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70
颗粒名称: 卷十二 邮电
分类号: F632
页数: 16
页码: 449-4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蒲城县邮电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邮电机构、邮政和电信。
关键词: 蒲城县 邮电

内容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浦城设有烽火台以传递军事信息。邮驿始自唐。宋代,县内的渔梁驿,是福州至江、浙通途大道上的重要驿站,有25个铺。清代,县境内设3个驿,1个总铺,27个铺。
  清光绪九年(1883)浦城创办电报局,进出福建省的电报线过此。光绪三十年,浦城创办邮局,邮路可通浙江龙泉、江西广信(今上饶)和本省建宁府。
  民国25年(1936),县政府设立电话班,开办市内电话和农村电话。抗日战争期间,外省电报局相继撤入浦城县七里头,成为转报中心。县内设邮车站,为邮运干线的中转站。临江、仙阳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二级邮局。抗战胜利后,外省电报局相继撤离。解放前夕,县邮政局为闽北转口局,有至江山、龙泉、建阳、建瓯、松溪、政和的邮路,有至龙泉、广丰、建阳、江山的电话线和电报线,但大多被破坏。
  1953年,各区都通电话。1955年市话架设架空电缆。1956年,各区都有邮电自办机构,农村投递路线达12条,91.4%的乡有乡邮员到达;农村电话线路杆程达421.3公里。
  1958年,成立载波室,装设增音设备,开放载波电路。但出现“重发展、轻质量,重制造、轻维护”的倾向,通信质量不高。制造的一些设备,使用不久即报废。1959年,从制造转向维护,通信质量逐渐提高。1960年载波室增添载波机。1965年,全县有邮电支局2处,邮电所6处,代办所34处,邮票代售处10处,社会农话交换点13处,邮电职工104人。农村投递路线,自行车班391公里,步班邮路676公里。电话机达689部,农话线1248.47对公里。1966年达到每个公社都有电话交换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69年,邮电事业停滞不前,规章制度被视为陈规陋习,通信质量下降。1970年后,对农村电话线路和邮政通信进行整顿。至1976年,全县有邮电支局2处,邮电所13处,代办所4处,邮票代售处130处,社会农话交换点8处,邮电职工170人。农村投递路线,自行车班628公里,步班邮路533公里。电话机达978部,农话线路1889对公里。同时,设备有所更新。
  1979年后,加快邮电设备更新。当年市话使用二线共电交换机,农村集镇用户开始架设电缆。1980年,农话杆开始使用水泥杆。1983年,邮政营业配备包裹收寄机。1984年,电报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1986年,市话改装为纵横制交换机,架设城关至临江第一条铅质农村线路14.4杆程公里,临江邮电支局安装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987年,浦城至福州的电报接入全省自动电报网络,使用微机系统。1988年,全县有邮电支局4处,邮电所10处,邮电职工221人,代办所5处,邮票代售处122处,社会农话交换点13处。农村投递线路,自行车班918公里,步班361公里。电话机达1930部,长途电话达32路,其中载波电路达28条,占87.5%。农话线路2014对公里。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递铺驿站
  一、递铺
  宋代,在县城东设下铺,为总铺。其正道称正南道,设下沙、余回、临江、石岭、大湖、蔡家、张家、象口、南岸、构木、周家等11铺;偏道其东至浙江龙泉县界,南设秋竹、太平(孝悌里)、漳头、蓬尾等4铺至松溪县界,西设新岭、张街、杨溪尾、沙墩、萧家等5铺至崇安县界,北设太平(太平里)、长乐、乐平、九牧、枫岭等5铺至江西永丰(今广丰)和浙江江山县界。元朝,废正南道的构木铺、周家铺及至浙江龙泉的铺舍。明代,县下铺更名县总铺。洪武四年(1371)和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1603~1605)重建正南道铺舍。清顺治六年(1649)重建铺舍。乾隆间,到崇安县的铺递撤销,文书由建阳传递。嘉庆年间,县总铺设在西关码头,下按正南、北、偏南三道设铺。正南道由县总铺起与瓯宁县塔岭接壤,相距90里,每10里设1铺,有十里、余回、临江、石岭、大湖、蔡家、张家、象口、南岸等9铺;北道由县总铺起与浙江省江山县溪口铺接壤,相距90里,每10里设1铺,有七里、太平、长乐、乐平、杉坊、九牧、庙湾、枫岭等9铺;偏南道由县总铺起与松溪县游源铺接壤,相距90里,每10里设1铺,有九湫、秋竹、黄源、太平、渡头、樟头、蔡墩、蓬尾、翁村等9铺。三道共有铺司兵151名,经费由县存留项下额给,崇安、建阳、邵武三县协贴部分。
  清光绪三十年(1904),浦城县开办邮政,递铺裁撤。
  二、驿站
  宋代,县有渔梁驿。明天启三年(1623),开小关驿。清代,有驿站3处。
  柘浦驿 原在县城直街,后搬至迎远门外,有驿舍5间,北至小关驿120里,下至人和驿70里。原设驿丞,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裁归知县兼管。有赡夫120名,兜夫30名,走递公文等夫12名,其后续添赡夫15名,走递京报诏夫2名,走递公文塘夫2名。柘浦驿设有水驿,称为城西河泊站,有船8只,舵工50名。
