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貌类型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4
页码: 131-1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城断裂构造十分明显,断裂方向以北北东为主,其次为北西西和北西向,上部盖层有着和缓的褶皱,褶皱走向以北北东及北东为主。燕山运动对本地区影响很大,引起断裂、凹陷和盖层褶皱,并有相当强烈的酸性岩浆活动。新构造运动时,上升幅度最大。
关键词: 浦城县 地貌 类型

内容

浦城断裂构造十分明显,断裂方向以北北东为主,其次为北西西和北西向,上部盖层有着和缓的褶皱,褶皱走向以北北东及北东为主。燕山运动对本地区影响很大,引起断裂、凹陷和盖层褶皱,并有相当强烈的酸性岩浆活动。新构造运动时,上升幅度最大。上述几组结构,不仅制约境内山脉走向,还控制着水系发育。按海拔高度和切割深度分为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残丘五大类。
  一、侵蚀剥蚀——构造地貌
  (一)侵蚀剥蚀——构造中山
  中山海拔在800~1664米之间,面积69.39万亩,占全县面积15%,集中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东部和西部。海拔千米山峰290座,其中1300米以上高峰近20座,以海拔1664米的营盘尖为最高峰。其外,大福罗海拔1658米,小福罗海拔1636米,腾云尖海拔1470米,燕仔岩海拔1447米,八台山海拔1376米,蓑衣洋海拔1371米。中山山体高峻雄伟,尖峰峭壁,坡陡沟深。多柱状山峰和陡崖,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最陡达60~70度。切割强烈,沟谷大部分是V形谷和峡谷。中山区雨量丰富,相对湿度大,气温偏低,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一般山麓土壤为红壤,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00~800米处土壤多属山地黄红壤或黄壤,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800米以上,土壤多属黄壤或黄棕壤,植被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1300米以上,则出现山地灌丛和草甸草坡,以及不甚典型的草甸土。
  根据组成中山岩性的不同,可分为下列类型:
  火山岩类中山 主要由岩性坚硬的南园组火山熔岩组成,县东、西部高大山体和著名山峰绝大部分属此类。
  花岗岩类中山 由燕山期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在东北部的寨门、毛洋、香台山一带,以及东部榆坞。庆元以东,东南部鸡蛋岗,西部百叶岗、百丈等地。
  变质岩类中山 由建瓯群变质岩组成,零星分布于东部庆元,东南部茂云山、观音尖,西南部林岩岗等地。
  沉积岩类中山 主要由焦山组和梨山组砂岩、砂砾岩组成,零星分布于西部坑口、大路以东,南部南山岗,西南部洙溪、大河、雷公寨等地。
  (二)侵蚀剥蚀——构造低山
  低山海拔为500~800米,面积153万亩,占全县面积30.2%。主要分布在中山带山脊外侧,中部和南部山间盆地之间的分水地带。低山抬升幅度较小,又经长期侵蚀剥蚀,加以部分组成岩石的岩性较软,故高度较小,山势也不如中山雄伟。低山坡度变化颇大,四面坡度常不一致,但比中山缓,多在30~40度以下。沟谷多V型谷,亦有部分U型谷。常有一、二级剥蚀面,不少山的顶部就是残留的剥蚀面。山坡、山顶风化壳、残积和坡积较厚。土壤分布由山林红壤迭变为山地黄壤,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木本植物的生长。林种除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外,还有大面积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种植有油茶、茶、果树。林下多生长草类,草质也较优良,靠近村落的低山有梯田,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有些低山森林砍伐过度,已造成水土流失。
  组成低山的岩石多种多样,根据岩性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花岗岩低山 主要分布在石陂、临江、永兴等河谷盆地间分水地带,官路、盘亭南山村附近,古楼、水北街东面,濠村后濠等地亦有分布。这类低山的风化壳和土层较厚,含水性能较好。
  变质岩低山 主要分布在官路北面、东面,管厝北面、东南面,水北街南面,濠村樟源以及山下铁场附近。多由黑云母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组成,山坡陡降,风化物易滑落,风化壳、土层较厚,含水性差。
  火山岩低山 主要分布在忠信、盘亭上黄处,古楼洋溪东面和东南面,富岭高坊等地,由火山熔岩和凝云岩组成。
  沉积岩低山 见于富岭双田与鸡公山之间。主要由下侏罗系梨山组和上侏罗系长林组紫红色砂岩、砂砾岩组成。
  二、侵蚀剥蚀地貌——侵蚀剥蚀丘陵
  (一)侵蚀剥蚀丘陵
  海拔在3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面积175.52万亩,占全县面积34.5%。大部分分布在山地边缘、河谷盆地外围和河谷两侧。丘陵地貌的成因属于侵蚀剥蚀,有的也受构造作用的影响,因而山文线表现不明显。其外表形态,按其岩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花岗岩丘陵 主要分布县境中南部的城关、临江、永兴、石陂等河谷盆地外围和河谷两岸,北部盘亭、渔梁也有分布,丘陵外表形态浑圆,坡度较缓,风化壳和土层较厚,发育红壤。
  变质岩丘陵 主要分布官路、庙湾、九牧、管厝、珠墩、浮流等地南部,分布零星。地形较陡,并常有基岩出露。
  火山岩丘陵 仅见于西北部渭潭、中垅一线以西及盘亭西部东峰等地,由火山熔岩组成。
  沉积岩丘陵 见于员盘——余塘,际岭——翁村,秀里——均溪等地。前两地主要由上侏罗系长林组灰色、紫红色石英粗砂岩夹砂砾岩组成,秀里——均溪则由赤石群紫红色厚层砂砾岩组成。是一种“红岩”丘陵,地层缓缓向西倾斜,形成平顶陡坡的丹霞地貌,地表发育紫色土,但土层甚薄。
  (二)缓丘
  海拔在300米以下,相对高度10~30米,广泛分布在河谷盆地内。其顶面是河谷发育过程中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坡面上发育红壤型风化壳,红壤比较厚。丘陵上植被破坏较厉害,多为未被利用的荒丘。
  三、堆积地貌——河谷盆地
  河谷盆地 俗称“畈”。海拔在164~300米间,与分布其间缓丘面积合计,共108.24万亩,占全县面积21.4%。境内河谷盆地大小不一,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的集中在中部和南部,面积较小的则分散嵌镶在山地之间。较大的河谷盆地多数是沿老构造断块下降发育而成,呈箱形、长方形或菱形,这一类有石陂、临江、永兴、仙阳等盆地。盆地堆积比较厚,可达3米左右。较小的山间谷盆,一般是河流沿构造带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尤其在构造带交汇处或溪流交汇处发育较好,这一类有官路、棠岭、九牧、黄毕、古楼、洋溪、山下、前洋等谷盆。其底部起伏较大,堆积物偏薄,往往少于50厘米。
  河谷盆地内次一级地貌类型可分为二级基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等。二级基座阶地残存甚少,仅保存在河谷边坡脚。大面积广泛分布在河谷盆地和河谷底部的是一级阶地和河漫滩。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