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6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畜牧
分类号: F326.3
页数: 7
页码: 295-30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浦城县的农业的畜牧业的家畜、家禽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农业 畜牧

内容

第一节 家畜
  一、猪
  饲养量浦城农家饲养生猪已有较长的历史。民间流传有“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人负债,猪担当”的谚语。清代及其以前,生猪饲养量无可查考。民国25年(1936),全县生猪饲养量72075头,每户平均1.6头。至1949年下降至47180头,减少34.54%。
  1950~1957年,以私养为主,政府鼓励私人养猪,随着生产发展、粮食丰收,为多养猪提供条件。从1950~1957年的8年间,饲养年均61167头,比1949年增长29.65%。其中最多是1952年,生猪饲养量达92441头,每户平均1.87头。1958年秋,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举办社员集体食堂,收集私养生猪,办公社、大队、生产队集体养猪场。由于养猪经验不足,饲料单一,疫病易传播,难以控制,生猪不仅长膘慢,而且死亡率高。是年底存栏只有36000头。其中集体养猪35278头,占97.99%;私人养722头,占2.01%。1958~1961年,饲养年均25079头,比1957年下降59%。1961年仅饲养10809头,是浦城解放后生猪饲养量最低的年份。是年冬,贯彻“公养私养并举”方针,鼓励社员私人养猪。拆散部分集体养猪场,生猪归户寄养或私养,并从集体耕地中划出少量给社员作自留地。1962年,生猪饲养量开始回升,达到21597头,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其中私人21113头,占97.76%;集体484头,占2.24%。1963年,贯彻“私养为主,公私并举”方针,是年饲养量46949头,比上年增长117.39%。其中私人45852头,占97.66%;集体1097头,占2.34%。至1970年,这8年年均饲养量为65096头,其中私人养61261头,占94.11%;集体3835头,占5.89%。1971年,提倡公社、大队、生产队办畜牧场,是年全县共办集体畜牧场889个,其中公社18个,大队167个,生产队704个。集体养猪上升到16206头,占16.01%;私人养猪85032头,占83.99%。1972年,全县共划出11万亩耕地为饲料地,并引进一批良种猪,与当地猪种杂交、繁殖获得成功。1971~1977年,连续7年持续发展,这7年年均饲养量105471头,其中集体饲养16201头,占15.36%;私养89270头,占84.64%。1977年,全县集体养猪20082头,占当年生猪总数19.03%。1978年,县拨款15万元,分别支持水北、永兴、临江3个公社办畜牧场。1978~1980年,全县年均饲养141446头,其中集体养猪11598头,占8.2%;私养129848头,占91.8%。1980年,除支持鼓励私人户养猪外,还提倡专业户养猪。至1982年,大队、生产队集体养猪场皆转归专业户饲养。1981~1984年,全县年均饲养135965头。1984年,确定石陂镇为母猪繁殖基地,水北街乡罗源畜牧场为生猪基地。1985年,石陂镇母猪达到1452头,水北街乡罗源畜牧场饲养生猪540头,当年出栏510头。1985~1988年,年均饲养168854头,1988年是浦城历史上生猪饲养量最高年份,全县共养182428头。