  小关驿 在庙湾,有驿舍3间。北至江山县广济驿120里,南至柘浦驿120里。原设驿丞,清乾隆二十年(1755)裁归知县兼管。有赡夫120名,兜夫15名,走递公文等夫12名,后续添赡夫15名,走递京报诏夫2名。
  人和驿 在石陂街,有驿舍5间。北至柘浦驿70里,南至瓯宁县营头驿70里。有赡夫100名,兜夫30名,走递公文等夫6名,后续添走递京报诏夫2名,走递公文塘夫2名。
  驿站经费由驿站正项开支,续添赡夫等经费报请藩库发给。清光绪十三年,走递京报诏夫工食银奉裁。
  光绪三十年,县开办邮政,驿站裁撤。
  第二节 民信局
  浦城民信局始于何时失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县民信局即与福州停止往来。宣统元年(1909),全县有民信局4家,每逢三五日发出邮件。寄件人按规定付酒力和号金。民信局设有马差,浦城至衢州有马差1人。民国2年(1913)12月,协泰及恒利2个民信局,因业务不振关闭。民国4年,县内民信局全部关闭。
  第三节 递步哨
  民国23年(1934)11月,国民党对红军游击队进行“围剿”,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令各县组织递步哨以递送情报公文。浦城县建有城关、仙阳、九牧、深坑、临江、石岭、石陂等7个递步哨。配置哨丁32名,后减为19名。先由保安队兵担任,后改为壮丁专任。
  民国30年2月、31年2月、32年2月,国民党军队对闽北根据地进行三次军事围攻,由递步哨传递有关“剿匪”和“匪情”报告,规定递送速度:普通文件每小时5公里,急件每小时7.5公里,最急件每小时7.5公里以上。普通文件在站最多停留5分钟,急件、最急件片刻不停。
  民国34年11月30日,浦城邮政局致函县政府,要求执行第三战区长官部训令,撤销递步哨,但县政府以“冬防期内,治安未靖”为由,不予撤销。次年4月,邮政局又与县政府交涉,要求按第三战区长官部训令,撤销递步哨,以统一邮权。但县政府执行衢州绥靖公署浙闽边区指挥所的命令,办理递传守望所,于8月22日组织完成。在县政府设总哨站,在临江、富岭、永兴、仙阳设区哨站,在23个乡设分哨站,并在东、南、西、北边境设联络站与接壤的外县联络。是年10月28日,邮政局又再次要求县政府撤销递步哨。12月7日,县政府军事科以各乡镇邮柜尚未普遍设立为由,不同意撤销。民国37年1月16日,县政府通过《浦城县城乡公文送递办法》,要求各乡镇公所指定警备班士兵1名,为各乡镇传送兵,进行接力传递公文,以替代递步哨组织。
  第四节 邮电局、所
  一、邮电局
  县电报局于清光绪九年(1883)创设,局址在小北门后坊民房。为半官半商之局,招集商股,官府总其成,督率稽查。由总办电报大臣遴选留美学生陆厚安(又名陆德章)来浦创办,为二等局。光绪二十六年局址迁至县城内司前。邮局于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九日创设,赁大溪沿陈氏祠,为二等邮局。
  民国元年(1912),邮局改称为邮政局,电报局升为一等局,电报生有11~12人,属福建电政管理局。民国8年,邮政局迁至天长社李姓花园。民国17年10月,邮政局升为二等甲级局。民国23年7月1日,电报局与邮政局合并。民国25年,县政府电话班成立,设在仙楼下,隶属县政府建设科。同年8月8日,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民国28年8月,为避日机轰炸,电报局除营业处外疏散至七里头村。民国30年战事紧张,东北、北京、杭州、衢县、江山、广丰等地电报局亦相继撤至境内七里头村。是年,邮政局房屋被日机炸毁,邮电又分设。民国31年,电话班扩大为电话室。民国34年10月25日,设在七里头的电信机构全部迁回城内。民国36年,电报局改称交通部第六区浦城电信局,属南平指挥局。民国37年8月1日,电话室改为电话局,有员工25人;县邮政局为二等局,有员工13人;电信局为三等乙级局,有员工28人。
  1949年11月1日,电信局属福州电信指挥局,列为三等甲级局。1950年11月,电话局由电信局代管。1951年9月1日,邮电合并,称邮电部浦城邮电局,有职工36人,代管电话局职工15人。局址在胜利街49号,占地面积1042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的生产用房。1953年7月,电话局由邮电局接管。1954年,改称为福建浦城邮电局,1955年11月起称浦城县邮电局。
  1958年,整修邮电局用房,实用面积811平方米,并建载波机房150平方米,油机房仓库227平方米。1967年3月12日,县人民武装部对邮电局实行军管。同月,五一三路大街南侧混合结构综合楼落成,建筑面积738平方米,与新楼相连的胜利街原局址改为职工宿舍。1968年12月20日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11日,邮电分设,分别成立浦城电信局和浦城县邮政局革命委员会。分属县人民武装部和县革命委员会领导,邮局迁驻五一三路原农资公司。1970年,浦城长途线务段归浦城电信局领导。同年12月,载波室迁至莲塘余乐村,面积666平方米。1973年1月,长途线务又归地区长途线务站管辖。同年11月1日,邮电合并,邮局迁入电信局。1980年12月,四层混合结构邮电综合楼落成,建筑面积1440平方米。至此,县邮电局有生产用房建筑面积2526平方米,非生产用房建筑面积3213平方米。1988年有12个业务班组,4个邮电支局,10个邮电所,职工221人。
  二、邮电支局(所) 代办所 服务点
