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70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宗教
分类号:
B9
页数:
12
页码:
616-6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宗教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宗教管理。
关键词:
莒口镇
宗教
内容
佛教和道教在莒口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清末年间,天主教传入莒口,近年又有基督教传入,但基础差,信教者少,影响不大。
第一节 佛教
佛教在莒口传播始于唐代开元年间(约公元713年),宋、元、明、清为鼎盛时期,各代都有新建寺、庵,清代多以维修或重建。民国年间开始衰落,许多寺庙因失修而倒毁。新中国成立后,寺庙的封建特权被废除,寺庙的制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文革”期间宗教政策遭到破坏,宗教信仰受到打击,菩萨被捣毁殆尽,许多庙宇有的被拆除,有的荒废,也有的被作为他用。和尚还俗,尼姑嫁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信仰政策。目前,经上级主管部门登记批准的寺庙有圣迹寺和大金山庵。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近年镇内大多寺庙均以修复或重建,现全镇有完好寺庙共61座。
纵观历代寺、庙建设,在过去莒口可谓是庙宇林立,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庵庙多则三十余处,少则二三处,至少也有一个社王祠,据不完全统计,莒口历代拥有寺、庙共145座。久负盛名的庙宇有以下7座。
圣迹寺 位于麻阳溪畔,莒口村佛迹岭山腰,距莒口2公里。据载,南宗佛教创始人慧能禅师的二传高徒马祖道一禅师(汉州什邡人,幼随资州唐和尚落发,开元年间,习禅定于衡岳传法院,遇怀让师,有“磨砖不能作境,坐禅岂能成佛”之语。同参者九人,唯马祖道一密受心印),来莒口辟寺于佛迹岭山腰,开福建省禅宗之始。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由里人检校尚书、左仆射(左丞相)翁郜疏请敕建佛寺,并撰写碑记,距今千余年,碑文现藏于建阳市文化馆。乾隆27年(公元1762年)大殿重建,现有建筑遗物“重兴古佛迹寺碑记”一方,现存圣迹寺。寺右前方约百余米处的水际石上有“佛脚迹”一个,长一尺二寸,非雕非琢,分明如人之足迹,故立院曰“圣迹”。“文革破四旧”期间,寺中菩萨被捣毁殆尽,庙宇改作莒口大队耕山队宿舍。1989年修通公路,小车直通寺前。1990年新建斋堂一座。1991年(佛历2535年)10月19日大雄宝殿落成,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内如来佛像高达七米,颇为壮观。殿前上方镶嵌着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手书的“大雄宝殿”牌匾。1992年10月16日经上级批准,正式开放圣迹寺。1995年(佛历2539年)新建观音殿一座,大雄宝殿门前左右各建偏殿一座。2000年新建宿舍楼两座,位于东南角还新建“藏金塔”一座,可安放骨灰盒千余个。现在,寺内有僧尼、居士11人。由于圣迹寺座落于青山翠竹之中,加之前方有水库一座,山水交相辉映,环境十分优美,是避暑游览的胜地。一年四季,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每逢庙会、春节,更是热闹非凡。
大金山庵 (旧称金山福寺),位于社州魏墩背后的大金山(旧称大同山)上,距山顶百余米处的山坳里。大金山庵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共四座庙宇,占地三千多平方米,仅正殿就占地300平方米。后毁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重建。乾隆年间(约公元1766年)又由里人丁孔维倡建。嘉庆至道光年间(公元1820-1821年)庙宇尽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马伏骆斋夫有感于梦,偕里人谢廷洪、刘鸣鸾、王友臣、王贤友等募资重建。其建筑风貌别具一格,所有的柱子全用上好楠木,殿宇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主殿奉祀邱王郭三仙神像,谓曰“三仙祖师”,此外,还有玉皇阁等殿。庵内可容纳数百人食宿。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因僧徒潜谋争占,蒙费县主惩办,喻改今名。山顶旧有白鹤仙奶庙,祈雨甚验,民国元年(1912年)将庙移建于山腰,更名曰“祈雨亭”。昔日,庙宇久负盛名,四方香客络绎不绝。该庙至解放后仍保存完好,“文革破四旧”期间被全部捣毁。1983年,附近村民自发筹资重建金山庵,1984年在公社干预下又被拆除。二十世纪90年代又重建,规模不如以前,现仅存清代同治年间铸造的大铁钟碎片和花岗岩石礩柱数十块。
