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8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植被
分类号: S159
页数: 5
页码: 169-1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浦城县植被的特点、植被类型及分类的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自然地理 植被

内容

第一节 植被特点
  浦城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具有四个特点:
  植物种类多 主要植物有130科、401属、580种。山区留存有较丰富的冰期以前的第三纪或第四纪的古老植物种属和孑遗植物。银杏、鹅掌楸在县南的常绿阔叶林中可见到。裸子植物中的金钱松、长叶榧、三尖杉,被子植物中的钟萼木、青钱柳,也有零星分布。红豆科、樟科、壳斗科、木芒科、胡桃科、杨柳科、金缕梅科等在白垩纪时已普遍存在。福罗山,上、下梅溪,濠村南山等处保留的植物种类最为丰富,为浦城宝贵的生物基因库。
  水平分布南北不同 自南向北,随纬度由低到高,植物种类组成由繁到简,落叶阔叶树种由少到多,而常绿阔叶树种由多到少。全县植物种类以濠村乡最为丰富。常绿阔叶树壳斗科(栲属)、樟科(楠木属)、杜英科的乔木分布在南片,闽楠只分布在樟元山以南。落叶树乔木以北部为多,桦科椴树科也只在八台尖、腾云尖、福罗山有见。人工植被同样受到水平规律的制约,杉木人工林遍及全县,但南片多丰产速生,为中心产区;北片生长较慢,为一般产区。漆树林在北片管厝、忠信、九牧等乡镇显示突出的优势,在南片则难以形成大面积丰产。
  群落垂直分布 浦城植被垂直分布基带以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为主体。但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各山体的生态环境各有差别。境内大福罗山海拔1658.9米,相对高度1400米,植被保存得比较完整,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有一定代表性。大福罗山海拔500米以下,常绿针叶林大部分为人工杉木林、人工马尾松林和经济林,一般为单层片林,林下植物种类也少。海拔500~900米为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乔木林群落。海拔在900~1000米之间多为针阔混交林,海拔1100~1400米为温性常绿针叶林带。海拔1400米以上至顶峰,为山地草甸。
  林种结构不平衡 1987年调查,浦城天然阔叶林面积652356亩,蓄积量336.7933万立方米,占总林分面积33.3%,林分蓄积量40%。但在低山、丘陵地带的原生常绿阔叶林,已很少保存,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营造人工林中,针叶化、纯林化现象严重。针叶林面积占98.3%,阔叶林仅占1.7%。蓄积量中针叶林占99.6%,阔叶林仅占0.4%;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针叶树占99.98%,阔叶树仅占0.02%。
  第二节 植被类型及分类
  浦城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有9个类、17个小类型。
  一、阔叶林
  阔叶林为原生植被,过去面积较广,近数十年由于人工用材林发展,砍掉阔叶林营造杉木、马尾松等用材林,而致阔叶林锐减。现有阔叶林中有3个小类型:
  常绿阔叶林 树种以苦槠、甜槠、绿栗栲、木荷、青岗栎、细叶青岗栎、红楠和小叶黄杞为主。主要分布在水北街、濠村、富岭、忠信和管厝等乡镇中低山的中上部,石陂、山下和古楼等乡镇也有分布。
  落叶阔叶林 树种以拟赤杨、枫香、白栎、栓皮栎、锥栗、鄂江红豆树为主,分布在县北,以忠信、官路乡为多。
  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主要群落有:锥栗+苦槠-映山红-芒,多分布在管厝榆双、里林及古楼坑口等海拔600~800米的低山区,群落总覆盖度为85%。枫香-苦槠-檵木-芒箕骨,主要分布在富岭里源和水北街桥亭,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90%。短柄枪+木荷-老鼠刺-中华里白,见于忠信际洋与浙江的界山,海拔950米的东源坑,群落总覆盖度为95%。闽楠+肥皂荚-苦竹-芒箕骨,主要分布在水北街渡头,海拔260米的丘陵,群落总覆盖度为95%。
  二、针叶林
  主要以杉木、马尾松为主。天然针叶林一般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上部,树种以黄山松、马尾松、柳杉为主。人工针叶林多分布在低山下部和丘陵。有2个小类型:
  温性常绿针叶林 主要树种为台湾松,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
  暖性常绿针叶林 主要群落有:马尾松林,常见于海拔200~700米的低山、丘陵,为人工造林先锋树种。杉木林,分布于海拔300~800米的丘陵、低山,800~1000米也有分布,1000米以上分布较少,全县有50多万亩。柳杉林,分布在县西北部、东部的山下、古楼、忠信等乡镇,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地林中或沟谷边。油杉林,仅有小片成林,生长在水北街际岭牛角坞、洙溪竹林坑,海拔8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区。
  三、针阔混交林
