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利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利管理
分类号: TV211
页数: 4
页码: 364-367
摘要: 本文讲述了蒲城县的水利管理情况,其中包含管理机构、工程管理、灌溉管理、和综合经营。
关键词: 蒲城县 水利 水利管理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民国32年(1943)前,水利由民众自行办理.政府鲜有过问。水利工程由当地豪绅把持,或由多数受益田户管理,或靠收水利谷以维持。民国32年后,水利建设由县政府建设科主管,各乡、镇农会负责规划水利建设。水利工程修筑由县示范农会暨各乡镇公所会同乡农会办理。瑞安、布墩、高泉等乡成立农田水利协会,协助办理农田水利。兴建水利工程,则组织水利委员会进行筹划,遇水利纠纷,由县政府、农会等出面解决。民国35年5月,瑞安乡在富岭镇马家庄附近兴修洋源桥坝,坝上游的富岭镇的农田被淹,富岭镇受灾业主向县参议会请愿,县政府派员查勘,并召开两个乡镇水利纠纷座谈会,决议由瑞安、富岭两个乡镇组织洋源桥坝水利委员会筹划改良,共商进行。民国37年,县政府进行水权登记宣传,拟定次年完成登记工作,但未进行。
  1951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受益田户成立水利委员会,负责水利兴修和养护事宜。全县水利工作属县政府农林科或建设科管理。1956年3月成立县水利委员会。同年6月,成立县水利局。是年,水利设施实行分级管理的办法。1957年,全县93个乡33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设水利管理委员会或水利股、水利组,52个乡123个社订立护养公约,有369人专、兼管理。1958年,工业部门管辖的电厂划归水利局,成立县水利电力局,其后虽名称变易,但均设有水利工作的专管机构。是年,吴山水库建立管理委员会。1959年,全县各公社由青年、民兵、妇女、老农组成水利管理委员会领导水利工作。其后,凡小(二)型以上的水利工程都建立专管机构或派专人管理。1963年,东门水库设管理委员会。1964年,对小型水利管理进行清查、整顿,提出要“成立机构,配备人员,以点带面,全面开展”。1966年建成的太平引水工程和临江引水工程委托当地公社代管,成立管理站。对已建成的13处小(二)型水库按谁建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设专人管理。其时全县有管理人员20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水利设施管理机构受到冲击,一度管理混乱,制度松懈,水利设施受到破坏。1958年建成的永兴龙岭下军山水库,蓄水3万立方米,由于放水的转门盖损坏未修理,1971年8月大旱时,整个大坝被挖毁,造成全部报废。1973年,莲塘余乐的蓄水10万立方米的老虎垄水库,因溢洪道口拦鱼阻水,造成坝顶溢流垮坝。是年4月,全县开展水利工程大检查,整顿管理机构,采取专人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这年,全县水利管理人员229人,其中亦工亦农人员154人。
  1977年,县革命委员会颁发《浦城县水利工程管理规定》:“规定大小水利工程,一定要有人管,凡受益或影响一队一社,由所在队社负责组织管理,中型水库由县组织管理。”其后,龙岭下水库设立管理委员会,际下、李梅、安国寺等水库设立管理站。1978年,全县管理队伍达338人。1981年,县人民政府发出《保护水利工程和水产资源》的通知。此后,机构逐步健全。1988年,全县3座中型水库都有管理委员会,9座小(一)型水库建立管养站,全县管理人员408人。
  第二节 工程管理
  解放前,水利设施简陋,时修时坏,而且兴建无规划。民国35年(1946)10月,县政府针对当时乱筑堤坝,使河流位置变更,遇到山洪暴发,水位增高,使其上游原有堤坝冲决的情况,分饬各乡镇兴建农田水利应先权其利害缓急,再行拟订计划,呈准后方可实施。