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金山庵相传有仙往来,现存仙迹有仙人洞、仙人床、龙井等。山中多产灵药,山顶白云缭绕,虚无缥渺,向下俯视,群山竟秀,尽收眼底,远处可隐隐指出山前的村庄井落;向上眺望,大山之外还是山,“深闺”景观更入胜,是个清幽、恬静、引人入胜的优美胜境。1997年镇政府将金山庵登记上报主管部门批复开放。庙里事务由早年出家的僧人洪福(原名黄正宝,现年90岁)主持,亦有游僧暂住于此。香客及观光者多来自南平、顺昌、建瓯、邵武、浦城、建阳等县市。每年农历的八月初一至十五为庙会。
莒口奶娘庙 位于莒口村头,据传该庙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建造于何时却无从考证。“文革破四旧”期间菩萨被毁,庙宇改作莒口村头生产队队部。近年来,民间集资将奶娘庙修葺一新,重塑菩萨,香客、游人不断。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有游奶娘的习俗。
茶㘵奶娘庙 座落于双井大樟树下,相传该庙建造年代久远,但确切时间却无从考证。“文革破四旧”期间,菩萨被毁,庙宇改作生产队仓库。八十年代,民间集资重修庙宇,再塑菩萨,恢复庙习,香客不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庙会,村民均有组织游菩萨活动,四方香客、游人云集,热闹非凡。
倪王庙 位于策口村内,历史悠久。庙中的倪王菩萨是指唐里人倪彦松。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倪彦松又称倪彦常,唐昭宗时人,与弟倪彦春俱仗信义。年丰谷贱,购粮藏之,遇饥荒年,则抛粮以济贫乏。兼精道术,能治旱疫。其死后,乡人建庙奉祀。唐代封为中郎将,后周封济荫王,南宋加封忠灵浮泽感应王。至今,倪王庙仍香客不断。
三圣公王庙 座落于上㘵渭州自然村大仰山上,兴废年代不祥,现存有庙址及当年藏匿民间靓女的“长老坑”。相传,很早以前,大仰山的“三圣公王”庙有和尚数百人,因藏匿民女而被官府派兵抄杀,烧毁庙宇。
太保庙 位于后山街尾,兴建年代不详。建筑面积约800余平方米,拥有三层大厅,殿宇宽敞明亮。逢农历八月十二日为庙会,游菩萨两天,四方香客云集,庙会期间还举行耕牛集市贸易交流,邻近县、市、乡镇(如建阳、邵武、武夷山、建瓯、浦城、顺昌)等地牛商均会赶牛至后山进行贸易。同时由地方乡绅及商贾捐资请戏班演戏十余天(八月初十至廿后),为庙会增添热闹气氛,此习沿袭至建国后50年代中期。“文革”期间,庙宇被捣毁。1997年民间集资重建一小庙,至今常有香客来往。
除上述庙宇外,据不完全统计,自古以来全镇还有138座大小庙宇分布在各村。
莒口村33座:
观音寺 座落于莒口街尾小桥中(原拱圣桥),兴建于清代,1950年圯。
萨公真人庙 座落于莒口小桥头,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初撤毁。
三圣公王庙 座落于莒口小桥头,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七月初一为庙会,60年代撤毁。
妈祖庙 座落于莒口小桥头,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初撤毁。
武财神庙 座落于莒口现粮站宿舍区,逢农历正月十五为庙会,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初撤毁。
太保庙 座落于莒口现农业银行营业所,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初撤毁。
文财神庙 座落于莒口现供销社综合商场边,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1990年撤除。
大王庙 座落于莒口现人民大会场,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撤除改建会场。
玉皇阁 座落于莒口现采购站宿舍楼址,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撤毁。
楼仔下庵 座落于莒口汽车渡口西岸(现供销社仓库门口下端),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撤毁。
叟佛庵 座落于现文化站大楼边,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撤毁。
华光天王庙 座落于现莒口供销社仓库后,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六月廿八日为庙会,解放初撤毁。
下府庵 座落于莒口现七组仓库边,兴建于清代,解放初撤毁。
五谷庵 座落于莒口村头,兴建年代不详,七十年代改为七组仓库,现残存。
三圣庙 座落莒口村头桥头,兴建年代不详。撤于70年代;90年代重建,逢农历六月廿九日为庙会,至今尚存。
大头庵 座落于莒口村头水碓边,庵内菩萨为“素珠佛”,逢农历七月初一为庙会,兴建年代不详,70年代改为仓库,90年代撤毁。
古佛庙 座落于莒口磨床厂门口,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撤毁。
观音阁 位于莒口村头,内有观音菩萨,兴建年代不详,至今完好。
冢庵 位于莒口现粮站宿舍址,逢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兴建年代不详,五十年代撤毁。
福神庵 位于莒口横街,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1983年撤除。
