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物 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60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物 名胜
分类号: G269.27;K928.7
页数: 13
页码: 500-5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文物和名胜的情况。其中包括古文化遗址、古窑址、圣迹寺、云谷山石屋等。
关键词: 莒口镇 文物 名胜

内容

据考古证实,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莒口就有人类居住、劳动、生息和繁衍。在四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留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如:莒口半月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庵口老虎岗和虞厝村后门山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西山、庐峰摩崖石刻。华家山与中㘵的宋代窑址;樟㘵村清代窑址。西山石城墙与历史名人墓葬等。
  闻名四方的后山蔡氏九儒、樟㘵熊氏旺族与马伏刘爚家族等一大批名人学士和官吏,他们创建了许多书院和精舍,著书立说,培育英才,为莒口历史增添了不少光彩;朱熹、黄干、叶味道等文豪在莒口均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莒口半月山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石斧、石锛、石镞、石锥、石箭和生活用具陶釜、陶鼎等器物为考古研究提供了详实的依据,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第一节 文物
  一、古文化遗址
  半月山遗址 座落莒口村南面约200米,山形似弯月得名,海拔210米,山势低矮平旷,1988年4月考古发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地表采集标本有石斧、锛、镞、锥、箭和生活用具陶釜、陶鼎等器物,文物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证实远在四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东面山脚有一井,名曰:“黄婆泉”,泉水清澈甘洌,常年喷涌,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道光三年(1823年)天旱异常,溪域断流,唯此泉依然源源不竭。
  老虎岗遗址 座落庵口村西北约500米。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遗物分布面积约5400平方米,1988年4月考古发现。地表采集标本有石锛、斧、镞、锥;玉器残件;大量夹砂陶和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罐等,纹饰以方格文为主,兼有篮纹、绳纹、曲折纹等。
  虞厝村后门山遗址 座落长埂村虞厝自然村北。为青铜器时代,遗物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1988年4月发现。地表采集标本有石戈(残)以及少量夹砂陶和印纹硬陶,可辨器形有鼎、罐等,纹饰有粗篮纹、网格纹和叶脉纹等。
  长埂外岭遗址 位于长埂自然村北,为青铜器时代,面积约4000平方米,1988年发现。
  老虎窠遗址 位于东山村西北,为青铜器时代,面积约3300平方米,1988年发现。
