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外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8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对外贸易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3
页码: 497-499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浦城县商业对外贸易情况包括出口商品、进口商品、若干年份供应出口商品情况表等。
关键词: 浦城县 商业 对外贸易

内容

第一节 出口商品
  明、清以来,县内农副土特产运销各地,其中香菇、松香、薏米、茶叶、莲子、厚朴等常由上海、厦门、福州等地行商转销国外。民国26年(1937),外国商轮在厦门收购桐油,县内油价骤升,每百斤45元(银元),当年运销300余吨。民国27年,大雪,香菇丰收,产量80余吨,大部分运销厦门,由英商收购,私商获厚利。
  解放初,私营工商业外销松香、桐油、香菇、茶叶等商品由国家出口。1953年,县供销合作总社开始上调物资供应出口。1958年,出口商品有香菇、薏米、土纸、畜兽皮、猪肠衣、羽毛等11种,出口总值11.99万元。1959年,增加猪、禽、蛋出口供应,出口总值增至20.44万元。1962年9月,县外贸公司成立,开始专业经营,增加茶叶、松香、萤石、兔毛、厚朴等出口品种,出口商品20余种,当年出口总值达27.69万元。1963年停止猪、禽、蛋出口。1968年,县外贸公司并入县农副产品购销公司,由专营改为代办代购。1960~1969年,出口总值318.47万元,其中茶叶346.8吨、厚朴181.65吨、薏米325.6吨、香菇13.35吨、猪肠衣6.65万条、牛皮6350张、猪皮1081张。1972年县农资公司设置外贸组,专营外贸业务。当年出口总值117.53万元,主要产品香菇8.45吨、松香949吨、兔毛9.15吨。由于农畜产品占全部出口商品的90%,出口品种面窄,收购渠道单一,1974年起,出口总值下跌,从1973年的120.17万降至1977年的76.6万元。1978年1月,成立县外贸局,出口品种增加香料油、活性炭、钨砂、松节油、纸伞、樟木箱、劳保手套、工具、淡水珍珠、盐水蘑菇、精制茶叶等14个品种,出口品种达30余个,其中工矿类出口商品比重从10%上升到30%左右。1978~1988年,出口总值5531.58万元,出口商品中,原料商品的比重从约90%降为70%。创年出口供应量历史最高纪录的有17个品种,其中:1979年牛皮1604张,猪鬃0.92吨;1980年盐水蘑菇32.5吨;1981年狗皮0.29万张、人革箱1.11万只;1982年,钨砂33吨,工具12.08万元;1983年精制茶叶95.23吨,兔毛22.24吨;1984年,薏米134.18吨,活性炭184.62吨;1986年,竹制品3.99万元,劳保手套3320打;1987年香料油136.53吨,羽毛1.85吨,牛角101公斤;1988年淡水珍珠236.73公斤,厘竹537吨。1988年出口总值1593.75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第二节 进口商品
  民国初期,县内市场上开始出现日本产洋布和美孚石油公司所产的煤油等少数进口商品,均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间接购进。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后,由于国民抵制日货,日货进口减少,英国、美国日用工业品增加,但进口商品始终未占主要地位。解放初至1969年,进口商品极少。1970年起,进口商品增多,主要为布匹、百货等日用工业品和药品,大部分为计划调入。1980年,县进出口办公室下设经济实体投资企业公司,主要经营进口商品。1983年,县进出口办公室引进豆制品生产线设备1套,为县首次引进生产线,用汇5.0895万美元。1985年,外经委先后引进塑料地砖生产线1套,竹制品生产线1套,HN-86型等服装折景机4台,共用43.87万美元。1985年后,各种经济体制的商业企业通过各种市场调节渠道,购销进口商品,以布料、服装、家用电器为大宗,在市场较为畅销。1980~1988年,销售进口商品主要有:黑白电视机1180台、彩色电视机597台、收录机1800台、录音带17万盒、洗衣机及电冰箱888台、汽车19辆、毛衣编织机757台、手表153只、电动剃须刀1170把、轻纺原料30余吨。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