华光庙 位于莒口原建筑社址,兴建年代不详,毁于“文革”期间。
忠义祠 位于莒口中心小学边,兴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50年代撤毁。
三官佛庙 位于莒口新农贸市场,兴建年代不详,50年代撤毁。
白马庙 位于莒口中学边,兴建年代不详,解放前圯废。
社王地保庙 位于河坝渡口,兴建年代不详,解放前圮废。
地母娘娘庙 座落于莒口原建筑社屋边,兴建年代不详,60年代拆毁。
长老庵 位于莒口梯仔岭山坳中,兴废年代不详。相传,早年有日本天皇太子游览此庵。
奶娘庙 位于莒口洋墩,兴废年代不详,现残存遗址。
神山寺 座落于莒口神山岭,兴建年代不详,解放后撤毁。2000年由莒口部分热心人集资重建,并再塑北帝祖师。现该寺又名“老人活动中心”,设有象棋、麻将等供游客消遣,是个休闲避暑的胜境。
华光天王庙 座落于莒口江源组上坡处,逢农历九月廿八日为庙会,兴建年代不详,1958年撤毁。
奶娘庙 座落于莒口江源瓦厂,兴建年代不详,解放前圯废。
三圣公王庙 座落于莒口范墩坪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1995年修整庙宇,重塑菩萨。
北帝庙 座落于莒口渭源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三月初三为庙会。“文革”期间菩萨被捣毁,1997年修复庙宇,重塑菩萨。
东山村5座:
云谷寺(又名高明观) 座落于东山境内云谷山,宋淳祐元年(1241年)建,约400平方米,原籍田二十亩七分一厘五毫。1966年“破四旧”期间被毁。1986年在遗址上重建云谷寺,塑有菩萨,四季均有道家居住,是个景色迷人的秀丽寺观,常有游客前往观光。
西照庵 座落于东山浑头林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1966年“破四旧”被毁,1998年重建新庵。
东平庙 座落于东山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1966年“破四旧”期间菩萨被毁,1994年修建,重塑菩萨。
鸣山庙 座落于岗头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1966年“破四旧”被毁,1999年重建新庙并塑菩萨。
太保庙 位于东山杨家窠村口,兴建年代不详,1966年“破四旧”被毁,90年代重建。
长埂村9座:
九华寺 座落于长埂小源自然村,建于清同治年间,逢农历八月十五为庙会。1966年“破四旧”期间菩萨被毁,90年代修整,重塑菩萨,现常有香客来往。
三圣庙 座落于长埂学校址,始建于南宋年间,毁于1966年“文革”期间。
化龙桥庵 座落于长埂村口原化龙桥中,兴建年代不详,70年代撤除。
三圣公王庙 座落于长埂村原大队部,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和九月十五日为庙会。50年代撤毁,1993年重建,现保存完好。
奶娘庙 座落于长埂村尾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正月十五为庙会。1966年“破四旧”撤毁,1998年重建。
奶娘庙 位于长埂大源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70年代撤毁,1988年重建。
奶娘庙 位于长埂虞厝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70年代撤毁,1985年重建。
奶娘庙 位于长埂洋前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八月初一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毁,90年代修建。
华光天王庙 座落于长埂坝头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九月廿八日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捣毁。
湖桥村3座:
龙湖庵 (又名仰山禅寺、高仰禅寺)位于龙湖山主峰下的天然“龙湖”旁,传说“龙湖”与麻阳溪相通,有龙藏身于此,冬夏不涸,故庙以“龙湖庵”名之。该庵历史悠久,元代泰定甲子(1324年)由僧人古梅开山建寺。明万历已卯1579年重建,原籍田五十五亩六分。历经修缮,“文革”期间被毁,90年代重建,庙中有道人、尼姑居住,常有游客来庵观光。
陈公公庙 位于龙湖山山脚下,兴建年代不详,毁于“文革”期间,1998年重建,现完好。
观音庙 位于湖桥村观音桥头,历史悠久,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拆毁,90年代重建,现完好。
焦岚村7座:
大王庙 座落于焦岚村大田自然村,兴废年代不详。
奶娘庙、叟佛庵、大王庙、尼姑庵 4座庙宇均座落于焦岚樟㘵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由于年久失修,先后于二十世纪50-60年代圯废。
下庵 座落于焦岚下巨源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50年代圯废。
翁山庵 座落于焦岚翁山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
后山村11座:
龙岩寺(又名“灵岩寺”、“凌岩院”) 座落于后山村境内,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当时寺址在厂仔坪,圯后于民国32年(1943年)移建至今址,“文革”期间被捣毁。1993年民间筹资新建,重塑菩萨,寺内有长老常年居住,逢农历初一、十五常有香客游览观光。寺内童子哥佛生日,四方游客云集,颇为热闹。
华光庙 座落于后山街头,兴建年代不详,1958年庙厅改作猪厂,“文革”期间被捣毁。
斗母庵 座落于后山现小学校址,始建于宋代,民国12年(1923年)撤毁,只剩残垣断壁,改建区立后山国民学校。
关王庙 座落于后山街尾,兴建年代不详,民国时期圯废。
三保庵 座落于后山杭桥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民国时期圯废。
三尊佛庵 座落于后山街尾东桥下,兴建年代不详,早年圯废。
白马庵 座落于后山猪母山,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毁,90年代初修复。
北帝桥庵 位于后山杭桥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俗称“父桥庵”,逢农历五月初六日为庙会,这天四方信女前来拜桥。1955年圯废,1985年重建。至今每逢庙会,仍有许多信女云集拜桥。
东桥庵 座落于后山街尾,俗称“母桥庵”,桥上有观音菩萨,逢农历五月初六为庙会,这天四方信女先往杭桥拜“父桥”,然后再到东桥庵拜“母桥”。该庵兴废年代不详。
广泽尊王庙 座落于后山堳㘵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为庙会。60年代初圯废,1994年重建。
奶娘庙 位于堳㘵山下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毁,90年代修复。
马伏村6座:
五谷庵 座落于马伏大麻山,兴废年代不详。
三圣公王庙 座落于马伏街头,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七月初一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毁,近年村民自发修复。
华光天王庙 座落于马伏街尾,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九月廿八日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毁,近年村民自发集资修复。
豆夹寺 位于距马伏良种场约2公里的山窠中,兴建年代不详。相传很早以前,寺内有一山洞,长老因藏匿良家民女而被抄杀,寺庙被夷为平地。
松源庵(又名塘源庵) 座落距塘源约3公里的山上,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毁,近年由村民自发修复。庙内僧尼四季不断,常有香客游览。
抬头庵 座落塘源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毁。
石庵村2座:
尼姑庵 座落于庵口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毁,近年村民自发捐资修建。
太保庙(又称石床寺) 座落于石床自然村,始建于唐代,历经修缮,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逢农历正月十五为庙会,“文革”期间菩萨被毁,近年民间自发捐资修建,尚保存完好。
中㘵村3座:
三圣公王庵 座落于中㘵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七月一日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毁,近年村民自发筹资修复。
下庵 座落于中㘵村,兴建年代不详。庵内的“奶娘菩萨”逢正月十五为庙会;“三帝将军”逢农历五月廿五日为庙会;“华光天王”逢农历九月廿八日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毁坏,近年村民自发筹资修复。
钟福寺 座落于中㘵渡口山上,兴废年代不详。
上㘵村4座:
五皇大帝庙 座落于上㘵村路口,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毁,1995年重建。
北帝庙 位于上㘵村内,兴建年代不详,毁于“文革”期间。
三圣公王庙 位于渭州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庙内现有2株罗汉松形似“孪生兄弟”,相传有数百年历史。逢农历七月初一为庙会,四方香客云集。“文革”期间菩萨被毁,70年代庙宇圯废,1983年重建。
海清庵 座落于州头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庙宇被毁。
茶㘵村12座:
太保庙 座落于盖口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1988年重建。
五谷庵 座落于盖口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80年代修复。
戏台庵 座落于盖口自然村,兴废年代不详。
五谷庵 位于双井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庙会。“文革”期间菩萨被毁殆尽,庙宇改作生产队队部,80年代村民自发筹资修复。
