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
分类号: F272.3
页数: 3
页码: 318-32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城县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后,以公社为核算单位,开展大协作、大支援,不计报酬,打乱原来“三包”计划,奖赔也未执行,权力下放实行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人民公社 经营管理

内容

1958年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后,以公社为核算单位,开展大协作、大支援,不计报酬,打乱原来“三包”计划,奖赔也未执行。1959年4月,权力下放实行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6月,以生产队为包产单位,宣布包产三年不变,并恢复评工记分。1959年和1960年,一般采取确定包产任务后实行以产定工,做法有二种:一种是土地条件相差不大的生产大队,不分土地类型,按统一标准计给工分;另一种是土地条件相差较大的,按土地划分类型,分别不同类型规定不同计工标准。在包成本上大都以产量为单位计算,也有一些地区以土地面积为单位计算,但由于包产指标普遍偏高,难以实现,加上劳动力有所调动,土地变动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工多,“三包一奖”难以执行。
  1960年冬,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后,确定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生产队是组织生产的基层单位。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必须固定给生产队使用。生产队之间协作必须自愿两利、等价交换,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制度,生产队划分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各项农事活动,并层层建立生产责任制。实行任务到队、管理到组、措施到田、责任到人、检查验收的集体责任制和个人责任制。生产队对生产小组实行“定产量、定措施、定工分、定质量、定管理人”的五定到田责任制。1961年4月,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本着“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经过努力有产可超”的精神,对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三包一奖”制度又重新发动群众讨论、落实,签订“三包一奖”合同。1962年,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向生产大队包产量、包产值、包征购粮和机动粮、包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等任务。建立健全生产队的队委会,生产队配备财务人员。县农业局设会计辅导站,配备专职经营管理干部34人,加强对生产队的经营管理的辅导、检查,全县生产队经营管理多数实行田定花工,人定底分,小段作业、集体劳动、定额管理、评分记分的形式。生产队规模较大的设季节性的耕作小组(分段计划、小段安排)。检查验收、评工记分的形式,一队数村的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到组,定额管理,按户计分,按队统一分配的形式。独户一村距生产队较远,不便参加集体生产的,由生产队实行“三定”(定交粮、交三金、交土特产品)到户。是年春季,全县出现1个生产队分田到户,3个生产队常年包工,12个队包产到户,不久被看作是“自发资本主义”予以批判和纠正。1963年1月,修订出工定额,在劳动定额基础上推行组织临时小组,安排小段作业,工分到田,定额管理,检查验收,评工记分的生产责任制。平时单奖单赔,忙时双奖双赔。社员完成基本劳动日和完成交售农家肥料的定额后,在工休或工余时间可从事“小自由”生产。1965年,双季稻面积扩大,为解决劳力紧缺,生产队概算全年农活用工帐,合理确定有劳力社员出勤定额,分别大忙、中忙、小忙按月定出每个有劳力社员出勤天数。评工记分改变过去按底分记分或出一天工记10分,超额按工分底分分摊、不分好坏的做法,实行当天评工记分或根据验收员的意见,按定额定质标准进行死分活评,或完成一个小段作业后,按检查验收结果评工记分。劳力出勤大多数地区执行按月奖赔,以天数为主,大忙全奖全赔,中忙、小忙半奖半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遭到破坏,县会计辅导站也被撤销。在经营管理上搞空头政治,强调算政治帐,不讲经济效果。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制度当作“管、卡、压”来批。1970年,全县计酬形式有三种:一是政治评分,莲塘公社234个生产队有90个队实行政治评分;二是按基本分(一年评定一次)记工,农忙时按定额记工;三是按大、小工评分,大工是插秧、打谷、抬树,每天12分。其他农活为小工,每天10分。是年将政治评分作为改革劳动管理的一个方向来推行,由于只管有否出工,未实行劳动定额,未检查农活质量,出现严重平均主义的现象,严重挫伤干部、社员的积极性。大队、生产队财务队伍不健全,财务帐目混乱。1971年冬,恢复会计辅导站,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但未能扭转拉平、大呼隆的状况,特别是在经营管理中也以“阶级斗争为纲”,伤害一大批社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农村经营管理得到加强。1977年,提倡民主理财,社员参加财务管理。1978年春,仙阳公社巽岭大队5个生产队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到组,生产队对作业组实行“三定一奖四统一”以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即在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收支、统一分配的原则下,对作业组实行定产量、定成本、定工分报酬,作业组超过定产指标部分,60%记奖励工分,40%奖励实物,打破多年形成的平均主义。社员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是年,5个生产队的粮食总产比上年增长25%,高于全大队的增产水平6.2个百分点。是年,九牧公社也有45个生产队自发实行包产到组。1978年12月19日,中共浦城县委在全县推广仙阳巽岭的做法。1979年春,全县2449个生产队有1200个队建立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4月,根据省、地委部署,中共浦城县委采取“思想不通、组织服从”的态度,对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强行“纠偏”,被纠843个队,“纠偏”后,全县2438个生产队劳动管理形式有三种:一是仙阳、九牧等公社共357个生产队采取明纠暗不纠的办法进行抵制,继续划分常年、固定作业组实行“三定一奖四统一”;二是建立临时作业组,底分活评的生产队有801个;三是由队长直接派工、定额到田、死分活评的有1280个生产队。1979年10月,以公社为单位,培训基层会计人员2386人。组织354人,分组到大队、生产队进行清工清帐,进行固定资产估价,清理当年劳动工分。并将结果张榜公布。是年底,社队财务管理恢复健全,全县建立集体办公日制度的有1698个生产队,定期公布帐目的有1960个生产队,实行基本定勤、基本投肥制的有2427个生产队,实行“一年早知道”的有607个生产队,粮食管理进出仓手续比较健全的有1900个生产队。农机、物资、固定财产建立保管制度、有领用手续的有1592个生产队。1980年春,不少社队意识到纠正包产到组,不符合群众意见,总结“纠偏”给生产造成损失的教训,主动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全县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的有424个生产队,小段作业、定额计酬的有871个生产队,但主要形式还是以队派工、统一核算。是年冬天,为适应经济建设改革的形势需要,在农村推行专业会计。年底,全县279个大队,2560个生产队共配专业会计339人,精简生产队会计1559人,压缩82.5%,平均每个专业会计负担7.55个生产队的财务管理工作。1981年,浦城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