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国时期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国时期经济
分类号: F120.2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蒲城县民国时期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经济发展 蒲城县

内容

民国时期,农业的生产方式、农具和耕作技术,基本停留于清代水平,工业绝大部分是手工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在一些方面和一段时间里也有一定的发展。
  浦城农产品,以稻谷为大宗,称为“闽北粮仓”。民国初年,县知事推广冬闲田种植麦类等作物,改变耕作制度,劝乡民多种秋粮。据民国5年(1916)统计,全县田地面积482734亩,园地面积134325亩,农户26865户。大米产量居闽江流域之首,荞麦年产1400多担,茶油、桐油、山茶油年产1000~2000担,泽泻年产50吨,莲子年产22.5吨,香菇年产22.5吨,厚朴年产3000担。大米年平均运销外县3.08万吨,泽泻、茶油、桐油、山茶油大部运销外县。民国13年后,因军阀骚扰,加上捐税重迭,地方经济奇穷。金融难以周转,私商滥发花票,挤兑倒闭时有发生。浦城经济每况愈下。民国22年国民党为镇压“福建事变”,修通浦城至江山、广丰、龙泉及建瓯公路,交通条件获得改善,虽为浦城与外县外省经济联系创造条件,对商品经济发展起一定作用,但并没出现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仍然落后。民国23年,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一科对当时浦城的情况作了调查。其经济状况是:农产素称富足,籼稻、糯稻、薏米、莲子、泽泻、甘蔗、落花生等均出产大宗,每年收入不下300万余元。但缺乏农事指导机关,农民墨守旧法,对土壤、肥料、农具未能研究改良,农业日就衰败。工业,属手工业时代,大多属家庭手工业及普通手工业,除一二家机制面业外,尚无机器工业。手工业影响最大为制纸业,年约产纸500万件,值90余万元。商业除广货、百货、布匹及食品等小商店外,富有商号多半自行停业。城乡商号运售货物大多来自苏、广、杭、沪,以布匹、海味、煤油、纸烟、面粉、五金为大宗,还有日本货充斥。市景冷落,营业萧条。米有赢无绌,年外销额达200万元。民国25年,全县耕地面积663810亩,农业人口179483人,劳动力87049个,农业总产值1628.55万元,粮食总产80030吨,耕地面积亩产129公斤。年产原木3.3万立方米,毛竹58.18万根,松香100吨,土纸878吨。民国26年春,浦城开始栽种“总理(孙中山)纪念林”,举办工役造林。
  福建省是缺粮省,全面抗战开始后,交通阻滞,粮食输入困难,浦城采取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民国26年9月设立县苗圃。冬,福建省政府派遣农业技术指导员4人到浦城督导冬耕,并汇款5000元购买冬种作物种子430担,贷放给农户。民国27年,开始试种紫云英,进行施肥改良试验。民国28年,浦城列为福建省农业特别重要县,定为增进战时粮食生产的试验示范区。7月,省农业改进处在浦城创办种羊场,还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浦城事务所,手工业的技术、设备有所改进,产品有增加。11月,县政府第四科着重负责农业建设,创立县立农场,负责统筹农、林、垦、牧技术的改良和推广。县制定冬种计划,改贷种为贷款,省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局贷放2500元,县政府贷放3350元,并下乡督种,冬耕面积由上年的40000亩扩大到87164亩,其中油菜52327亩,大麦423亩,蚕、豌豆及马铃薯等957亩。次年提倡“团体冬耕”为农民表率。
  工合浦城事务所开办卷烟、缝纫、印刷、腌制品4个生产合作社,生产抗日的军需民用物资。民国29年,浦城又列为福建农业冬种督导重点县,设立“冬耕督导所”,设置示范田2000亩,规定每个农民壮丁冬种4亩以上,是年冬耕面积扩大到16万亩左右。县立农场以“稻作改良”为中心课题,进行试验研究,选育出“浦场一号”和“浦场二号”2个水稻优良品种。造林事业有较大进展,提倡团体造林,栽植县有林、社有林、纪念林、工役造林,自民国26年起至是年造林面积达15000多亩。
  民国30年起,浦城城乡屡遭日机轰炸,房屋被炸毁,人员伤亡。为防日军入侵,浦城县政府奉令破坏广浦、江浦公路。国民党当局对游击区连续发动军事围攻,实行移民并村和烧光、抢光、杀光政策,造成苏区田园荒芜,山林被毁,浦城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这年起,由于滥发法币,物价上涨。日军占领苏、沪、浙、赣后,沿海城市、浙东及闽南商人撤入浦城,投资经营香料、松香等工厂,设店经营丝绸、棉布、南货、京果、土产等业,市场畸形膨胀,有的外地商人利用本地人,抢购商品,市场日趋混乱,物价不断上涨。民国33年7月,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迁至浦城,在浦城水南开设火力发电厂,为浦城第一个现代工厂。民国34年,大量发行关金券,更加刺激物价上涨,加上所得税、利得税等横征暴敛,人民备受困扰,有些老字号商店被迫歇业。土纸生产因销地沦陷,出口阻塞,半数槽户歇业。
  民国35年,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的进犯。民国36年,国民党当局发布“戡乱”命令,人心沮丧,加上票面1000元、5000元、10000元法币大量出笼,物价猛涨。是年,浦城耕地占全县面积的14.93%,林地占2.16%,荒地占0.25%,荒山河流道路占82.66%。种植水稻611624亩,小麦136823亩,杂粮36383亩,油菜12170亩,蔬菜2641亩。设有电厂1家,碾米厂2家,锯板厂1家,造纸、石灰等仍为手工业生产。输入货物以布匹为大宗,次为京果、食盐、煤油、烟叶。输出以纸、米为大宗,次为木材、莲子、薏米、香菇。民国37年8月,国民党抛出金圆券,强制收兑民间金银,造成物价暴涨,商业凋敝,交换商品以大米为比值。其时,浦城社会经济一蹶不振,处于崩溃境地,直到解放前夕。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