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纺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38
颗粒名称: 第九节 纺织
分类号: F424.0
页数: 3
页码: 398-400
摘要: 本节介绍了蒲城县纺织业从新石器时代到1988年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经济 纺织 蒲城县

内容

一、概况
  浦城纺织业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编织网结。商代开始编织绳,商周至西汉期间,能编织鱼网。秦汉时期,使用陶纺轮、陶纺坠纺织。西晋时,开始使用铁柱心的纺锤纺织。宋代,浦城的纺织业有较大的发展,应缴纳的本色绢3911匹,占建宁府各县缴纳的11844匹的33.02%,居首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责成农民在荒地上种桑树,全县种植桑柘17667株。丝绢成为常年租赋。万历间,浦城纺织产品有大绢、大绫、丝、土纱、色苎布、棉布,而且质量较高,大娟、大绫可分别与浙江、河朔产品媲美,作为贡品,每年贡102匹2丈9尺。清代,浦城纺织业仍兴盛。浦城的苎布经纹极细秀,有圆纱、扁纱2种,统称夏布,俗称腰机。还生产苎经、棉纬的二梭罗,俗称为玉纱罗。并开始生产土绸,以九牧吴墩所产为佳。光绪三十一年(1905),购置木机,开办纺织传习所,教织斜纹布、羊肚巾,但从学者甚少,数月后停办。民国初,开始生产爱国布、羊肚巾。布商胡顺泰、李春茂用手摇纺车,脚踏木机织布,使用旧棉织成黑白相间的土布,称为“梅止布”,作小学生制服,不易污垢。民国期间,染砑业有10余户80余人,大部分附设于浦城的江西帮棉布店主。胡顺泰染坊生产的“五倍青布”,挑选优质布匹,经过五次加染、二次过砑,用牛皮胶质浸过制成。“五倍青布”经久耐穿,永不褪色,颇受劳动人民欢迎。民国21年(1932),在前街建庭辉袜厂,置手摇袜机6台,工人6人,月产袜子2400双。民国33年3月,县
  妇女会组织毛巾合作社,有工人12人。民国36年,铁架织机传入浦城,可织白洋布、斜纹布、线呢等。民国37年,全县从事染坊业的有10户100人。
  1950年,全县有染织业40户71人、丝线业9户9人、针织业3户7人。城关有铁木织布机78台,产品有被单布、厂布、色布、白细布、上白布、袜子、毛巾、罗送帽。是年,从事染织业的10人在仙楼下黄宅合办浦城新生布厂,有木机10台,职工27人,生产花条布和花格布。1952年初,成立针棉织董事会。9月,租用城隍庙、妈祖庙成立浦城县染织工业合营处,股东48户,布机65台,职工144人,为当时建阳专区首家棉织企业。这年,全县从事织布业的有43户,有织布机202架,年产白细布14724匹。由于原料缺乏,生产不稳定,常停机待料。1956年,针织业3户成立针织生产合作社,染织工业合营处改为棉织生产合作社,还成立漂染生产合作社。这年,棉织生产合作社将45台木架织布机改造成铁木架织布机。1957年,全县纺织工业的产值37.4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16%。1958年7月,棉织生产合作社改为地方国营浦城县纺织厂。当年,由于注重重工业的发展,纺织工业的比重下降,纺织工业的产值只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9%。1961年,针织社并入纺织厂,为集体企业,至此全县纺织工业企业只有1家。1966年,纺织厂开始生产蚊帐布,年产34.78万米,纺织工业的产值比上年增长128%,占工业总产值2.54%。在“文化大革命”中纺织工人坚守生产岗位。1966~1969年年均生产棉布35.73万米。1970年,全县有织袜机33台,首次安装2台电动织袜机。1972年,织布机全部改为电动织布机。1973年,织布厂安装8台1511型全自动铁机。同年,针织机械全部调往建瓯袜厂,浦城停止生产童袜等针织品。1978年,纺织厂全部使用全国统一型号织布机。1979年,主要产品有纯棉布和棉纺交织布2种,工业产值94.9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13%。1980年,浦城县在改善工业内部结构中,加强轻纺工业。12月,试产成功丝绸被面。1981年,停产后的合成氨厂,转入试产针织品,当年生产棉毛类衫裤0.06万件,汗布类衫裤0.2万件,针织腈纶衫裤0.33万件。1982年,线毯试制成功。1983年11月,正式成立县针织厂,12月正式成立线毯厂和丝织厂。1985年,万安乡办第二丝织厂,主要生产涤纶西装呢;临江镇办化纤织造厂,生产化纤布。乡镇的纺织企业还有仙阳袜厂、富岭珍珠针织厂。全年纺织工业产值达533.