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分类号: TV6
页数: 2
页码: 364-3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蒲城县水利管理的管理机构情况。
关键词: 水利 水利管理 管理机构

内容

民国32年(1943)前,水利由民众自行办理.政府鲜有过问。水利工程由当地豪绅把持,或由多数受益田户管理,或靠收水利谷以维持。民国32年后,水利建设由县政府建设科主管,各乡、镇农会负责规划水利建设。水利工程修筑由县示范农会暨各乡镇公所会同乡农会办理。瑞安、布墩、高泉等乡成立农田水利协会,协助办理农田水利。兴建水利工程,则组织水利委员会进行筹划,遇水利纠纷,由县政府、农会等出面解决。民国35年5月,瑞安乡在富岭镇马家庄附近兴修洋源桥坝,坝上游的富岭镇的农田被淹,富岭镇受灾业主向县参议会请愿,县政府派员查勘,并召开两个乡镇水利纠纷座谈会,决议由瑞安、富岭两个乡镇组织洋源桥坝水利委员会筹划改良,共商进行。民国37年,县政府进行水权登记宣传,拟定次年完成登记工作,但未进行。
  1951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受益田户成立水利委员会,负责水利兴修和养护事宜。全县水利工作属县政府农林科或建设科管理。1956年3月成立县水利委员会。同年6月,成立县水利局。是年,水利设施实行分级管理的办法。1957年,全县93个乡33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设水利管理委员会或水利股、水利组,52个乡123个社订立护养公约,有369人专、兼管理。1958年,工业部门管辖的电厂划归水利局,成立县水利电力局,其后虽名称变易,但均设有水利工作的专管机构。是年,吴山水库建立管理委员会。1959年,全县各公社由青年、民兵、妇女、老农组成水利管理委员会领导水利工作。其后,凡小(二)型以上的水利工程都建立专管机构或派专人管理。1963年,东门水库设管理委员会。1964年,对小型水利管理进行清查、整顿,提出要“成立机构,配备人员,以点带面,全面开展”。1966年建成的太平引水工程和临江引水工程委托当地公社代管,成立管理站。对已建成的13处小(二)型水库按谁建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设专人管理。其时全县有管理人员20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水利设施管理机构受到冲击,一度管理混乱,制度松懈,水利设施受到破坏。1958年建成的永兴龙岭下军山水库,蓄水3万立方米,由于放水的转门盖损坏未修理,1971年8月大旱时,整个大坝被挖毁,造成全部报废。1973年,莲塘余乐的蓄水10万立方米的老虎垄水库,因溢洪道口拦鱼阻水,造成坝顶溢流垮坝。是年4月,全县开展水利工程大检查,整顿管理机构,采取专人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这年,全县水利管理人员229人,其中亦工亦农人员154人。
  1977年,县革命委员会颁发《浦城县水利工程管理规定》:“规定大小水利工程,一定要有人管,凡受益或影响一队一社,由所在队社负责组织管理,中型水库由县组织管理。”其后,龙岭下水库设立管理委员会,际下、李梅、安国寺等水库设立管理站。1978年,全县管理队伍达338人。1981年,县人民政府发出《保护水利工程和水产资源》的通知。此后,机构逐步健全。1988年,全县3座中型水库都有管理委员会,9座小(一)型水库建立管养站,全县管理人员408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