  品种 生猪传统品种大多为当地土种黑猪,其中以石陂黑猪(称武夷黑猪)为著名,此种猪性情温顺,耐粗食,抗病力好,适应性强。在一般条件下,饲养周年体重75~85公斤,平均日增200~300克。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中南部。1956年起,先后引进福安花猪、金华两头乌猪、枫泾猪、福州黑猪、温州白猪、南京老山林场黑猪、玉山黑猪、江山黑猪和英国的中约克夏猪、大约克夏猪、美国杜洛克猪、丹麦大白猪、苏联大白猪和克米洛夫猪。这些猪种引进繁殖后,经过筛选,玉山和江山黑猪因产地与浦城毗邻,适应性强,已在北部乡村扎根。中约克夏猪个体中等,适应本地的气候和饲养方式,作为种公猪与石陂黑母猪和江山黑母猪杂交,所生小猪发育快,一般条件下,饲养8~10个月体重可达100公斤以上。1959年,县粮食复制品厂养的1头白猪体重428公斤,为县内生猪重量之冠。1960年水南综合农场养1头长白种公猪,体长1.8米,体重约400公斤,因体形太大太重,不适应配种而淘汰。1972年,从浙江、福州等地引进的中约克夏猪和苏联白猪、温州白猪、长白猪等种猪与地产黑猪杂交改良,为白猪优良品种。在全县大部分地区推广。1979年,县农科所用中约克夏白猪种公猪与石陂黑母猪和江山黑母猪杂交,所生仔猪饲养对比试验,石陂黑猪日增量367克,比原品种提高34%,玉山黑猪日增量307克,比原品种提高11.8%。1982年,全县各公社推广中约克夏长白种公猪与地产黑母猪杂交。至1988年,全县85%菜猪均为杂交一代良种,出栏肥猪头重由原来平均每头6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
  1956年来,在国内外所引进的14个品种猪中,除玉山猪、江山猪、中约克夏猪等3个品种外,其他都因长膘慢而被淘汰。
  人工授精配种技术于1958年底在县粮食复制品厂猪场试验成功。1982年,在石陂公社和忠信公社建立两个人工授精站,至1988年,推广人工授精猪共256头。
  二、牛
  (一)种类
  役牛 有黄牛、水牛,是耕田的主要劳力。山区、半山区山垄排田多,耕田以黄牛为主;河谷盆地坂田、水田多,以水牛为主。1949年,全县有役牛8976头,其中黄牛3716头,水牛5260头。1950年4月,县人民政府为解决耕田畜力不足困难,号召生产自救,合股购买耕牛,并严禁屠宰耕牛。1951年发出《关于繁殖耕牛的通告》,当年增加耕牛1467头。1952年,发放耕牛贷款930.7元,购买耕牛222头。年底,全县耕牛达到12801头,比1949年增长42.61%。其中黄牛7269头,水牛5532头。1956年达到13032头,其中黄牛6806头,水牛6200头,乳牛26头。是年实现农业合作化,耕牛折价入社。1958年转为人民公社,由原来分户饲养变为集体饲养。至1967年,年均饲养15985头,其中黄牛8478头,水牛7473头,乳牛34头。1968~1982年,年均22641头,其中黄牛9624头,水牛13005头,乳牛12头。1988年下降为17962头,其中水牛10391头,黄牛7571头。
  菜牛 1964年以前,没有专养菜牛,当役牛(包括黄牛、水牛)失去劳力而退役后,作菜牛处理。1965年盘亭公社南山大队首办菜牛场,养菜牛(黄牛)26头,两年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牛场停办。1979年,县拨款1万元扶助山下公社的池家、花家两个大队办菜牛场,因山高气温低等原因停办。1981年,石陂的布墩、富岭的店亭、盘亭的南山、古楼的上云、山下的王柏等5个大队分别创办菜牛场。至1985年,仅有布墩、店亭、南山3个场,共有菜牛123头,至1988年均已停办。
  奶牛 民国36年有36头,其中公牛7头,母牛29头,产鲜乳14775磅,不久淘汰。1953年,县国营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奶牛8头,适应浦城气候和生活习惯,每头日产鲜奶10公斤以上,是年全县有奶牛26头(其中黄牛18头)。1957年,县糕饼厂在城关下坑沿养奶牛(黄牛)10头。1959年,全县奶牛总数为52头,次年繁殖为66头,1967年34头,后因鲜奶销路差,奶牛逐渐减少,至1985年仅有7头,1986年全部卖掉。
  (二)品种改良
