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税务管理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0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税务管理制度
分类号: F812.7
页数: 5
页码: 528-542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管理体制、税务管理制度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管理体制 税务管理制度

内容

唐贞观(627~649)间,分户等纳税米,上户交米1石2斗,次户8斗,下户6斗。后又分为九等。宝应元年(762)后,始以亩定税。建中元年(780),实行两税法,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杂徭名目取消,全部以土田起科,不以主、客户分等纳税。五代王氏治闽,丈量土地,田土分为三等,膏腴给僧道,其次给土著,又次给流寓,除加重两税外,天福三年(938)计口算钱,称为身丁钱。天福八年王延政统治闽北时,以用度不足,又增加田亩、山洋之税,至于鱼、盐、蔬、果等税收无不倍增,造成逃避重赋者甚多。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蠲免部分税钱、税米,田产分为中、下二等,民户分主、客二类。田赋分夏、秋二季收税,以产钱为宗,夏税征钱,秋税征粮。不分主户、客户,每丁折纳7斗5升的身丁钱,又称丁粮。宋代差役繁苛,主户分为五等,按等轮充吏役和乡役,此外还有各种临时性的科差,有圣节大礼、坑冶米面、醋息、兑丁、赔补、僧司借脚、试茶等。官私寺观占有大量土地,科差多由寺观承担。民户服役多受官府需索,往往破产。熙宁(1068~1077)后,改行雇役法,以产钱高下出钱雇役,征免役钱,旧不差遣者都令出半钱。建炎(1127~1130)后,县置弓手,所免的半钱又开征。再后,乡役兼责保正、副,把免役钱移入上供。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称:“南渡后,二税虽循旧法,而递增数倍”。
  元代,田分上、中、下水田,最下。元初,只纳秋粮。元时夫役又称门役,至元二十八年(1291),实行科差法。夫役的征派,先富强,后贫弱,贫富相等户,先多丁,后少丁。贞元二年(1296)开始征夏税。户分为元管户、交差户、漏籍户、丝银金科户、减半户、纳丝户、上纳丝户、摊丝户、复业户、渐成丁户,按征收户,分户之上下交纳。大德三年(1299),佃户亦要服门役。
  明初土地分官、民二类,户口分民、军、盐、匠四类,分别以不同的赋税,并编定户籍(称黄册)和田册(称鱼鳞图册),田赋也实行夏、秋两税,官田征秋粮,称为秋租,民田征夏税和秋粮。夏税征纱棉、苎、丝、绢、米、麦,秋粮、秋租皆征米。继而又规定以银钞钱绢代输,每银一两、钱千文、钞十贯,皆折输米一石,小麦则减直十二。苎丝绢各以轻重为捐益,愿入粟者听便。米麦称为本色,米麦以银折纳称为折色。官米本、折各半,民米十分之七征本色,十分之三征折色。本色米存留各仓、折色米征银钞解京。是时,官田税较重,民田起科每亩三升三合五勺。官田有职田、学田、废寺田、没官田、官租田之分,平均每亩以五升三合五勺起科,但各类田轻重悬殊,最重的亩税至数斗。宣德四年(1429)减征,民间佃种官田,纳粮1~4斗的减十分之二,4斗以上减十分之三,全县减除官田秋粮1971石9斗多。明代的差役有里长及甲长承担的里甲正役,即催收赋税、勾摄公事、供给官府的支应费用,采办官府科派的各种上供物资。全县上供物资主要为岁办。景泰(1450~1456)年间,岁办的物资有段疋、杂皮、翎毛、弓、弦、箭,其后又增加蜡茶、颜料等,名色烦多。其外,有从事各种经常的差役徭役和从事各种临时性的差役。还有银课、炉课、渔课、税课。嘉靖十六年(1537),对徭役和差役进行改革,推行“十段法”,每年取全县丁、粮的十分之一派役,并在10年内通融扯平,由官府统一征收工食银,再由官府雇役。16岁以上的成丁每年纳粮一石。正德十四年(1519)对赋税制进行改革,推行八分法和纲银法,八分法即每一丁岁征银八分,以充岁办。纲银法即按核定官府每年支应费用,在全县人丁和税粮中按比例摊派,并按丁四粮六征收。推广这两法把原来按里甲均摊、按户轮充的上供物资及支应费用,改为直接在全县土地和人丁中按比例摊派,缓和里甲正役偏累。这次改革,还平摊官田和民田的负担。官田和民田在正赋外都有加耗,用于抵补税粮储运过程中耗损。官田的加耗比民田少一半,民田加耗7合,官田加耗3合5勺。官田的税米全征折色,每亩税在3斗以下,每亩税米折银3钱6分,3斗以上者,折3钱3分,5斗折2钱7分,7斗折2钱5分。