  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十四日,开办临江邮政代办所,为县内农村第一个邮政机构。宣统三年五月开办富岭邮政代办所。民国3年,全县有石陂街、九牧、仙阳、临江街、富岭5处邮政代办所。民国25年6月,在仙阳设立电话交换点,次年1月和7月在临江和富岭设立电话交换点。由于浦城至江山和浦城至南平的汽车邮路运行,临江、仙阳的邮政业务发展很快。同年12月1日,仙阳、临江等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二级邮局,为县内农村邮电自办机构之始。民国30年,县电话室下设临江、石陂、西乡、富岭、仙阳5处电话交换所。民国33年,恢先路(市心街)设邮政代办所,为城关最早的代办所。民国34年,在石陂设电信代办所。抗战胜利后,由于业务量减少,仙阳、临江等三等二级邮局降为代办所。民国35年底,全县有九牧、仙阳、圳边、太平三、溪南、富岭、山路下、忠信(设上同村)、柳家墩、水北、深坑、石陂街、临江街、西乡街等14处邮政代办所,信柜7个。至解放前夕,农村邮政有代办所13处,城区邮政代办处有西门外、市心街、德星门、中华路4处,信柜10个,农村电话交换点4处。
  1950年,全县农村邮政代办所有14处。1952年,邮政代办所发展到42处;其中一级代办所3处,二级代办所5处,其余为三级代办所。1953年至1954年6月,开展整顿乡邮,清理代办所,裁撤代办所2处,全县设石陂、仙阳、临江3处邮政营业处,农村电话交换点4处,城市邮票代售处3个,车站服务站1个,代办所38处。1955年4月16日至5月20日,继续整顿代办所,12个代办所由于业务量不够撤销,保留25个,除1个代办所由私人代办外,其他均移交供销合作社代办。7月26日,富岭代办所改为邮政营业处。9月12日,仙阳、临江、石陂改为邮电支局,富岭改为邮电所。1956年先后增设九牧、永兴、水北、忠信4处邮电所。当时6个区,每个区都有邮电自办机构。水北虽不是区驻地,但为浦城至松溪邮件交换点,亦设所。1958年9月,在屏峰炼铁基地设龙霞邮电所。1959年12月,观前公社成立,水北邮电所移至观前。1960年5月,公社驻地的邮电局改为支局,全县有邮电支局8处,邮电所1处,邮电代办所45处。1961年8月,屏峰铁厂停办,龙霞邮电所改为代办所,同时对业务量少的代办所进行裁撤,代办所从上年的45处减为26处。1962~1964年,社办电话交换点增加13处。1965年,除临江、仙阳等支局仍保留外,其他6处支局均改为邮电所。1966年1月,观前公社并入水北公社,观前邮电所改为代办所,水北代办所改为邮电所。8月,32个代办所调整为16处,邮票代售处由10处增加到34处。
  1969年12月11日,县邮电分设。20日,区乡邮电支局、所分建完毕,共设电信所8个,邮政所9个。1970年,在濠村、官路公社所在地和七一电站所在地开办邮政所。1971年,在盘亭、山下公社驻地分别开办邮政所,至此,达到每个公社都有邮政所。1972年3月,管厝公社成立,7月,公社设电话交换点。1973年,在管查铜矿设邮政所。11月,邮电合并,全县有邮电支局2处,邮电所13处,代办所6处,邮票代售处108处,农村电话交换点11处。1974年,开办管厝邮政所,至此,全县农村公社都设有自办邮电机构。1984年,富岭、石陂、临江、仙阳列为三等邮电支局。1987年管查改为代办所。1988年,全县有富岭、石陂、临江、仙阳4处邮电支局,水北街、永兴、古楼、山下、濠村、忠信、管厝、九牧、盘亭、官路10处邮电所,5个代办所,13个社会农村电话交换点。
  第二章 邮政
  第一节 网路
  一、省际、省内邮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通浦城至浙江龙泉、至江西广信和建宁府至浦城的邮路,均为步班,5天发邮件1次。次年五月,因包裹数量激增,浦城至广信邮路改为3天发邮件1次。同年九月十八日,增辟浦城至衢县邮路,10天跑递3次。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建宁府至浦城邮路增加邮差2名,改为隔日1次。
  民国3年(1914),浦城有至建宁邮路150公里,至衢州邮路160公里,均隔日班。民国10年,新辟浦城至崇安邮路90公里,隔日班。民国19年,由于战事,闽江断航,邮件一部分经由杭州、衢州、浦城而入闽北各地。是年10月,崇安和崇安与浦城交界处为革命根据地,浦城至崇安邮路停止跑递,至次年2月恢复邮路,但跑递仍不正常。6月15日和8月5日,红军两度解放崇安县城,四周均为红色区域,浦城至崇安的邮件绕道建瓯、建阳。民国23年12月,浙江江山至南平公路开通,浦城至江山、至建瓯邮线改为汽车班,邮差裁退。民国24年上海及杭州等处寄往闽北邮件,均取道浦城转递,比原由闽侯转递快四五天。
  民国26年,邮政总局拨给南平邮局汽车3辆,专驶南平至浦城,每日对开;另拨3辆在浦城设邮车站,站址设城西下岚,员工12人,其中司机8人,每日往返浦城、江山。民国27年,由于浙赣铁路运力不足,江山不能转达闽北包裹,浦城至江山邮线改为不定期行驶。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贵阳成为邮运干线的中转站。由贵阳发出的出海邮件辗转经浦城到浙江江山转递,浦城至江山峡口邮线组织手车队运送轻件。民国32年,由于燃料缺乏,浦城至南平邮路班期逐步由对开改为隔日、三日或不定期。同年2月27日,定为4日1次。5月,浦城邮车站拨给浙江邮政管理局管辖。民国33年11月改为6日行驶1次,定量2吨,带运沿线及闽浙往来轻重邮件。民国34年12月,建阳至浦城邮路班由隔日改为3日班。民国35年1月16日,浦城至龙泉邮车停驶,邮件由邮差带运。浦城至南平及浦城至衢县二线邮车由浦城管辖。浦城至南平的邮件交班车带运,邮车不定期行驶,带运班车载运不了累积下来的邮件。是年,邮件积压严重,寄杭州邮件需17~18天,寄湖南邮件需月余。其后浦城至南平及江山的邮件减少,浦城邮车站于是年11月14日撤销。浦城至江山邮件改为委办汽车逐日班,浦城至建阳改为委办3日班。民国37年1月,浦城至龙泉邮件在圳边交换,浦城至松溪邮件在水北交换,浦城至崇安邮件在岚谷交换,均为隔日步班。浦城至江山委办汽车逐日班,浦城至建阳委办汽车逐日或隔日班。浦城至建瓯利用联运车,班期为旬3班。
