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物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7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分类号: P468
页数: 15
页码: 140-154
摘要: 本章共四节,分述了浦城县气候特征、气候要素、灾害性天气、物候的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自然地理 气候

内容

第一节 气候特征
  浦城处于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分界处,接近大陆性气候,是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春季 一般始于3月1日,终于5月20日,历时81天。(本章数值未特指年份及地点的,均为南浦镇或城关地区1951~1980年的平均值。)降水量占全年的30%左右,日照百分率30%。气温呈逐渐上升,但波动大,有45%年份出现倒春寒。一般3月15日以前,处于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低温过程,18日前后普遍有温度回升过程,25日前后又处于低温过程,3月底气温又回升,4月2日前后有“清明寒”出现。
  夏季 一般始于5月21日,终于9月25日,历时128天。入夏后50天左右是霉雨季节,常有2~3次暴雨过程,常洪水成灾。5~6月雨量达660.6毫米,占年雨量37%。7~8月进入晴热高温天气,年平均有25天最高气温大于35℃的高温天气出现,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0.8℃。7~9月雨量358.7毫米,占年雨量20%,且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靠台风带雨。有87%年份出现干旱,36天以上大旱年占23%。
  秋季 一般始于9月26日,终于11月30日,历时66天,由炎热期过度到寒冷期,“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雨量偏少,10~11月雨量仅107.8毫米,占年雨量6%。约10%年份会有“秋雨绵绵”的天气。
  冬季 一般始于12月1日,终于次年2月28日,历时90天,气候干、冷。约平均年受2次寒潮袭击,1月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为-8.0℃。1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7%,极低值为58%。平均初霜日为11月16日,平均终霜日为3月6日。平均年有霜32天,最多达54天,连续霜日最长达26天。平均年有27.5天结冰,连续结冰曾达19天。平均年有雪日7.4天,连续降雪最长达7天,积雪最深曾达28厘米。出现过雾淞和雨淞。
  一年之中,浦城气候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雨热同期 以10℃作为喜温植物的萌动温度为准,一年中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
  为5443.6℃,持续时间为250天。而同期雨量有1414.6毫米,日照1438.5小时,雨、热相配。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年雨量1780.2毫米,年平均气温17.4℃,日照1893.5小时,春秋略短,夏季最长,四季分明。
  立体气候显著 浦城地势相对高低悬殊,形成境内立体气候较为显著。一般每当海拔增高100米,春季回暖期推迟3天,秋季第一次冷空气的影响日期提前4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减少188.9℃,年雨量增加72.5毫米,无霜期减少3天。以上变化趋势在山脊的不同侧面略有不同。
  季风影响显著 浦城为典型季风区,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造成浦城既有严寒,也有酷暑,日较差大(1951年2月19日日较差达24.2℃)。季风亦影响各月份雨量分配,一年之中,大部分降水集中上半年,而以4~6月最多,下半年雨量少,常干旱。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日照
  浦城太阳辐射量根据福州1951~1980年实测资料推算,年平均106.428千卡/(厘米)2,在大于或等于10℃期间,太阳总辐射量81.95千卡/(厘米)2,占全年的77%,与浦城多数作物生长期相吻合。
