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初级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6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初级学校
分类号:
G629.2
页数:
3
页码:
519-52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元年(1912年)至2000年莒口镇初级学校的情况。
关键词:
初级学校
初等教育
莒口镇
内容
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为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崇泰里(今莒口)创立三区第一国民学校,校址设在莒口街翁氏宗祠(现粮站办公楼和副食品加工厂址),有教室两间,可容纳60人,预备室两间,应接所一间,校长翁寿椿,继任校长张象麟、罗星文。
民国8年,立案成立第九国民学校,校址设在莒口街尾的豫章书院(现农贸市场址),创办人罗应辰、张登瀛、黄红云、罗章卿、林洛川、翁桂林、罗吏清、黄炳章等。有教室两间,可容纳50人,接应室一间,教工室一间。
民国12年(1923年)第九国民学校与第一国民学校合并为莒口国民学校,校址设在翁氏宗祠。
民国12年村办的《保国民学校》有五所,其创办人员为:观音桥(今湖桥)的陈策、蔡玉辉;陈㘵(今中㘵)的翁建明;庵口的翁观书;策口的罗凤芝;马伏的陈巧娇。至民国22年(1933年)在各村(保)增设短期《保国民学校》入学学生渐多。
民国18年(1929年)全镇共有区立小学三所,分别是:崇泰里区立莒口小学校,校址莒口水银街(今粮站办公楼一带),校长林济川,教职员10人,学生男128人,女19人;崇泰里区立后山初级小学(后山小学校创办于民国12~14年(1923~1925年),校址后山街,校长洪飞冲,教职员3人,学生男35人,女10人;崇政里茶㘵初级小学校,校址茶㘵集贤书院(今茶㘵小学),校长王有义,教职员5人,学生男39人,女13人。
民国23年(1934年)建阳县政府通令废止私塾,但哪时很多地方均未办学校,这种废除私塾馆的政令行不通,直到民国26年(1937年),农村办了小学之后,私塾才自行散去。
民国24年(1935年),福建省政府教育厅《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规定在七年内使学龄(6~12岁)儿童须受一年制、二年制达到四年制教育。义务教育实施分三期进行,设三年制简易小学,1~2年制短期小学,四年制初级小学,六年制高等小学。1937年全县第一次在偏僻的乡村开办短期小学,学制1~2年,每周语文12节,算术6节,常识6节,体育2节,唱歌2节,周会一节。
民国27年(1938年)开办战时国民学校,它既是国民教育,也是民兵训练,称为保训合一。教育的对象有儿童、妇女、青年。上午办儿童班,下午办妇女班,晚上办青年班。同时分期定时间对十八岁至四十五岁青壮年施行军训。
民国32年(1943年),根据福建省制定的《各种小学及国民学校改办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办法》规定:乡(镇)公所驻地设中心小学一所,同时,对本乡所属各校进行教育辅导。自此,崇泰里莒口小学校改为莒口乡中心小学,按《办法》规定,在教师中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使教育质量有较大提高。
1946年,由于物价飞涨,学校经费越来越少,教师生活极端困难,无心任教,学校教育工作每况愈下,许多家长不让子女上学。1947年,为节省教师经费,改为两保一校。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接办原有小学,留用原有教师,实行“维持原状,逐步改造,稳步前进”的教育方针。
1949年,莒口中心小学分为二所:一是建阳县第四区莒口高等小学;二是建阳县第四区初级小学。1950年两所学校又并为一所,校名改为建阳县莒口中心小学。
1949~1951年是教育恢复时期,主要是整顿、改造原有学校,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秩序。
1952~1953年民主革命时期,教育开始发展,在继续改造整顿原有学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学校的班组增加,学生数增加。
1954~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贯彻社会主义总路线,学校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最突出的是加强了劳动教育,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提倡“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
1957年,全镇划分为莒口、茶㘵、后山三个学区,每个学区担负管理辅导下属各小学的任务。
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出发展小学教育,据统计,当时有农业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三所、民办初小46所,在校学生2714人,占适龄儿童的96.79%,部分小学采用巡回教学,送教上门,颇受群众欢迎。
1964年,兴办半日制小学、简易小学(或称耕读小学)、莒口中心小学办一个“耕读班”,学生20余人,该班允许迟到、早退及带弟妹上学。
1969年,根据上级部署,依照山东省嘉祥县马集公社教育组的倡议,小学全部下放给生产大队民办,实行五年制。
1974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严重破坏,教育事业受挫。在许多大队(村)的小学办起“戴帽”(即附设初中班),有湖桥、焦岚、长埂、东山、后山、石庵、茶㘵、社州、东徐、徐墩(现金山)十个大队,初中班学生共有600人左右。
1976年,经过拨乱反正和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小学教育又得到恢复和振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学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990年,为解决分散各自然村儿童上学路远的困难,避免流生,提高办学质量,金山村小学和焦岚村小学先后办起了寄宿制小学。
1992年12月,省教育六项督导评估团对我镇义务教育进行全面评估,评定莒口学区、莒口中心小学及各村完小均达到省规定办学必备各条标准,总体水平达到优级。
1993年,试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师定岗定责。
1996年5月顺利通过省“两基”检查验收。次年6月又通过省“两基”跟踪复查。
2000年,全镇共有中心小学一所,村级小学15所,小学教职员工174人。全镇7~11岁学龄儿童1922人,入学学龄儿童1922人,入学率为100%,年初学生数2267人,年末2250人,巩固率为99.25%。学年初,毕业生449人,实际毕业生455人,毕业率101.3%。7~11岁少年472人,在校学生数470人。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