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3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力
分类号: F424.0
页数: 6
页码: 379-384
摘要: 本节介绍了蒲城县从民国到1988年电力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经济 电力 蒲城县

内容

一、发电
  民国25年(1936),福建省建设厅派工程师查勘县城南浦溪流,拟建水电站。后未实施。民国33年7月,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司令部驻浦城时,随带50匹马力发动机及27千瓦发电机各1部,9月在水南设立电灯厂。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十二集团军司令部撤离,浦城官商各半集资400万元,购进该发电设备。民国35年2月正式接办,改称青年电气厂,有员工25人。民国36年6月,县政府拟募集50亿元兴办装机220千瓦的柘溪水利发电厂,但省政府认为已有青年电气厂,因而中止。民国37年8月,县政府将官商合办的青年电气厂改由政府独办。是月,电机过载烧毁。
  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收官办电厂为地方国营浦城电厂,组织工人修复发电机组。3月3日(元宵节)正式发电。1952年发电量达4.25万千瓦时。1954年安装100匹马力木炭动力机带动68千瓦发电机,年发电量9.16万千瓦时。浦城汽车保养场自备有55千瓦的发电机组。1956年发电量达13.75万千瓦时,发电设备平均利用时数1838小时,木炭耗用率为0.98公斤/千瓦时。
  1957年8月1日,装机25千瓦的仙阳水电站建成投产。同年建成10千瓦的下沙水电站。1958年,已施工或准备施工的水电工程达212处,可装机6000千瓦。8月,建成装机20千瓦的临江水电站。10月,建成装机10千瓦龙下水电站,为屏峰钢铁基地服务。是年底连同火电站实际建成4处,装机132千瓦。1959年相继建成5千瓦永兴水电站、12千瓦九牧水电站、20千瓦
  富岭水电站和68千瓦石陂西坑水电站。10月,县电厂新增第二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43千瓦,发电量达68.76万千瓦时。1961~1962年利用东风水库蓄水发电,分别建成104千瓦的莲塘水电站和2×160千瓦的西岩水电站,两电站的电送往城关,县电厂的火电设备改为备用机组。1966年,县电厂有4台发电机组,装机588千瓦;公社办电站12处,装机213千瓦;生产大队办电站17处,装机139千瓦。全年发电量119.39万千瓦时,其中:水电111.58万千瓦时,火电7.81万千瓦时;县级电站发电量82.46万千瓦时,农村电站发电量36.93万千瓦时。1967~1968年,仅县电厂增加装机115千瓦,农村电站没有发展。
  1969年11月,县革委会把电力建设列为重点,动工兴建城关电站和七一电站(后改名旧馆电站)。是年,农村电站由上年的36处增加到65处,装机由452千瓦增加到809千瓦,发电量由42.52万千瓦时增加到85.96万千瓦时。县电厂11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并网发电,作调急调峰使用。1971年12月,城关电站2×125千瓦发电机组并网发电。1973年12月,旧馆电站2×800千瓦发电机组并网发电。1974年,旧馆电站又新增2×800千瓦发电机组,总装机达3200千瓦,为全县最大的电站。是年,全县发电量达1046.0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6.61%。其中:水力发电达1024.3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5.09%;火电21.65万千瓦时,为上年的9.32%。农村发电量313.66万千瓦时,公社办的电站达17处,装机713千瓦;生产大队办的电站达112处,装机1993.6千瓦。