  年平均日照1893.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3%。日照时数以7月份最多,达255.4小时,2月份最少,98.8小时。日照百分率以8月份最高,61%,3月份最少,29%。极值(从1936~1988年中挑取),1963年最多,2358小时,1952年最少,1485.1小时。1978年7月最多,为326.1小时,1959年2月最少,为265小时。
  二、气温 地温
  年平均气温为17.4℃,最高值18.5℃(1949年),最低值16.7℃(1984年)。
  月际气温变化较均匀,常年最热月为7月。历年平均为27.8℃,其最高值为29.3℃(1956年),最低值为25.9℃(1976年)。最冷月为1月,历年平均为6.2℃,其最高值为10℃(1950年),最低值为2.7℃(1977、1984年)。平均年较差为21.6℃。
  各旬温度,1月中旬气温最低,旬平均气温5.7℃;7月中旬气温最高,旬平均气温27.9℃。两者相差22.2℃。旬平均气温最高值为1978年7月上旬,为30.2℃,最低值为1980年2月上旬,为-0.1℃。
  候气温平均值,最高值为1942年8月4~8日的30.9℃,最低值为1980年2月6~10日的-0.9℃。逐日平均气温在每年7月23日前后为最热时段,23日累年平均为28.4℃。1月16日前后为最冷时段,16日累年平均为4.3℃。
  每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最高为40.8℃(1948年8月8日),最低为35.9℃(1973年8月18日),1936~1988年中,极端最高气温有24年出现在7月份,有24年出现在8月份,只有8年出现在9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1月中旬,1955年1月11日,南浦镇的极值为-8.0℃。
  总积温年平均为6391.5℃。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20日,平均终日为11月24日,其间平均活动积温为5443.6℃。稳定通过20℃的,平均终日是10月3日。10~20℃日数为198天,其间平均活动积温为4587.2℃。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0.0℃的日数年平均有102天,最多131天(1957年),最少83天(1965年)。大于或等于35.0℃的日数平均为25天,最多63天(1945年),最少4天(1954年)。大于或等于40.0℃的日数只有3次,40.2℃(1942年8月7日)、40.8℃(1948年8月8日)、40.4℃(1950年7月18日)。
  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0.0℃的日数,累年平均25天,主要出现在12月、1月、2月。1月份平均有10.6天,最多有26天(1963年1月)。平均初日为12月4日,平均终日为2月20日,最长连续16天(1973年12月25日至1974年1月9日)。
  日最低气温低于-5.0℃的天气,每年平均只有2天。1952~1953年、1974~1975年、1977~1979年的冬春期间均没有出现。大部分在1月份出现,特别在1月中旬,1955年1月10~13日,最低气温分别为-5℃、-8℃、-7.8℃、-5.8℃。
  当气温达到摄氏零度或以下时,即可发生结冰或冻土。平均每年27.5天结冰,平均初日为11月30日,平均终日为2月26日。连续结冰最长19天(1973年12月22日至1974年1月9日)。最早初日为1955年11月5日,最迟初日为1962年3月27日。
  浦城地温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地表7月份累年平均最高达53.9℃,1月份累年平均最低为0.6℃。地表极端最高温达68.9℃(1957年7月21日)。极端最低温为-13.0℃(1983年12月31日)。一天当中,地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3~14时,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之前。地表下20厘米,地温日变化显著减弱,1米以下,地温基本无变化。
  三、降雨
  境内降雨量地域差异明显,基本是从东、西南部向中北部逐渐减少,等雨量线趋于南北走向。东北部的忠信毛洋头年平均雨量达2369.9毫米。处于中部、中北部的南浦镇和仙阳镇年平均降水量为1780.2毫米和1527.6毫米。山地雨量多于盆地,海拔升高100米,年雨量平均增加72.5毫米。
  浦城降雨受季风性影响明显,雨季和干季的始、终时间和季风进退时间基本一致。雨量从1月递增到6月,7月开始递减,多数年份6月的雨量最多,11月最少,二者之间相差300毫米左右,4~6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5月降雨量最大值为708.6毫米(1949年),6月最大值为750.8毫米(1943年),均为常年的2.2倍。月降雨量为零的有3年,发生在1939年12月、1949年1月、1979年10月。降雨相对变化率11月份为67%,为最大值,6月份为28%,为最小值。
