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7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渔业
分类号: F307.4
页数: 6
页码: 301-30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浦城县的农业的渔业的养殖、鱼种引进繁殖、捕捞、渔政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农业 渔业

内容

第一节 养殖
  一、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历史悠久,曾有“担草斤鱼有人养”之说。据民国28年(1939)丈量土地统计,全县有池塘740亩,至民国37年减为315亩。主要分布在城区和城郊周围。这些鱼塘均浅、小、瘦,饲料主要靠塘埂种植莴苣、苦马等。传统放养虽有草、青、鲢、鳙、鲫、鲤等6个品种,但大多放养草鱼,品种单一,亩产量只有25~50公斤左右。
  1959年前,池塘养鱼主要利用旧塘改良,综合放养草、鲢、鳙、鲤,以提高单位产量。1960年,提倡挖塘养鱼,组织养鱼专业队35个,修、挖产卵池190亩,放养面积6600亩,其中池塘805亩。1970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填鱼塘改种稻,城区鱼塘被填170亩,此后10年池塘养鱼总量徘徊不前,年产量在39~86吨之间。1979年,开始抓商品鱼基地建设。1981年,国家无偿投资3.05万元给仙阳公社管九大队建立百亩商品鱼基地,次年又投资4.68万元分别在水北街的罗源建106亩、水南的北山建100亩商品鱼基地。1984年,县成立商品鱼基地指挥部,是年国家共投资13.15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周转金0.65万元,分别在水南(240亩)、永兴的王充(80亩)、石陂的布墩(80亩)、临江的锦城(84亩)建484亩池塘商品鱼基地。1985年,县畜牧水产局投资15万元,与万安乡后洋良种场联办渔场,由良种场划出稻田144亩(实有水域面积102亩)。同年国家拨出周转金9万元,无偿投资0.5万元,分别在莲塘乡马西村建连片鱼塘150亩,仙阳镇樟溪村建连片鱼塘200亩。1986年,国家拨周转金5万元,给水南综合农场用于对旧池塘改造。1987年,国家用贴息贷款3.9万元,在仙阳镇坑沿村建连片鱼塘70亩。
  至1988年,全县池塘养鱼面积共达7328亩(其中商品鱼基地1606亩),比1949年增加23倍,亩产由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增长6倍。最高亩产达到650公斤。
  二、水库、山塘养鱼
  水库、山塘养鱼始于1958年。是年,吴山水库建成,随后陆续建成东风、龙岭下、东坑等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库49座,山塘616口,水域面积5559亩。利用水库养鱼以放养鲢、鳙为主,约占70%,草、青、鲤鱼约占30%,每亩放100~200尾,平均每亩年产18公斤,其中中型水库8~16公斤,小(一)型水库14~51公斤,小(二)型水库25~150公斤,山塘30~100公斤。1975年,东风水库打捞出的草鱼最大尾重达19.25公斤。
  1981年,东风水库进行网箱养鱼试验,试验2年,未获经济效益而告终。
  三、水渠、围河养鱼
  1973年,在太平引水渠进行养鱼试验,水域面积3.7亩,水渠两头扎栏网放养青、草、鲢、鳙等鱼种。当年捕获1.23吨,次年续养捕获2.43吨。1979年,县投资2万元给石陂公社渡头、小串两个大队,把被旧馆电站水坝淹没的300余亩良田,围水养鱼,放养鲢、鳙、草、鲤、青等鱼,年产量15吨多。
  四、稻田养鱼
  新兴七地处山区,山垄梯田多,海拔均在700米以上。据传明代群众就利用稻田养鱼。每年达3000余亩,亩产3公斤左右。春天插秧后放进鲤鱼苗,寒露放田水时将鱼捕获晒干常年食用。1965年,县在山下公社17个大队推广稻田养鱼,面积达万亩。后因双季连作稻增加,稻田养鱼面积又逐年下降,仅枫溪等山区队有少量放养。1976年推广杂交水稻后,山下公社恢复和发展稻田养鱼,而且推广到永兴、石陂、临江、莲塘、管厝、古楼、水南、富岭、仙阳、九牧等公社部分地区,年稻田养鱼面积达1.65万亩左右,亩产达10公斤以上。亩产最高的管厝公社官田大队和水南公社的北山大队平均达123公斤。放养品种由单一的鲤鱼发展为鲤、鲢、青、草和罗非鱼等混合品种。
