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道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道设施
分类号: F542.6
页数: 3
页码: 427-429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道路设施、古道设施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道路设施 古道设施

内容

载:“近年测勘铁路浙赣通闽久有成议。”民国36年,国防交通部实施修筑赣闽铁路计划。民国37年春,南平入赣路线开始勘测。当时分三线试测:第一线由上饶经广丰过浦城、水吉、建阳、建瓯到南平;第二、第三线不经浦城。自同年4月15日至7月底,三线全部勘竣。勘测结果:第一线全长350公里,经浦城境须在毕岭开山洞1座,其余沿河岸坦地达南平;第二线全长300公里,须开山洞61处,山道险阻,工程艰巨;第三线全长460公里,须开山洞50处,耗费耗时。据负责勘测工程人员称:初步勘察结果,实以上饶入浦城经建瓯至福州最理想,具有绝大可能性。同年6月29日,县参议会举行会议,提出争取铁路线经浦城议案。同年7月14日,浦城县政府批准参议会议案,函送层峰,争取铁路取道浦城,并从“戡乱”经费内先垫付一亿五千万元作经费,由县党部书记长章复心赴南京进行请求活动。后因局势紧张,经费不足,闽赣铁路未付实施。
  1958年8月4日,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第六总队第十五分队到达浦城,进行江西玉山至福州铁路(简称玉福铁路)草测。浦城县人委会奉命配合工作,草测指挥部设在人委会大院内。同年底草测结束。草测线路由玉山经广丰,从二渡关入浦城境内,过盘亭、官路、忠信、金樟、管九、仙阳、马洋、玉树林、连墩、浦潭、观前、罗源,从际岭出境,经松溪、政和、平潭,达福州。县境内线路,北避梨岭、渔果岭,南避樟元山、大湖岭,沿河流,走坦道。浦城火车站设计在西部玉树林,为三级车站。当时,经草测沿线树木被砍伐,新建设施(如县磷肥厂、方井粮仓)也因考虑交通便利而建在草测沿线。后因诸多因素,玉福铁路没有开工。
  第二章 道路设施
  第一节 古道设施
  一、桥梁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记载,当时,浦城有各种桥梁217座,包括构屋梁桥、木桥、拱桥、浮桥四种。
  (一)构屋梁桥
  约占古桥总数的15%,以石砌桥墩,墩上架木为梁,梁上铺设木板,桥面构亭屋以蔽风雨。《闽小记》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画图。”著名的梁桥有:
  南浦桥 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为城区主要桥梁,1981年改为游览桥,又称水南桥(详见《城乡建设》卷)。
  镇安桥 (又名临江桥),在今临江,横跨临江溪,连接新街与水东,为镇区主要桥梁。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历经多次修葺,桥长75米,桥面宽3.6米。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文物胜景》卷)。
  万寿桥 在城西郊,横跨马莲河上,古为城西主要交通桥梁,桥上有亭屋,清李光地为此桥
  命名。清咸丰间废,后改木桥,今改石拱桥(详见《城乡建设》卷)。
  澄湖桥 在永兴街,始建于明洪武九年,道人上官明募建,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历经8次修葺,石砌桥墩,桥面铺木板,改名为仁济桥,设有桥局管理,年收桥田租、苗租共170余石,房屋数座。民国35年(1946),利用原桥墩进行整修,上建斗拱桥屋,桥面铺木板,两旁置坐凳供人休息,或墟期经营商品,桥中设观音塑像。整座桥建筑精细,蔚为壮观。1958年10月,拆除桥屋加固木梁改为公路桥。1977年,全部拆除改为石拱公路桥,更名永兴桥。
  魏司马西桥 在莲塘乡马西村,建于宋代,桥长26米,桥宽4.8米,全部采用杉木纵横叠架,上盖凉亭9间,中间为庙宇式,供佛像,四角高翘,木质孔架受桥屋保护,经久不腐,是县内有独特风格的桥梁。1984年因修筑公路被拆除,改为石拱桥梁。
  锦城桥 在锦城村东,建于明代,桥长100米,宽4米,方石四墩三孔,高9米,长8米。杉木为梁,桥面铺以百叶、木炭防潮,再填土铺石板,架桥屋.用60公分长木60支,镶嵌成燕窝式艺饰,配有彩画,桥屋两侧有遮阳板,两旁置凳供人休息。民国33年毁于火。1974年改为石拱公路桥。
  (二)木桥
  又称草桥,桥墩、桥面均用杉木,桥面一般一米左右。这种桥约占境内古桥半数,由村民自建,随坏随修。
  (三)石拱桥
  用方石或河石砌成拱型。这种永久性的桥,约占境内古桥的三分之一。
  (四)浮桥
  清代有南浦浮桥、仁寿浮桥(又称万安桥)、观前浮桥、九石渡浮桥、水北浮桥、金滩浮桥、惠泽浮桥等7座。民国期间,增加溪东浮桥,九石渡、金滩、惠泽等3处改为渡。1953年,修建南浦桥,浮桥废。1958年,仙忠公路修建后,溪东浮桥改为公路桥,后改称工农桥。1979年,观前建公路桥,浮桥拆除改为渡。现存万安浮桥、水北浮桥两座。水北浮桥在水北街头,横跨南浦溪,原为浦城通往松溪、政和的主要桥梁,建于明万历年间,桥长90.4米,宽2米,全桥以长8.7米、宽1.8米的木船16艘,横溪并列,并用130米的铁链两条联结,上铺板通行。(万安浮桥详见《城乡建设》卷)
  解放后,随着公路发展,路线变更,公路桥梁增加,古桥梁逐渐减少,至1988年仅存古桥梁63座,其中构屋梁桥10座,浮桥2座,余皆为石拱桥。
  二、古渡
  清代有古渡47处,民国期间56处,解放后修桥废渡,至1988年尚存22处。渡船一般长9~12米,宽2~2.4米。单人撑篙或划桨,免费通行。其费用解放前由有关村庄住户捐资,解放初期由乡财政开支,农业合作化后,由公益金支付。
  三凉亭
  境内的凉亭历史悠久,各条古道均有设置。1981年地名普查时,尚有244座,一般2至3华里1座,每座面积约20~30平方米。土木结构建筑,两排土墙沿路两侧,墙上一般4排屋架,顶覆瓦。亭内设简易坐凳,供行人休息避风雨。解放前,建亭资金由村民集资或私人捐资兴建,解放后由乡财政或公益金中支付。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