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技试验与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64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技试验与推广
分类号: F324.3
页数: 3
页码: 552-554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莒口镇采用按不同地区科学安排早中熟品种,七十年代全镇紫云英种植面积达15000亩,制约了双季稻种植,七十年代初农技站在河坝用薄膜育秧获得成功,经过农技部门的土壤肥力测试,广大农民能识别一般植物病虫害并掌握了防治措施,其中多是在解放后开始以科学方法加以种植,90年代推广种植、板栗、杨梅、柚等品种。林业生产 1955年前农民种杉均以劈萌芽插栽。60年代基本被实生苗造林替代。1982年以后推广挖穴、回表土、密植、营造丰产林、追肥等。90年代前经济林、用材林采用育苗栽植。90年代起增加用营养袋育苗。
关键词: 莒口镇 农技试验 推广

内容

在粮食生产方面,五十年代以前,由于科技水平低,农业发展缓慢。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在粮食生产方面,致力于品种改良,科学耕种,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复种面积,经过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实践与摸索,逐步掌握了水稻的高产技术,其一,解决早秋寒,根据我地历史气象资料显示“早秋寒”出现时间一般在9月25日以后的规律,采用按不同地区科学安排早中熟品种,趋利避害,把握“三个25”,即双晚播种不超过6月25日,双晚插秧不迟于7月25日,双晚齐穗应在9月25日以前,避过“秋寒关”。其二,换高杆为矮杆,为解决易倒伏,产量不稳的难题,1962年,从外地引进矮脚南特号试种获成功,随后繁殖品种愈来愈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到七十年代中期,全面推广矮杆。其三,种好紫云英,采用拌根瘤菌播种,加强开沟排水,适当施肥等管理措施,使亩产紫云英鲜芙达3000公斤以上,七十年代全镇紫云英种植面积达15000亩,对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起到很好作用。其四,薄膜育秧,我镇地处闽北山区,早春气温低,双早烂种烂秧严重,制约了双季稻种植,七十年代初农技站在河坝用薄膜育秧获得成功,提早10-15天插秧,此后全面铺开对扩大双季面积,提高产量有重大意义。其五,科学用肥,以前肥料少,而且元素失调,无法满足高产需要,经过农技部门的土壤肥力测试,根据土地所需元素量下肥,保证了植物生长营养。其六,病虫害防治,通过农技人员的传授,广大农民能识别一般植物病虫害并掌握了防治措施。
  果品生产 据道光12年(1832年)《建阳县志》记载:果树品种有21种。1958年进行果树普查证实,有果树种类8大类,81个品种,其中多是在解放后开始以科学方法加以种植,以柑桔成绩最为显著,1949年仅是零星种植,20世纪70年代引进温州密桔,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种植,坚持扩穴改土,夏季盖根防旱,冬季加顶防寒,及时防治病虫害。至80年实施红壤改造工程,大面积种植。90年代推广种植、板栗、杨梅、柚等品种。
  林业生产 1955年前农民种杉均以劈萌芽插栽。60年代基本被实生苗造林替代。1982年以后推广挖穴、回表土、密植、营造丰产林、追肥等。90年代前经济林、用材林采用育苗栽植,90年代起增加用营养袋育苗,一年四季都可造林。
  经济作物 本地栽培香菇历史悠久,解放前菇农用老法生产香菇,即在砍倒的树木上“砍花”,使自然界的香菇孢子随风落入砍花之中,等待“木朽生菇”,一般二年开采,2~3年收完,这种方法生产周期长,产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80年代普遍推广纯菌接种法,品种由初期单一的香菇、木耳小规模生产。至90年代发展成经济型产业,品种有几十个,成为致富之路。
  农业机械化 六十年代前,我镇农民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运肥、卖粮靠肩挑手推,生产水平低下。七十年初,莒口乡农机化事业开始萌芽。1973年12月在地区农机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一期手扶拖拉机培训班,40名学员参加。1974年,莒口乡被地区农机选定为农机化试点乡。1977年,全乡机耕面积近2万亩。从1983年以来,农民开始选型购机,至2000年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我镇科技普及活动,经过解放以来的大力推广应用,成果较明显有以下几项:
  1、水稻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 16、引进绿竹栽培
  2、后山大队水稻新品种选育 17、推广种植茉莉花
  3、杂交水稻繁殖制种 18、推广杉木速生林
  4、莒口农科站农作物病虫生物防治 19、推广冷锈田水稻龚畦栽培
  5、土壤普查成果利用 20、推广稻田养鱼
  6、球肥深施技术推广 21、出口快餐筷子
  7、桑树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22、稻田种西瓜
  8、食用菌栽培 23、竹制麻将蓆
  9、莒口经委山区综合开发 24、淡水养鳗
  10、关棚养鸭 25、胶合板系列产品
  11、推广省柴灶 26、机制砖
  12、推广柑桔高产技术 27、尼纶衫
  13、引进草莓 28、引进MMP淀粉榀含剂生产技术
  14、推广毛竹速生法 29、制造彩粬墙砖
  15、引进推广良种葡萄 30、大批量生产竹凉蓆
  由于科技成果不断推广应用,促进农、林、牧、副、渔五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农业内部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种植,走向林、果、茶、渔、畜、食用菌等多种经营的主体农业,各种种植业、养殖业产量逐步提高。
  以1976年与2000年对比,粮食产量由15249吨,亩产172公斤,增至20712吨,亩产333公斤(以播种面积计算)。
  1976年总收入3205052元,其中农业收入2785229元,占86.92%;林业收入110041元,占3.43%;畜牧业收入68454元,占2.13%;副业收入159447元,占4.97%;渔业收入3801元,占0.11%;其他收入78080元,占2.44%。
  2000年总收入7107万元,比1976年增长20倍,其中:农业收入2426万元,占34.14%,比重下降52.78%;林业收入2843万元,占40%,比重上升36.57%;渔业收入273万元,占3.84%,比重上升3.73%;牧业收入1565万元,占22.02%,比重上升19.89%。人均收入由1976年82元至2000年增至2329元。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