  五、其他水产养殖
  三角帆蚌(育珠蚌) 1973年,县农业局从江西鄱阳湖引进,在水南、东风两个渔场养殖接种,次年收获珍珠523克。1981年春又在管九、九秋、渡头、小串等地养殖成功。因经济效益不高,养殖不多。1983年4月4日,外贸局成立淡水珍珠养殖场,下设生产点2处,水面160亩,其中小串点60亩,管九点100亩。1984、1985年,共接种三角帆蚌插片蚌5万只,向省珠宝站提供淡水珍珠109.69公斤,1988年提供236.73公斤。
  福寿螺 又名苹果螺,1985年忠信乡排栅村专业户从广东潮州引进试养,属热带性动物,食性杂、生长快、繁殖力强,因低温不适应生长,喜离水活动,易被老鼠吞食,难以管理,未推广。
  牛蛙 农业局畜牧兽医站、富岭镇先后于1961、1985年从福州引进养殖,均获得成功。1988年繁殖幼蛙3万余只,除供应富岭镇的富官、殿下、靖坑及水南乡等村外,还为建瓯、建阳、宁德等地提供幼苗,获经济效益2万余元。
  刺胸蛙 俗名石榴鱼,喜栖水质清新的山区小山涧石洞中。1985年古楼洋溪一村民进行人工试验养殖,获得成功。
  泥鳅 1983年,水南鱼种场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获建阳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此外,1985年后,还有专业户进行过鳖、黄鳝、蚯蚓等人工养殖,虽获得成功,但产量不多,经济效益不佳而中断。
  第二节 鱼种引进繁殖
  一、鱼种孵化
  浦城人工养殖的鱼苗,历来是江西广丰人肩运境内出售,主要鱼种有青、草、鲢、鳙4种。1954年,水南渔农林殿元等3人组成鱼种培育联合体,在塔下建立鱼种繁育基地。是年春,往江西九江采办草、青、鲢、鳙(称四大家鱼)鱼苗进行自育,为浦城自育鱼苗之始。1955年,水南鱼种培育联合体改名鱼种生产组,次年加入曙光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扩大为渔业队。1959年秋,人工繁殖鲤鱼获得成功,孵出鱼苗892尾。1960年改称国营水南综合农场渔业队,并在塔下建立鱼种场基地,水面面积8亩。1962年,鱼种场进行鲢、鳙鱼人工孵化,获得成功。1965年草鱼孵化获得成功,从此结束浦城鱼苗靠外县运进的历史。是年被评为南平专区“四大家鱼”人工孵化先进县。1972年,东风水库造孵化池,采用流水孵化鱼苗,并耗资1.36万元建孵化房1座。1976年又建圆形环道流水池4个,进行流水培育鱼种试验,获得成功。1988年,有水南、东风和万安的后洋、临江的锦城等4个鱼种场,县内“四大家鱼”苗种自给有余。
  二、鱼种引进
  1962~1988年,先后引进9个鱼类品种。
  非洲鲫鱼 1962年,水南综合农场渔业队从福州引进,此鱼系热带性鱼种。浦城冬季气候寒冷,不能过冬,要在每年6月引进,11月起捕,生长期短,鱼体小,每年购鱼种麻烦,仅养两年即中断。
  荷苞鲤 1970年,国营水南综合农场渔业队从江西兴国县引进,养殖成功。
  镜鲤 1983年,国营水南综合农场渔业队从杭州古荡渔场引进试养,习性与当地鲤鱼相同,比当地鲤鱼生长快,适应浦城放养。
  团头舫 又名武昌鱼。1983年,国营水南综合农场渔业队从杭州古荡渔场引进,适应浦城放养。
  尼罗罗非鱼 1983年,县畜牧水产局从漳州引进,此鱼虽属热带性鱼类,但比非洲鲫鱼生长快。1984年在富岭的店亭村用温泉水过冬试验,获得成功,已在浦城繁殖放养。
  东北鲫 1983年,仙阳公社管九大队渔业基地承包户从浙江衢州引进,此鱼生长快,当年尾重250克,适应浦城放养。
  银鲫 1985年,水南乡渔场从浙江引进,繁殖鱼苗,当年尾重250克,适应浦城放养。
  细鳞斜颔鲴 1984年,水南渔场从龙海县引进,繁殖力强,适应浦城放养。
  革胡子鲶 1985,县畜牧水产局从福州引进,在水南乡渔场和万安乡后洋渔场养殖,属热带鱼类,水温控制在7℃以上可以养殖,当年尾重达1公斤以上。
  第三节 捕捞
