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文化 广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593
颗粒名称: 第十八篇 文化 广电
分类号: G127;G229.27
页数: 51
页码: 463-5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文化广电的情况。其中包括文化活动
关键词: 莒口镇 文化 广电

内容

文化,从莒口南面半月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莒口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四千余年。自唐乾符间(875~888年),兵部尚书熊秘在熊墩(今莒口镇樟㘵)建家塾(后改鳌峰书院)以教子弟,从此,莒口学风日盛,文化蓬勃兴起。尤其是南宋年间可谓莒口文化的鼎盛时期。朱熹隐居莒口十年,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他的高足弟子蔡元定在西山构筑“西山精舍”,他们互相探讨学问,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吸引了许多莘莘学子前来求学。由于学风日渐高涨,莒口书院日益增多,拔萃英才不断涌现,著名的建阳“七贤”,莒口过六;号称建阳“蔡氏九儒”均出自莒口;仅樟㘵村在宋代登进士者达十三人。华家山的宋代“窑址”总面积约八万平方米,其产品名闻遐迩畅销四方。樟㘵村熊宗立是我国医学界一位有重要贡献的医学家,他编纂的各种医书饮誉海内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视之为“医家之宝”立即翻刻,为莒口文化史增添了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文化事业的逐步完善,我镇成立了文化站,兴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设施,丰富了文化生活。
  莒口镇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是从无到有,逐步更新换代发展起来的,到目前全镇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第一章 文化活动
  第一节 民间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勇敢的莒口人民,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活动中,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口头文学作品,以表达他们的生活与爱憎和希望,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她既丰富了莒口的历史,更美化了莒口人民的生活,是珍藏在莒口人民心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之一。现将莒口境内流传广泛的部分优秀民间故事收载于书。
  赖星星
  云谷山下,有个村子叫浑头林,这里流传着一个“化钱炉”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浑头林有个姓赖的财主,是云谷山下的首富,浑头林周围有二、三十个村坊,家家户户种的田都是赖财主的,赖财主要是打个呵欠,农户们会以为是晴天响雷,赖财主要是蹾蹾脚,农户们会以为是山崩地裂。
  赖财主珍珠般的白米吃不完,雪花般的银子用不完。他吃的,要用景德镇的细瓷碗来装,他穿的,要用苏杭二州的绸缎来缝,家中佣人一大帮,丫头一大串,象是走马灯,专供他使唤。那日子,要让神仙看见了,也会嫉妒他三分。照理说,赖财主该心满意足了,可是,他偏偏有一块难医的心病哩。
  原来,赖财主已经半百年纪,虽是讨了三妻四妾,却一个个都是不会生蛋的母鸡,别说生儿了,就连女儿也没生一个。赖财主眼看自家这万贯家财,千顷良田,不尽茶园,没有个嫡亲的儿子接传下去,他怎个不心急如火呢?有人给赖财主说,送子观音庙里,观音菩萨灵验得很。赖财主便急急忙忙去烧香许愿,要送子观音送他一个嫡亲的儿子。赖财主烧香回来,等了好多日子,仍是没有生儿子。
  又有人给赖财主说,降生娘娘庵里,降生娘娘灵验得很。赖财主又急急忙忙去烧香许愿,要降生娘娘送他一个嫡亲的儿子。赖财主烧香回来,等了好多日子,仍是没有生儿子。
  赖财主没有儿子,气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那三妻四妾来劝他,他把眼一瞪:“都是一帮没用的猪罗,不会生下一个儿子来!”三妻四妾挨了骂,撇撇嘴,走开了。
  有一天,赖财主又听说,云谷山里有座大王庙,庙里的大王神会显灵,有求必应,赖财主听了赶紧吩咐家里人:明天三更做饭,四更启程,多带香烛纸钱,他要去许愿求子。
