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心村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心村落
分类号: Z9
页数: 4
页码: 120-123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村落、中心村落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村落 中心村落

内容

浮流
  属富岭镇,在县城东20公里,海拔280米。浮流溪绕村,站在村旁的高竹山鸟瞰,村居似船浮在水面,故名浮流。
  宋至清属郊阳里三图。民国期间为浮流乡驻地。解放后至1965年均为乡、公社驻地,叶坞、楮林、泽潭、榆桑、珠墩、阁下、岩下、流村受其管辖。现浮流村委会驻此,有19个村民小组,431户1890人。
  浮流为富岭镇产粮区,耕地面积近4000亩,总产近1500吨,昔产油桐、油菜颇多。
  村居呈椭圆形,有商店10余家。1959年修通富岭至浮流公路,与龙(泉)浦(城)线相接。东直达城关,北抵管厝乡。
  民国26年(1937)开办小学,现有完全小学1所。
  解放前夕,中共城工部党员在此发展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山路
  属富岭镇,在县城东27公里,海拔300米。因村舍依山建筑,名为山路下,后去“下”字,称山路。山路又称下赖。明成化五年(1469)有王姓由浙江云和来到今山路对面的村落牧牛,后致富,回乡携母来定居。其母走到距离今山路不远处,感到跋涉艰难,赖着不走,经子劝说,走到今山路之地时,体力实在不支,复而不走。后人就将此两处称为上赖、下赖。
  宋至清属高泉里。民国期间为乡驻地。解放后至1965年为乡、公社驻地,寺前、靖坑、双田、官庄、里源、圳边、前洋、大水口、上桥、高坊受其管辖。现山路村委会驻此,有18个村民小组,482户2086人。
  村舍呈楔形,民国23年龙浦公路在村北经过,辟为新街,新旧街道构成平行回复式聚落。民国期间,街道长300米,有商店23家。1986年拓宽街道,铺水泥路面,长800米、宽8米,沿街有商业、服务业网点近30家。
  全村耕地面积近3500亩,产粮1500多吨。木材蓄积量14.97万立方米,毛竹10.2万支,林产品有油茶、油桐,药材有厚朴、五倍子。1980年建成锯板厂,1985年又建成活性炭厂。1963年开始,在山路设电话交换机,沟通10个生产大队与富岭的联系。
  民国6年,创办私立徐处小学,翌年批准成立国民学校,民国31年改为完全小学。1970年开办初中班。1984年建成大会堂,用35毫米电影机放映电影。
  民国7年,设有基督教布道所,至民国21年教堂失火,基督教徒转至富岭教堂祈祷。
  渔梁
  属仙阳镇,在县城北22公里,海拔360米。昔以乡民多堰水养鱼而得名。清有一官员从台湾带来2米多长的鱼脊骨嵌在此处妈祖庙正梁上,以示渔梁之意。
  宋至清属乐平里。民国期间,曾设渔梁区。解放后至1962年5月为区、乡、公社驻地,高池、早田、小毕、上洋、山际等村受其管辖。现渔梁村委会驻此,有17个村民小组,706户2739人。地处渔梁溪东岸,村北的渔梁山为闽江与信江分水岭。村北风扇凹为风口,气候较城区寒冷,民谚称“无衣无裳,莫过杉坊渔梁”。
  渔梁成带状聚落。1987年街道铺设水泥路面,长886米,宽5米,同年还建成自来水厂。
  渔梁古为通京大道,宋设渔梁驿,蔡襄、陆游、袁牧等都到此,并留有诗作。民国22年建成江浦公路,沿村而过。
  耕地面积4231亩,粮食年产2041.17吨。林地面积3.53亩,森林覆盖率93.2%,年采伐木材1460立方米,毛竹3万多支,采松脂40吨。1971年在村北建团结水库,并建有团结和渔梁2个水电站。镇、村办企业有包装纸厂、砖瓦厂、铸造厂。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在此曾发生多次军事事件。宋韩世忠在此追捕刘正彦和傅苗弟。明、清设枫岭营守备衙门,清末刘志标率农民起义军袭击守备衙门。民国期间,红军、游击队多次在此袭击国民党军。
  文物胜迹有渔梁驿、妈祖庙、守备衙门,村北有渔梁山瀑布。
  巽岭
  属仙阳镇,在县城西北15公里,海拔275米。因村在横山下,山有茂密的薪柴林而名柴源岭,雅称巽源岭,简称巽岭。
  宋至清属招贤里。民国期间为区和招贤乡驻地。解放后曾设乡,1964年7月至1965年设公社于此,阳墩、甫下、百丈、柏山、高洋、巽源等村属其管辖。现巽岭村委会设此,有14个村民小组,380户1890人。
  房屋沿山建筑,座北朝南呈带状,村南地势平坦,有自东向西卵石铺设的街道500余米长,1972年修通公路,每日有班车到达。
  耕地3477亩,年产粮食1788.37吨。
  民国7年开办小学,今有完全小学,为辅导学区。
  民国31年“军统”东南办事处迁入巽岭,因特务乱杀无辜,村民屡屡告状,被迫于同年冬迁走。
  洋溪
  属古楼乡,在县城西55公里,海拔340米。因村在杨溪之末,旧名杨溪尾,谐称洋溪尾,简称洋溪。