  解放初期,浦城至龙泉、松溪、崇安的邮路未变。浦城至江山改为隔日班,浦城至建阳改为挑运至蒋溪口,与建阳邮运员交换,班期为三日班。要件交委办汽车带运。浦城至建瓯的邮路停办。1950年3月20日,南平至江山的自办汽车邮路经过浦城。1951年,崇安邮件由建阳经转,撤销崇安至浦城邮线;浦城至龙泉邮件改由浦城邮运员以自行车送至龙泉。1952年5月,南平江山线改道上饶行驶,开通浦城至建阳、南平至浦城和浦城至江山贺村的委办汽车邮路。1954年,浦城与龙泉邮件改为在前洋交换。1955年,有浦城至建阳逐日的委办汽车邮路122公里,浦城至前洋自办自行车邮路31.7公里。浦城至松溪邮路由浦城委办木船邮路至水北,再步班至松溪,全长60公里,为三日班。1957年4月,开设南平至浦城、松溪、政和的机要邮路,机要交通员从南平出发到临江后,于当日委办木船邮路赶往水北,次日到达松溪。12月10日,临江至松溪机要邮路改为浦城至松溪。1959年5月,浦(城)赛(岐)公路贯通后,开辟浦城至政和委办汽车邮路98公里,浦城至松溪机要邮路随之撤销。1960年4月30日,开通南平到浦城的自办汽车邮路,使《福建日报》当天到达浦城。1961年4月,浦城至前洋的自行车邮路停办。10月,浦城至政和邮路改为浦城至松溪的委办汽车邮路,75公里。1966年浦城至贺村委办汽车邮路延伸至江山,125公里。1971年,浦城至松溪的委办汽车邮路停开,改由南平至浦城自办邮车带运。1979年5月1日,南平至浦城自办邮车邮路改为福州至浦城自办汽车邮路。1982年10月1日,又改为建阳至南平至浦城的自办邮车邮路。1988年,浦城至江山委办汽车邮路停开,出省邮件全部由自办邮车带运。
  二、农村邮路
  邮政开办以来到民国初期,县局邮件通过省内邮路传递到区乡代办所。民国2年,浦城邮政局每月津贴富岭代办所1元,传递浦城至富岭的邮袋,3日一班,是浦城农村邮路之始。民国35年10月,县局至各代办所和信柜的传递办法为:县局至富岭、圳边、山路下、观前、水北、瑞安、旧馆、浮流、洋溪、下沙、石陂为邮差隔日班,县局至太平三、溪南、仙阳、忠信、临江、西乡为郊外差隔日班,县局至九牧、柳家墩、官路、深坑、盘亭为局邮车六日班。至解放前夕,县内有2条农村邮路:一条由县局至游村,为隔日步班;一条由县局至西乡、临江,为逐日步班。
  解放初期,沿用这2条农村邮路,逐日班均改为隔日班。1953年,开辟临江至山下邮路,当日往返。1954年,有县局至西乡、雁塘、山下、水北4条邮路,均为步班。1955年,汽车委办邮路有县局至石陂、临江、仙阳3条共83公里;自办步班邮路有县局至水北、忠信、西乡、洋溪和石陂至旧馆,临江至水北,临江至山下,仙阳至游枫,共8条224.6公里。1957年,永兴、水北邮件通过临江接转,忠信邮件由仙阳接转,其他支局、所均有直达委办汽车或自办自行车邮路。1959年3月,农村邮路除忠信用自行车外,全部开通委办汽车邮路。每天运邮两班的有九牧、仙阳、石陂、临江、永兴、富岭。1961年,由于汽油缺乏,委办汽车班次减少,县内邮路大部分改为隔日班。1962年,委办汽车邮路有328公里。逐日班的有县局至永兴、忠信,隔日班的有县局至盘亭、蒋溪口和山路。1964年,部分支局、所的邮件由南平至浦城的自办汽车邮路承担。委办汽车邮路减为3条,即县局至九牧、忠信和永兴,均为逐日班,共105公里。1965年,县局至九牧的邮路取消。1970年邮路增至170公里。1971年,委办汽车邮路有县局至盘亭、蒋溪口、永兴、山路、忠信、官路、富岭、古楼共8条311公里;自办自行车邮路有永兴至古楼、临江至山下、石陂至旧馆共3条96.5公里。1972年,委办汽车邮路增加到11条502公里。县局至支局、所邮路均为委办汽车邮路。1974年,增设管厝邮电所,增加县局至管厝委办汽车邮路1条21公里。1975年,县局至观前邮路撤销,增加县局至管查和至山路邮路2条。是年邮路达12条,586公里。1978年,山路代办所邮路撤销。是年邮路共11条499公里。1982年,增辟县局至仙阳、九牧、际溪、石陂4条,共达15条661公里,均为委办汽车邮路。1988年3月5日,际溪代办所邮件改发水北邮电所转,县局至际溪委办汽车邮路停办。是年,农村邮路共23条628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620公里,步班8公里。
  三、城区邮路
  民国期间,有县邮局至汽车站的城区邮路1条。至1956年,市内邮路增加到2条:县邮电局至汽车站,邮路1.2公里,每日3班;至码头1.2公里,5天1班,均系手车邮路。1958年,由于木船邮路撤销,至码头市内邮路停办。1959年,至车站的邮路每天6班,每趟自汽车站到达至到局时限规定为半小时。1962年,每天4班。1975年改为三轮自行车接送邮件。1977年,改为摩托车邮路,每日4班。1981年,每日增至6班。1984年10月,改用自行车、三轮车,每日6班,平均每日行程12公里,至1988年未变。
  四、城区投递路线
  民国17年,城区投递分为上下2段,2名信差投递。民国27年后,分为上、中、下3段,3名信差投递。解放初期,仍沿袭分段投递的方式。1951年,每天投递2次,分别投递江山与建阳两线邮件。1955年12月后,上午投递信函报刊,下午投递《福建日报》及信函。1956年1月开始,城区改为上、下两段,2名投递员,每天上午投递一次,下午机关单位加投《福建日报》一次。1958年,分为上、中、下3段,由3人投递。1960年,自办邮车下午到达,投递改为每天晚上送报纸,上午送邮件。1961年改为每天一次。1962年,投递员使用自行车投递。1972年,为使省报当天送到重点单位,每天加早班,使用摩托车投递。1983年,增加“甲段”,由4人投送。1984年摩托车停用。1985年设“加段”。1987年,又增加“郊段”,共有上、中、下、甲、加、郊6条市内投递线路,均为逐日班。
  五、农村投递路线