  庙林下山遗址 位于长埂村西南,为青铜器时代,面积约5000平方米,1988年发现。
  二、古窑址
  华家山宋代窑址 座落于华家山毛竹采育场东北,1983年7月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窑址分布在社州村碗厂至金山村中窑和南窑沿线一带,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1982年发现。采集标本有青瓷和青白瓷,器形有碗、盘、杯、碟、瓶、洗、匙等,胎骨洁白细腻。窑具有匣钵、垫饼、支圈等。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兼以少量刻花和划花,支圈复烧为该窑的一大特色。相传,宋时华家山一带有近百座窑,窑炉密布,瓷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其产品畅销四方。
  中㘵宋代窑址 座落中㘵村东。窑址面积约200平方米,1982年发现。地表散布着较多的黑釉瓷片及窑具。采集标本以碗类居多,少数小罐,具有仿建窑风格。
  莒口村宋、元时代窑址 座落在村东南三公里处,窑址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七十年代曾出土天目茶碗、小缸等古陶瓷珍品,现为省文物单位所收藏。
  楼下窠清代窑址 座落焦岚村楼下窠自然村。窑址分布面积约600平方米,1982年发现。堆积厚约0.3~1米。地表采集标本为青花瓷,器形有碗、碟、罐、灯盏等,釉色灰暗。
  三、古书院、精舍遗址
  鳌峰书院 座落于焦岚村樟㘵(古为义宁、熊墩、熊屯、樟阜厅),唐兵部尚书熊秘建。(嘉靖《建阳县志》卷五)熊秘于唐末乾符间(875~879年)任右散骑常侍,领兵入闽守温陵(今泉州),不久就卜居建阳的莒口义宁,后人遂称其居处为熊墩。熊秘定居此处后即兴办家塾,以教子弟。宋初,熊秘的后裔熊知至,自号鳌峰先生,隐居此处,遂名家塾为鳌峰书院。北宋熙宁、元丰间,由于家学兴旺,子弟苦读成风,所以熊墩常有人才脱颖而出,首辍高魁,进士及弟,迄至南宋仍久盛而不衰。熊氏子孙在鳌峰书院攻读而登进士者,先后共有十三人。
  宋亡后,熊秘后裔熊禾主持其先祖创办的鳌峰书院,并予以重修,改“以门对云谷,寓朱熹没而道之传在已”,以示仰崇朱熹之意,又增建院宇,前有传衷堂,后有道源堂,左右有熊氏忠孝、节义祠,以之褒扬德哲,激励后学,继承与发扬朱熹理学。
  鳌峰书院经熊禾修葺重建后,因大门面对朱熹曾经筑室讲学之处的云谷山,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熊勿轩文集,附录》卷三六,第八十三页)。
  熊禾决心继承理学道统,不遗余力地传播鳌峰书院的名声,他曾会集名人于鳌峰书院,讲学著书,写诗吟赋,并为纪念书院盛况写下《鳌峰书院会释五十五人诗》。诗云:
  晓日瞳瞳一岁初,乡间盛会说吾庐。
  运当尧历三千六,数协羲图五十余。
  修竹岁寒欣得友,野花春色且携书。
  大篇听取艰辛训,万古天心定不虚。
  鳌峰书院因熊禾讲学、著述闻名于世。熊禾逝世后,后人即以此地建祠奉祀之,故又称勿轩先生祠。
  明永乐初(约1403~1405年)书院寝废,院址被权势侵占。正统十二年(1447年),熊禾六世孙为此申诉上司高某与董某。经高、董二官亲自按图考察,书院才得以收回修复。前纂修国史教授崇安丘锡曾为此撰《鳌峰书院记》。
  鳌峰书院由于年久失修,于解放前夕圯毁,建国后只见五大圆门与残垣断壁,1976年将遗址改为良田。