  松、阔混交林 主要群落有:马尾松+丝栗栲-黄端木-狗脊,多分布在水北街翁村、际岭,富岭靖坑、小密,管厝楮林,石陂村溪,濠村樟源等海拔380~790米的丘陵、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90%。马尾松+苦槠-檵木-芒箕骨,多分布在水北街洙溪、黄碧,枫溪花家,石陂佘墩,万安浦潭,濠村樟源等海拔.340~750米的丘陵、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90%。马尾松+拟赤杨-乌饭-狗脊,分布在富岭小密,群落总覆盖度为95%。马尾松+枫香-乌饭-芒箕骨,分布在管厝楮林,水北街双墩,濠村仑下,水北街茅洲,富岭小密、员盘、山路、双坑,石陂黄墩、塅尾等海拔260~680米的丘陵、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90%。
  杉、阔叶混交林 主要类型有:杉木+檫树-鹿角杜鹃-建兰,分布在九牧湖山齐家山后门,海拔1070米的中山上,群落总覆盖度为90%。杉木-三年桐混交林在浦城有较长的历史。
  四、竹林
  主要有毛竹、苦竹、刚竹、水竹等。全县均有分布,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尤以山下、古楼、九牧分布最广。
  毛竹林 主要群落有:毛竹-鹿角杜鹃-狗脊,分布在花家、池家、山下、古楼坑口、仙阳巽源、九牧、蒋坑等海拔450~1150米的山地,群落总覆盖度为85%。毛竹-乌饭-芒箕骨,主要分布在永兴廉溪、古楼石村、盘亭下洋坑等海拔300~500米的丘陵、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95%。毛竹-檵木-芒箕骨,分布广泛,忠信、富岭、仙阳、官路、九牧、盘亭、永兴、莲塘等海拔300~500米的丘陵均有分布,群落总覆盖度为90%。毛竹-柃木-狗脊,分布在枫溪胡推、忠信寨门、水北街际岭、官路毛处等海拔800米的中、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85%。
  毛竹混交林 主要群落有:毛竹+杉木-芒,多分布在忠信际洋、山下源头、官路姚宅、仙阳高洋等海拔500~1050米处,群落总覆盖度为90%。毛竹+马尾松-檵木-五节芒,主要分布在水北街际岭、仙阳永建、古楼上云和九牧渭潭等海拔600~1180米处,群落总覆盖度为95%。毛竹+柳松-山胡椒-蕨,主要分布在仙阳上洋海拔1060米处,群落总覆盖度为80%。毛竹+丝栗栲-檵木-芒,主要分布在山下福禄、水北街水尾丘等海拔590~730米处,群落总覆盖度为90%。
  苦竹林 分布较广,多生长于丘陵、低山。山下水门、小溪有苦竹纯竹分布。林下灌木有檵木、黄端木、赤楠等。草本有蕨、淡竹叶、黄精、藤本猕猴桃、葛藤、山葡萄等。
  刚竹林 与阔叶树散生,低山、丘陵为优势群落,万安王元海拔500米丘陵荒山有出现。林下植物有五节芒、檵木、乌饭、算盘子,还混生少数乔木,如盐夫木、野漆、多穗石栎等。
  水竹林 呈野生状态,为单优势群落,有的与柳类等乔木混生,一般生长在水沟、溪边。
  五、经济林
  经济林面积231361亩,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香榧分布在500~1000米之间。油茶林、油桐林、漆树林有传统的经营历史,香榧、板栗为浦城著名的木本果类,茶叶、厚朴亦占重要地位。
  六、灌丛
  全境灌丛大多为森林破坏后而生长出来的次生植被,全县均有分布,处不稳定演替阶段,有211132亩,顺向演替可恢复为森林植被,逆向演替则退化为草坡。
  落叶灌丛 主要群落有:白栎-芒,全县海拔270~500米丘陵地都有分布,群落总覆盖度为80%。白栎-芒萁骨,一般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缓坡丘陵,群落总覆盖度为80%。白栎-五节芒,主要分布在临江上际、仙阳太平、富岭店亭等海拔300米左右丘陵中下部,群落总覆盖度为95%。
  常绿灌丛 主要群落有:映山红-芒箕骨,广泛分布在240~500米的丘陵山地,极少数在海拔800米,群落总覆盖度为80~85%。映山红-五节芒,主要分布在九牧杉坊、管厝里林、忠信寨门、水北街中坊、枫溪花家等海拔300~500米的低山中下部,垂直高度最高达海拔950米。映山红-狗脊,主要分布在九牧湖山、洋墩,山下枫溪,永兴炉铺等海拔600~1330米的中、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85%。檵木-狗脊,分布在古楼坑口和石村、仙阳甫下、莲塘颜处、忠信坑尾等海拔500~800米的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70~80%。檵木-芒箕骨,广泛分布在海拔220~500米的丘陵,垂直高度最高达780米,群落总覆盖度为85%。檵木-芒,主要分布在永兴连源、官路花园、忠信下庄等海拔480~800米的低山,群落总覆盖度为85%。乌饭+檵木-芒箕骨,主要分布在莲塘吴东、管厝岩步、水北街罗源和裴墩等海拔250~690米的低山、丘陵,群落总覆盖度为85%。柃木+乌饭-芒箕骨,主要分布在管厝党溪、永兴后洋、仙阳上洋、忠信寨门和高溪等海拔500~970米的低、中山区,群落总覆盖度为90%。
  七、稀树灌丛
  俗称疏林地。森林破坏后,森林与灌丛间过渡性的植被类型。此群落进化可为森林,退化则为灌丛或草坡。稀树的乔木树多为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种。灌木层建群种有檵木、映山红、乌饭、白栎等。草本层建群种为芒箕骨、芒、五节芒、此分布地段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800米以下,全县有232518亩。
  八、草坡
  分布在海拔1400米的避风顶峰,为山地草甸;分布在中山顶部或少数沟谷处,即为草坡。以禾本科为主,芒、四脉金茅、刺芒、野枯草等体现优势,地榆、杜鹃、山柳等为次。
  九、农田植被
  水田 种植单、双季稻,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峡谷底部及山腰。
  旱地 多种植一年生经济作物或蔬菜,主要分布在溪河两岸。
  十、林园
  主要为茶园、果园和桑园,分布在低丘、缓坡地上。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