  1954年,县农林科开始培训人员,并组织30多位有经验的石匠,分期分批修复、改造历史留下来的水利设施。1956年,有水利工程的农业社,确定老农担负管理养护水利工程,各自制定乡规民约,进行管理。1957年,由县直接掌握技术指导的工程17处,小型工程也由县派技术干部负责勘测设计,并在施工时巡回检查。“大跃进”期间,盲目破土清基,兴建水利工程,求快求多,工程质量差,农业生产合作社虽建立水利管理委员会负责护养管理,也制定“包检查、包管理、包蓄水、包修理、包合理用水”等管理办法。但总体上是“重新建、轻管理”,相当多的工程在洪水季节一冲即毁。1959年6月,县内发生洪水,水毁工程达1667处,其中由于管养不善而被冲毁的241处。茅洲水库坝高11米,已发现有崩坝现象,仍不进行管养,结果冲毁1700立方米土方,洞管撕裂6米。是年7月,县水利电力局提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的意见,要求受益千亩以上的工程都要建立专管机构。其后加强工程整修和扩建,增加灌溉面积,但至1961年7月,管理工作仍时松时紧,2个抽水机站机械报废,7个抽水机站由于长期失修,致使机械生锈,零件损坏,工具被偷,造成6台抽水机不能开机,2台水轮泵不能提水,其后采取措施加强管理。1962年,对7处危险水库进行整修巩固,完成6处防洪堤和石坝的修复,恢复重建水毁工程51处,新建石坝10处,防洪堤6处,增加灌溉2万多亩。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70年以前建成的小(二)型以上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共38处,其中出现失修老化的有9处,占23.68%,减少灌溉面积5089亩,占原灌溉面积的17.2%。太平引水工程因渠系崩塌,造成严重淤积,灌溉面积由1.23万亩降至9000亩。1975年,全县开展土坝白蚂蚁大普查,对东风、吴山、珠塘、际下等水库的土坝白蚂蚁进行诱杀和深挖,东风水库坝身挖出主巢9个、副巢8个。1976年开始对东风、龙岭下、东坑3座中型水库和小(一)型的团结水库按3天800毫米降雨量进行洪水校核;际下、安国寺、李梅、吴山等小(一)型水库按24小时420毫米降雨量校核;小(二)型水库按洪水频率,土坝300年一遇,重力坝200年一遇校核。1977~1978年,先后对东风、龙岭下、团结、际下、安国寺、李梅、吴山水库进行保坝加固除险。1981年4月9日,1979年建成的蓄水4万立方米的宝山水库发生垮坝,因建设时质量差,发生土坝纵向裂缝而失事。4月11日,县水利电力局向县人民政府作出失事情况报告,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是年,全国水利会议提出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利工程“三查三定”(即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措施)的工作,完成余元、万寿寺、大岭头、鸡心岭、新桥、葛山、三元等水库的保坝、除险、加固工作和工程的挖潜配套及渠道防渗,在东风水库安装无线电报汛设备。1982年,对东风水库一级溢洪道侧墙裂缝进行翻修。是年9月,际下水库电站前池砌石体裂缝漏水,胸墙倒塌,使装机26千瓦的电站被摧毁。1983年,全县被洪水冲毁堤坝89处,其后进行整修,至1985年已修复57处,占总数64%。1986年,针对全县水利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的问题,按照“积极安排,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的原则,投资141.2万元,投工45.28万工日,修复加固、扩大旧有工程361处,总工程量达38.8万立方米。1987年,完成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处,整修引水工程2处。1988年,冲毁水利工程1071处,影响灌溉面积11.46万亩,修复681处,恢复灌溉面积7.3万亩,上场劳力最多达1.77万人,完成土石方39.12万立方米,加固东风、东坑两座中型水库和小(二)型水库5处。
  第三节 灌溉管理
