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仓储 保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00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仓储 保管
分类号: F762.1
页数: 3
页码: 518-5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蒲城县粮油的仓储和保管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粮油 仓储 保管

内容

第一节 仓储建设
  一、粮仓
  北宋,县署内设常平仓1所、省库1所,以储征粮。在民间有仙阳镇永利仓1所,仁风里等社仓数所储民粮。南宋,仿效朱子社仓之法,在北乡建盘亭社仓;在南乡建东礼社仓。宋绍兴五年(1135),建举子仓12所,其中城内1所,东乡2所,南乡3所,西乡1所,北乡5所,逐乡捐谷,就近存储,用于育婴。
  明洪武二年(1369),在宋常平仓故址建际留仓1所,存储征粮。洪武十四年,在县东儒学馔堂后建儒学仓,收贮本校师生俸廪及学田租谷。洪武十八年,建预备仓4所,其中东区仓在东乡泰宁里(今属富岭镇),南区仓在南乡清湖里(今临江),西区仓在西乡新兴里(今永兴),北区仓在北乡长乐里(今仙阳)。正统六年(1441)在东、南、西、北区仓旧日址重建预备仓。正统十年,旧际留仓不够用,又在县东罗汉寺故址添设际留仓1所。此后,四乡预备仓废,储谷移于城内元妙观左侧城仓。崇祯(1628~1644)间,在县北建义仓2所。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朝廷令各州县置常平仓,定储谷数额以备荒歉,县在明际留仓旧址修建常平仓,历经增补,共44廒。雍正十年(1732)增建10廒。乾隆四年(1739),增建23廒,共77廒。乾隆五十二年,因遭火灾仅存38廒。嘉庆四年(1799),修建30廒,计68廒。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东教场之右,以胜果寺房改建义仓1所,仓廒7间。咸丰八年(1858)常平仓毁于火灾。光绪十五年(1889)后,在北、东两乡重兴社仓,光绪二十五年,社仓共27所。
  民国初,旧制仓廒多废。民国22年(1933),贯彻内政部《地方仓储管理规则》,实行官买积谷,以裕储粮,浦城为省定储粮重点县之一。民国23年,全县在6个区设粮仓48座,晚稻积谷数共15365.20石。民国24年2月,县府通过《浦城县办理县区乡镇仓储通则》。民国25年11月,县府通过《浦城县县仓积谷购买委员会简章》,当年全县仓廒87所,积谷21426石。民国30年开始,田赋征收粮食实物,当年为39.95万石。官办粮仓分为三类:设在征收地点的称“收纳仓”;设在水陆交通要道,集中收纳运存的称“集中仓”;设在转运地、交接、消费地点的称“聚点仓”。民国32年,全县官办粮仓共168座,总仓容12.11万石。民国36年,县田粮科设西山、下沙、富岭、瑞安、浮流、高泉、临江、布墩、石陂、旧馆、水北、观前、招贤、永兴、新兴、洋溪、古楼、仙阳、仙南、忠信、游村、九牧、毕岭、棠秀等粮食集中仓24个,每仓容在150吨左右,其中有国库仓8所。
  解放后,人民政府田粮科接管旧日官办粮仓10所25座积谷4180吨,分别在玉树林、浮流、瑞安、富岭、临江、九牧、忠信、石陂、官田、仙阳10处,总仓容1500吨屯。此外征用和借用民仓共152处,390廒,仓容370吨。1951年2月,县粮食科在水南房家祠堂,扩建第一座基建方式仓,设17廒,总容量900吨。当年全县仓容达2500吨。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粮食入库量猛增,粮仓紧缺,县以国家拨款和地方筹资结合建仓,当年在仙阳粮站建造第一座苏(联)式仓,仓容678吨;在山下粮站建造简易仓1座,仓容239吨;在城关建造普通仓1座,仓容1224吨屯。至1959年共建粮仓38座,总仓容20212吨。
  1965年,在濠村粮站蒋溪口粮点第一次建造砖圆仓2座,仓容489吨。是年全县建仓7座,仓容共2463吨。此后,不再造简易仓和苏(联)式仓。至1969年,全县有粮库60座,总仓容27900吨。1972年,永兴等地仿效北方建造土圆仓,其墙身用稻草黄泥砌成,顶部用稻草覆盖,因南方雨水多不适用,即废。1970~1979年,新建粮仓47座,增加仓容30128吨。
  1980年,在周叉垄首建高型仓,每座仓容量达1015吨,为全县仓储最高数。至1983年共建高型仓13座。1984年,粮食入库量空前,增至10.8万吨,而当时仓容仅8.5万吨,县采取“加高超储”、“民代国储”等措施解决储粮难问题。当年9月,县粮食局荣获商业部颁发的全国粮食仓储工作先进单位奖励。1988年,全县共有粮仓158座,总容量9.6万吨。
  二、食油仓库
  解放初期,食油容器用陶瓷缸、白铁柜、木制桶储存,共300余件,容量140吨。1954年,县供销合作总社建造大油池2个,石板结构,容量10吨。是年,县粮食部门开始新建储油容器,用杉木制成大、中、小油桶,容量分别为2.5吨、0.75吨、0.5吨,油柜容量1吨。1955年,县将后街1座仓容500吨的粮仓改为油库,油容量100吨。至1956年,建有大油桶14个、中油桶34个、小油桶38个、石板池1个、油柜5个,总容量90吨。1959年开始使用铁桶装运和储存,每只铁桶容食油180公斤,逐渐取代木桶和石板池储油。1985年,全县有铁桶2000多个。
  第二节 粮油保管
  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清嘉庆四年(1799),常平仓储谷达4万余石,其后官吏“浸失例意,不借贷与民,亦不推陈入新。”“以致陈陈相因,日就红腐,不堪久存”。解放初期,仓容设备差,储粮数量不多,粮食保管除在入库时把好质量关外,用传统的灭鼠、消毒方法,加强仓容观察,防止粮食变质。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后,储量增加,建立粮食管理责任制。嗣后,随着仓容设备条件改善,科学管粮水平逐日提高。是年开始使用油蒸式水份测定仪,采用干辣椒草压盖粮面防虫,全面开展粮仓灭鼠活动。1954年,开展无霉烂、无虫害、无鼠害、无事故的“四无”粮仓活动。1955年,使用氯化苦熏蒸粮仓,用化学药剂防治。1957年,石陂、九牧、富岭、临江、城区实现“四无”粮仓区。1960年推广温控保粮方法。1963年,县粮食局制订一套保粮制度,使粮仓保管工作制度化。1969年实现“四无”粮仓县。1970年起,推广气控储藏,通过密封缺氧,达到延缓粮食生理活动和杀虫制菌作用。1973年开始使用电子自动测温仪。1976年10月,全省仓储科技会议在浦城召开,水南粮仓机械化保管列为全省的先进典型。1979年开始使用BT型晶体管水份测定仪。1980年开始使用TSKC—1型含水快速测量检测仪器。1985年被评为全国储粮先进县。至1988年连续保持“四无”粮仓县称号。
  粮食的安全保卫工作,解放初期,因匪患猖獗,县人武部配备各仓库短枪共22支。随着仓容增加,1952年加配步枪56支护仓。1953年后,社会安定,粮食保卫工作改由当地民兵配合仓管员负责。1966~1988年,由仓管员负责。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