民田则本色、折色各一半,每石税米一律折银5钱。实行“加耗折征法”后,实际田赋负担渐趋均衡。万历(1573~1619)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归并各种赋役种类,核定赋役总额,按官府控制的人丁和田产,统一派征,分类支用。差役分为纲、徭、兵、站四类等四差,都取办于丁粮,粮办六分、丁派四分、站坐派于粮。土地有四差,丁只派三差。向土地摊派的赋税有田赋、料折银、四差银,向人丁摊派的有料折银、三差银。此外还有盐税,成年男女每人征盐银1分5厘。明末,虽然各种赋税已归入一条鞭法,但又有各种加派的军饷及其他额外剥削。明代还有屯田制,浦城有军屯,设左右二卫屯田,以50亩为一份,每一份正粮12石贮屯仓,由本军自支,余粮12石为本卫所官俸粮。
  清顺治十四年(1657),颁行《赋役全书》,钱粮以明万历年条鞭刊书为准,明季一切加派名目悉从裁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丁口税以康熙五十年为准,嗣后丁口增加不加收赋税。雍正五年(1727),力役丁银匀入田粮征收,丁口和征收赋税两不相涉。这年丁口徭银4171两3钱5分7厘5毫9丝,匀入田粮内均输征收。雍正七年,浦城匠班银24两5钱匀入田粮内均输征收。贤甲人户优免丁徭,塘地山及寺垦田俱不匀派丁口。正征外收耗羡平余银,每钱粮1两加耗羡1钱、平余2分。浦城共计额征正附地丁银41324两、粮米2543石。内额支存留银7538两,起运银33785两。道光末,由于清廷为镇压太平军,转饷征兵,司农告匮,道饬各地设局抽收厘金,定事平即停征。同治四年(1865),浦城在城西设城局,开始征收,并在五里塘、深坑、姚宅、棠岭设卡。事平后,厘金仍继续征收。征收实行催征四法,即由官府发给税户易知由单,详载各户次年派征的税种和税额;由税户将税银自封投柜,官府定期开柜验收;设串票为税户完税凭证;设滚单交税户依次自催。但没有认真实行,大都采取包税的办法,由官府将税额包给胥吏,再由胥吏包给粮差或土豪。同治十一年前,田赋由户总书裁串交差役经收,分期限缴(5天为期),嗣以苛算挪亏,弊端百出,于是年开始,改派书吏分设城乡粮柜理征。全县共设12柜,设柜胥征收。清代附征杂项有夏税捐、寺租银、续增寺租银、续增新科米银、续增新垦银、溢出丁口银、库钞银、樽节纸赎银、修仓银、加价修仓银、匀贴颜料不敷正价银、炉课、渔课、绅袊吏承削免银、酒税、匠班。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各国偿款要需,饬令开办坐贾捐、铺捐、随粮捐,开始大规模的田赋附加。光绪三十二年开征牙税。光绪三十四年,以闽省创建铁路,征收丁米附加地方税。其外,还丕有养户捐、关税、当税、牛税、田房契税、盐课。清代征税弊端甚多,吏得浮溢之私,官得平余之利.有征收、奏销二册,并且不许检查。
  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大总统下令免征清宣统二年(1910)以前民欠丁米,旋奉令以既经官吏垫解者,一例照征,浦城县获免征者仅少数。民国初,下令裁厘,但仅数月,复行照办,而新定的百货厘与旧章相比,减者少,增者多。民国后,厘金不循资格,商民皆可包办,递年加解争揽,故查验倍见认真,各城门厘金悉由人包办,大城门月缴十余元,小城门月缴数元。田赋征收,由粮总向县承包,然后转包给里图。采取由官设柜,包征包解、包征官解的办法。民国2年征收验契费,民国3年开征过忙逾年加价、印花税、烟酒牌照税。县设税验契主任,主办税契、验契。民国4年,又新增丁米加征一成和屠宰税。民国8年,废止盐课,并裁官运,悉听商民采办,而储仓未售的盐由商集股承盘。民国9年,又开征屠贾捐。屠宰捐税成为县财政收入的大宗,专设县屠宰税局管理。军阀统治期间,巧立名目,自行摊派各种税捐。民国10年,杨授荣任知事,开征防务捐,城关公开花会厂(赌场)数十处,全县达数百处,政府与驻军合污,征收赌博捐。民国17年,国民党暂编第五十二师师长卢兴邦的参谋长黄赵担任浦城县长,组建自卫总局,田赋每两附加6角6分,交付自卫总局使用。民国20年,中央明令裁厘,税收分为中央、省、县三级。这年丁粮附征2成,作自治经费。民国21年5月,县开始保卫团捐,以丁每两配征1.8元,设征取处征用,缴县政府拨用,虽经呈报,但未奉准。民国22年3月,改用征收田亩捐的名称,按15亩合含丁粮1两,每两配收1.8元,由粮柜带征。仍为保卫团所用。民国23年自治费归省库,区署另征房铺宅地税充经费。抗日战争开始后,捐募增加。民国25年7月,福建省财政厅下令废除包商制度,撤销按税种类设局分卡的组织。浦城原设的税务局、牲畜管业税局、烟酒税稽征所等税务机构撤销,设立浦城县政府经征处,统一省、县税的收入。省还在特种营业税旺盛的地方设立税务局和税务所,在浦城设稽征所征收。民国27年5月,开征疋头特种营业税。同年开始募集国难防务捐,8月,各乡自卫队改县保安队,由自卫队经费统收拨交。