  1979年,龙岭下水库坝后电站2×200千瓦和下墩电站2×32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全县装机容量达10351.1千瓦,首次成为全国小水电装机容量超1万千瓦的先进县。发电量达2093.9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15%。其中水力发电达2078.3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35%;农村电站发电达647.4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4.51%。公社办的电站达27处,装机1680千瓦;生产大队办的电站达212处,装机4312千瓦。
  1980年火电厂2×50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为全县最大的火力发电站。是年,全县投产的水力、火力电站装机容量2859千瓦,是全县电力投产最多的一年。1981年建成2×400千瓦的小溪电站、125千瓦的垄后电站。1983年建成250千瓦的水北街茅洲电站。1984年建成500千瓦的管厝溪南电站、650千瓦的石陂山后电站。1985年建成250千瓦的岩谷井电站。是年,全县有电站221处,装机容量17700千瓦,其中县办电站10处,装机9050千瓦;乡镇办电站24处,装机3345千瓦;村办电站187处,装机5305千瓦。全年发电量3501.15万千瓦时,其中县办电站2541.35万千瓦时,乡镇、村办电站959.80万千瓦时。1986年7月,高坊水库工程开工,水库建成后最大库容2905万立方米,经三级开发可装机9000千瓦。旧馆电站新增800千瓦机组1台,该电站总装机达4000千瓦。同年12月20日,火电厂新增的1250千瓦柴油发电机并网发电,供调峰枯水用电。县办电站装机达10260千瓦。是年还建成125千瓦的福禄水电站。但由于降水量、河流水量减少,年发电量只达3208.83万千瓦时,比上年减少8.35%。1987年7月,万安乡岩谷并电站第三台2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全县装机容量达20398千瓦。1988年,小溪电站新增400千瓦机组1台,总装机达1200千瓦。全县有电站253处,装机容量20794千瓦。其中县电站11处,装机容量10910千瓦;乡镇电站25处,装机4425千瓦;村办电站217处,装机5459千瓦。100千瓦以上的电站30处,其中500千瓦以上的电站8处。年总发电量5949.73万千瓦时。其中县办电站3741.65万千瓦时,乡镇办电站1330.28万千瓦时,村办电站877.8万千瓦时。
  二、供电
  民国33年,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建成的火力发电厂,主要为军队服务。民国35年2月,官商合办后,供电范围在城关几条主要街道。由于发电机不胜负荷,又是直流发电机,不适于电灯供电,因此灯光不明,一个月只供电10余天。
  1957年,仙阳、下沙相继建成水电站,第一次向农村供电。1958年,9个公社所在地均用上水电或火电。1959年,县电厂增加1台75千瓦火电机组,因周波不同,实行单机分区分段供电。1962年,西岩电站投产,与莲塘电站并网送往城区,建成6千伏线路及配电用电的供电系统,城关开始全日制供电。1973年12月6日,旧馆电站以35千伏送电至临江变电所,然后以10千伏向临江合成氨厂供电。同时,35千伏由临江到古楼管查铜矿送电线路和变电所投产运行。1976年4月,临江至城关的17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送电成功,并与城关线路并网。城关电网由6千伏改为10千伏,线路分为10千伏、35千伏及400伏三个等级,调度中心改在城关东郊变电所。1978年,旧馆电站与县电厂合并为浦城电力总站,实行发电、供电合一。次年,电力总站撤销,发电、供电机构分设。1979年,龙岭下坝后电站发电,向硫铁矿供电。下墩电站建成后,直接升压35千伏与临江变电所并网。是年,全县高压线路323公里,低压线路940公里;变压器159台19070千伏安,其中35千伏变电所6座9台8370千伏安。1980年,成立供电公司,向发电站购电,通过联网售给用户。东坑水库坝后电站、小溪电站及东坑二级电站除向附近村庄供电外,分别于1980、1981、1984年通过10千伏联络线送入上同35千伏变电所升压为35千伏,送到浦城东郊变电所,形成以水电为主的县电网。是年合成氨厂转产,电力紧张有所缓和。1985年供电公司改为电力公司,对城关居民实行总表安装,线损下降到13.19%。