  庐峰书院 位于后山村村西,即蔡西山(元定)祠。道光《建阳县志·土云庙》卷三载:“庐峰书院,即西山先生祠,在崇泰里后山。祀西山先生,以子渊、沉,孙模、抗配。”据《庐峰蔡氏族谱》载:“潭西后山蔡氏庐峰书院,宋代敕建,而经营堂构,则文肃公久轩(蔡抗)先生所有事焉。”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敕赐“庐峰书院”匾。创建书院规制:左立尊道堂,祀孔圣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吕祖谦和曾祖蔡发等像。元初书院已毁,裔孙希仁极力经营,为堂于中,揭以旧匾。中堂之前,建尊道堂,以奉先贤。另建二堂于尊道堂之前,左曰“传心”,以祀朱子;右曰“思敬”,以祀西山(蔡元定)、九峰(蔡沉)。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征东行省儒学提举成纪曾撰有《庐峰书院记》一文,以记其事。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洪水,堂宇推荡无存,仅余基址。书院金匾为裔孙蔡佐所保存。正统十三年(1448年),奉礼部令谕,重建庐峰书院。成化十一年(1475年),巡按御史尹仁捐俸银一百两重建书院,增建头门、中厅、大殿、左右两庑共五栋,外建庐峰书院砖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赐蔡元定“紫阳羽翼”匾,悬挂于庐峰书院;赐蔡沉“学阐图畴”匾,移挂于麻沙梓里九峰书院。雍正、乾隆年间,均几度重修。1956年,书院被全部拆毁,荡然无存,现仅留书院门口一棵老柿树,至今尚根深叶茂,挂果累累。
  云谷书院(即云谷晦庵草堂) 座落东山村云谷山庐峰之巅。嘉靖《建阳县志》卷六载:“云谷书院在建阳县西北七十里庐峰山之巅”。万历《建阳县志》卷二载:“云谷在崇泰里(今莒口镇东山村),宋乾道唐寅(1170年),朱文公构草堂于中,榜曰‘晦庵’。”这里山势高耸,翠岚环绕,飞云飘荡其间。山下有谷水西南流。至七里许,涧中巨石相倚,水行其间,奔迫澎湃,声震山谷。自外来者,至此则已观萧爽,觉与人境隔异。
  云谷西南为西山,两山对峙相望。淳熙二年(1175年)理学家蔡元定筑“西山精舍”于此。每有疑难,则揭灯相望,与朱子频相过从。云谷书院建成后,刘爚、刘炳、祝穆、叶味道等均从学于此。朱子云谷《讲道》诗云:“高居远尘杂,崇论探杳冥。亹亹玄远驶,林林群动争。天道固如此,吾生得安宁。”由此可见,朱熹与朋友、学生讨论学术激烈争辩,追求理学真谛的情景。
  朱子《云谷记》中有“堂后结草为庐”之语,“堂”为读书讲学之所;“庐”,则为寝室、厨房之类。书院至元朝后期圯毁。明朝成化年间,佥事谈俊捐俸并令其九世孙格重建云谷书院。清代后亦废。
  朱子题晦庵诗云:“忆昔屏山(刘子翚)翁,示我一言教。自信久未能,岩栖冀微效。”题草庐诗云:“青山绕蓬庐,白云障幽户。卒岁聊自娱,时人莫留顾。”
  潭溪书院 座落在莒口镇河坝村,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黄勉斋构草堂于此。(民国《建阳县志·祠祀》卷八)朱熹从建阳往云谷山途中,经常在这里憩息,并为草堂题名为“潭溪精舍”。精舍深三十余丈,宽十余丈。四周拥峰凭岚,侧水鸣琴,前凿方塘一口,水清如碧。仰望云谷,俯视莒潭,山川灵异,景物宜人。
  嘉定九年(1216年)三月,黄干聚门徒于潭溪精舍讲学,諄諄教诲乡里后学和家族子侄;著书立言,以昭来世。在此著有《精舍春祀讲义》一书(建阳《重修潭溪黄氏宗谱》卷二)。
  大德元年(1297年),黄干孙黄铭之师熊去非的友人刘应李曾撰《潭溪精舍记》。后毁于兵灾。明嘉靖八年(1529年)巡抚张衡、巡按御史汪珊、邑令薛宗铠为嘉志崇儒,改潭溪精舍为书院。天启六年(1626年),抚院南居益,以此书院毁坏,檄令重修。重建后的书院,华栋连云,崔巍壮丽。中堂祀黄干像,左设官厅,右立生祠,祀邑父母官之有功于祠者。建阳县教谕南京工部侍郎何乔远曾撰潭溪书院楹联一对。联云:
  暮道德于英韵,越境求师两月,两衣不解带,早见当仁之勇;
  抒学术于经济,临边捍圉百雉,而邑有宁人,大展用世之才。
  这副对联,综述黄干求师重道的精神和经世济用的才干,颇为贴切;而无溢美之嫌。