  1962年,在五里塘和太平两个大队及县溪下良种场进行水牛人工授精繁殖成功,但未投入生产。1980年,县畜牧兽医站成立黄牛改良专业队,至1982年,先后引进夏洛来、西门答尔、海福特、安格斯等外来良种肉牛冷冻液,对全县部分黄牛进行人工授精杂交获得成功。管厝河源村1头夏洛来冷冻授精的杂交一代小牛初生重16公斤,比地产黄牛初生重6.5公斤增重1.46倍。饲养124天,体重为112.5公斤,日增0.78公斤,比当地黄牛日增0.22公斤提高2.5倍。这种杂交牛犊体形高大、雄壮、耐粗易养。1980年,在管厝的党溪、石陂的布墩、山下的王柏、盘亭的南山、富岭的店亭、忠信的高溪等6个大队冷冻授精杂交24头黄牛,成功19头,成活率79.17%。至1984年,全县已成功54头,后因缺冷冻颗粒精液而停止。
  三羊
  有山羊、乳羊、福清羊、湖羊等4种。
  山羊 是浦城传统品种,主要产地在盘亭、九牧、官路、忠信、仙阳、管厝6个乡镇,而以盘亭居多,饲养量占全县一半,其他乡镇数量很少。
  民国25年,全县有山羊160头。民国28年,省农业改进处设种羊场于县城西郊梦笔山,有种羊800头。次年,种羊场并入中心农场,除留200余头自养外,其余591头贷给18个乡镇96户农民饲养。民国30年收回仔羊千余头。因浦城雾多,湿度高,羊易生病,群众没有食用羊肉习惯,至1952年,全县山羊仅有57头。1953年,县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养羊,至1956年全县山羊发展到366头,其中集体养222头,私人养144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社队畜牧场饲养,全县达到1631头,其中集体养1476头,私人养155头。1962年,贯彻“公养私养并举”方针,集体畜牧场陆续解散,存栏的山羊大部分分给社员饲养。存栏数768头,其中私人养635头,集体养133头。1963年,贯彻“私养为主,公私并举”方针,山羊饲养量达到1208头,其中私养量达到1055头,集体养153头。1964~1965年,年均饲养1182头,其中私养263头,集体养919头。1966~1977年,年均饲养1208头,其中私养1055头,集体养153头。1978年,提倡私人养羊,是年全县饲养量增至1589头,全部为私人饲养。1979年,全县山羊饲养数达到4972头,为历史最高水平。盘亭公社的柳墩、南山、秀里等3个大队办羊场,共养山羊1120头。1981年,县把盘亭的南山、秀里、下洋坑等3个大队列为养山羊基地。1978~1983年,全县年均饲养3216头,其中私养2939头,集体养277头,此后又逐步下降,年均饲养量1044头,全部为私人饲养。1988年,全县990头山羊中,盘亭乡514头,占51.92%。
  湖羊 1958年和1980年,县商业和外贸部门两次引进共46头湖羊繁殖,均以不适应浦城气候环境而失败。
  乳山羊、福清山羊 1980年,仙阳公社巽源大队农民引进萨能乳山羊3头饲养成功,每头日产鲜奶1.5~2公斤。1981年,九牧公社引进福清山羊10头,这种山羊虽适应浦城气候,但因未留种而渐消失。
  四、兔
  肉兔 家养传统品种是地产土种兔,俗称月月兔,每月产仔一窝。毛色有白、黑、土黄、黑白花等,个小,繁殖力高,因多数群众不习惯食兔肉,故发展较慢。民国25年,全县养兔1.5万只左右。到1957年有4.4万只。1959年,社队办集体兔场,饲养量下降。至1965年达到4万只左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集体兔场解散,户养长毛兔增多,土兔饲养量下降,1979年总数下降为1.5万只,1988年4580只。
  长毛兔 1953年,管厝乡水坪村范思聪从部队复员时,从上海购回6只安哥拉兔回家饲养,经济效益高。1963年,县外贸公司聘请范思聪为公司专职饲养长毛兔辅导员。到1965年,全县长毛兔达到6023头,产毛1.5吨。是年9月,南平专区在浦城召开全区长毛兔生产现场会,浦城县被评为长毛兔生产第一名。至1966年7月,全县已有5024户饲养长毛兔,存栏1.54万只,比1964年增加17.1倍。至1972年发展至3.45万只,产毛10.8吨。嗣后长毛兔饲养逐年增加。1979~1981年,共向浙江购进安哥拉兔种2.2万只。1980~1982年,全县长毛兔年均饲养量6.8万只,年产兔毛23.4吨。主要产地有忠信、仙阳、官路、管厝4个公社,饲养量均达万只以上。1984年,省外贸部门把浦城列为长毛兔基地县。此后,因外贸出口兔毛价格下跌,饲养量下降,至1988年饲养数仅1万只左右。
  县外贸公司于1978年在临江扁山创办种兔繁殖场,1982年人工授精试验157只,成功率64%。1982年后全县大部分系杂交安哥拉兔种。