  浦城县邮政机构建立后到民国期间,农村靠代办机构转递邮件,没有农村投递路线,除代办机构所在地的乡镇外,均未通邮。
  解放初,邮政部门除增加自编力量外,雇专夫投递和组织捎转,解决农村投递。1952年9月,县内有36个邮件交换点。120个乡中,自编力量投递的,每天投递1次的有41个乡,2天1次的有19个乡,3天1次的有13个乡;捎转的3天1次有12个乡,4天1次的有8个乡,5天1次有17个乡,6天以上的有10个乡。1954年,有8条农村投递线路,其中4条为墟贩夫投递线,通达13个区5个镇53个乡驻地。1955年4月1日至5月,开展乡邮整顿,新开富岭至瑞安再到浮流的环形邮路,县局至雁塘的村镇投递员由驻浦改为分驻仙阳和雁塘。这次整顿后,共增加邮路88公里。7月,乡邮员实行“值六休一”的制度。1956年,义务乡邮站达153个,有自行车线1条,步班线11条。1957年,实行乡邮排单制度,93个乡全部通邮,其中逐日班27个,周三班4个,周二班58个,四日班3个,周一班1个,311个高级农业合作社有300个通邮。1958年,农村投递实行以乡贯社,交叉跑递,轮流驻点的办法。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邮件收发员235人,延长邮路396.4公里。农业生产合作社周六班128个,周三班109个。是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后,有公社邮递员153人。当年步班乡邮员每天的行程大部分在37.5~42.5公里,年底,自行车班206公里,步班26条848公里。是年,公社办的邮路达2068公里,负责贯通大队以下的投递线路。但至次年4月,大部分停止跑递,生产大队中,逐日班129个,隔日班31个,捎转的8个。步班线17条816.9公里,自行车线邮路9条156.1公里。1960年,投递员兼办邮政服务,实行“收投合一”。出班时“三带(带邮票、信封、浆糊)”和“二到田(投递到田,订报到田)”。并提出投递路线“车子化”,投递用的自行车从上年的7辆增加到16辆,每个支局、所都配自行车。自行车线邮路从上年的197公里增加到580公里,步班由上年的1458公里减为579公里。1961年,调整农村投递线路,自行车线减为92.5公里,步班线为554.5公里,大多为周三班。社队以下的投递,主要采取传统的墟市捎转办法。1963年整顿乡邮,延伸邮路310公里,增加通邮大队91个,乡邮加强“五定”(定人、定线、定点、定班期、定出归班时间)。1965年,在边远地区试办亦工亦农投递员邮线。1966年,又增加轮换工5人,亦工亦农投递员5人。生产大队逐日班的70个,隔日班的206个。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取消乡邮排单等规章制度,乡邮员捎转带邮件严重,农村投递线路至1969年均无增加。1969年,临江瓦铺小学建立起“红小兵”送报站,担负起生产大队到生产队的报刊邮件传递工作。1971年,整顿乡邮通信,恢复排单等规章制度,农村投递状况有改善。至1972年自行车线达604.5公里,步班线达670公里。17个公社每天均投递1次,《福建日报》可于第二天到达。1973年,“红小兵”投递站有62个,“红小兵”邮递员443人,使生产队的投递有所改善。1976年,扩大邮电局自编力量的投递面,同时组织“红小兵”送报。1978年,红领巾送报站(即“红小兵”送报站)达100个,有680多名红领巾送报员,投递560多个生产队。当年自行车邮线813公里,步班线452公里。生产大队中逐日班245个,周三班31个,周二班1个。生产队中乡邮员投递的755个,由委办人员投递的165个,社会力量传递的832个,捎转的662个。自1979年后,红领巾送报站逐年下降。1981年,只有5个站,送报员66人。1982年,全县只有瓦铺小学送报站14个送报员坚持投递。乡邮员投递的931个,委办力量投递的22个,而社会力量传递只有55个,捎转的达1935个。1983年后,加强对红领巾送报站的组织工作。1984年红领巾送报站达76个,有925个红领巾送报员。1985年1月1日,富岭圳边至上桥的投递路线由农民承包,为全县第一条私人承包的投送路线。1986年,农村投递线路增到1320公里。1988年5月规定,区乡支局、所的邮件在下午3时30分到达,乡镇所在地的机关的快件组织投递一次,其他邮件,第二天上午投递。是年,由于邮路及封发时限的调整,村委会投送速度减慢,第二天能看到《福建日报》的,由289个减为48个,而第三天和第三天以上看到省报的增加240个。当年,农村投递路线达1279公里,其中自行车线918公里,步班线361公里。
  1979年,集镇用户开始架设电缆,当年达0.2公里。1980年,农话线路电杆开始使用水泥杆,当年有水泥杆线路40.6杆公里。1986年12月,在临江邮电支局开通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架设浦城县第1条铅质农话线路14.4杆公里。1987年,乡镇经营的用户线路建18公里水泥杆路和敷设0.3皮长公里的电缆。至1988年,邮电部门经营的线路杆程为786公里,乡镇经营杆程553公里,中继线水泥杆线路达181公里,占中继线的75.41%。中继电路50路,其中有直达载波中继电话19路。全县19个乡镇,除南浦镇纳入市话网外,每个乡镇均与县有直达电路,其中直达载波电路的有8个乡镇,占44.4%。县至乡镇电路平均为2.17路,农话中继线平均障碍历时每百对公里为81.4分钟。
  第二节 设备
  一、电报设备