  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潭溪书院焚于火,宫墙器物,一时殆尽,唯黄干贤像独存。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谕旨,特发内帑银一千两,重建书院,克期告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书院被水冲毁。嘉庆九年(1804年),仁宗帝复颁内帑银七百两,重修。后因多年失修,至建国后五十年代书院濒临破烂,至1958年,圯废。
  溪山书院 座落于莒口镇后山村。民国《建阳县志》载:“溪山书院,即叶文修公祠,在崇泰里后山,宋儒叶文修公味道讲学之所。”
  叶味道祖籍浙江永嘉,为叶适第三子。承父命来建阳云谷,师事朱熹。后移居后山街,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建溪山精舍。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为其亲书“溪山”匾额。“先生著述其中,四方学者宗之盖以众”。(熊杰《重修溪山书院记》)叶味道自匾其堂曰“讲道藏修”,两旁立斋二,左曰“明道”,探求先贤之遗训,右曰“集贤”,会聚同行之学士。他经常亲自到考亭受朱熹教诲,弘扬理学思想,撰成《大学讲义》、《四书说》、《易会通》等书,并与蔡沉、真德秀、张治、童伯羽等人讨论学术,探究学理,因此“学益茂而道益深”,终于成为朱熹高徒。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五月,理宗鉴于叶味道有功于理学,敕就溪山精舍址建溪山书院,以重奉祀之仪。旁建两坊,曰“道学传心”与“斯文缵绪”,后因年久失修,渐次衰倾。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知县郭伯泰倡议重修,次年竣工,县训导熊圭还撰写《重建溪山书院记》,以记其事。正德间(1506年~1521年),御史贺泰,以书院久废,就故址重新修建。中为厅堂,供祀叶味道。左堂曰“原道”,配祀平原,奉祀周濂溪、程颢、程颐、朱熹;右堂曰“启蒙”,配以叶采,并作为教授叶氏子弟及乡人的场所。经始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翌年竣工。门墙堂庑,无不毕备;堂宇辉煌,规模宏敞。乡人曜然而喜,奔走相告。嘉靖五年(1526年)御史杨瑞,委托县丞陈崧重修。九年(1530年),分巡道张俭又立左右坊,仍书“道学传心”、“斯文缵绪”匾。十三年(1534年),巡安御史方涯重修书院并两庑。十五年(1536年),巡按御史白贲拨寺田八十亩租谷,以供祀事。万历八年(1580年),同横渠、廌山、瑞樟、庐峰、云庄五所书院同时裁撤,祠址售于别姓,不久恢复。二十一年(1593年),知县叶大受将书院移建崇泰里(今茶㘵)社州。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巡抚叶世倬,巡查延建邵道,亲临建阳,发现独缺溪山书院。召集叶氏族人,劝募修复资金,他姓亦自动归还祠址。于是筹集建材,动工重建,越年于春季竣工,堂皇祠宇仍屹立于后山原址。巡抚叶世倬为之记。清末,堂宇失修。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焚于火。
  云庄书院 座落于莒口镇马伏村北太平山之麓(今马伏街头),原系宋文简公(即刘爚)故居。八百多年来,几经兴废,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历经修缮,现残存旧址,尚有部份堂庑被村民改作仓库,门前的“书院禁碑”至今犹存,字迹清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年仅十四岁的马伏人刘爚,与其弟刘炳受业于朱熹,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守墓于马伏寒泉林,刘爚兄弟俩鉴于太平山麓山水优胜,也于淳熙二年(1175年)九月,在此建义宁精舍,作为讲学之所。庆元二年(1196年),朝廷设置伪学党人籍,朱熹、蔡元定皆列入伪学党籍。刘爚随朱熹避祸归隐于云谷山,悠游林泉,很少回到太平山的义宁精舍。刘爚逝世后,故居遂辟为刘文简祠。