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造纸 印刷 文教用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39
颗粒名称: 第十节 造纸 印刷 文教用品
分类号: F424.0
页数: 4
页码: 400-403
摘要: 本节介绍了蒲城县造纸业宋代到1988年发展变化情况。
关键词: 工业经济 造纸 蒲城县

内容

一、造纸
  宋代浦城即开始生产竹纸,建阳书坊出版的历本通书即采用浦城所产的竹纸。清初,除生产竹纸外,开始生产毛边纸。嘉庆间,因工序、加料不同,形成许多种类的纸张,最佳为伯台毛边,又称奏本纸,其次为太史帘、荆川、生熟料毛边、毛八、毛六、毛四,再次为花笺、毛太、方高,最下为单夹、双夹、粗纸。还有以竹青为料的南平,以竹青杂料为料的竹壳纸,以籐为料的棉纸。民国期间,洋溪尾、山下、枫溪为纸的主要产地。民国20年(1931),浦城与崇安两县纸商在杭州设有崇浦纸业公所,浦城的顺泰纸经杭州销往上海等地。民国25年,全县纸槽480余张、工人1900余人,年产土纸878吨。民国34年后,纸价下跌,纸槽减少。1949年,全县纸槽仅168张,年产土纸351吨。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鼓励土纸生产。1951年,土纸的品种有外西纸、赤泰纸、单松顺泰、双松顺泰、码松顺泰、改良顺泰、土大广、四开毛边纸、粗纸、四夹纸、单夹纸,年产量达555吨。1952年,全县纸槽有191张,工人839人,规模较大的有大兴、美大兴、李永和3个私营造纸厂,每个厂有职工12人。上海、天津、杭州等地纸商直接到浦城收购土纸,产品供不应求。1953年,温州纸业工人来到浦城,组织造纸自救社,以山谷皮为原料,制造白棉纸。1956年,由浦城私营建新造纸厂,造纸自救社及部分个体户组成造纸生产合作社,年产土纸643吨。1957年,浦城白棉纸首次销往马来西亚。1958年,造纸生产合作社改为地方国营浦城造纸厂。在大办“万厂县”中,全县号称有造纸厂190个。1959年,土纸产量达1461.88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是年,县造纸厂建成日产机制纸2吨的车间,次年生产机制纸26.91吨。1961年,机制车间失火,烧毁车间和设备。同年,地方国营山下造纸厂并入县造纸厂,手工操作生产土棉纸、白棉纸、蜡纸原纸。1962年,县造纸厂改为集体企业。同年,生产大队办纸厂从业人员由213人压缩到82人,是年土纸仅204吨。1963年开始,土纸产量逐年回升,至1965年达671.09吨。1968年,县造纸厂自制设备,建成机制纸车间,生产瓦楞纸,当年产量8吨,其后产量逐年增加。1974年,忠信公社、水南公社和仙阳公社渔梁生产大队建成以稻草为原料的贡板纸厂。1977年5月,县造纸厂三里亭机制纸车间投产,生产纸袋纸和纸板,年产能力为1500吨,当年产50吨。同年浦城开始生产油毡原纸。1977年产瓦楞纸667.11吨、贡板纸1151吨、油毡原纸125.09吨、加工纸17.33吨,土纸由于受机制纸的冲击,产量降至400吨左右。1980年,村头纸厂以芒杆为原料改产文化用纸,临江、石陂、山下以马尾松为原料生产水泥袋纸,忠信造纸厂停产,土纸生产下降至200吨左右。1982年,全县生产机制纸达2554.78吨。1985年,忠信乡造纸厂改建,生产茶板纸。同年,山下、临江两个造纸厂改以芒杆为原料生产文化用纸。1986年,渔梁造纸厂改产茶板纸。1988年,全县独立核算纸厂1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2家,职工1032人,固定资产原值915万元,年产机制纸及纸板纸7992吨,产值992万元,利润9万元,利税总额129万元,上交利、税、费30万元。土纸以山下、古楼、枫溪、仙阳为主要产地,年产土纸188吨。
  二、印刷
  明成化十五年(1479),在县署内雕版印刷《浦城县志》。清代印刷业兴盛,自顺治开始,陆续雕版印刷浦城籍人物著作及《三字经》、《千字文》等书籍。民国4年,大溪沿有陈锦春印刷店,使用石印机印刷。其后,“三益轩”、“同兴和”印刷店相继开业,先后添置有二号、三号脚踏圆盘铅印机和平台四开铅印机。民国19年后,怡和、三美印刷店相继开业。怡和印刷店承印过南浦初级中学的校刊《灯塔》和60~70厘米黑白浦城县全图等。民国29年后,有华飞、振兴、怡新、广明和刘、徐、孟、舒等8家印刷店开业。民国33年,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在浦城上横街刘宅开办印刷厂,规模颇大,能排字铅印,也会套色印刷,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迁走。