12月,取消自卫费,将营业税加倍征收,以充保安经费。次年2月,举办迷信捐。由于粮价高涨,财政收支失去平衡,粮食供需脱节。民国29年6月,开征米、麦、茶、桐、茶油出境运输手续费,以求收支平衡。民国30年9月1日,成立田赋管理处,将田赋改征实物,即以抗战前一年全县的平价为准,将田赋折征实物,11月1日如期开征。民国31年1月,县经征处撤销,改为城区、临江、西乡、仙阳四个经征处,隶属县政府。这年营业税交直接税局,归中央办理,停征房铺宅地税,开征营业牌照税和房捐。同年2月,财政部福建区建瓯分区浦城办事处接办省税,战时烟酒消费特捐、猪牙税、保安附加,属省库收入。牲畜税原系福建省浦城税务所代征,接收后改为办事处直接征收,其他屠宰税由经征处带征,接收后由县政府带征。征实后,财政收入增加,足可抵补各种田赋附加,但当局仍以各种名目附加捐税。这年田赋附加自治捐,下半年又按户征足两季,既按粮户所在地指派,又再由田产所在地加捐。由于捐募名目甚多,民力不堪负担。7月1日起,全县所征的外销米粮乐输捐、纸捐、香菇捐、麦捐、油捐、豆类捐、莲子泽泻乐输捐,一律停止征收,各乡镇向民间任意摊派款项陋习亦经严禁。民国32年自治捐停收,但全县仍以财政支绌,列入预算照收。各乡镇以军队过境或特殊需要为名,强行摊派。这年下半年下期开始,田赋每元带征县级公粮1斗5升,还实行征购征借,规定民国37年开始,5年归还,需至1952年才能还清。民国33年,自治捐在省令一再催促下才取消,另开始征收因地制宜税。这年,各乡镇征收所一律裁撤,乡镇公所内设征收员2人,屠宰税、筵席捐、因地制宜税等县税,一并由征收员代收。民国34年1月,4个经征处合并成立县税捐经征处。8月,成立浦城货物税办公处,办理烟酒商登记,开征家酿酒税。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浦城经济日益走向崩溃,财政支绌,捐税迭起,提高税率,扩大征收范围。民国35年8月,停收警捐,另筹办因地制宜捐以资抵补。民国36年11月,募收畜猪乐输捐充“清剿”经费,又征收纸、木、油、笋土产乐输捐。12月,省令“清剿”经费不得募收,即将屠宰税率增征3%,同时为补充财政收入,又将纸、木、油、笋土产乐输捐税率从3%提高到5%。这年县税的税别有营业税、田赋增值税、契税、房税、滞纳罚款、监征费、结婚证书费、支解费、公产租、学产租、补助免征田赋、国教基金、因地制宜税、猪牛羊屠宰税、营业牌照税、筵席税、清剿经费、娱乐税。民国35年和民国36年两个年度,田粮各免征一年,以征借来抵补。民国37年7月,取消“戡乱”经费,又以自卫特捐名照征。民国38年初,扩大房捐的征收范围,由原在城区、石陂征收,扩大到仙阳、富岭、永兴、临江。税款折征米谷,75公斤的猪屠宰税要征米225公斤,还要附征荣军及保安队副食品差价和耕牛基金60公斤,共285公斤。
  浦城解放后,于1949年7月成立县税务局。12月,成立福建省税务局建瓯分局浦城办事处,按照“一般照旧,个别废除,税区不变,机构保留”的精神,取消苛捐杂税。国税征收直接税、货物税、统税3种,地方征收屠宰税、营业税、特产税、筵席及娱乐税、营业牌照税、所得税、房捐、货物税、印花税。1950年1月,统一全国税收,建立多税种、多次征的复税制以及“公私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税收政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税法的制订权、停征权,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调整,全部由中央统一掌握,税收的减免数亦基本集中中央。全国统一的税收14种,浦城开征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存款利息所得税、交易税、屠宰税、使用牌照税、特种消费行税、房产税、地产税等10种。7月,根据调整税收,酌量减轻人民负担的精神,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房地产税,货物税的税目由1136个简化为353个,印花税的税目由30个简并为25个,降低房地产税、所得税、部分货物税的税率。1951年,房地产税停征。1952年,使用牌照税未列入开征城市而停征。1953年,根据保证税收,简化手续的原则,实行将原征货物税的22个品目,改征商品流通税,凡生产交纳货物税产品的工厂,把原来征收的营业税和印花税,并入货物税征收。货物税目又简并为174个。工商业应交纳的印花税及附加并入营业税和临时商业税,所得税与附加合并征收,经修改后,全县只征收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牲畜交易税、屠宰税、文化娱乐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8个税种。1957年开征车船使用牌照税。