  第二天,赖财主到了大王庙,向那大王神像又磕头又许愿,求大王千万千万送个嫡亲的儿子给他,他便为大王重修庙宇,再塑金身。那大殿上的大王神听了赖财主的祷告许愿,眼都不睁开,理也不理他,倒是殿上那座化钱炉是个成了精的宝贝,它是听说过赖财主这个人,又贪又啬,又坏又恶,是谁都惹不起的大富豪,今天看赖财主伏在地上向大王神求子的样子,竟是个獐头鼠目的家伙,便越看越觉得好笑,忍不住就“扑嗤”地笑出声来。
  没想到化钱炉这一笑,惊醒了那假装睡觉的大王神,大王神对化钱炉说:“这个赖财主,别人没法奈何他,你既然笑出声来,就让你去他家走一遭吧。”化钱炉不晓得大王神会叫他去做赖财主的儿子,赶紧摇头说:“我不去,我不去!”大王神笑了笑说:“去吧,去吧。”便依旧闭目养神了。
  赖财主从大王庙回家后不久,他的三姨太果然有了身孕,十月怀胎,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来。
  赖财主高兴得很,他晓得这是大王神给他的儿子,说不定是天上的星宿来出世,就给男孩取名叫星星。这星星一出娘胎就跟别的孩子不一般,他闭着眼睛,张开小嘴,乱舞小手,乱踢小腿,一直啼个不停。赖财主哄他哄不住,三姨太哄他也哄不住,他不歇气地啼哭,哭得赖家上下个个心神不宁。有一个丫头用景德镇烧制的细瓷小碗给三姨太炖了参汤捧进房间来,听见星星的哭声,不由得心一慌,一碗参汤连碗带汤“当啷”一声打在地上。赖财主见了,心痛得就要开口大骂那个丫头,不料星星听见那摔破细瓷小碗的声音,竟停住啼哭,张开小眼咧着小嘴“咯咯”地笑起来。赖财主和三姨太一见星星不哭会笑了,才顾不上骂丫头,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从这以后,星星一哭,就得摔破景德镇的细瓷小碗给他听,他才会转哭为笑,摔别的碗就止不住他的哭声,那星星时时要哭,就得时时摔景德镇的细瓷小碗。赖财主家里一天到晚都断不了摔碗声,赖财主只有这一个宝贝儿子,摔几块细瓷小碗给他听,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家里的碗摔完了,就派人上县城买来摔,县城的碗买光了,就派人上府城买来摔,府城的碗买光了,就派人上景德镇去买来摔。
  星星长到三岁了,一天到晚还是要哭,摔景德镇的细瓷小碗已止不住他的哭声,赖家大小个个被他哭得心神不宁,那三姨太听见星星的哭声,心如刀绞,不留神把苏杭绸缎衣裳挂到门钉上“嘶”地一声撕破了,不想星星听到撕破绸缎的声音,就“哈哈”大笑起来,赖财主和三姨太一见星星不哭会笑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从这以后,星星一哭,就得撕破苏杭绸缎给他听,他才会转哭为笑,撕别的绸缎就止不住他的哭声,那星星时时要哭,就得时时撕苏杭绸缎。赖财主家里一天到晚都断不了撕绸缎声。赖财主只有这一个宝贝儿子,撕几匹苏杭绸缎给他听,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家里的绸缎撕完了,就派人上县城买来撕,县城的绸缎买光了,就派人上府城买来撕,府城的绸缎买光了,就派人上苏杭二州去买来撕。
  星星长到七、八岁时,才慢慢不爱哭了。赖财主和三姨太便送星星去念书。那念书的学堂,离浑头林五里路,星星去上学,要赖财主和三姨太送他去,星星坐在学堂里,眼睛却斜盯住窗外,他要看见赖财主和三姨太站在窗外陪着他,他在学堂里才坐得住。
  星星念了三年书,赖财主和三姨太就在学堂窗外陪着站了三年,那星星却一句文章也没学会念,一个大字也没学会写,连那条天天走来上学的路都不认识,只要赖财主和三姨太一没陪着他走,他就认不到路,走不回家。赖财主还要让星星把书念下去,可他已一年比一年老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再站在学堂窗外陪这个宝贝儿子。他想了几天几夜,想出了一个办法——赖财主雇人从山上开采来许多石头,将这些石头打凿成大小一样,四四方方的石块,再把这些石块从赖家大门口铺起,一块连着一块,一直铺到学堂门口,为星星铺了一条五里长的石块路。
  赖财主看看方石块路铺好了,便指着那条方石块路对星星说:“宝贝呀,你去上学,只要从家门走着这方石块路去,就能走到学堂;放学回家,只要从学堂走着这方石块路来,就能走到家,千万要记住了。”星星把那方石块路仔细看了又看,才向赖财主点点头。
  星星天天走着那方石块路去念书,走着那方石块路回家,走了几年,总算学写了几个字,学念了几句文章,赖财主见了儿子已渐渐长大,自己也渐渐走不动路,便想让儿子去管家管业了。
  春天过去了,赖财主把星星叫到身边,对他说:“宝贝,如今春茶已经收完,你把它送到武夷山的星村镇去卖。”星星叫了很多佃客,挑着一担一担的头春茶带了管家,把茶送到了星村镇。
  那星村镇的茶行老板,看了茶叶,故意戏弄星星说:“你的茶叶不如你阿爸的茶叶,要低一个等级付钱。”星星听了,把头一歪,对茶行老板说:“我的茶叶不卖了,要通通放到九曲溪边去烧掉。”跟星星去卖茶叶的管家,听了这话,赶紧轻轻地对星星说:“我们浑头林的茶叶向来是卖给星村茶行的,少爷拿去烧掉,回去怎么向老爷交帐呀?”