  宋至清属通德里。民国期间为乡驻地。解放后至1965年为乡、公社驻地,大洋、廉溪、凹头、肖家、岗里、大路、坑口等村受其管辖。洋溪村南与岗里村委会相连,两村共21个村民小组,492
  户2174人。
  村舍长条形,街道南北走向,长70米,宽3米。清代开始每月逢农历四、九为墟日,延续至今。交易产品以土纸、笋干、茶叶、冬笋为大宗。
  公路修通前,是崇安县的岚谷、吴屯、黎口等地通往浦城的要道。1969年建成通过村东的公路,洋溪处于城关通往古楼和通往崇安公路的交汇处,每日有6班客车经过。
  耕地面积2100亩,年产粮食720.8吨。手工业以生产造纸工具帘皮为著。
  民国4年创办小学。中国化学会创建人吴承洛诞生于此。
  民国2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解放浦城,经过洋溪,在村外龙兴岭与国民党军1个连遭遇,并消灭其大部。
  游村
  属忠信乡,在县城东北38公里,海拔344米。村内有一独立山墩,名香花墩,其形似蟹,濒临柘溪,如蟹游溪,故名游村。
  宋至清属雁塘里。民国期间为乡驻地。解放后至1965年为乡、公社驻地,下庄、雁塘、高溪、黄墩、柘溪、坑尾、毛洋等村受其管辖。现为游村村委会驻地,设12个村民小组,245户1145人。
  高溪自东北向西南至村口与柘溪汇合,旧街道沿溪而筑。1959年建成忠信至游枫公路,横穿村中,其后,陆续沿公路建成107幢新屋,成为新街。游村是周围12个村庄物资集散地,民国期间,有商店、客栈33家,至今每天邻近村庄的村民到此交易农产品。
  耕地面积1475亩,年产粮食751.1吨。
  民国24年开办小学,1968年,开办初中班。现有完全小学1所,学生300多人。
  庙湾
  属盘亭乡,在县城北40公里,海拔250米。古称梨村,因村在梨岭下,故名。又因村有妈祖庙、奶娘庙、观音堂,需经弯曲过石桥才能到达,而称庙湾。
  宋至清属安乐里。民国期间属柳亭乡。解放后为村、生产大队驻地,现为庙湾村委会驻地,设13个村民小组,320户1441人。
  庙湾东靠梨岭关,西去5公里为闽浙交界的枫岭关,处于出入闽境的要道。明在此设驿站称小关驿,明王世懋《闽部疏》称:凡福建的土特产品“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小关即指此。清设巡检司,民国22年建成的江浦公路穿村而过。1962年建成的庙湾至官路的公路在此与国道250公路相接,每天过往的汽车2000多辆。1981年福建省在此设工商行政检查站。
  旧馆
  属石陂镇,在县城东南55公里,海拔180米。在江瓯公路未通之前,为浦城至南平、福州水运必经之地,设有码头,在此饭馆、酒馆、烟馆、妓馆罗列街市,因名旧馆。
  宋至清属总章里。民国期间为乡驻地。解放后至1965年为乡、公社驻地,小串、渡头、梨岭、
  南岸、葛墩、岐山前等村受其管辖,现旧馆村委会设此,有10个村民小组,333户1220人。
  村落沿南浦溪北岸而建,呈带状,与南岸、岐山前等村连成一片。清代开始就以农历四、九为墟期。解放前有船近百艘,石陂一带土产均从旧馆驳船南北运销,江瓯公路通车后,逐渐衰落,船民多转向农业生产。1988年有耕地2303亩,年产稻谷942吨。特产有薏米、莲子、仔猪。南浦溪旧馆段是天然淡水鳗苗产卵孵化场。
  1973年,在村东兴建旧馆电站,并修通公路与江瓯公路联接,现县城每天有班车直达。
  观前
  属水北街乡,在县城东南23公里,海拔205米。金斗山(又称小武当山)耸峙村前,山有金斗观,故名观前。
  宋至清属清湖里。民国期间为区、乡驻地。解放后至1965年为区、乡、公社驻地,裴墩、陈源、茅洲、新桥、黄碧等村受其管辖。现村设上坊、中坊、下坊3个村委会,有34个村民小组,790户3315人。
  村后两山,土色一黄一白,称为金山、银山。村庄三面环水,南浦溪沿村东,西溪沿村西流过,在村南汇合。聚落呈块状,住屋自北向南,梯级层次。街道分为前街、横街、半街,共1000余米。
  耕地面积5137亩,年产粮食1858.18吨。特产有红菇、瓜子、红糖,以小武当山红菇称著。1986年村南后塘洲地定为国土开发点,种植柑桔164亩。
  观前曾是县城主要码头,福州进入浦城水路从此经过,村民多从事水上运输。1951年有木帆船92艘,竹排151张。1958年赛浦公路修通,与观前隔河经过,水运衰落,码头消失,街市逐渐冷落。1978年,建成长126米石拱桥,使观前与小浦公路相接。1986年,建成临江至观前公路。
  民国4年在此建小学,现有完全小学。
  村周有“狮岩宿雾”、“横梁叠翠”、“笔岫干霄”、“飞瀑溅珠”等胜迹。村南2公里的九石渡,为全县著名自然风景区。南朝江淹游此抒怀,作有《赤虹赋》,宋理学家朱熹到此游览留有诗篇,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到此考察,著有《游金斗山小记》。1978年在其下游茅洲建成石坝,河水升高4米,风光更加秀丽。
  宋末谢翱从长溪迁此寓居,宋进士张巨诞生于此。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