水将军庙 位于双井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毁。
太保庙 位于新桥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近年村民自发修复。
五谷庵 位于新桥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近年村民自发修复。
华光庙 座落于旧圩自然村,建于清初。“文革”期间菩萨、庙宇毁坏,近年村民自发集资修复。
北帝庵 座落于旧圩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
三圣公王庙 位于水东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近年村民自发修复。
岳庙 位于水东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圯于解放前。
奶娘庙 位于江坝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近年村民自发修复。
策口村1座:
三圣公王庙 座落于横岭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七月初一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毁坏,近年村民自发集资修缮完好。
东徐村4座:
太保庙 位于畲㘵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八月十一日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毁坏,90年代村民自发集资修建完好。
土主庙 位于东历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
公婆庙 位于苏墩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毁,近年村民自发集资修复。
太保庙 位于东徐礼堂处,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
社州村7座:
奶娘庙 座落于社州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逢正月十五为庙会,“文革”期间菩萨被毁,近年村民自发集资修复。
双合庙 座落于社州村,兴建年代不详,逢农历六月初四为庙会。“文革”期间被捣毁,90年代村民自发集资重建。
太保庙 位于魏墩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1999年村民自发集资重建。
三圣公王庙 位于江墩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1998年村民自发集资重建。
白马大王庙 位于江墩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1998年村民自发集资重建。
麒麟庵 位于乌沙垅,内有“武仙公王”菩萨,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1998年村民自发集资重建。
药王庙 座落于杉路,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1998年村民自发集资重建。
金山村4座:
徐墩庵 位于金山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1985年重建,1999年冬因失火烧毁。
龙金庙 座落于岩前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1983年村民自发修复。
华光天王庙 座落于东坑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菩萨被毁,1996年村民自发修复。
马竹山庙 位于中窑自然村,兴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捣毁,近年村民自发集资修复。
据(道光版《建阳县志》)及《闽国史汇》载,在崇泰里(莒口)、崇政里(茶㘵)兴建较早的寺庙有:
广成寺 五代间建
南岩寺 宋庆历间建
教山寺 元时建
云峰庵 在崇泰里(莒口)原籍田16亩6分9厘9毫
粟壶庵 在崇泰里(莒口),清康熙庚午年(1690年)里人张维垓倡建。庵前有放生台,邑人郑国璇为记
玉莲庵 在崇泰里(莒口)
龙泉庵 在崇泰里(莒口),原籍田24亩1厘4毫
东际寺 唐景福元年(892年)建
西际寺 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建
蕉山寺 元大德中建
洪山寺 明永乐间建
鹤峰寺 唐天祐间建
岩下庵 在茶㘵,原籍田5亩8分5厘
宝山庵 在东历,明崇祯四年(1631年)建
崇福庵 在崇政里东历,明隆庆二年(1568年)建,清康熙丁巳年(1677年)重修
月轮庵 在崇政里
谢家坪庵 在崇政里,原籍田3亩4分1厘8毫
安闽寺 唐景福元年(892年)建
安将寺 五代唐天成二年(927年)建
资福寺 五代梁龙德二年(922年)建
安福寺 唐光启二年(886年)建
翠岚寺 五代晋天福七年(942年)建
备山寺 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年建,座落于崇政里