宋理宗表彰理学,于嘉熙三年(1239年),敕赐“云庄书院”匾额,悬于祠堂大门。中堂奉祀刘爚、刘炳像,西立燕居庙,以祀先圣孔子与四配;东为草堂祠,以祀刘勉之,朱熹、刘懋。又建“力扶道统”、“世家先哲”、“心传洙泗”、“大司空”、“金紫”五坊。宝庆元年(1225年),知县刘克庄请以刘爚与黄干、蔡元定、真德秀配享朱子祠。道学渊源汇集一堂,规模严整,类于四配。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裔孙刘埛为山长,捐资扩大书院规模。泰定五年(1328年),始奉设山长,主持院务,以教子弟。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西溪(今麻阳溪)洪水,书院尽没;仅存礼堂。正统间(1436—1449年),奉礼部令,官府出资修理书院。天顺四年(1460年),府佥事曹句容谒祠,捐俸命推官主持修建事务,正堂、近思堂、两庑皆修葺一新。成化十年(1474年),都御史张瑄访查先贤祠宇,于书院西边建讲道堂。弘治七年(1494年),知县张津于书院前建拜亭,以供晋谒者落脚,且计划增置祭田,以供祀事。后因邑令的父亲去世,此事未能实施。正德八年(1513年),侍御史李如圭巡查抵潭,命知县戚雄,重行改建书院。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薛宗铠巡视至祠,亲睹堂庑破旧,再次进行修葺。万历八年(1580年),奉令裁撤,过五年,御史杨四知奏请恢复书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对书院进行重建,至今厅堂中梁上的重建年月尚可辩认。
  云庄书院,前有崇山之胜,后有踞峰之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林木葱菁,清景满眼。昔有云庄书院八景,骚人墨客题咏颇多。
  一曰笼山曙色:书院之前,奇峰团聚,如金笼然。吴高诗云:“先生古木三更月,影动扶桑五色云”。
  二曰双溪水涨:书院地处双溪会流处,一溪流自麻沙,一源出自茶㘵。春潮暴涨,水波凌凌。
  三曰芳洲夕照:面前沙洲,岸草萋萋,汀兰呈芳。夕阳斜照,锦鳞畅游。
  四曰狮岩霁云:峰峦蹲伏,状如雄师。然穷冬雨雪,他山不见白,独狮岩之巅有之。霁后仰视,盖增爽气。吴高诗云:“怪石巉岩银错落,疏篁古木玉参差”。
  五曰马岭晴云:山岭昂藏,势如奔马。如天晴景,云气缥缈充斥,散布虚谷终日。吴高诗云:“鹿卧翠烟浓欲滴,鹤迷珠树杳难分”。
  六曰九曲回流:书院前溪流九曲,如环如带,弯弯澄澈。渔舟往来,鼓楫而歌,“欸乃”之声相闻。
  七曰五龙耸翠:五山耸拔,形如列屏。竹树葱菁,春朝细雨,望之蔚然,翠色可览。吴高诗云:“雨余人看丹青画,云净天开翡翠然”。
  八曰寒泉佳丽:朱熹母祝氏夫人墓,乔木千章,松篁间杂,珍鸟啭而繁花艳。山之旁有泉,清冽如冰。饮之有翰墨香。(康熙《建阳县志·舆地》卷一,第十四页)。
  西山精舍 西山座落于莒口西北约七里许,与云谷山对峙。淳熙乙未(1175年)蔡元定坚辞皇上特召,恬然归隐西山并筑精舍,过着悠闲清苦的著书、讲学生活,学人称他为西山先生。西山精舍于元末毁于兵燹。清代曾数度重修,后圯废。近年乡人集资在原址重建以祀先贤。
  大明堂 又名庐峰精舍,在“崇泰里(今莒口镇东山村)云谷庐峰之下。庆元间,蔡沉受师文公之命作《书集传》,创书堂二栋四植,以为著书之所”。(光绪版《蔡氏九儒书》卷首第14页)。
  庐峰精舍中堂立有蔡沉像,后以蔡格、蔡模、蔡权、蔡抗配祀。蔡元定曾孙蔡公亮置祀田三百余庄,使来学者廪给不缺。宋元交替之际,祀田被豪宗强占,书堂圯坏,后裔蔡希仁竭力经营,增置祀田,扩建书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宗裔内阁大学士蔡新仍立“宋儒蔡九峰先生集注处”碑。后渐圯坍荒芜,现仅存墙基遗址。
  寒泉精舍 座落莒口镇马伏村太平山天湖之阳,名曰“寒泉坞”。墓地前朝天湖,林木荫翳,故又名寒泉林,旧属崇泰里,今属莒口镇马伏村。朱熹母祝氏夫人,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次年正月,葬于此。