  民国32年(1943),县政府建设科对利用天然水和公共水源设置水碓和磨房的户主进行登记,发给水利使用执照,使用者缴纳水利使用费后,方可营业。主管机关根据农田用水的情况限制水碓、磨房使用时间及水量。至解放前夕,每处水利设施平均灌溉72.2亩。水利设施虽有人管理,但用水旺季常有纠纷。
  解放后,有一段期间不注重配套,灌溉效益不能充分发挥。1957年,加强灌溉管理,全县有固定放水员3660人。1959年5月,实行排灌系统化22万亩,但只有7.5万亩符合标准。7月以后,规定在公社和大队管理及跨大队的生产队工程都要向受益的大队、生产队征收水费。是年,水南抽水机站加强工程管理和计划用水,灌溉面积由1300亩增加到1500亩。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贯彻中央“积极配套、充分发挥已有工程效益”的方针,1963年10月,东风水库兴建支干渠及支渠25.6公里,灌溉1.09万亩。1971年5月兴建的团结水库,边建主体工程,边抓配套,设计效益灌田1.05万亩,达到效益1.018万亩。1975年,开始对花工少、见效快的工程分期进行配套。际下水库左右干渠延伸2.4公里,并新开支渠3.6公里,使灌溉面积从原设计的5000亩扩大5750亩,还对南山、竹源、珠塘、梦笔和太平引水工程的五里塘渠道进行整修扩建、扩大,达到计划灌溉面积。1978年起,推广际下水库的渠道管理经验,采取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定奖赔、定期检查验收的办法,按渠段承包到人,坚持专业管理,常年维修养护,每人3~4公里。标准是“一通、二无、三面光”,即渠道流水畅通,渠堤无自由种植、无人为破坏,渠底、边坡、渠堤三面光。每1~2年进行全面清淤,由受益队完成。
  1980年起,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狠抓实效”的水利方针。1981年,修复报废20多年的石陂渡头苦竹子小(二)型水库,使800亩旱田得到灌溉。龙岭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86万亩,主体工程完成后,灌溉面积只0.32万亩。1982年完成左干渠33公里配套工程,灌溉面积达到1.35万亩。东坑水库1984年开始完成配套,灌溉面积达1万亩。1986年组织力量完成11公里渠道配套任务,灌田3000多亩。团结水库加强灌溉管理,先从上到下一次性灌足,保持一星期的干湿状态,然后对重点旱片从下到上轮灌,并在旱季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昼夜看守渠道,在村干部配合下,制止抢水争水现象。至1988年止,全县水利主体工程完成后,配套工程未完成的有8处,未达到原设计灌溉面积3.37万亩。1977年动工的茅洲水轮泵工程,3个机组6台水轮泵,只有2个机组4台水轮泵可以上水,5处电灌站尚未动工,影响灌溉面积5100亩。临江公社高坑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4330亩,因渡槽泄水闸等配套不齐,灌溉效益不能发挥。村头公社岩谷井引水工程,右渠电灌站未建,少灌田800多亩。是年,每处水利设施平均灌溉136.26亩。
  第四节 综合经营
  1958年,吴山水库开始投放鱼种,当年捕鱼1吨多。1959年7月,要求水库大力发展渔业生产,每亩库面养鱼200尾以上。永兴王充水库派4人专驻水库以放水养鱼为主,兼搞其他生产。1960年秋,东风水库大坝完成,在库内投放鱼种150万尾。至1978年,全县水库养鱼水面3300亩,总产22.5吨。1979年总产达50吨。是年,中共浦城县委提出“水库要富,库区找门路”的口号,利用水面养鱼、库区造林、山边种果、库周种杉、草地放牧等进行综合经营。1981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建立水库涵养林的通知,龙岭下水库管理部门在洪水线以上200米高程范围内的3145亩山地进行垦复,造林534亩,并套种油桐、毛竹等。东坑水库经营有8640多亩山地和70多亩稻田。际下水库在库区造林种茶200多亩。至1985年,小(一)型以上的水库都建立种养基地。1988年,全县水库种茶488亩,造杉木林3714亩,竹115亩,养鱼5617亩,年捕捞鲜鱼87.5吨。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