是年,全县有高压线路559公里。其中35千伏线路103公里,低压线路1131公里,变压器容量232台15639千伏安,联入县电网的电站12处27台8385千瓦。平均售电成本每千度83.19元,平均售电价格每千度106.36元。城区设16条专用线路,30多台公有及专用变压器。县电网水电7210千瓦,火电2250千瓦。由于调节能力差,雨、旱季发电能力悬殊,丰水期县网丢水浪费电量1500万千瓦时,农村电站弃水损失电量1000多万千瓦时。1986年7月25日开始对城关部分厂矿和民用电采取限电措施。至12月,电网水电只能输出610千瓦,月发电量120万千瓦时,只占正常所需用电400万千瓦时的30%,全年缺电达900多万千瓦时。这年,县电网发、购电量2331.26万千瓦时,售电量1781.47万千瓦时,占发购电量的76.4%,线损、厂用电和厂自售电占23.6%。1987年,由于1250千瓦火电机组投产,县电网发、购电量达到3189.73万千瓦时,售电量2530.44万千瓦时,占发购电量的79.33%。
  1988年8月27日,崇安东溪至浦城莲塘110千伏高压输电线工程竣工,全长56公里,县内总长26.9公里,升压到110千伏电压运行,最大输电能力2.5~3万千瓦。当年按35千伏运行,最大输电能力3000千瓦。县电网与崇安县电网以35千伏电压联合运行,按合同崇安每年可向浦城送电900万千瓦时。是年全县售电量4783.72万千瓦时,高压线路745.56公里,低压线路1218公里;变电所10座主变10台,容量共1092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35/04千伏3台570千伏安,3~10/04千伏260台15700千伏安。
  三、用电
  浦城自有电厂起至1957年,主要为县城居民照明用电。1958年,龙卞建成10千瓦水电站,供屏峰钢铁基地使用。其后工业用电逐年增加,至1966年,县城用电77.07万千瓦时,其中城关县办工业用电50.5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26.57万千瓦时;农村用电42.93万千瓦时,其中排灌用电6万千瓦时,加工用电2万千瓦时.有46个生产大队通电。1970年,农村电站增多,农村用电量达91.9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53%;已通电的生产大队达87个,比上年增加55.36%。1972年,农村加工用电显著增加,达20.24万千瓦时,是1971年的10倍多。1973~1974年,旧馆电站4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主要供合成氨厂与铜矿用电。这年,县城用电472.02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60.02万千瓦时;农村用电326万千瓦时,其中排灌用电10.5千瓦时,加工用电40.98万千瓦时。已通电的生产大队167个,生产队1172个。1976年,农村用电迅速增加,达642.53万千瓦时,其中排灌用电6.23万千瓦时,加工用电94.92万千瓦时,有230个生产大队、1736个生产队通电。随着工业的发展,枯水期供需矛盾增大。1980年建1000千瓦火电厂,主要供给工业用电。1985年,城区用电总装容量12159千瓦,其中工业5420千瓦,生活等6739千瓦,县城年总用电量为1889.86万千瓦时,农村年总用电890.15万千瓦时。其中排灌用电76.05万千瓦时,加工用电271.69万千瓦时。由于家用电器的增加,每天6~8时、11~13时、18~22时这三段时间形成用电高峰期,特别是18~22时用电负荷已超过县电网发电能力。由于电压低而引起要求供电质量高的工厂跳闸。1987年,由于1250千瓦火电机组投产,工业用电达1796万千瓦时,比上年1143万千瓦时,增加57.13%,但仍不能满足工业用电需要。全县电网最高负荷为7500千瓦,年平均负荷为3641千瓦,平均每月售电量62.4万千瓦时,售电量277万千瓦时。这年生物化学厂7月份最高用电为73.44万千瓦时,一般正常用电均在55万千瓦时左右;磷肥厂最高用电是11月份,52.08万千瓦时。而县最低发电月份发电量不到50万千瓦时。1988年,全县288个村委会中有283个通电,通电率为98.26%;全县农村居民89141户,已通电85710户,通电率为96.15%。农村用电设备有8400千瓦,其中乡镇工业用电设备3400千瓦;县城用电设备11980千瓦,其中县办工业用电9080千瓦。这年农村用电1323.82万千瓦时,其中排灌用电120万千瓦时,乡镇工业用电581.17万千瓦时,乡村居民用电622.65万千瓦时。县城用电3201.72万千瓦时,其中县办工业用电2417.55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734.15万千瓦时,其他用电50.02万千瓦时。