  长毛兔品种除安哥拉兔外,1981年引进过西德长毛兔27只,至1988年发展到300余只。
  县畜牧水产局于1985年在南浦镇“三八”林场用鲜松针叶喂长毛兔试验成功,试验结果,兔毛质量好,生长发育快,是比较理想的长毛兔越冬青饲料。
  五、马
  解放前,民间饲养马无据查考。1957年,驻闽中国人民解放军赠给水南曙光高级社和县搬运公司退役马10匹。1958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奖给水南曙光高级社苏联阿尔登挽马2匹。这些马饲养1~3年,均因不适应浦城环境和饲养习惯陆续死亡。
  六、梅花鹿
  1984年,县搬运公司十三里畜牧场从东北引进梅花鹿12头,后繁殖到28头,生产鹿茸11公斤,因经济效益不高,1988年全部卖给外县。
  七、犬城乡均有饲养家犬,用以防盗。犬肉很少出售。1981年后,犬肉渐成时髦佳肴。曾出现养犬专业户,仙阳公社的练村1户村民养50只出售。1988年,城区居民引进繁殖狼犬达65只。部分山区群众有猎犬。
  八、猫
  古称女奴。农村和少数城镇居民养猫捕鼠。1970年后,城镇进行过几次大规模毒鼠,猫吞食中毒死鼠后也被毒死,因此数量下降。1980年后,以花猫为观赏动物。1985年,南浦镇解放村1户村民为养猫专业户,繁殖小猫60只出售。
  第二节 家禽
  民国25年(1936),全县家禽总数32.89万只。1949年25万只,1957年达到34万只。此后至1979年,年均30~35万只之间。1980~1985年,在50~100万只之间。1988年达161.57万只。
  一、鸡
  鸡是主要家禽之一,素有“斗米只鸡家家有”之说。农家养的全是肉蛋兼用的土种鸡。一般农户均养有几只或10余只不等。1957年,全县养鸡22.48万只。1958年集中办社队畜牧场,由于设备差,饲养管理不善。至1960年下降到16万只。1961年冬仍归户饲养后,逐步发展增多。1962~1982年,年均饲养35万只左右。1983年,家庭养鸡业有很大发展,出现一批专业重点养鸡户,其中养1000只以上有3户,500只以上的11户,200只以上的25户,至1988年,全县养鸡59.69万只,占全县当年家禽总数的37.31%。是年,县食品公司、县畜牧水产局畜牧场和林业局养鸡场等3家饲养商品肉鸡场和专业户共有商品鸡5.6万只。
  鸡的品种,传统的仅有土种鸡,1959年以后陆续引进蛋用来航鸡、仙居鸡,蛋肉兼用白洛克鸡、红康力司鸡、白肯尼西鸡,肉用红菠萝鸡(又称洋鸡)、火鸡(又名青铜火鸡),药用丝毛乌骨鸡等8个品种。这些品种在浦城饲养均发育生长良好,适应浦城气候和饲养习惯。除红菠萝鸡外,其他品种因经济效益不高而淘汰。1986年,引进商品肉用红菠萝鸡,饲养龄60日达1.5公斤以上,这种鸡收益大,发展快。为解决鸡苗供应,1988年,县畜牧水产局引进红菠萝种鸡1000余只,年可供应仔鸡5万多只。
  二、鸭
  家鸭(全番鸭) 有白色和黑白花色两种。体形大,体重可达3~4公斤,前期生长快,适宜家养。一般农家3~5只,多的10余只,隔日产蛋,全县各地均有饲养。此外,石陂、濠村、永兴、临江、水北街等5个乡镇部分农家养湖鸭(半番鸭),相传是清代引进的品种。
  群鸭 集中群养的山麻鸭,以产蛋为主,每年秋收后下田至次年春耕插秧起埂。起埂后整批老鸭作菜鸭处理,再孵一批新鸭秋后下田产蛋。群鸭由专业户饲养,一群几百至千只不等。1957年前,系私人拼田饲养,1958年公社化后,稻田集体所有,群鸭也归集体,由个人承包饲养。1980年后,以专业户饲养群鸭较多。主要产地在平原和半平原的河谷盆地水稻田多的地区。1983年,石陂公社养5.98万只(其中湖鸭2.06万只),年产蛋250吨,占全县当年养鸭14万只的42.71%。该社在1984年被列为省养鸭基地乡镇之一。1988年达7万只以上的有石陂、富岭、临江、永兴、仙阳等5个乡镇。
  群鸭品种有龙岩麻鸭、广丰麻鸭、本地半番鸭、北京鸭4种。龙岩麻鸭体态细长,毛色浅棕色,觅食活泼,产蛋量多,1只母鸭年产蛋8~10公斤。广丰麻鸭体大,短圆,毛色深棕麻色,觅食迟钝,产蛋量较少,1只母鸭年产蛋6~8公斤。半番鸭即湖鸭(系番鸭与麻鸭杂交品种)体态较大,香灰色或黑白色,生长快,觅食活泼,但无繁殖力。北京鸭1956年始由国营水南综合农场引进,适应浦城气候和饲养方式,1960年县办吴山畜牧场引进500只繁殖,主要产地有莲塘、仙阳、万安。1985年,全县约有3000只,1986年引进英国樱桃谷鸭和上海芙蓉鸭,均适应饲养。
