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衣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1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衣饰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632-6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人民生活的生活衣饰情况。
关键词: 人民生活 生活水平 衣饰

内容

衣裤 自清末到民国时期,本地男女上衣通常是有领有袖的,大前襟由左掩右,右侧套底襟缝口袋,以领钮,右肩钮,腋下钮相连结。钮和襟都以布斜条卷缝制成。下裤是宽裤深档另加缝制裤头,可右褶或左褶系以裤带。女的有围着裤外的礼裙(有兰、红、黑三色,但不常穿)。男女衣料多以棉布、土布、夏布和少量外来洋布(俗称“白洋布”,大都染成青或兰色)。官绅、富户和读书人有穿棉丝料的长衫,外加穿坎肩即是礼服。寒冬穿长袍马褂。劳动人民多穿短棉袄、棉裤。民国十几年以后,男人上衣逐渐改为对襟,领用双层布反褶,前襟缀口袋或三、四袋。不久,又出现中山装、学生装和童子军服。女青年服装有旗袍、短衫和简裙等款式,男女都是围腰窄裤头,直档。布料以棉机制为主,内衣开始用针织品,畲族同胞的衣裤仍保持传统的习惯,衣裤都镶花边,妇女头巾不离。
  旧社会的农民,衣衫褴褛,一辈子难得穿几件新衣服,天天穿着补丁衣,冬天难以御寒,夏天难以遮羞。
  建国后,男女以反翻领对襟的中山装为主要款式,女衣也翻领对襟取代大襟,还有袖口另接,一段双层布料开口钮扣的款式为主,女裤亦在裤头右侧开4—5寸的衩头加钮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西装、牛仔衣裤、夹克衫、休闲装、旗袍、连衣裙、运动衫裤格式多样,服装流行,服装普遍转为商品化,型式逐渐多样化,女装童装更是鲜艳夺目,日新月异。
  鞋 旧时当地人民多穿妇女手制布鞋,鞋底用布片层叠糊成,厚一厘米左右,用钻穿插苧绳通过撵孔紧扎针反复扎紧后上帮而成。男鞋多是黑布面(也有用黑绸缎布),有圆口和尖口两式。民国前裹足妇女的鞋面有黑布和丝布,制成尖头、翘鼻、鞋面绣花。民国禁缠足后,女鞋随男鞋样,只在鞋面加横带钮平底,或加厚跟。抗日战争时期,市场上布面胶底鞋、皮底鞋、全皮鞋、全胶鞋。男人外出或挑担时常穿草鞋,夜里或雨天穿木屐鞋。建国后,商品鞋的花样不断更换,有长统、短统、浅口、深口、通花等样式,市场增加各式各样无跟塑料拖鞋、毛线拖鞋,80年代后男女老少穿的鞋能随时从市场买到,货源极为充足,取代家庭妇女手制的布鞋。
  袜和帽 民国以前,本地殷富人家穿袜戴帽较为普遍,先用白布裹好,再穿上袜,普通劳动人民穿袜极少。民国时期市场始有针织的长统棉袜。缠足妇女用裹足布缠足,外罩褶箍。民国时期,富家官绅多戴礼帽,民间老人常戴棉纱帽、瓜皮帽。婴幼儿戴用布或缎做的帽。老妇人多用皱纱缠头,主要缠在额头到耳部。后来有了羊毛编的帽、呢帽,样式有加边或加前檐的。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穿袜戴帽子十分普遍,袜帽式样种类繁多,袜有长、短的线袜、丝袜和呢绒袜等。帽除布帽、线帽、棉帽、皮帽等外,还有遮阳的草编帽、太阳帽、劳动保护的藤帽、金属帽等,九十年代后除少数老者外,戴帽渐少。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衣裤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袜和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