  1952年,建瓯公营印刷厂迁至浦城,建成浦城县印刷厂,为全县第二家国营企业,有工人8人,圆盘印刷机3台。1956年,怡新、三益轩、陈锦春、华飞、振兴等5家私营印刷厂联合组成的“联华”印刷厂并入县印刷厂,开始实行流水作业。1958年,增加印刷机,对开手摇切纸机和手摇铸字机,开始承印《浦城人民》报。这年,浦城一中办印刷厂,用手工印刷簿籍。1959年12月,县印刷厂改名为浦城人民报社经理部。1961年4月,浦城人民报社停办,恢复县印刷厂。1966至1970年,印刷工艺从小压力、小版面向大压力、大版面发展,改变只能承印8开版面的状况。1968年10月开始承印《毛主席语录》3万册。1977年,增加全自动圆版印刷设备,生产工艺从零印件印刷向图版印刷发展。1980年,增加照相制版全套设备,采用铜锌制版、图版刷和电化铅烫金工艺,开始彩印业务。同年,县企业局投资23万元,建企业局印刷厂。县印刷厂于1984年采用全套平版照相分色制版工艺。次年,增加塑凹版彩印轮转机。1987年,县印刷厂开始生产地砖彩色塑面。1988年,全县印刷业有县印刷厂、浦一中印刷厂、企业局印刷厂、盘亭印刷厂4家,其中国营1家,集体3家。职工209人,固定资产原值134万元,产值198万元,利润17万元,上交利、税、费2万元。
  三、文化教育用品制造
  民国3年,张文圣裱褙店开业,专事修整裱褙古旧字画。民国25年,圣文堂笔庄开业,专业生产毛笔。
  1950年,全县有制笔工11人。1956年,成立毛笔生产合作社,生产皖狼毫、羊毫、紫毫、鸡毫等品种毛笔。1964年,圣文堂小楷毛笔被南平专署评为名牌产品,并列入省优质产品。1971年,毛笔生产合作社与工业品组、制鞋社合并组成工业品厂。1972年,圣文堂毛笔销往香港地区和日本国。1973年出口20.24万支。1980年,工业品厂分拆,组建文化用品厂,生产毛笔、矿烛。1981年,县玩具厂成立,生产木制玩具。1985年,电子音响积木玩具试制成功。同年2月,县侨联文教用品厂成立,内设画卷车间,生产仿古画、时代画等。1988年,文化教育用品制造业有2家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皆为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3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万元,亏损1万元,利税1万元。
  四、主要企业
  浦城县造纸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厂址在城郊三里亭。前身为1977年5月建成投产的县造纸厂机制纸车间。1980年单独建厂,称县造纸厂,原造纸厂改称县第二造纸厂。1982年,厂QC小组试验成功先进工艺,使草浆合格率从26.1%提高到55.4%,芒杆浆合格率从33.5%提高到70.6%,降低生产成本,当年首次盈利,上交利润10.52万元。1983年,制定的茶板纸质量标准被省标准局定为省企业标准。1988年,生产的纱管纸被列为省创新产品。主要产品有油毡纸、茶板纸、纸袋纸、纱管纸,销往省内外20多个县、市。是年,职工315人,固定资产原值287万元,机制纸产量3062.51吨,产值254万元,利润7万元,上交利、税、费27万元。
  浦城县印刷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厂址在五一三路51号。1952年,建瓯公营印刷厂迁浦城建厂,是全县第二家国营企业。1956年,公私合营的“联华”印刷厂并入,职工34人,产值达10.75万元。1971年,厂搬迁现址,占地面积3402平方米,装印刷机16台。1977年后,采用自动图版印刷、铜锌制版、电化铅烫金、全套平版照相分色制版、彩印等先进工艺。增加各种商标、图案、彩画、地图彩印等产品。1979年后,零件印刷品多次被省、地评为优质品和
  甲级品。1984年起增加塑料彩印。1988年,产品PVC地砖彩色塑面,通过省级鉴定,为省内创新产品。是年,职工117人,固定资产原值96万元,产值144万元,利润11万元,上交利、税、费2万元。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