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苗木培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苗木培育
分类号: S723
页数: 2
页码: 333-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苗木培育的情况,包含了采种,育苗和树种引进和乡土树种培育的内容。
关键词: 浦城县 营林 苗木

内容

一、采种
  解放前,浦城营造杉木林惯用劈条扦插,无性繁殖。松木则靠飞籽繁衍,天然成林。油茶、油桐、厚朴等经济林才有零星采种育苗营造或用种籽直播。
  1953年,县林业管理站组织专业采种队伍,是年共采集杉、松及油茶、油桐、乌桕、棕榈等林木种子75公斤。1956年后,林业部门每年下达采种任务,举办采种技术训练班,在采种季节,派出技术干部作指导。采取专业队伍与发动群众相结合方法,至1971年,共采集种子737.3吨,年平均采种46.08吨。1972~1981年,由于林木过量采伐,使母树林受到严重破坏,种源锐减,杉、松种子仅在重点林区采收部分。这10年间共采种26.33吨,年均采种仅2.63吨。
  1982~1988年,各国营林场和乡村集体林场相继建立母树林基地,面积共289亩,种子园6个672亩。林木良种基地,除种植外,大部分作嫁接、改良。在这期间,全县共采收各种林木种子80.5吨(年均11.5吨),其中,杉木种子51.39吨,松木种子29.11吨,除满足县内育苗造林需要外,还支援外地16.25吨。
  二、育苗
  国营苗圃育苗 民国6年(1917)9月,始建苗圃,其经费由屠宰附加捐及仙阳鸭田捐中拨大洋100元,利用南浦书院余地育苗。培育杉、槐、楂、梓、桐、女贞、合欢、枫杨等实生苗木。不久,苗圃停办,育苗中断。民国24年,省农林改良总场成立,浦城苗圃复办,共育苗12亩,当年育成千年桐、乌桕等苗木4300株。民国26年,县苗圃迁至城郊溪下,培育杉、油茶、女贞、合欢、枫杨、白杨等苗木30亩,共产苗木46.38万株,仅两年即停办。
  1953年冬,县建苗圃于梦笔山,实际用地70亩。次年春,培育杉、松、柳杉、油桐等苗木。至1957年,年平均出圃苗木在300~400万株。1958年,县苗圃又迁至城郊溪下,育苗用地面积126亩。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县苗圃育苗用地下降到52亩。1964年,对育苗造林实行无偿补助,至1968年共育苗479.75亩,每年平均育苗95.95亩。1969年,苗圃迁至石陂黄塘桥头,由石陂公社划出86.7亩稻田改为圃地育苗。1971年搬迁到城东郊马家滩的荒山上(即现苗圃地)拓地重建。除垦荒84亩外,还征用农田20亩,共有圃地104亩,至1979年,年产合格苗木250~300万株。
  1980年起苗圃实行班、组集体承包、定额管理、联产计酬责任制,1981~1988年,县苗圃育苗累计面积达622.73亩,年均77.8亩,产苗1432.02万株,年均179万株。主要苗木品种有杉、松、油茶、油桐、柳杉、女贞、雪松、杜英、乌桕、檫树、樟、楠、拟赤杨、川楝、棕榈、酸枣及茶果
  等。同时还培育数十万株绿化大苗。1982年,县苗圃建立120平方米玻璃温室。是年,培育花卉525盆。1983~1988年,年均培育花卉1000~1500盆。
  乡、村集体和专业户育苗1956年春,莲塘乡西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派社员到县苗圃学习育苗技术,是年培育2亩杉木实生苗,获得成功。翌年全县实行“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鼓励群众育苗造林。1960年春,社队集体和个人培育杉、松、油茶、棕榈、乌桕、板栗等苗木,总面积达210亩。经济困难时期,1958年建立的社办、队办林场大部撤销,苗木培育面积急剧下降,1962年仅存53亩,1963年再度减缩为42亩。1964年,贯彻省有关育林基金管理规定,按验收实际育苗面积以育林基金发给无偿补助,标准为杉木苗每亩140元,松木苗每亩80元,油茶和其他树种苗木每亩80元。1967年,育苗面积达到265.9亩。1972年,建立起社办、队办林场,苗木培育有很大发展,到1979年,社、队集体和个人培育苗木累计面积达3355亩,年均达419亩。1980年,社、队集体育苗476.9亩,占全县育苗总面积613亩的77.8%。由于苗圃土质差,投放劳力和资金较少,培育出的苗木所造林成活率低。1983年,严格执行苗木培育的技术规程和苗木验收标准,采用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是年,社队育苗承包户达110户,育苗312亩,占全县育苗总面积的70.4%,其中杉木苗282亩,油茶苗27亩,绿化树苗3亩。是年出圃合格苗木达2000多万株,苗木合格率普遍提高。1984~1988年,育林基金的发放由无偿补助改为专业承包育苗和合同包销的有偿投资,并在播种、间苗、除草的管理季节,分别举办技术培训,对育苗提出严格技术要求。1984年,全县社队专业育苗户为253户,育苗555亩,占全县育苗总面积695亩的79.86%。每亩合格苗4万株,出圃合格苗木2364万株。1985年,因造林任务减少,育苗面积亦相应减少。乡、村集体育苗共293亩,出圃苗木1100万株,占全县出圃合格苗73.3%。1986年,村民自留山造林,得到政府鼓励。至1988年,累计育苗1269亩,其中专业承包135户,培育各种苗木398亩,出圃苗木合格率达90%以上。
  国营林场与国营伐木场育苗 1957年,国营寨下林场培育杉木试验苗1亩。1958~1988年,各国营林场、伐木场、国有林经营所累计育苗1946.6亩,平均每年育苗62.79亩。
  三、树种引进和乡土树种培育
  树种引进 解放后,县林业部门先后引进的树种有福建柏、缨络柏、龙柏、花柏、地柏、五针松、湿地松、火炬松、水杉、白杨、龙爪柳、法国梧桐、雪松、软枝油茶、马挂木、川楝、红枫、银桦、木麻黄、广玉兰、白兰花、八角茴香、杜仲、黄柏、黄杞、大木漆、黄皮果、无花果、荔枝、龙眼、肉桂、南洋杉、印度橡胶、油橄榄、伊拉克蜜枣、漳州柚、浙江山核桃、薄壳山核桃、兰考泡桐、兰桉、大叶桉、柳桉、柠檬桉、浦葵、香椿、臭椿、相思树等。上述树种除银桦、木麻黄、相思树、荔枝、龙眼、印度橡胶等不能越冬被枯死外,余皆适应浦城土壤、气候,生长良好。
  乡土树种培育 解放后,对当地部分乡土树种进行培育,先后培育金钱松、香榧、长叶榧、三尖杉、黄山松、马尾松、杉木、柳杉、檫树、罗汉松、油桐、侧柏、桧、银杏、白花泡桐、红椿、紫花泡桐、鄂西红豆树、肥皂荚、山含笑、含笑、深山含笑、厚朴、辛夷、油茶、木荷、漆树、油桐、乌桕、板栗、栓皮乐、多穗石栎、青栲、中华杜英、酸枣、棕榈、刚竹、毛竹、方竹、紫竹、小核桃、赤叶杨、樟树、闽楠等树种。同时进行采种、育苗、造林等试验,均获成功。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