  1958年,开始扩大地方对税收管理的权限。税制从复税制过渡到单一税制,简并税种,将货物税、商品流通税、营业税、印花税简并为工商统一税。改为纳税环节,把工农业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实行两次课税,取消批发环节的税收,简化计税价格,工业产品一律改按销售收入计税,减少对“中间产品”的征税,由原来规定的26个产品,只保留棉纱、白酒、皮革3种继续征税。将工商业税中的所得税改为独立税种,称为工商所得税。经过改革,全县只征收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城市房地产税、文化娱乐税、特产税。1960年,停征城市房地产税。1962年,开征集市交易税,1966年停征。这年,在粮食系统试行国营企业工商税。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已经简化的税制又作为繁琐哲学进行批判。1973年,继续按照“合并税种,简化征税办法”的原则,在工商统一税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合并,把工商统一税及其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合并为工商税。对国营企业征工商税,对集体企业征收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和屠宰税只对个人征收。税目由108个减为44个,税率由141个减为82个。全县开征的税种有工商税、工商所得税、屠宰税、使用牌照税、牲畜交易税。过于简单的税制,使税收同国民经济活动的许多环节不挂钩,影响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1978年后,实行工商税制全面改革。县执行有关减免税的规定,税制从单一税制发展到多种税、多层次的税制,并向全面以税代利过渡,形成以产品税为主、所得税与调节税为副的税收制度。1983年实行第一步利改税,对国营企业普遍征收所得税,大中企业加征调节税,税后利润原则上归企业支配,实行自负盈亏。这年还开征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并征集一年的福建省重点建设资金。1984年10月,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完善工商税制,将工商税分解为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扩大增值税品目。设立城市维护建设税,恢复征收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对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1985年开始,还先后开征集体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奖金税、土地使用税、筵席税、印花税、牲畜交易税。1986年11月开始,县对税收管理权限扩大,对临时性减免税审批权限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有权具体执行减免的有:个体户每户减免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合计税额在2000元以下的;县属国营企业减免所得税额在1万元以下的;集体企业税前以利还贷金额在5万元以下或以新增利润归还贷款本息60%的;个体户减免所得税在500元以下的;地方各税。划归乡镇财政收入的税,其零星、分散税源或税务机关征收力量不足的,可由乡镇政府组织征收或委托乡镇政府代征。1988年,全县征收的税种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个体所得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奖金税、建筑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印花税、教育附加等,同时征集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收福建省以工建农、以工补农资金。此外,财政部门征收的有农业税、契税、特产税。新的税收制度,使税收的组织收入功能增强,税收的经济调控功能亦得到加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