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动
分类号: C913.3
页数: 3
页码: 630-6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人民生活的劳动情况。
关键词: 人民生活 生活水平 劳动

内容

建国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莒口劳动人民勤劳淳朴,习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过着劳劳(方言,义为忙)碌碌、平平淡淡、墨守成规、贫困的农夫生活。
  男人劳动 一年365天除逢年过节、因病、走亲访友外,男人包揽了耕田、种地、砍柴、挑水、赶墟等所有体力劳动,常年累月,日复一日劳累着。
  农忙 一年四季之中以春秋两季是农民最忙最累的季节。春自惊蛰始忙于备耕、播种、插秧、下肥、中耕至秋收。秋种黄豆。冬种小麦、油菜。那时田间耕作每年120-150天左右。
  农闲 农民多以砍柴或搞些零星副业(副业有砍柴、上山采摘野菇、草药、油桐、山苍仔等,少数爱好者上山打猎,下水捕鱼)籍以增加收入,弥补生计。
  劳动形式 白天以田间劳动为主,早晚种菜、砍柴、挑水。田间劳动多以个体为主,季节性农活请亲朋好友帮工与换工,有的雇季节性短工,如插秧、秋收、种黄豆、兴修水利、用牛等。
  建国后,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品种改良和实施科学种田,进行精耕细作。从1958年至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之前,这期间实行大集体,出现了劳动力严重不足,开始实行定工,农忙时男全、半劳力每月出工30-26天。女全、半劳力定工27—24天,60年代出现当日分田劳作制,按人头按当日工作量,人、田双对半开,分成若干小组或个人。日工作量先按田块粗细,工作量大小而定,如翻冬土人均0.8—1亩,翻春土1—1.2亩。秋收按路途远近,单产高低,定数量,定百斤工分。农业学大寨期间,冬闲季节男女老少都要参加三改、造林等。男全劳力年劳动日在320-340天左右。
  改革开放后,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粮食增产,丰产过剩,出现卖粮难。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双季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强度相应减轻,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力。从八十年代以后,不少劳力转向经商、开店、办企业、年青人多外出打工。同时农业出现了多种经营,如养鱼、种果、种菜等。农田普遍施化肥和除草剂替代中耕,年下田劳动日又恢复到120-150天左右。下田劳力多为中年人,妇女只在农忙时辅助。
  妇女劳动 解放前人们受儒家“男外女内”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约束,千百年来习俗不把妇女视为劳动力,民国以前,本地农林业生产全由男人负担。女子除生养子女外,只在家中从事烹饪、洗涤、缝补、饲养家禽家畜和编织斗笠、打草鞋、做布鞋等家务或捻线、织布、织草席草垫等。民国以后,有少数妇女帮助男人下田、上山或经商,殷富人家和小康之家的女子能入学读书,从事公教等脑力劳动。建国后,封建制度彻底摧毁,女子受教育逐渐普及,参加社会活动和劳动不断增多,土地改革后,农村妇女踊跃参加农林业生产,人民公社化后,年青妇女被定为生产上的劳动力,定有每月出勤定额,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从此妇女参加农林业生产的日益增多,很多成为插秧、中耕、施肥能手,或造林、育林、采种、育苗、营造菜果园的主力。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中各党政机关、单位、工厂、学校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中,也都吸收了许多妇女。现在妇女与男子一样参加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极为普遍,蔚然成风。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男人劳动
相关专题
农忙
相关专题
农闲
相关专题
劳动形式
相关专题
妇女劳动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