  清光绪九年(1883)浦城开办电报业务后,使用莫尔斯符号人工机。民国初年,此机达7部。民国31年(1942),外省电报局撤入浦城县,成为抗战临时转报中心,开始使用莫尔斯符号自动收发报机(简称快机)。抗战胜利后,外省电报局撤离,但一部分设备仍留在浦城。民国35年,使用莫尔斯电报机4台。1949年有13牌莫尔斯机4部,现用2部;7牌莫尔斯机2部,现用1部,备用1部;音响机3部,无线电发讯机、收信机各2部。1953年10月,无线电路撤销,设备调出。1954年,抗战期间留存在浦城的设备陆续调到北京、上海等地。是年11月12日,使用音波回输振荡器,供音响机使用。1959年12月,重开无线电路,配备55型15瓦短波收发信机。1961年,使用莫尔斯符号自动发报机。直到1976年11月,才添置载波电报机和电传打字机各1部,这年实际使用有电传打字机1台、人工机2台。1977年,安装1台由福建省邮电器材厂生产的真迹传真机,但由于质量差,未投入实际使用。1978年,电传打字机再添1台,作为备用。1979年,淘汰人工机。1979年9月,无线设备更新为八一型15瓦短波收发信机。1984年11月,添置4路载波电报机。12月,添置五单位自动发报机中的单机头自动发报机2部。1985年4月,配备八一型C830619A15瓦短波收发信机,作为备用。1987年11月单机头自动发报机停用,添置双机头自动发报机、电传打字机各2部。12月,浦城至福州直达线路接入全省全自动电报网路,进入微机系统。是年,全县拥有电传打字机4部,使用2部,备用2部;4路载波插报机1部投入使用;双机头自动发报机2部,使用1部,备用1部。1988年2月5日,添置电报中文译码机。是年有1~4路载报机4部,电传打字机8部,机械式电传机4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4部,译码机1部,人工机1部,真迹传真机1部。
  二、长途电话设备
  民国25年,使用BD-91型20门磁石式长途电话交换机,有8对塞绳。民国37年,增添10门电键式磁石交换机1部。
  1952年新装载波滤波器。1954年,加装5门交换机1台,改装20门磁石式交换机,实占14门。1958年,成立载波室,负责一级载波电路增音任务。1959年1月,主要设备有12路载波增音机1套,音频增音机1部。1960年,有会议电话终端机1部,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2部,使用单路载波终端机1部。1964年,增装单路长途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交换机增改为30门。1966年,增加山区建设投资,添置3路载波终端机和12路载波增音机各1部。1967年,单路载波终端机淘汰,增设3路1部。此后至1974年,设备无甚发展。1975年开始使用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1978年,拥有磁石式长途交换机2部60门,载波终端机3路2部、12路3部、12路载波增音机5部。1986年,长途交换设备更新,使用共电式长途电话交换机,装有2部4席80门,并开始使用长途半自动对端设备各1部。1988年,拥有共电式长途交换机4席80门;12路载波电话增音机3部,其中一级干线使用2部;有人增音机36部,其中一级干线使用24部;载波电话终端机3路5部,实占4路;12路5部,实占48路;高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部12路,实占9路;半自动长途交换机对端设备1部16路,实占10路。
  三、市内电话设备
  民国25年,市话开通之初,只使用20门西门子交换机1台,直到民国34年5月,均无更换,机件腐坏,不时发生障碍,为利通讯.向西南干训班商借20门总机1部,接替20门总机。民国36年1月,增添50门落地式磁石交换机1台。
  1953年,邮电局更新使用100门交换机1台。1957年,使用100门和50门交换机各1台。1959年,使用100门交换机2台。1960年,使用100门交换机3台。是年,林业保修厂安装30门交换机1台,为县内最早的用户交换机。1976年再增100门交换机1台,共4台。1979年,改装二线共电交换机,有640门。1986年12月,共电交换机淘汰,安装使用1000门自动纵横制交换机。1988年有自动纵横制交换机1000门,用户交换机320门(其中自动200门),用户交换机中继线13对,用户线1700对。
  四、农村电话设备
  民国25年,开办农村电话,分别在富岭、仙阳安装10门磁石式交换机,在临江安装20门磁石式交换机。民国28年,在富岭、仙阳、临江、西乡分别安装10门磁石式交换机。至解放前夕,有农话交换机3门,避雷机3部。
  1953年在石陂装10门交换机,临江改换使用20门交换机。1956年电话交换点扩大到7个,且容量增加。是年,临江装30门交换机,永兴、仙阳、石陂、富岭各装20门交换机,忠信、九牧各装10门交换机。1957年仙阳改装50门交换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仅用7天时间,装好9个公社的会议电话机。是年,电话交换点达9个,交换机11部270门,其中仙阳、石陂各为50门。1959年8月,由于会议电话质量不高,改用25瓦扩音器,并使用交流终端机1部,在邮电局设专用电话会议室。这年12月5~28日,对6个支局、所的电话交换机进行更换,临江、九牧、永兴、富岭装50门,水北、忠信装30门交换机。1960年,75%的农村交换机推广电振铃技术。1962年,公社经营的交换点有盘亭、官路、水北、山路4处,共安装4部交换机65门;邮电局经营的有12部405门。次年,洋溪、古楼、游枫、下沙装交换机,公社经营的交换机共达225门。1966年,县邮电局经营的交换机有12部450门,公社经营13部370门,达到每个公社都有交换机。1967年4月,县邮电局更新会议电话汇接台,各邮电支局、所配备晶体管会议电话终端机11部,提高会议电话的音质、音量。1974年,临江改装100门交换机,各邮电支局、所先后安装单路载波机,至1975年达14部。1977年,购置福建2.5吨载重汽车1部,用于农话工程建设。是年,邮电局经营的有18部交换机1090门,公社经营的有11部400门。1986年10月,县邮电局农话台新装双席座160门交换机2台,共320门。同年12月在临江安装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988年8月和10月,分别在富岭和仙阳安装3路6路环路载波。是年县邮电局拥有交换机11部1060门,单路载波机22部,12路载波机2部,环路载波终端机主机4部,环路载波分机18部,汽车1辆,摩托车1辆,自行车16辆,会议电话终端机11部,会议电话汇接机1部。乡镇拥有交换机13部740门。
