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灌溉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灌溉管理
分类号: S274
页数: 2
页码: 366-3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蒲城县水利管理的灌溉管理情况。
关键词: 水利 水利管理 灌溉管理

内容

民国32年(1943),县政府建设科对利用天然水和公共水源设置水碓和磨房的户主进行登记,发给水利使用执照,使用者缴纳水利使用费后,方可营业。主管机关根据农田用水的情况限制水碓、磨房使用时间及水量。至解放前夕,每处水利设施平均灌溉72.2亩。水利设施虽有人管理,但用水旺季常有纠纷。
  解放后,有一段期间不注重配套,灌溉效益不能充分发挥。1957年,加强灌溉管理,全县有固定放水员3660人。1959年5月,实行排灌系统化22万亩,但只有7.5万亩符合标准。7月以后,规定在公社和大队管理及跨大队的生产队工程都要向受益的大队、生产队征收水费。是年,水南抽水机站加强工程管理和计划用水,灌溉面积由1300亩增加到1500亩。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贯彻中央“积极配套、充分发挥已有工程效益”的方针,1963年10月,东风水库兴建支干渠及支渠25.6公里,灌溉1.09万亩。1971年5月兴建的团结水库,边建主体工程,边抓配套,设计效益灌田1.05万亩,达到效益1.018万亩。1975年,开始对花工少、见效快的工程分期进行配套。际下水库左右干渠延伸2.4公里,并新开支渠3.6公里,使灌溉面积从原设计的5000亩扩大5750亩,还对南山、竹源、珠塘、梦笔和太平引水工程的五里塘渠道进行整修扩建、扩大,达到计划灌溉面积。1978年起,推广际下水库的渠道管理经验,采取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定奖赔、定期检查验收的办法,按渠段承包到人,坚持专业管理,常年维修养护,每人3~4公里。标准是“一通、二无、三面光”,即渠道流水畅通,渠堤无自由种植、无人为破坏,渠底、边坡、渠堤三面光。每1~2年进行全面清淤,由受益队完成。
  1980年起,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狠抓实效”的水利方针。1981年,修复报废20多年的石陂渡头苦竹子小(二)型水库,使800亩旱田得到灌溉。龙岭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86万亩,主体工程完成后,灌溉面积只0.32万亩。1982年完成左干渠33公里配套工程,灌溉面积达到1.35万亩。东坑水库1984年开始完成配套,灌溉面积达1万亩。1986年组织力量完成11公里渠道配套任务,灌田3000多亩。团结水库加强灌溉管理,先从上到下一次性灌足,保持一星期的干湿状态,然后对重点旱片从下到上轮灌,并在旱季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昼夜看守渠道,在村干部配合下,制止抢水争水现象。至1988年止,全县水利主体工程完成后,配套工程未完成的有8处,未达到原设计灌溉面积3.37万亩。1977年动工的茅洲水轮泵工程,3个机组6台水轮泵,只有2个机组4台水轮泵可以上水,5处电灌站尚未动工,影响灌溉面积5100亩。临江公社高坑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4330亩,因渡槽泄水闸等配套不齐,灌溉效益不能发挥。村头公社岩谷井引水工程,右渠电灌站未建,少灌田800多亩。是年,每处水利设施平均灌溉136.26亩。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