  旬降雨量在一年的演变与月降雨量相似,最大值出现在6月中旬,累年平均为132.4毫米。1982年6月中旬达388.0毫米,为常年2.9倍,最小值为11月下旬,累年平均为9.8毫米。
  南浦镇平均年降雨量,1936~1953年平均为2360.6毫米,1936~1980年平均为1968.7毫米,1951~1980年平均为1780.2毫米,最高值是1949年3673.0毫米,最低值是1971年1107.5毫米。
  南浦镇日雨量最大为210.1毫米(1947年6月14日),其次为193.1毫米(1975年5月18日)。3日最大降雨量为314.0毫米(1949年10月3~5日),其次为272.5毫米(1975年5月16~18日)。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23天(1936年4月20日至5月12日),降雨量共361.1毫米。其次为22天(1975年5月1~22日),降雨量共573.7毫米。最长连续无降雨日数为46天(1939年11月29日至1940年1月13日),其次为37天(1979年9月27日至11月2日)。
  年平均降雨日数1936~1953年为165.5天,1951~1980年为174.3天。最多为1975年,212天,最少为1950年,134天。
  南浦镇1936~1953年,日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暴雨日,平均每年有10.5天,其中5~6月平均4.8天,每年有0.8次达100毫米以上。1951~1980年,平均每年有5.8天,其中5~6月平均3.4天,有0.6次达100毫米以上。
  四、霜雪
  浦城累年平均初霜日期出现在11月16日,终霜日期为3月6日,有霜期111天。初霜最早为1938年10月17日,次为1981年10月24日,终霜最迟为1939年4月8日,次为1975年4月2日。年有霜日数在32天以上的有21年,最多达54天(1962~1963年),连续霜日最长为26天(1963年1月8日至2月2日)。80%的年份连续霜日5天以上,年霜日数在25天以上。霜日主要出现在1月和12月,平均每月有11天和9.9天。
  浦城年平均有雪日7.4天,积雪2.9天,下雪平均初日1月4日,平均终日2月21日。最早初雪为1986年11月27日,最迟终雪为1976年3月20日。最长连续降雪日有7天,分别出现在1945年2月10~16日、1964年2月20~26日、1968年2月10~20日。最长连续积雪日有11天,发生在1945年2月10~20日和1980年2月4~14日。最大积雪深度为28厘米,出现在1945年2月15日。
  附一 雾淞(俗称“树挂”)
  南浦镇 1936~1988年出现过2次,1958年11月23日,维持时间1小时30分钟,1977年2月11日,维持时间4小时34分钟。
  附二 雨淞(又名冻雨、俗称“冰凌”)
  南浦镇 1951~1988年,有13年出现雨淞,多数出现在1、2月份。平均每年1天,最长为1977年,连续6天(1月28日至2月2日),连续111小时42分钟。
  五、蒸发 湿度
  年蒸发量平均为1313.2毫米。1951年后,年蒸发量最大值为1536毫米(1971年)。大多数年份年蒸发量均小于年降雨量。1963、1967、1971、1978等年,年蒸发量均大于年降水量,年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分别为-146.1、-70.3、-428.5和-294.2毫米。
  蒸发量以7、8月最大。月蒸发量最大为346毫米(1947年7月),1951年后最大蒸发量为267.4毫米(1956年7月)。月蒸发量最小值为21.6毫米(1942年2月),1951年后最小值为23.7毫米(1977年1月)。
  水气压累年平均为17.2百帕。月均最大值为28.3百帕(7月),最小值为7.5百帕(1月)。水气压最大值为37.1百帕(1952年7月3日),最小值为1.0百帕(1955年1月16日)。一日之中,最大值出现在午后,最小值出现在日出之前。
  相对湿度累年年均为79%。各月与年平均值仅偏差4%之内,各月间的相对湿度较为稳定。1955年1月12日,仅为3%,为极低值,伴随而出现的是该年1月中旬的极端最低气温。一日之中,一般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时,最小值出现在14~15时气温最高时。
  
  六、云雾
  年均总云量为7.3成,年均低云量为4.6成。日平均总云量小于2.0成的晴天日数,累年平均有28.3天。日平均低云量小于2.0成的晴天日数,累年平均有92.4天。总、低云量大于8.0成的阴天日数,累年平均分别为192.6和80.8天。连续最长晴天日数,按总云量统计有10天(1957年9月2~11日),按低云量统计有31天(1963年1月5日至2月4日)。连续最长阴天日数,按总云量统计有38天(1975年4月23日至5月30日),按低云量统计有14天(1966年1月14~27日)。
  年平均雾日58.8天,最多91天(1954年),最少32天(1988年)。最长连续有雾日达13天(1952年11月1~13日)。
  七、气压 风