  朱熹于乾道六年(1170年)在祝氏夫人墓旁筑室,匾曰“寒泉精舍”,并在此守墓兼著述讲学。守墓期间,他参酌古今,定丧祭礼,又推之于冠婚,共为一编,写成《家礼》一书。同时,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于此,《近思录》于淳熙二年(1175年)成书。
  寒泉精舍,元季倾圯。明正统十年(1445年)朱熹八世孙朱澍,以旧基卑湿,移建于马伏村。其规模:前为门,中为堂,以奉夫人祝氏暨韦斋牌位。旁为两庑,仍建小屋以为祭祀斋宿之所,今废。
  化龙书院 座落东山村西山之麓,为宋朱文公门人刘韬仲曾孙省轩刘君应李所建。刘君自少谨厚庄重,博习修洁。登咸淳中进士,官授文林郎。入元遁隐,为乡党所称。士大夫幸有薄田畴,与其私吾子孙,曷若举而为义塾,聚英才,于是诹地于西山之龙旗源,悠然清幽,获吉壤焉。五山辐辏蜿蜒,龙门桥横其前,化龙桥出于后,清澈可镜,灵峰盘环。君曰:“是宣于学者藏修之地也”。中为堂一,以奉宣圣四配,旁列宋儒诸君子。前为门,至元丁亥(1287年)六月越十日告成。君捐产之半以奉之,廪给课试,悉放州县法,春秋校艺以礼屈。邑佐或乡之中第者司其衡尺,日讲月肄,则君自主之。青衿来游,莫不竞劝也。致三物,教万民,而六德宽居其首,故为名其堂曰“成德”,而以成德之目名其斋。圣人阐教洙泗,亦必以“知”(同“智”)及“仁”守为先,与大司徒之教无异。若今刘君书院之设,其深得古人教学之意。他日师道立,善人多之效,可立而待。吁!若刘君可谓义举哉。见(道光《建阳县志》宋熊勿轩禾《化龙书院记》,化龙书院早废,现仅存遗址。
  三贤堂 座落在莒口前村(今莒口河坝村),为里人宋儒翁泳建,作为他与熊禾、谢枋得讲学之所,后改为祀奉三贤的庙堂。历经修缮,至清代末废,现为莒口道班处。
  集贤书院 座落茶㘵双井村(今茶㘵小学校址,兴建于清代。清末戊戍变法(1898年)之后,废科举,办新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将集贤书院改为第二国民学校。
  豫章书院 座落莒口街尾,兴建于清代,清末戊戍变法后,书院改为新学堂。
  龙湖书院 座落湖桥村龙湖山东麓,占地面积三百余平方米,距龙湖庵约一公里余。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朱子诣大同,曾冒雨登之;爱其幽胜,筑室以居。与蔡元定帖云:“书堂高敞,远胜云谷、武夷,他时可相聚也。”书院已废,遗址尚存。
  四、古墓葬
  唐节度使翁郜墓 座落崇泰里(今莒口)
  宋羽林将军王鄂墓 座落崇泰里莒口牛栏芍(今莒口镇政府招待所附近)。
  东山水库宋墓 座落莒口镇东山水库旁,1976年发现。墓室为砖室券顶。出土器物有青瓷执壶及带盖多嘴瓶、釉陶大缸、女陶俑、陶罐。陶缸上墨书:“政和八年(1118年)十二月”。墓室已被破坏。
  翁中浮墓 座落莒口镇佛得岭圣迹寺旁,1982年发现。翁中浮,生于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卒于治平年间(1064~1067年),宋建州建阳县升龙乡(今莒口镇)人。墓室为券顶砖室,出土墓志铭一方,额书:“宋故京兆君墓志铭”,载墓主生平事迹。墓室已被破坏,墓碑现存建阳市文化馆。
  赠通直郎周少贾谊墓 座落广平山(今莒口镇)。
  祝氏墓 座落莒口镇马伏太平山,祝氏系朱熹之母,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该墓为凤字形,座北朝南,封土堆为河卵石彻园形,直径约2.1米;墓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存墓碑一方和石香炉一只,碑文曰:“朱文公母祝氏之墓”。据史书记载,乾道六年(1170年)正月,朱熹葬其母于马伏天湖之阳;同年在此筑“寒泉精舍”守孝治学。该墓于二十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两度遭破坏,以致被埋没于农地之下。1992年春,县博物馆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整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配有养护墓地人员。