  1958年前,鱼类生产以河流捕捞为主。境内河流淡水鱼主要品种有鲤、草、鲢、鳗、鳜、鲶、溪〓、鲫、溪竹、溪勒及鳙、鳖、牛尾弯、须弯等。盘亭溪棠岭至秀里河段盛产从信江回游的扁圆吻鲴(俗名翻白鱼),其鱼干闻名遐迩。鳖鱼以官路至盘亭河段居多,春暖花开时常见鳖鱼在河中石上晒太阳。刺胸蛙以富岭、忠信、管厝、官路、古楼、永兴、濠村的山涧为主要产地,捕获量大。1958年后,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农药施用量及废水排放量增多,河流污染严重,深水潭大多被水土流失淤积,加之拦河工程建筑高大,河流鱼类难以上游,仅靠境内河流繁殖或池塘水库种鱼跳河繁衍。河流鱼类资源逐渐减少,暗鳜、斑额、赤眼、田鱼、马塔、巧鲢、雪鱼、丁广鱼均已罕见,其他鱼类产量也已下降。
  一、河流人工捕捞
  县内常用的工具与方法有撒网、拦溪网(又称刺胸网)、捞网(俗称寸止)、搬罾、扛网(俗称扛笼)、放倒䇽(山区用竹编成拦溪放捕)、竿钓、坐圆桶放钓、放竹强、鱼虎、用竹筏放鸬鹚(又称鱼鹰)、放钩、拉江龙、人工潜水捕捞等20余种。
  1956年实行合作化时,城区及城郊渔户组成闽江捕捞队,成员31人,分为鸬鹚组、圆桶组。1964年闽江捕捞队撤销,其从事专业捕捞渔户归当地农业大队。1988年,全县从事河流捕捞有103户,其中鸬鹚排33户(竹筏33张,鸬鹚155只),圆桶47户,其他方法23户。
  在南浦溪手工捕获鱼类最大的为旧日馆村渔民,1950年捕1只烂团圆,重达30公斤,1952年捕1尾广鳅重53公斤;水北街乡渡头村民,1959年在光草隈捕1只鳖鱼重2.75公斤,1979年在旧馆电站坝区捕1尾花鲢重24公斤,1980年在小串河段捕1尾白鲢重9公斤,1984年在茅洲坝下河段捕1尾广鳅重26公斤。
  二、水库养鱼捕捞
  在放养初期,中、小型水库捕捞有困难。1959年,吴山水库首次用捞海(俗称寸止)捕捞,仅获1吨左右。而且均系小鱼,大鱼均跳网。后改用把水放到最低水位,用药毒杀,这种办法鱼虽捕获,但破坏资源。1963年改用棉纱单层网6张仍无效。1965年,东风水库引进尼绒丝三层刺网,首次捕捞2.6吨,初步解决全县中、小型水库捕捞难题。1973年,东风水库从厦门购进橡皮船和赶鱼机各1套,是年县农机厂制造第一艘10吨位机动船下库行驶。1974年引进畚斗网,采用聚氯乙烯网作拦网、三层挂网作赶网,一网可获4吨。至1988年,县已有渔船18艘,共40吨位,其中机动船2艘,共7吨位,赶鱼机2台,畚斗网2套,三层网44张,单层网122张,钩具10篮,拖网11张,夏花、春花网共12张。
  第四节 渔政
  解放前,有乡规民约制定禁溪办法,其溪以村(或社)划段封禁。如用鸬鹚、撒网捕捞或毒杀鱼类须经村(社)许可,出钱“拼溪”,其拼溪收入归村公用。民国期间,规定拼溪收入归区乡所有,其禁溪亦由区乡管理。
  1956年起,贯彻国家颁布的水产资源保护条例,禁止毒、炸、电鱼。是年,在城区和城郊的31个专业渔户组成的闽江捕捞队,持有旗证则可沿南浦溪直下闽江捕捞。1960年,县人委会发出通知,规定专业捕捞人员由公社统一组织,持证捕捞,严禁未经登记而非法下河捕捞,并委托有证渔民担负监督和处理无证乱捕的鱼和捕捞工具。1963年,县人委会再次发出《关于禁止在溪河、河沟、水库等使用毒药毒鱼和炸药炸鱼,以保护水产资源的通知》,规定对违犯者严肃处理。1979年,县革委会发出《关于保护溪河渔业资源的通知》,规定对保护渔业资源的有功人员应给予表扬奖励;对毒、炸、电鱼者除没收其鱼及工具外,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罚款处理。市场上不准卖毒、炸、电鱼,如发现即追查责任。
  1986年12月11日,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县渔政管理站,隶属县畜牧水产局,配专职干部2人,加强渔政管理工作。1987年,开始对专业捕捞渔民进行重新登记发证,对鸬鹚排、网鱼渔民每人每月收增殖费8元,用钓钩和网结合的每人每月收6元,共办理52户。县人民政府于同年发出《关于加强渔政管理,保护水产资源的通告》,查禁毒、炸、电鱼行为。1986~1988年,共没收电鱼机644台,收增殖费2300元。收来的增殖费用于南浦溪放养“四大家鱼”种苗63万尾。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