  年均气压为983.0百帕。其中12月份最大,其数值为991.3百帕,7月最小,其数值为973.8百帕。历年定时极端最高气压为1005.3百帕,出现在1967年12月11日;极端最低气压为949.2百帕,出现在1956年8月2日,极高气压都发生在强寒潮暴发后,极低气压发生在台风过境时。
  静风频率占46%,北风占12%,而偏北风33%。南风占7%,而偏南风占21%。东风和西风各占1%。
  瞬时风速大于或等于17米/秒,即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大风,每年平均11.2天,以7月最多,3~4月次之。城关地区的大风主要是局部雷暴大风、强冷空气过境引起大风、台风影响形成大风。1957年4月23日,城关地区出现大于40米/秒的大风,并伴有冰雹。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一、低温
  影响浦城的低温有倒春寒(春寒)、五月寒、秋寒(合称“三寒”)和冰害。
  倒春寒,3月下旬有连续5天,4月上旬有连续4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12℃的天气,影响水稻育秧和播种。1951~1988年中有17年出现倒春寒。春播期(3月1日至4月10日)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2℃,且连续3天的低温过程,平均每年有2.4次,多者一年有4次(1951、1978年)。最严重低温过程达26天(1970年3月1~26日)。3月6日前有74%年份在有害低温之中,3月16日前,有61%的年份处于有害低温之中。3月25日和4月2日前后又各有一个低温小高峰,气候概率分别为39%和26%,在3月18日和3月30日,遇冻害的气候概率为11%和10%。4月6日之后,一般不会出现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低温冻害。
  五月寒指5月21日至6月10日期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20℃,且持续3天的低温过程。发生五月寒会使双季早稻花粉败育,导致空壳率增加,5、6月又为汛期,若遇到暴雨天气,扬花受阻,会严重减产,城关1951~1985年中有11年发生五月寒,占31%。6月5日起,日平均气温高于20℃,且持续5天以上的有利天气,出现频率稳定在87%以上。
  秋寒危害低温标准是日平均气温低于20℃,持续3天以上,1951~1985年,秋寒始日平均为10月2日,最早为9月13日(1981、1982年),最迟为10月22日(1951年)。秋寒出现在9月26日之前的有37%的年份,出现在10月8日之后的有20%的年份,属正常的年份有43%。
  冰害,当出现结冰和冻土,对某些越冬作物会造成危害。冰害出现时间见本章第二节二气温、地温。
  二、暴雨 洪涝
  洪涝一般出现在5~6月。主要由暴雨(日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大暴雨(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0毫米)和连续降水造成的。年均暴雨日为5.8天,其中5月为1.6天,6月为1.8天,洪涝6月居多,约两年一次。
  三、冰雹 雷暴
  浦城冰雹以4月最多,3月次之,都伴随雷暴。根据南浦镇35年资料统计,共发生7次冰雹,平均每年0.2次。但社会调查,山区出现次数较多,30年中发生22次。由于地形原因,冰雹带有固定路径,县西部和西北部大山是冰雹多发区,移动路径偏东。
  平均每年有72天雷暴,最多97天(1975年),最少33天(1951年),初雷最早1月13日(1964年),终雷最迟12月22日(1965年)。1957年7月31日至8月15日连续打雷16天。
  四、干旱
  对浦城影响最大的是夏秋旱。
  1951~1980年浦城干旱状况:
  春旱(3~4月)有7年发生小旱,占23%。
  夏旱(6~9月),有26年出现旱情,占87%,大旱级有7年,中旱级有12年,小旱级有14年。
  秋旱(10~11月),有17年发生旱情,占57%。1964、1973年达大旱级,且秋冬连旱。1955、1959、1963、1967年虽为小旱,但与夏旱相连,作物损失严重。
  冬旱(12月~次年2月),有7年旱情,占23%。
  城关最长的连旱日达84天(1967年8月15日至11月6日)。84天中共下雨12.3毫米。
  生态因素的变化,旱情频率增加,而且旱级提高。20世纪50年代有2次中旱,60年代有2次中旱、2次大旱,而70年代则有5次大旱。同时,在60和70年代出现4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的异常现象。与建阳、崇安等县相比,30年中浦城有87%年份有旱情,而建阳与崇安分别为57%、30%。
  第四节 物候
  浦城气象站于1984年开始观测物候。其记录如下: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