  刘文简公母熊夫人墓 在崇泰里枫林。
  赠通直郎周少贾谊妻陈孺人墓 在马伏天湖之阳。
  西山陵园 即蔡元定墓,于1198年11月6日葬于莒口镇上㘵村翠岚山畔。后于2000年8月26日,西山陵园修葺竣工,来自台湾、香港、广东、浙江、江西等地500多名蔡氏宗亲云聚翠岚山畔,参加宋代大理学家我国著名乐律学家蔡元定的西山陵园竣工暨祭祖仪式。
  新修的西山陵园,地处风景优美的翠岚山畔,与建阳考亭书院遗址附近新建的朱文公祠遥相呼应,为建阳构建大武夷旅游圈增添了一处旅游观光的风景点。
  赠中散大夫朱受之塾墓 (即朱熹长子墓)座落崇政里大同山(今莒口大金山脚下魏墩村上方),占地面积约千余平方米。1992年由马来西亚朱熹二十三世裔孙朱详南出资将墓地修葺一新,并配员专门管理,小车可直驱墓地游览观光。
  先儒刘韬仲炳墓 在建安(即建阳)凤凰山。
  先儒蔡复之沆墓 在崇泰里后山村水南横窠。
  先儒蔡九峰沉墓 在崇泰里后山九峰之原。
  黄廷舆輹墓 在崇泰里狮子峰。(今莒口林业站背后山)。
  蔡伯至格墓 在崇泰里浑头林。
  蔡仲觉模墓 在后山水南考尾垅。
  都鉴黄道用选墓 在崇泰里狮子峰。(现莒口林业站背后山,俗曰“白马山”。)
  集贤殿待制黄日新铭墓 在崇泰里南瑯台。
  黄仁夫伯荣墓 在崇泰里狮子峰。
  先儒熊勿轩禾墓 在崇泰里熊屯横历。
  都督府经历罗致恭寅墓 在崇泰里罗墩葫芦山。
  知州刘良熊童墓 在崇泰里后山水南。
  修撰丁彦伟显墓 在莒口镇长埂村大源自然村白石岭(原系崇文里管辖)。
  五、杂类古迹后山税课局 在崇泰里。宋大观戊子置,名税务。元时因之。明洪武庚戍,改为税课局。嘉靖间裁革。旧于县城后山设税局,年征额课85两4钱4分1毫2丝,而编派官俸及巡拦工食已费一百一十五两二钱,当时计虑已不周矣。且后商税稀少,解额不敷,遂征巡拦工食抵补,致在局员役有仰屋之嗟。嘉靖辛卯裁革,丙寅并省县局,将所编官俸巡拦工食内截除85两4钱4分1毫2丝抵解。万历戊寅并免输解前银,留本省充饷。
  后山河泊所 明洪武癸亥建,正统辛酉省废。
  杭桥公馆 在杭桥铺。旧在后山铺之左,名后山公馆。明嘉靖壬子,知县冯继科以社仓故址建。万历壬午,知县项应祥移建今所,改今名。早废。
  东峰马驿 宋时在永忠里,名麻沙驿。明洪武已酉,知县吴义移建崇泰里。
  朝清大夫翁郜故宅 在崇泰里莒口。当时有“千年屋万年庵”之谣。庵即圣迹,屋凡二所:其一易主才数年,一犹翁姓子孙新居也。
  金紫光禄大夫刘爚故宅 在崇泰里上马伏。后改云庄书院,几经兴废,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至今残存旧址。
  参知政事蔡杭故宅 在崇泰里后山。
  司户参军熊禾故宅 在崇泰里熊屯(今莒口镇樟㘵村),故址石鼓、石兽至今犹存。
  晦庵 在崇泰里(今莒口镇)云谷山。宋朱熹讲学之所。
  道源堂 在崇泰里云谷山。宋乾道中朱熹建。熊勿轩禾《道源堂诗》:“伊洛何年比道南,道源堂上意谁参?古文夫子遗经六,建学文公精舍三。落落此生徒苦志,悠悠吾道岂空谈。是邦赖有贤师帅,扶植斯文首晦庵。”
  山峡塔 座落崇泰里浑头林(今莒口镇东山村浑头林自然村)。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里人赖继倡建。至建国后五十年代圯废。
  第二节 名胜
  圣迹寺 座落莒口村佛迹岭山坳,距莒口二公里。详见宗教篇。
  大金山庵 旧称金山福寺。位于莒口镇之南,座落社州村魏墩自然村背后的大金山峰下百余米处的山坳里。详见宗教篇。