  四、重点电站
  旧馆水电站 县属国营企业,原名七一电站。为径流开发电站,单机容量800千瓦,总装机容量4000千瓦,均居全县首位。位于南浦溪下游,旧馆村上游2.3公里。集雨面积2498.53平方公里,最大流量每秒5000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8立方米。1969年列为省投资重点工程。1969年11月动工兴建,拦河坝为浆砌块石重力坝,高17米、长130.5米,有效水头13米,坝顶溢洪道装有8扇6.3×10.5米弧型闸门,用8台电动启闭机操作。1973年12月,装机2台1600千瓦。1974年续装2台容量1600千瓦。1975年并入县电网。1986年续装机1台800千瓦。至此,工程全部完成,总投资687.5万元。自建站至1988年底,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每年4527时,总发电量16788.73万千瓦时,上缴利润355.22万元。1988年末,职工126人,固定资产原值610万元。全年发电1992.42万千瓦时,占县电网发电量53.25%,占全县发电量33.49%,总产值99.85万元,利润52万元。
  城关电站 县属国营企业,站址在南浦镇龙潭门路,为径流开发电站。1970年6月动工兴建,拦河坝设在南浦溪沿村河段,为重力坝,长98米,高4.6米,集雨面积629平方公里,引水渠长2.2公里(其中“红旗洞”隧洞长120米,高5米,以每秒8立方米流量引入前池),设计容量500千瓦。1971年12月,装机2台共250千瓦。1973年12月及1974年5月,又各装1台125千瓦,工程总投资92万元。年平均利用率4000小时,机组满载实际出电力400千瓦,电力升压至10千伏并入县电网。自建成至1988年底,共上缴利润14.37万元。1988年末职工53人,固定资产原值106万元,全年发电量188.52万千瓦时,总产值9.83万元。
  小溪电站 国营企业,站址在官路乡河村,因截小溪之水得名。1977年2月由县水电局与九牧公社合资兴建。1981年12月建成投产,后直属县水电局管辖。主体工程是混凝土拦河大坝,高15米,上游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蓄水22.5万立方米。坝后电站装机40千瓦,发电供应近区,属乡办。一级站建于渠道3.2公里处,落差220米,水流量每秒1立方米,装机3台1200千瓦。二级站(官路乡办)在电站以下3公里处,水头40米,装机1台125千瓦,电力除供给官路乡、九牧乡外并入县电网。工程总造价137万元。设计年发电量420万千瓦时,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3800时。自1982至1988年,发电2384.55万千瓦时,盈利38.19万元。1988年末,职工45人,固定资产原值164万元,全年发电503万千瓦时,年产值24.85万元,盈利8万元。
  西岩电站 该站包括西岩、莲塘2个电站。西岩电站位于东风水库总干渠4.8公里处,莲塘电站位于右干渠末端莲塘村。1960年8月东风水库大坝工程完成时,即行修建。1961年7月建成莲塘电站,该站跌水落差20米,装有从奥地利引进的半自动控制水位调速器的104千瓦电机1台。西岩电站1962年建成,水流量每秒2.1立方米,跌水高度为25米,装机2台共320千瓦。1967年将西岩电站中1台160千瓦发电机组改为256千瓦,使装机容量达416千瓦。西岩、莲塘电站总投资93.6万元,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平均为2846小时,年发电150万千瓦时。两站建成后,并网用6千伏高压线路输送到城关水南。1988年末,共有职工88人,固定资产原值35.4万元,发电179.14万千瓦时,产值17.88万元,盈利1.57万元。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