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业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业务管理
分类号: F722.57
页数: 3
页码: 502-50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浦城县商业业务管理情况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仓储、转运等。
关键词: 浦城县 经营管理 业务管理

内容

一、采购管理
  清末至民国期间,工业品基本靠外埠采购;农副产品基本在县内采购,多受牙行控制。
  解放初,私商采购以市场为主。国营商业商品由上级公司统一调拨,县划属上海供应区。1957年起,部分轻工业品由省内购进。1962年,县改属浙江金华供应区。1965年起,轻工业品基本上由省内二级站供应。同时有小部分向工厂直接进货,开始实行计划分配商品和选购商品相结合的制度,对完成征购、派购任务后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供销合作社向生产者议价收购。
  1979年,开始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对计划外商品,一般通过参加外地供货会、展销会、物资交流会或派采购人员,采取选购、合同订购、代销等形式组织进货,同时允许个体商户采购。农副产品收购扩大议价范围。1985年,农副产品取消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订购制。计划外商品采购额大幅度上升,个体户采购量大幅度增加。
  二、销售管理
  批发 民国时期,较大的零售商兼营批发。解放初,批发业务由国营商业经营管理。批发对象主要是私营商户、供销合作社及国营零售门市部(内部调拨),对私商批发品种不限制,批发起点低。1953年后,针纺织品、絮棉、煤油等停止对私商批发。1956年对私改造后,批发对象增加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小组,对个体商贩批发额逐步减小。1969年,停止对个体商贩的批发,对合作商业批发只限于对副食品行业,品种分配也给予控制。
  1979年,多种形式的商业涌现,国营商业批发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但对集体、个体不批发一、二类工业品。1982年,对集体、个体商业批发的商品品种、数量上无限制。1985年后,大批集体、个体批发业出现,批发商品品种逐步增多。
  零售 解放初期,国营、合作社商业在批判继承旧商业传统经营方式的基础上,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经营作风,逐步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零售方式。1954年后,为保障人民生活供给避免商品脱销和涨价,对棉布、针纺织品、絮棉、煤油等消费品采用凭证票供应。1955年后,又先后对火柴、肥皂、香烟、糕饼、酒(地产水酒除外)、罐头、猪肉、家禽、蛋、水产、食糖,实行按人或按户凭票供应;乳制品批条供应;手表、缝纫机按到货数量发证到单位分配供应;糕饼、米面点心收取粮票供应。1959年开始供应侨眷、归侨一些紧缺商品,凭证券到指定商店购买。1963年起,市场全面好转,除棉、食糖、猪肉、沪产手表、缝纫机外,其余商品敞开供应。1968年,商品供应紧张,凭票证(或批条)供应商品增加香烟、乳制品、禽、蛋等。1976年后,香烟取消票证供应。
  1979年,国营、集体零售商店高、中档商品大量增加,小商品(主要是小百货)供应不足。是时,个体商户开始增加,经营以小商品为主,弥补市场的不足。1979~1981年,先后分别取消禽、蛋、猪肉、食糖的票证供应。1983年、1984年免收布票和粮票。至1986年,凭票、证、券供应办法基本取消,但对名牌的自行车、彩色电视机、香烟、瓶装酒等名牌商品,控制供应;重大节日时对禽、蛋、水产、名烟、名酒等副食品,临时发票供应。1988年,取消控制性供应,商品零售全部放开。
  三、仓储
  清光绪八年(1882),盐务局在石陂南岸设4幢官办盐仓。
  解放初期,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仓储多利用民房,设备差,商品残损变质现象多。1956年,商业、供销部门共有简易仓库14座,其中新建砖木结构仓库4座,面积2200平方米。同时制定商品进出仓手续制度。1962年,百货公司建成砖木结构仓库6座,面积共1610平方米,将大百货、小百货、棉布、火柴分仓储存,并设置消防器材,加强安全措施;库内设置货架,分门别类存放,管理日益改善。1963~1964年,糖烟酒公司、副食品公司先后建成4座砖木结构仓库,将糖、烟、酒及其他副食品分库储存,避免商品互相影响造成变质。1966年开始,供销合作社系统控制一定资金用于基建,仓库设施也逐年改观,至1969年底先后建成食盐、竹柴炭、土产、日杂、果品、农贸等仓库,面积共2800平方米,基层合作社也各建成仓库1座。1967年,医药公司在城关建成1座砖木结构中药仓库,面积672平方米。至1970年,全县有商业仓库40座。1971年,五交化公司建成钢筋水泥结构油库1座,储油能力637吨。1972~1975年,先后建成禽、蛋、食品、大百货、肥皂、小百货、五金、交电、生猪等砖木结构仓库11座,面积共4130平方米。1978年,全县共有商品仓库91座。
  1979年后,商品仓库增加。1979年,物资局建成危险品仓库3座,面积218平方米。1981年,油库扩建,储油能力提高到1729吨。同年,在城关建1座面积1000多平方米,储藏量350吨的冷冻库,解决县内食品保鲜问题。1981~1984年,建成仓库21座,面积9828平方米。1985年,建成药品、酒精、糖、烟、酒仓库7座,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年,全面推行仓储承包责任制,签订承包合同500余份;开展创“四无”(无虫蛀、无霉烂、无差错、无事故)、“四好”(安全措施好、商品保管好、热情服务好、增产节约好)、“四防”(防火、防盗、防鼠、防差错)仓库竞赛活动。1988年,全县商品仓库共279座9.05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局系统45座1.5万平方米,供销合作社224座7.01万平方米,物资局8座0.44万平方米,农机公司2座0.1万平方米。
  四、转运
  解放后,国营商业商品多从二级站或产地直接调运。供销合作社因农副产品及生产、生活资料吞吐量大,运输衔接问题突出。在江西上饶市、广丰县五都和浙江江山县贺村设转运机构,办理中转业务。
  1954年5月,县供销合作总社在上饶市和广丰县五都分别设立毛竹转运组。盘亭、古楼收购的毛竹,采用水运至五都转运组验收,转运上饶装车,运销各地。1955年冬,县供销合作社在浙江省江山县贺村镇建立驻贺村物资转运组。1956年接收省供销社驻贺村物资转运组场地、建筑物。1957年3月至1963年4月,共转运物资6.5万吨1339个火车皮。1963年5月,更名驻贺村物资转运站,同时将分驻五都、上饶的毛竹转运组划归贺村转运站管辖。1968年12月,国营、合作商业再次合并后,转运量增加,年均调出物资约4万吨800火车皮,调入物资约3万吨600火车皮。1980年9月,上饶、五都毛竹转运组撤销。自建立以来至撤销止,共转运毛竹515.9万根3371个车皮。1981年起,贺村物资转运站除为县内商业承办中转业务外,还面向社会,为省内外服务。1985年中转内外调物资52874吨964个火车皮。1988年中转物资56817吨1055个火车皮。贺村转运站自建立起至1988年底共中转内外调物资177万吨35435个火车皮。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