  庐峰摩崖石刻宋宝祐三年(1255年),理宗为褒扬理学,特将御书“庐峰”斗大两字赐参知政事蔡抗。翌年蔡抗由临安归省家乡,遂把“庐峰”两字刻在建阳市莒口镇东山村安嶂山麓涧旁一座高约四米的园锥形岩石上。该石刻上横款为“理宗皇帝御书”,下直书三行,中刻书“庐峰”两大字,每字一米见方,上款“乙卯赐蔡杭”,下款“宝祐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臣蔡抗刻石。”石刻字体苍劲,气势磅礴,刻工精细,为闽北古代石刻艺术之精品。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谷山石屋
  座落莒口镇东山村云谷山云谷寺东南麓约1500米处,有天然石屋三间,近百平方米,皆可居,其一尤胜,比两房,中通侧户,旁近水泉,可引以漱濯。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崇泰里有积岩。相传宋宝祐间,白玉蟾见怪石层积为屋,炼丹于此。明崇祯末,有樵童入山,遇一老者语之曰:“某岩叟也,寓此久矣。上元甲子八年,当还原主,众人幸勿轻犯。”言讫不见。随遭乱,虎踞为穴,伤人甚多。里人以年验之,果符所言。”当人们走进石屋,冬季是热气扑面,浑身温暖;夏季是清风徐来,凉爽宜人。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云谷山摩崖石刻
  “南涧”石刻,朱熹书,在云谷山崖。
  “战龙松”石刻,朱熹书,在云谷山崖。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云谷道中有数松,叹其生于荒僻,无能赏者;又数武,石碣丧于道周,大书曰:“战龙松”。朱晦翁笔也”。
  西山摩崖石刻
  “西山”石刻,座落莒口镇东山村西山西侧,刻于西山顶峰巨石之上,中间楷书“西山”二大字,每字一米见方,上款为“乙卯赐蔡抗”,下款为“宝祐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臣蔡抗刻石”,末一行为“理宗皇帝御书”。石刻字体苍劲,气势磅礴,刻工精细,为闽北古代石刻艺术之精品。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精舍”遗址
  “西山精舍”遗址,座落莒口镇东山村西山之巅,宋淳熙二年(1175年)南宋著名理学家、乐律学家蔡元定在西山构筑“西山精舍”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讲道山林,研讨学术,两人还分别在西山、云谷山构筑灯台,晚上悬灯相望,灯明则表示无事,灯暗则表示学有疑难,相期次日聚首,互相研讨解难。师友二人隔山望灯磨礰学问,一时传为佳话。近年,民间集资在“西山精舍”原址重建,可供游客观光,是避暑胜境。
  西山古城墙
  西山“古城墙”环绕山头一周约3公里余,现存石城墙基高约2—7米,厚约3米余,城墙石砌,依山凭险而筑,现城墙基内外树木丛生。据《建阳县志》载:兴建年代不详。民间相传,罗永欲在西山称帝时,指挥纸人兴建城墙,用以御兵。
  西山水闸门
  座落“西山精舍”下端约百余米的水坑,闸门旁用光面块石砌就,民间相传,系罗永所建。
  西山龙井
  座落蔡氏书院旁,泉水清澈,甘洌可口,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昔日,每遇旱灾,东山村民到“龙井”舀水求雨甚验。
  西山纱帽岩(又称皇帝帽)
  位于西山南崖,在“西山”摩崖石刻右侧,岩石庞大,形似纱帽。当人们走得汗流夹背时,坐进“纱帽岩”下,顿感凉爽。民间相传,坐在“纱帽岩”下,头能顶到纱帽岩,必是天子之躯,定能当上皇帝。
  西山练兵场
  位于西山东麓,山顶平旷,遍地长满芒萁,犹如绿色地毯。民间相传,系罗永拓平山头,用以练兵。
  仙人足迹
  座落圣迹寺水库下方的水际石上,有佛脚迹长一尺二寸,非雕非琢,分明如人行迹。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崇泰里水际石上,有足迹长一尺二寸,无雕琢痕,因立院曰“圣迹”。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