观音寺 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建,座落于崇政里
报恩寺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年)建,座落于崇政里
庆寿寺 伪闽时建,座落于崇政里
西安寺 五代梁龙德元年(921年)建,座落于崇政里
上述这些兴建较早的寺庙均已圯废。此外,各个村庄均有建“社王祠”,大的村庄3—5座,小的村庄至少也有1座,多数建于村头、水尾,其意为保佑村民“人丁清洁,六畜兴旺”。
第二节 道教
莒口道教:民间信仰有追求长生不死终身修炼的“神仙道教”,但为数不多,颇为扬名的是上㘵村渭州的郑邦裕道士,他自年青时起就蓄长发在武夷山山洞潜心炼丹修道,终身不娶。“文革期间”被剪发批斗,嚎啕痛哭数日。在那动乱的年代,他仍秘密坐禅,过着隐蔽修道的生活。晚年则到麻沙白塔山的“龙济道院”潜心修炼,后病故于庙内,终年八十有余。由于他生前精通草药,治愈许多患者,后人为纪念他而塑一神像于“龙济道院”,至今尚存。此外,师出龙虎山、闾山,以替病人驱鬼治病、祈福消灾、为亡者超度的职业道士各村均有一、二人,其中为死者超度亡魂、诵道经、做功德的称道士;为患者(多属青年、小孩)进行驱鬼邪治病和为夭折者(多属难产致死者)念“海清菩萨”咒进行超度的称做狮,他们配有“狮角”、“狮鞭”以及全套的道具、乐器、塑像和法衣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跳铜”、“问仙姑”等装神弄鬼者活动于乡间闾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社会上装神弄鬼的职业道士日渐减少,有的已失传绝迹。
第三节 基督教
基督教,俗称耶苏教,于民国初年从建阳传入莒口。莒口、后山建有礼拜所,信徒在此开展基督教活动。初时,信教者寥寥无几。抗日战争中期,浙赣和闽海战事紧张,迁居建阳的基督教徒很多,基督教一度兴盛,莒口教徒随之增多。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地来的基督教徒大都返回原地。基督教活动转入低潮,便渐渐消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莒口基督教恢复了活动。1993年在莒口河坝村设有教堂,茶㘵江坝也相继设立礼拜所,每周日均有教徒做礼拜。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底,全镇有基督教徒近百人。
第四节 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传入莒口,由西班牙籍骆神父到东山巧源村购买民房办天主教教堂,开建阳县天主教之始,属福建省福州教区。至宣统二年(1910年)天主教开始传入建阳城区,先在西门租民房办教堂,传播教义,发展教徒。
民国12年(1923年),美国多明我会接管闽北天主教教务。翌年,建立天主教建瓯教区,设区长,建阳天主教会属建瓯教区管辖。建瓯教区派出美籍神父魏启慈主管建阳天主教教务。由于组织机构健全,抗日战争时期建阳天主教一度迅速发展,在后山、东山、长埂、茶㘵等地设点传教,当时,全镇天主教徒达百余人。建阳解放前夕,外国籍神父、修女都离开建阳回国,天主教徒改为参加基督教,而基督教终因无神职人员管理导致最终停教。
天主教发展教徒的途径是从办教育入手,使人接受其教义,继而使其入教。天主教会办学校,免费招收少年儿童入学;办医院或诊所,为百姓看病,免费施医施药,以此来唤起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建阳天主教会办义得小学,大都收天主教徒子女入学,进行神权至上教育。建国初,党和政府取缔封建迷信和宗教活动,这期间只有少数教徒仍在家中读圣经,作弥撒。五十年代末至今,我镇已无天主教活动。
第五节 宗教管理
当前,宗教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讲政策、抓管理、促适应”三句话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其具体管理方法为: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坚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走爱国爱教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坚持民主办教的方针,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对非法宗教活动和邪教活动予以坚决打击取缔,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对宗教工作的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管理宗教事务的新举措。
四是注重宗教的对外交往活动,做好宗教外事、外宣工作,揭露境外敌对势力借宗教和“人权”名义对我国进行政治攻击的阴谋。坚持宗教对外交往以我为主,对我有利,互相尊重、互不隶属、互不干涉的“三互原则”。
五是对开放的圣迹寺加强管理,确定负责人,实行帐务公开,积极发展各种生产,解决寺庙自给问题,既改善住庙人员的生活又贯彻农禅并重的方针。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