  五、电信电源设备
  1958年,县成立载波室,置有10千瓦油机发电机组1部,整流器1部。1959年,添置24伏和130伏固定蓄电池各2组,硒整流器4部。1962年,增添10千瓦油机发电机1部,并有铃流发电机1部,供市话使用。1966年,铃流机停用,整流器增加至8部。1970年,增添电力变压器1部。1972年拥有24伏和130伏的固定蓄电池组各2组,12千瓦柴油发电机2部,整流器4部,电力变压器1部。1974年增添整流器2部,次年再增1部。1977年,增添24千瓦油机发电机1部,电力变压器1部。1979年增置10千瓦、5千瓦油机发电机组各1部和整流器3部,供市话使用。1986年,为适应市话改制需要,更新电源设备,增添24伏、60伏的防酸隔爆蓄电池各2组,柴油发电机12千瓦的1部,30千瓦的2部,自动稳压稳流硅整流器4部,充电整流器2部。蓄电池24伏的6组、60伏的2组、130伏的2组,整流器12伏的1部、24伏的7部、60伏的2部、130伏的2部。汽油发电机组10千瓦、5千瓦各1部。柴油发电机12千瓦的2部、24千瓦的1部、30千瓦的2部。1988年,拥有固定蓄电池12组,整流器14部,汽油发电机组1部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5部108千瓦。
  第三节 业务
  一、电报业务
  自清光绪九年(1883)开办电报业务到解放前夕,只在城区县局受理电报业务,主要为官军电和寻常电,加急电、特快电、交际电、夜信电、旅游电等较少。民国9年(1920)7月1日起,邮政办理邮转电报,农村邮寄至邮政代办所,挂牌领取。
  1949年5月解放后,进行电路整修,开办电报业务,浦城对建瓯、建阳、龙泉直达通报;至江山的铁报线供驻军使用。电信局利用铜话线1对,用电话传递双方电报;浦城至建阳、至江山幻线各1对,开放上海至福州的直达报线。并利用浦城至建阳的第三条铁报线开通浦城至石陂的电报;浦城至广丰由于报话线解放初期被土匪全部破坏而关闭。每天营业时间为0~3时,7~24时,开放的业务有官军电、私务电、不纳费电。1949年5~11月去报官军电64份、私务电2601份、不纳费电1456份。是年11月开始,邮转电报,按双挂号信函交寄,由邮局转给代办所,挂牌招领。
  1953年,县局使用自行车投递城区电报。1956年4月,开办电报业务的支局、所由石陂1处增加到5处。石陂用长话铁线与县局直达通报,临江、仙阳、富岭、永兴均用县话线通报。是年,去报11558份,平均每百人拍发电报5.44份。1957年7月1日开始,实行预付报话费拍发电报的办法。1958年,9个支局、所全面开办电报业务,是年去报24708份,比上年增长1.29倍,平均每百人拍发电报10.82份。1960年,去报37690份,平均每百人拍发电报15.63份,来报16678份。1961年7月,实行定时投递来报,观前邮电支局停办电报业务。是年,电报服务差错率为0.0066%,电报发报逾限率为11.22%,电报投递逾限率为5.21%。1962年,由于集市贸易开放,加上战略,报话业务有很大增加,而且气象和水文电报、电汇电报有大幅度地增加,在行政事业单位一再压缩邮电费用的情况下,电报业务还有很大的增长,去报达36277份,此记录保持至1971年。1967年,平均每百人拍发电报12份。自1968~1971年,去报剧降,每百人拍发电报分别为5.77、6.66、5.9、6.48份。1972年回升达13.99份。1976年,办理电报业务的支局、所14个。1979年电报发报逾限率为0.204%,投递逾限率为0.11%,服务差错率为0.017%。自1980年后,电报去报有较大的增长,是年,去报达61757份,比上年增长15.7%,平均每百人拍发电报17.14份,超过1960年的平均值。同时,拍发国际和港澳的电报有明显的增加,1985年达71份。1987年去报为73785份,其中县内电报592份,国际及港澳电报23份。每百人拍发电报19.58份,其绝对数与平均值均为历年最高值;来报为53952份,其中国际及港澳电报7份。电报投递逾限值为0.0603%,服务差错率为0.011%。1988年,去报增为83967份,来报增为67635份,国际及港澳电报18份。
  二、长途电话业务
  民国25年7月,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民国35年,与江山、龙泉、上饶、广丰、水吉、福州等地可直达通话。
