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6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
分类号: R199
页数: 4
页码: 563-566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莒口镇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包括了,鼠疫、天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情况。
关键词: 莒口镇 传染病的防治

内容

一、鼠疫
  鼠疫是鼠疫病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本地人称“老鼠瘟”。鼠疫传染快,死亡率高,得病者十有九死。据县志记载:“民国34年(1945年)夏,莒口流行鼠疫,在两个月内,仅莒口街就死亡130多人,有的全家死光。哪时本来热闹的莒口大街见不到行人,商店大门紧闭;全村人几乎跑光,烟囱断烟,田野空无一人,路上行人绝迹,山上新坟日增。”当时乡间流传着:“上午抬死人,下午被人抬;先死有棺材,后死没人埋。”人人在惶恐中度日。而当时的政府束手无策,无法控制住疫病的蔓延。虽然祈求神灵保佑的香火不断,但人还是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疫村人为保性命外逃它村,但又把鼠疫病菌带入该村而使该村也染上鼠疫。因此未流行鼠疫的村为保村民平安,不得不派人把守村口,不让外人进村,也拒绝收留前来投亲靠友的外来者,以免受传染之虞。
  建国初期,国务院规定甲、乙两类25种传染病为各地应报的疫情,鼠疫为甲类之首。1951年建阳县建立防疫机构,突出抓鼠疫防治,组织医务人员下乡,对疫区普遍接种疫苗,及时掌握疫病动态,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灭鼠活动。经过不懈的防治,终于根除了鼠疫。
  二、天花
  天花,旧时又叫“牛痘”,此病传染快,死亡率高达60-70%,患者多为儿童。旧时常说,染上天花,不死也“麻脸”。建国前,天花在莒口境内连年流行,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天花也分“大小年”)。建国初,虽然有“天花”疫苗,但药价昂贵,一般人承受不起,因此天花还是流行不断。从1953年起,人民政府加强儿童保健工作,普遍实行免费为儿童接种“天花”疫苗,甚至上门为儿童接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天花被灭绝。现在40岁以下的人没有一个是“麻脸”。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此病早在建国前就在莒口境内流行,因当时医学水平落后,无法识别。建国后,三次较大的流行是1957年、1979年、1969—1985年,发病率为220/10万,死亡率为1.5—4%。莒口属一般病区,一般年份为局部流行,如1960年马伏大队的外墩、后山大队的湄㘵发生脑膜炎4例。当出现“流脑”时,即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病发区,对患者的居所进行消毒,并加强发病区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对托儿所、幼儿所、学校、共公场所、交通要道严加控制,使刚出现的“流脑”得以迅速控制,患者得以及时治愈。
  四、麻疹
  建国前,麻疹为小儿的常见病。当时百姓缺乏科学的思想,一旦小儿得了麻疹便求神拜佛,并按旧风俗将小儿关在黑暗的房间里,用茶叶、路通子焚熏房内,以消毒避邪,就连房里的灰尘、垃圾等也不敢清扫。并在房门外挂一红布,表示小儿出麻疹,不肯生人进入,也不请医生治疗,让小儿麻疹自生自灭,导致不少小儿惨死于麻疹。据1950—1987年疫情统计,麻疹发病率居各类传染病第三位。建国后,莒口麻疹流行的年份为1956年、1959年、1970年、1973年和1977年,其中1956年流行最为严重。在50年代治疗麻疹的方法一般是服用贯仲汤、尿泡蛋,注射胎盘球蛋白等,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以后,普及接种麻疹疫苗,麻疹得到了有效抑制。
  五、痢疾
  痢疾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其病状为上吐下泻不止,如得不到控制,一至两天就会死亡。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建国前死亡率高达60%。旧时本地最恶毒的骂人话叫:“打赤痢,死绝种。”意即得痢疾,就会死,甚至全家人都会死光。据县志记载,民国11年(1922年)痢疾广为流行,民国34年(1945年)在年别村落也有爆发性流行。建国后据疫情记载,痢疾患病率居第九位。莒口镇各村均有局部流行,1950-1958年患病率为200-400/10万。患病率最高的年份为1953年、1954年、1961年、1963年、1964年;死亡率最高的年份为1950年和1960年,死亡率分别为0.8%和1.3%,有的则全家死光。1984年以来,经过大力防治,痢疾发病率明显下降。
  六、乙型脑炎
  据县志记载,此病流行情况为:1956—1965年为散发年,年发病率为0.54—13.1/10万;1966—1974年发病率都在20/10万;1975年-1989年为散发年,年发病率在2—13.7/10万;1990年以后未发现乙型脑炎病例。
  七、霍乱
  霍乱症状酷似痢疾,比痢疾更具爆发性,传染快,一旦传播比鼠疫更烈。此病于1949年前,在莒口个别村落有流行。建国后,无霍乱病例出现。县防疫站专设有肠道检验科目,1977—1986年共检验肠道病人粪便829份和水源培养6份,均未发现有霍乱病源菌。
  八、肺结核
  肺结核又名“肺痨病”,为慢性传染病。俗称“痨病吃亲人”,意即亲人经常接近患者而易传染。莒口各村皆有病例。建国前,缺乏药物,为不治之症。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肺结核病的防治,发病率逐渐降低,加上医学的发展,治疗肺结核病的药物大量产生,治愈率很高。近年又普遍对幼儿注射卡介苗,极大地降低了发病率,偶尔发现数例,也多属老年患者,个别为青壮年。
  九、白喉
  1959年莒口镇长埂村流行白喉,发现后即组织医生深入防治,对8岁以下6个月以上的儿童普遍注射白喉炎霉素3次。第一次为657人,第二次为644人,第三次为621人,有效地控制住了白喉病的蔓延,无一例死亡。此后至1970年,在个别村也有散在的白喉流行,患者多为婴儿。医治白喉,民间也有特效的青草药。
  莒口镇除以上各种传染病外,百日咳、小儿麻痹症、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在个别村落也有发现过。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