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民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4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国民经济结构
分类号: F014.1
页数: 7
页码: 241-249
摘要: 本章记述了蒲城县国民经济结构构成。包括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基本建设投资结构三方面。
关键词: 生产 国民经济 蒲城县

内容

浦城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的个体小农经济状态,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民国25年(1936),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6.07%。1949年,农业人口仍占全县总人口94.85%。国民生产总值(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下同)中,第一产业占64.29%,第二产业占6.95%,第三产业占28.76%。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占77.63%,工业占12.1%,建筑业占0.52%,运输邮电业占1.22%,商业饮食业占8.53%。在农业内总部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民国25年,种植业占37.76%,林业占23.12%,畜牧业占25.21%,副业占12.78%,渔业占1.13%。1949年种植业占53.83%,林业占14.83%,畜牧业占21.61%,副业占8.96%,渔业占0.77%。
  1950年后,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1950年,由于生产发展,产业结构有较大变化。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本节按当年价计算)中,第一产业占75.11%,第二产业占8.07%,第三产业占16.82%。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为74.95%,第二产业降为7.89%,第三产业增加到17.16%。在执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期间,发展地方工业,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降为58.71%,第二产业上升为19.71%,第三产业占21.58%。1958~1960年,忽视农业基础地位,片面强调发展以炼铁为主的重工业,第二产业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第一产业连续三年下降。1960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39.1%,第二产业为35.13%,第三产业为25.77%。1961年后,大办农业,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调整重工业的畸形发展。至1965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59.35%,第二产业为16.86%,第三产业为23.79%。
  “文化大革命”初,企业停产“闹革命”,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冲击。1967年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61.58%,第二产业占15.13%,第三产业为23.29%。1970年后,在强调“以粮为纲”的同时,大办地方企业,虽办一些效益差的工业,但也使各产业所占比重有所改变。1976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50.46%,第二产业为25.18%,第三产业为24.36%。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工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占54.09%,第二产业占21.64%,第三产业占24.27%。
  第二节 产业结构
  一、社会总产值结构
  1950年,浦城社会总产值(本节均按当年价计算)中,农业占77.74%,工业占12.22%,建筑业占0.47%,运输邮电业占1.15%,商业饮食业占8.4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业比重改变不大。“一五”时期,除农业、商业饮食业外,其他各业的比重都有所增长。1957年,农业占58.42%,工业占28.05%,建筑业占3.1%,运输邮电业占3.36%,商业饮食业占7.07%。1958~1960年,重工业突进,兴办厂矿同时兴修水利,新建公路,架设县至公社的中继线,增加电话交换机的容量,农业下降到不适当的地位。1960年,农业占32.28%,工业占35.6%,建筑业占18.35%,运输邮电业占7.4%,商业饮食业占6.4%。1961年后,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将农业调整到适当位置。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主要比例关系得到改善,农业占56.39%,工业占16.46%,建筑业占12.73%,运输邮电业占4.89%,商业饮食业占9.53%。
  “文化大革命”初,由于工矿企业大部分停产,农业社会产值虽没提高,但比重相应上升。
  1970年工业基本建设增加,建筑业迅速发展,1970、1971年建筑业比重分别达20.17%、22.79%,均超过工业所占的比重。1975年,农业占47.34%,工业占26.18%,建筑业占13.87%,运输邮电业占6.08%,商业饮食业占6.53%。
  1979~1988年,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农业经济得到突破性进展,运输邮电业也取得相当的成就。但由于基础设施比重大,耗费投资多,建设周期长,发展速度跟不上工业的发展速度,所占的比重没有改观。农业社会产值绝对数虽比1978年增长81.31%,由于工业发展速度增大,所占比重反而下降。1988年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占45.01%,比1978年下降3.05个百分点,工业占35.31%,比1978年上升5.79个百分点,建筑业占8%,比1978年下降1.54个百分点,运输邮电业占4.23%,比1978年下降0.59个百分点,商业饮食业占7.45%,比1978年下降0.61个百分点。
  二、工农业结构
  工农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总产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具体变化情况见附表。
  三、产业内部结构
  工业内部结构
  解放以后至195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重均是轻工业超过重工业。1957年,轻重比例为61.28比38.72。1958~1960年盲目发展以炼铁为主的重工业,使轻重工业比重倒置,1958年为21.04比78.96.1959年为16.99比83.01,1960年为16.56比83.44。1961年开始调整,当年比例为34.86比65.14。至1965年调到47比53。“文化大革命”初,纺织等轻工业能维持生产,机械等重工业产值下降。1966~1968年轻工业所占比例显著增长,这3年轻重工业比例为65.12比34.88。1970年开始兴办铜矿、合成氨厂、铁厂、煤矿、综合化工厂等重工业工厂,这年重工业比重达68.02%,比上年增长30.09个百分点。1971年后轻重工业比重不相上下。1976年轻重工业比例为50.02比49.98。