  1988年,全县饲养各种鸭共70.33万只,占全县家禽总数43.53%。
  三、鹅
  传统习惯为家庭分散饲养。一般农户养3~5只。1979年前,全县年均养1~3万只之间。1980年后,随着粮食产量增长,家禽饲养量大幅度增加,1980~1982年,鹅的饲养量均在10~20万只,1988年达到30.18万只。
  浦城白鹅 浦城传统鹅品种,全身羽毛洁白,也称闽北白鹅。这种鹅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快,肉质鲜嫩,饲养百日即可上市,一般体重达4.5公斤,出肉率达74%。养5个月后开始产蛋,年产蛋35~40枚,每枚蛋135克左右。浦城白鹅驰名省内外,1982年《中国农民画报》作专题介绍,并被收入《福建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狮头鹅 1960年,国营水南综合农场引进28只试养。1973年,县良种场和东风水库从广东饶平县引进500只小鹅,因适应性差,一般体重虽有7.5公斤,但肉质较粗,自然抱孵率低,故饲养量不多而淘汰。
  东北豁鹅 1988年,从三明引进100只鹅苗,在临江大坞果牧场饲养,因成活率低而消失。
  家禽孵化的传统方法为母禽抱孵,1957年由县食品公司聘请广丰师傅在后坊创办人工孵坊。用木炭温度热孵。是年孵出10万多羽,健雏率95%。1988年改为电孵,是年孵出6万多羽,健雏率85%。全县还有南浦、石陂、仙阳、临江共5个孵坊,是年孵鸭苗达百余万羽。
  四、鹌鹑 鸽
  鹌鹑 1978年,城关镇民主路1户居民购进200只饲养,生产鹌鹑蛋和成年鹌鹑供应市场,因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低,1年后停办。其后,陆续有人饲养。
  鸽 有菜鸽和信鸽两种,1979年前,养鸽数量极少,仅个别户作为观赏鸟类或作为营养食品鸽。全县总数约200~300只。1980年后,菜鸽被视为筵席佳肴,养鸽开始增加。1981~1988年,全县养鸽达到200余户,鸽2000余只,每日均有肉鸽上市,并参加过各级的信鸽比赛。
  此外,山区农民有养蜂的习惯,多在屋檐下圆桶放养,靠自然繁殖,均系中国土蜜蜂,称为中蜂,一般桶蜂产蜜5~6公斤。1961年,国营水南综合农场引进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用箱养,产蜜量高于中蜂数倍,因饲养技术不佳,两年后失败。1972年下放浦城的福建农学院教师龚一飞在管厝公社党溪的茶坪深山里办蜂场,将中蜂由桶养改为箱养,并推广全县,产蜜量增加一倍多。茶坪蜂场共养55箱,最高年产蜜1.1吨。1981年,全县养蜂达5722箱,产蜜2.5吨,为浦城历史上最高年份。主要产地为忠信、水北街、濠村等地。1982年养蜂专业户17个,最多是水北街一村民养蜂96箱。1988年,全县养蜂达3240箱,产蜜19.69吨。
  附 水北街罗源畜牧场简介
  罗源畜牧场于1978年2月动工,翌年5月建成6栋猪舍,面积5100平方米,还建有厨房、饲料加工厂、调料室、饲料仓库和职工宿舍710平方米,以及1座小山塘和1座青饲料贮藏池。购置推土机5台,手扶拖拉机5台,福建牌汽车1辆,喂料翻斗车2辆,锯板机3台,变压器1台,电动机9台,饲料粉碎机3台,碾米机2台,青饲料切碎机2台,12匹马力柴油机2台,自动化番薯磨粉机1套,蒸汽锅炉1台等机械设备。全场管理干部5人,职工65人,有水田150亩,水面20亩,农地300亩,山地550亩。1979年5月投产,至年底,饲养生猪615头,牛55头,羊55头,长毛兔242只,蛋鸭1100只,鸡110只。至1985年,畜牧场种柑桔、柰、蜜桃、柚、板栗、青梅等果树376亩,茶叶273亩,毛竹和杉、松树90亩,新开鱼塘84亩。至此共饲养生猪2266头,养猪共获纯利2.35万元。1986年,该场改为浦城县水北街乡国土开发试点场,以开发国土为主,兼养猪养鱼。每年饲养生猪800~1000头,养鱼3300余尾。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