、雪松、楠木、枫香、法国梧桐、梅树、芙蓉花、夹竹桃、红叶李等170个品种10万株苗木,集资开辟环山水泥道735米,石阶路2条284级。山脊和山腰处,建有迎仙楼、小天竺、唤鹤亭、越王亭、卓观亭、“曙光阁”、革命烈士纪念碑。
  西门公园位于南浦桥北端西侧,南临南浦溪,占地5.5亩,东西长175米,南北宽27米,略呈梯形。1980年开始在河滩上填土筑堤,1984年建成沿溪长堤112米,堤边立方柱护栏59支,以铁索相连,建花架长廊。园内筑有花坛、假山、方亭、曲径、小池、石桥,并植花木160多种1800多株。
  南门公园 又名儿童游乐园,位于水南游览桥南端,北临南浦溪,占地3亩。1986年兴建,园内植有花木,备有儿童游乐设施。公园与游览桥相映,可观赏南浦绿波之趣。
  二、花园
  古代,浦城的官吏、富户,在读书处、住宅区建花园。宋状元章衡宅旁建花园,后其宅前街巷即称为花园衕。明朝著名的庭院有吴氏会心园,后改名为准提阁,园内有九曲池,可通小艇,池心有阁,池畔有楼,明书画家董其昌为此楼题名“栖鹤”。清朝,著名园林有祝氏琴楼,建于假山顶;有北东园,清文学家梁章钜侨居浦城时,在章衡花园旧址建,该园有方池半亩,环池略缀屋宇;祝昌泰笥庄,内有绿轩、水池,池东建来青亭;还有斐园。
  民国期间,城内有四大花园:花园衕的陈处花园(原北东园)、后街的朱处花园、师公衕的周处花园、后街头的祝处花园(原祝氏琴楼)。
  解放后,私宅花园因改建而逐渐消失,居民及机关单位养花植草有所发展。1960~1962年间,很多花园被垦为菜地,其后,养花种草得到提倡。1982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规定每户都要栽花5盆。现在机关、学校、企业单位和住宅的阳台、空坪都种有花木。县招待所绿化面积约10亩,种花植木。县招待所内仙楼宾馆建花园名“静苑”。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仙楼山公园
相关专题
西门公园
相关专题
南门公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