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2%,第一次超过1957年纺织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87年,县线毯厂试制仿毛毯成功,同年又生产出粘胶化纤毛毯和电热毯,为福建省首创产品。是年,县织布厂、县针织厂、县线毯厂3个企业全年需棉纱460吨,而计划供应仅216吨,特别是针织厂,由于没有42支纱,自4月21日起,已有60%的工人停工,导致汗布类衫裤停产。1988年,纺织行业棉纱供应量只占使用量的三分之一,制约生产的发展。县丝织厂因丝绸被面销路不畅,2月改产涤纶布。是年,全县独立核算的纺织企业有7家,年产棉布106.84万米,丝织品69.4万米,棉毛类衫裤18.2万件,针织腈纶衫、裤1.03万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家,职工779人,固定资产原值299万元,总产值631万元,利润38万元,利税72万元,上交利、税、费2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4家,职工337人,固定资产原值133万元,总产值235万元,亏损3万元。
  二、主要企业
  浦城县织布厂 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厂址在南浦镇龙潭门路77号。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染织工业合营处,1956年改名棉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成立国营纺织厂,当年有织机45台,职工94人,产值20.4万元。1961年与针织厂合并,改为针棉织厂,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因缺乏原料,1962~1964年年产量不到1万米,职工靠削竹筷营生。1965年起生产回升,当年产棉布19.34万米。1968年又称纺织厂。1972年11月,改名为织布厂。这年,65台织布机全部改为电动。1978年向外省引进技术,增加混纺交织品种,产量上升到68.66万米。1980年12月,试制成功丝绸被面,当月产0.52万米。1982年,又试制成功线毯,当年产量100.46万米(为1982~1988年最高水平)。1983年12月,丝绸车间、线毯车间分出,另建新厂。建厂以来主要产品有劳动布、平纹格子布、平布、线呢、纱格呢、线毯、丝绸、被单布、床单等。1988年,厂面积6000平方米,织布机68台,固定资产原值87万元,职工224人,棉布产量86.48万米,产值141万元,利、税、费5万元,无盈亏。
  浦城县线毯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厂址在城郊上青岭。前身为县织布厂线毯车间,1983年12月迁出建厂。1984年,生产线毯7.01万条。1985年增加蚊帐布、电热毯、印花毛毯等产品。1988年,厂房占地3.8万平方米,织机16台,职工297人,年线毯生产能力11万条,年产值170万元,利润12万元,上交利、税、费1万元。
  浦城县丝织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厂址在南浦镇龙潭门路69号。前身为县织布厂丝绸车间,1983年12月分出建厂,有织机12台。1984年增加织机26台,配套设备10台。1986年,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企业,计划投资421万元,增加织机100台。新厂址建在城郊七里头,占地180亩,因资金困难,至1988年完成投资153万元,增机50台投产。主要产品有涤纶布、锦绣缎、锦乐缎、乔其纱、羽纱、西服呢、线绨被面等20多个品种。1988年,有丝织机100台,配套设备35台,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职工351人,年产量69.4万米,产值300万元,利润7万元,上交利、税、费1万元。
  浦城县针织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厂址在临江镇水东。建于1983年,为合成氨厂转产企业。建厂初,职工86人,产值50.48万元。建厂后逐年增加设备,至1986年已基本配套,拥有槽筒车1台、台车8台、棉毛车9台、罗纹车2台、工业缝纫机44台,其他配套设备51台组。主要产品有各种规格的腈纶、棉纱背心、秋衣、秋裤、羊毛衫、羊毛裤等,花色品种103个。1988年,职工131人,固定资产原值123万元,生产棉毛类衫、裤18.2万件,腈纶衫、裤1.03万件,产值161万元,实现利润19万元。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