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服务业
分类号: F719.357
页数: 3
页码: 500-502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浦城县服务业情况包括旅社业、理发业、浴池业、照相业、洗染业等。
关键词: 浦城县 服务业 理发业

内容

一、旅社业
  民国期间,县党部、农会办有招待所,民间旅社皆为私营。抗日战争期间,城关较大的旅店6家,铺位180多个,服务人员70余人。乡区各集镇、公路沿线村庄、沿河两岸大小码头均有客栈。解放前夕城关有大小客栈33家,设备较好的7家,共有铺位595个,服务人员305人。
  解放后至1956年初,城关旅店、客栈发展到51家,其中设备较好附设旅客食堂的10家,干部招待所1座。1956年4月,旅社实行公私合营和合作化,成立城关合作旅社,农村有合作客栈67个。1957年,德星门外第一家国营旅社开业,客房25间74个铺位,附设旅客食堂,年营业额约2万元。1958年后,各公社所在地由供销合作社将合作客栈合并为旅店,全县共8家150个床位。1964年,开设国营车站旅社80个床位。1973年开设爱民旅社30个铺位。至此,全县旅社12个,其中县城4个,农村8个,共有床位450个。1980年,开设国营五四旅社,四层楼,190个床位,除配备家具外,开始设置卫生间和家用电器。此后,二轻局、林业局、武装部、民政局等部门的招待所先后扩建并向社会开放。1984年,县干部招待所又称仙楼宾馆,向社会开放。1988年,全县旅社共有66家(含国营、集体),床位3000多个。其中仙楼宾馆、闽北饭店(原名五四旅社)向外宾开放;私营、个体饭店427家,多数在公路主、干线上,其中五里塘村150米长的205线公路两旁就有27家。
  二、理发业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县城多为走街串户的理发担,农村多为按约上门的“剃包头”。民国初期,县城有固定理发店2家。解放前夕至解放初期,县城理发店发展到40户,有理发员50多人,均私营;农村集镇有少数私营理发店。1956年,城关私营理发店成立合作理发店,理发合作小组15个,农村由供销合作社办理发店12个。1965年,城关大圆弧服务大楼开设大型理发店,置活动理发椅20余张,首次使用全套电动理发工具。1979年,成立县理发总店,下辖城关理发店8个。1980年后,县城理发店更新理发设施,采用化学冷烫发技术。全县个体户理发店迅速发展,以时髦的发式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与国营、集体理发店竞争。1988年,城关和集镇有理发店50多家,其中国营、集体办10家,理发员69人,其余全部为个体户。
  三、浴池业
  民国32年(1943),江苏人杨福康在县城开办“龙泉池”,为全县第一家浴池。民国36年开设“大安浴池”、“新龙池”,各浴池皆用铁锅烧水,一批只能接待10余人。1956年合作化中,浴池业合并,成立“新华浴池”,置大池1个,每次接待20~30人,单人瓷盘3个,另开设修脚业务。1982年,县饮食服务公司在新华浴池基础上新建浴池,置大池1个,84平方米,一次可接待80余人,另设单人女浴室6间,瓷盆5个。1985年后,城关电站利用发电余热烧水办淋浴,对外开放,一次可接待30余人。1988年,有浴池业2家,每批可接待110人。
  四、照相业
  民国32年,县城开设普卫轩照相馆,为全县首家照相馆,资金300元。次年开设“真吾”照相馆,随后又先后开设“康乐”、“美光”照相馆。是时,照相馆只有6寸活动坐机,用三脚机架,采用日光照相。1956年,通过对私改造,成立合作照相馆,从业人员19人,下设2个营业部。1958年,已采用灯光照相。1963年,已采用着色和景相合成照相。同年,合作照相馆分别在仙阳、临江设立照相点。1969年,合作照相馆被解散,部分人员下放农村,剩11人成立国营照相馆。1974年,下放人员回城复职,重建合作照相馆,后称百花照相馆。1980年后,照相馆增加,设备更新,用半自动彩照扩印机、彩色冲洗机、放大机、转盘机(闪光机)等设备,并引进天然彩色照相技术,印制相片每日1000余张。至1988年,全县有固定照相馆5家,其中城关有4家,仙阳镇1家。
  五、洗染业
  清末及民国初期,江西人到县城开设染坊,全县有6家,从业人员40~50人。主要从事白布、土布染色。解放初,有私营洗染店7家。1956年,私营洗染店合并成立合作商店。1970年起,化纤布、的确良畅销,洗染业渐萧条。1983年停业。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