  1977~1978年,原已存在的比例关系有所改变。轻重工业比例为49.31比50.69。1979年以后,将耗能源、缺材料、销路差的重工业企业关、并、转,加强轻工业生产,轻工业所占比重增长。1979年轻重工业比例为54.08比45.92。至1988年,轻工业所占比重都超过重工业。1988年,轻重工业比重为55.84比44.16。
  农业内部结构
  1950年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占53.97%,林业占16.16%,畜牧业占20.7%,副业占8.57%,渔业占0.7%。1956年,由于大抓粮食生产,种植业比重由上年的59.55%上升到75.19%。1957年虽注意发展多种经营,但种植业所占比重仍达70.67%,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只分别占10.87%、11.84%、6.27%、0.35%。1958~1960年,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失调,多种经营更加削弱。1960年,种植业的比重占80%,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分别占4.41%、8.33%、6.68%、0.58%。1961年开始,加强多种经营,在种植业产值提高的基础上,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1965年,种植业所占比例下降到66.93%,林业上升到9.66%,牧业上升到12.7%,副业上升到10.52%,渔业下降到0.7%。“文化大革命”中,单一抓粮食,把农村副业和
  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且毁林开荒,森林过伐,使农业内部比例更加不协调。1975年,种植业上升到73.83%,林业上升到11.47%,牧业下降为9.99%,副业下降到5.06%,渔业下降到0.09%。“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1978年,仍然坚持“以粮为纲”,农业内部结构不协调加剧。1978年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结构为75.71、9.11、9.33、6.29、0.1。1979年后,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山区优势。1988年,农业内部比例调整为51.26、15.38、22.83、7.85、2.68。
  第三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解放以后至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额少。1951~1957年,共投资97.02万元,工业投资占39.85%,交通运输占0.47%,商业投资占31.99%,文教卫生投资占16.88%,农林水气象投资占10.4%,其他占0.41%。对于城市建设没有投资。
  1958年,共筹集资金241.56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131万元,预算外拨款11万元,银行储蓄筹集资金35万元,机关、企事业自筹61.59万元,干部捐献2.97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建设。1958~1960年,工业投资368.14万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44.07%。资金来源中抽调县供销合作社公积金、调剂基金56.4万元,动用财政历年节余资金142.05万元,用于兴建铁厂、石灰厂、水泥厂等。由于缺乏能源、原料、技术等,1961年均告关闭。1958~1960年,农、林、水投资有较大的增长,达307.05万元,占总额的36.76%。兴建吴山水库、东门水库等水利设施6处,建成林业公路4条,新办林场4处,扩建林场3处,还兴办仙阳农场。1958年第一次投资市政建设,至1959年共投资30.23万元,用于兴建五一三路等。1959年市政建设的投资占总额的8.62%。1961年投资总额减少,农、林、水的投资占总额的70.14%,主要用于东门水库的建设。1962年各方面的投资急剧减少,主要投向东门水库,其投资占总额的58.38%。
  1970年开始,大办地方工业。1970、1971、1972年工业投资分别占总额的77.53%、82.12%、64.27%。至1975年,工业投资共1785.81万元,占同期总额的57.46%。市政建设投资显著下降,自1969年投资8.55万元铺县城水泥路面后,只有1975年投资1万元。
  1979年后,国民经济投资在国民经济行业之间分配格局发生较大变化。1979~1988年,工业投资(未包括农村三级集体完成的投资额,下同)占49.6%,商业外贸金融投资占13.9%,城市建设投资占3.7%,文教卫生投资占7.8%,分别比前29年投资的比例上升2.9、9.7、2.3、4.2个百分点。农林水投资显著下降,特别是1982、1983、1984、1985年,分别只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32%、2.3%、2.09%、0.3%,1979~1988年,只占同期总额的11.8%,比前29年下降23.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电投资占3.7%,也比前29年下降0.8个百分点。1979~1988年,用于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公用设备、城市居民住宅等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达3561万元,比前29年增长2.84倍,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提高17.2个百分点。职工住宅投资1904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5.8%。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全民所有制更新改造完成投资占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1979年为37.3%,1988年上升为40.1%。由于采取多渠道筹集基本建设资金,资金来源结构也发生变化。1981~1988年,全部投资总额(包括农村三级集体完成的投资额)为24865.17万元,其中全民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0644.79万元,占42.81%;城镇集体单位投资1179.85万元,占4.74%;农村集体投资6925.01万元,占26.41%;私人建房投资6115.52万元,占23.32%。城乡集体投资和私人建房投资超过全民单位的投资。1988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一产业占19.2%,第二产业占34.5%,分别比1978年下降17.8和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46.3%,比1978年上升25.3个百分点。
  1951~1988年,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共18700.44万元,其中工业投资9227.1万元,占49.34%;农林水气象投资3949.26万元,占21.12%;交通运输邮电投资693.93万元,占3.71%;商业外贸金融投资2030.33万元,占10.86%;文教卫生科研投资1217.11万元,占6.51%;城市建设投资460.93万元,占2.46%;其他投资1121.78万元,占6%。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