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62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中等教育
分类号:
G639.2
页数:
8
页码:
527-535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莒口镇中等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等。
关键词:
教育
中等教育
莒口镇
内容
第一节 普通中学
一、学校设置
1958年前,莒口镇未开设中学,本地升中学的要到建阳、建瓯中学就读。
1958年公社化大跃进时,创建莒口农中,为莒口中学前身,校长金文辉,常务校长左天瑞。
1969年9月初,开办莒口中学,校址设在福建省供销学校(即后来的磨床厂址),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132名,教职工13人,当年10月2日正式上课。负责人包久敏。
1970年,学校迁到莒口公社(现镇政府招待所),教师住在莒口小学。春季招生初中一年级新生50人,教职工总数10人。负责人廖长华。9月,学校迁到河坝村(原公社农中校址),发展到4个教学班,教职工12人。
1972年春,首届初三学生共79名,全体毕业,后续招2个班新生,保持4个教学班规模。
1973年,后山、茶㘵完小附设初中班。
1974年夏,莒口中学发展到6个教学班,教职工增加到18人。学校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廖长华。
1975年9月,莒口中学转为农村完全中学,招收高中新生50名。有教学班7个,教职工21人。闽北地质大队派工作队进驻学校,参与管理。
1976年9月,招收高中新生100人,第一座教学楼交付使用,学校规模发展到8个教学班,教职工达24人。
1980年,初中改制三年,同时开办高中初习班,学校规模达到13个教学班。
1983年秋,普通高中停办,改办职业高中。
1985年,学校初中保持12个教学班。
1989年到1990年秋季,莒口学区后山初中班并入莒口中学,改名为莒口中学后山分校。
1992年,职业高中班停办,莒口中学有18个初中班,后山分校有6个初中班。
1996年6月,后山分校停办并入莒口中学。至2000年全校共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余人。
二、招生、学制、课程
招生:莒口中学建校伊始,实行考试录取招生制度。
1970年,招生工作在各级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公社、大队成立招生领导小组,废除“统一考试和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
1977年,恢复“统一招生,择优录取”的制度。初中招生考试由县统一命题(一般考语文、数学),各公社学区组织评卷,择优录取,先重点初中(建阳一中、二中),后一般初中(各公社中学)。
学制:1970年,全县初高中都定为“二二制”(即高初中各二年)。1972年初,全校秋季班均改为春季始业。1975年夏,又将全校春季班改秋季始业。1980年,初高中恢复“三三制”(高初中各三年)。
课程:1969年春,采用福建省编的课本,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军体与劳动等课。1978年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图画、农基与劳动等。
1981年4月后,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有关规定,设置13门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体育、音乐与美术等。分为四类:第一类语文、数学、外语,占全部课时的50%;第二类政治、历史、地理,占20%左右;第三类物理、化理、生理卫生,占20%左右;第四类体育、音乐、美术,占10%左右。上课时数,每学年32—40周,考试复习3—4周,生产劳动2—4周,共37—47周。
三、德育
中学办校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读毛泽东主席语录、大批判为主,学校各种制度受到破坏,学生被引入“左”倾错误的歧途。
改革开放20年来,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守则》,结合国家颁布、实施的各项法律,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在学校中深入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尊师爱生活动。
1979年8月,贯彻执行教育部重新制定和颁布的《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在学生中提倡艰苦奋斗、关心集体、助人为乐,使中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同时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1981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精神文明教育。
1982年组织“学雷锋”小组做好事。
1984年贯彻“四有”教育,结合社会上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深化法制教育。
1985年,执行中央、省教委的通知,试行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工作。
1987年进行国防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密切家校联系,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
1988年,继续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多种行之有效手段进行教育,把《大纲》和《规范》变成学生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四、教育教学成果
莒口中学办校以来,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历年中考升学率均居市农村中学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987年初中毕业会考,取得优异成绩。上中专线28人,其中张建梅夺魁,王添禄名列第二;本届实际录取中专23名,技校11名,一中8名,二中15名,麻沙中学36名。
1992年冬,全国人大教科文组,由文化部长周巍峙率团来莒口中学视察,并为学校书写校牌。12月,学校顺利通过六项督导检查。
1994年,南平市教委主任魏端建到学校视察,称莒口中学为“闽北最漂亮的农村中学之一”。
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湛文、省教委副主任马长斌、南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厚增、建阳市副市长张仲甫、建阳市教育局长郭侃到校视察。同年12月,省民盟支教小组到校支教。
1996年6月,莒口中学通过省教委“两基”验收。
1997年,学校被评为南平市绿化先进单位,南平市文明学校,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建阳市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9年,学校中考升学率(考取中专、一中、二中人数)名列全市14所农村中学第二。
2000年中考成绩跃居全市第一。
从建校至2000年共有毕业生5927人(含职高),其中:初中4856人,高中931人,职业高中140人,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材,其中中专340人,中师111人,建阳二中143人,建阳一中224人,并为农村建设造就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
第二节 职业中学
1958年4月,莒口红旗公社创办河坝农业中学(校址设在河坝),培养农村会计员、技术员、保管员、出纳员、宣传员和记工员。首届招收应、往届高小毕业生、福州知青共68人。暑期间后山、茶㘵两个大队民办中学的19名学生并入河坝农中。农中教师由县分配1名,公社配备1名,聘请若干名知青为义务教师。农中半工半读,每个学生分配一亩田、一亩地、一亩山。全校计划农田40亩、山地40亩,种植水稻、经济作物与林果。课程设置按省教育厅规定,每周24节,都排在上午,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技术知识、卫生常识、体育、音乐等;下午师生一起参加实验性的生产劳动,有的则制作肥料或改良农具。
学生毕业后,回队参加农技研究或任队里干部。这种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无疑给农村青年带来受教育的机会,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但没有固定的经费和师资,难以坚持长期办学,在1963年调整后停办。
1983年秋,普通高中停办,改办职业高中,开设畜牧兽医专业班,招收学员30人。
1984年秋,职业高中开设幼儿师范专业班,原计划招生54名新生,实招62名,招收茶果班学生30名。
1985年夏,职业高中首届毕业生17名走上工作岗位。
1986年夏,幼儿师范专业班毕业生62人走上工作岗位。同年冬,校长王典汉参加“福建省首届职业教育大会”。
至1992年职业高中停办,历届职高毕业生140名,其中食用菌28人,幼师62人,茶果33人,畜牧兽医17人。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