  解放后,迅速整修线路,开通长途电话,并在石陂代办处开办长话业务。11月开始收受传呼电话。1950年,长话去话达2272张,次年,增加到5300张。1953年,全县农村开放长话有石陂、临江、仙阳3处。当年,去话为3605张,每百人平均挂发长途电话1.83次。1955年12月,开放夜间减价电话。1956年,农村开放长话的增加富岭、永兴2处,共5处。同年,长话话务员采用胸挂耳机值机,提高接线速度。1957年7月1日,实行用户预付报话费挂发长话的办法。12月1日,实行用户挂发长话报帐号的办法。是年,长话去话7500张,每百人平均挂发长话3.4张。1958年,全县8个邮电支局、所开办长话业务。1960年,长话去话15452张,比上年增长51.65%,平均每百人挂发6.4张;来话15012张,转话2943张。1961年长话电路逾限率为15.51%,退号率为1.34%,忙时电路利用率为23.1%。1961~1971年的11年内,长话业务无甚发展,每百人平均挂发长话张数只有1964年、1966、1971年超过1960年。1972~1978年,长话业务有所发展,每百人平均年挂发长话最低为10.69张,最高为12.30张。1979年,长话业务有较大的发展。去话54720张,比上年增长25.13%,平均每百人挂发15.29张。长途电话逾限率为2.7%,退号率为0.62%。1985年,去话为87078张,比上年增长22.99%,平均每百人挂发23.29张;来话107203张,挂发国际及港澳电话46张,为历年最高值。长途电话逾限率为11.87%,有效接通率为90.52%。1987年,去话达100514张,比上年增长15.39%,平均每百人挂发26.67张,国际及港澳电话10张;来话24905张。长途电话逾限率为8.8%,有效接通率为92.6%。1988年长话业务量继续增加,同时开展宣传加急长话业务,加急长途电话猛增,占全部长话张数50%以上。全年去话136772张,来话145463张,国际及港澳电话146张。每百人平均挂发36.08张。长途电话逾限率为10%,有效接通率为93%。
  三、市话业务
  民国25年3月,县政府成立电话室,开创市内电话,此时,电话大多为军政单位使用。至民国36年1月,市话电话机有40户,安装50门交换机后,商用电话用户有较大的增长,达93架,比上年增加40%。民国37年9月开放民用电话,开放时间为11~12时、18~21时,分专线用户和附线用户2种。
  1949年10月,市内电话38部,其中商用电话24部。1951年,市话用户58户。1952年达64部,市内每百人拥有电话机0.48部。1956年,实行回叫制度和报工号制度。市话平均应答为7.2秒,市话障碍每百条公里平均历时为3.19秒。1957年,县邮电局推广双手操作法,提高接续速度,平均应答时限降为3.94秒,市话障碍每百条公里平均历时降为1.56秒,全年各种障碍次数为111次。是年市话机达104部。1959年,话机达144部,城市每百人拥有话机0.51部。1978年,市话话机达400部,城市每百人拥有1.01部。1979年9月,市话交换机改为二线共电交换机,市话话机改为共电话机,每百门平均障碍历时为4237分钟。1980年话机降至320部。1982年话机达370部,每百门平均障碍历时为2005.81分钟。是年有私人电话机1部。1983年话机达481部。1984年增加到576部。1986年12月,市话改制,话机改为自动话机。1988年1月,市话装机54部。6月,县干部招待所装机110部。同月,市话加收地方附加费,市话月租费增加20%。是年话机达865部,其中有私人电话机60部,城市每百人拥有话机1.84部,接通率为79.5%,公用电话3部。
  四、农话业务
  民国25年4月,在富岭、临江、游村开始装设电话机,年底全县装机11部。民国26年底增加到30部,至民国29年7月达34部,除枫溪乡外,每个乡镇都装上电话,但共线电话达25部,通话质量差。民国35年2月,枫溪乡装上电话,全县30个乡镇均装上电话。民国36年,地处边陲的洋溪乡大路、樟村2个保,由乡自购材料,县政府津贴一半材料,亦架设电话。民国37年9月,农话电话开办民用电话,按分钟计费。
  1950年4月,为适应剿匪的需要,乡村装有30多部话机。1951年,农话用户有45户。1952年,全县8个区都通电话,88个乡中有20个乡通电话。1956年,全县有农话用户88户,其中同线电话达15部。90%的乡都装上电话,但454个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均未装电话。1957年,有2个农业合作社装上电话,障碍百公里历时从1956年6秒7下降4秒15,障碍次数0.85次。1958年5月21日,实现乡乡通电话。农业合作社有电话64部。“大炼钢铁”期间,为7个“钢铁基地”装上电话,人民公社成立后至年底,有电话交换机10处,9个公社都装上电话,并开通会议电话,85个大队中55个有电话,6个大队通会议电话。生产队有21个通电话,但同线电话普遍。有的最多一条线搭挂电话11部。1959年1月1日,新增的厂矿、炉群33处,通电话31处,并为东门水库工地装电话7部,会议电话有21处。是年,县人民委员会提出电话通到生产大队的要求,并将电话机分配给大队,由大队投资,利用广播线,实行边架设边测量。至年底,有话机258部,大队有130个通电话,生产队有29个通电话。1962年,未设交换机的公社自办农村电话,同线电话有所减少。使每条线路负荷最多不超过3部。1963年,邮电局经营的电话机达399部,公社经营的120部。通话大队由182个增至252个,增长38.46%。1965年,市话用户挂农话实行按时计费。是年农话去话达5.17万张。1966年,全县278个生产大队都通电话。1972年全县农话电话达601户。1973年,农话去话达22.91万张,比上年增长33.51%。1978年,农村电话机为665部,农话去话达19.79张。次年,市话用户改按月交纳农话固定通话费,市话加纳农话月租费有178户。是年.4个大队的用户线杆腐烂,无法维持而停通电话。1984年农村有私人电话机1部。是年因雪灾,3个山区大队线路不能修复而停话。1986年恢复4个村委会通话。同年,取消市话加纳,农话又按次计费,农话去话达10.33万张。1988年,仙阳镇人民政府、仙阳粮站各租用电路1条,为全县最早农村专线电话。是年,农村交换点23处,其中邮电局经营的10处,乡镇经营的10处,村委会经营的3处。邮电局经营的交换机容量1060门,实占617门;乡镇经营的740门,实占361门。是年,全县农村电话机927部,私人电话机9部。19个乡镇均装有电话,288个村委会中有273个装电话,占94.79%,其中有一个村与县直达电话。农话去话达35.6万张。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