  星星眼一瞪,对管家吼道:“我家有的是茶山,烧掉这头春茶,还会长出二春茶,烧!烧!烧!”星星叫佃客们将挑去的茶叶,全堆在九曲溪边,放火烧了,那火越烧越旺,星星看了,高兴得手舞足蹈,连说:“好看得很,好看得很,我下回还要把茶叶送到星村镇来烧。”
  秋天过去了,赖财主把星星叫到身边,对他说:“宝贝,如今秋禾已经收成,你把它送到建宁府去卖吧。”
  星星雇了很多船,把稻谷一船一船装好了,带了管家,去建宁府卖稻谷。那建宁府的粮行老板,看了稻谷,故意刁难星星说:“你的稻谷不如你阿爸的稻谷,要低一个等级算帐。”星星听了,把头一歪,对粮行老板说:“我的稻谷不卖了,要通通倒入大河里去饲鱼。”跟星星去卖稻谷的管家,听了这话,赶紧轻轻地对星星说:“我们浑头林的稻谷向来是卖给建宁府粮行的,少爷拿去倒河,回去怎么向老爷交帐呀?”
  星星眼一瞪,对管家吼道:“我家有的是稻田,倒掉今年的稻谷,明年还会长出稻谷来,倒!倒!倒!”星星叫船工们将装去的稻谷,全都倒入大河里去了。那大河里流着稻谷,闪烁着金光,星星看了,高兴得摆着脑,连说:“好看得很,好看得很,我明年还要把稻谷送到建宁府来倒河。”
  第二年,星星又把茶叶送到星村镇九曲溪边放火烧;又把稻谷运到建宁府大河里倒。第三年,星星还是把茶叶送去烧,还把稻谷运去倒。
  赖财主气病了,他倒在床上,眼也不会张,嘴也不会咧,喉咙只有出气,没有入气,那三妻四妾都围坐在赖财主身旁流泪,等星星那个宝贝给老家伙送终。
  这时候,星星从大门外癫癫倒倒跑进来对赖财主说:“我把茶山一座一座都卖了,我把稻田一片一片都卖了。”三妻四妾赶紧问:“那卖来的钱呢?”赖财主听见这话,惊得一下子眼睛就睁得大大的,嘴巴咧得开开的,却讲不出话来,他的三妻四妾吓得嚎嚎大哭,边哭边对星星喊:“宝贝,没了茶山,没了稻田,又没了银钱,往后我们怎么过呀?”星星笑嘻嘻地说:“你们怎个过,我可管不着,我要回去了。”赖财主一听,不知怎个却突然从喉咙口迸出一句话来:“你,你回那里去呀?”星星说:“我是大王庙里化钱炉,大王让我来投胎于你家,现在该回去了。”那赖财主听了星星这话,大叫一声,双腿一蹬,就断气了。
  星星看了,“嗤“地冷笑一声,走出那个已经空荡荡的赖财主家,回到云谷山大王庙,仍旧变成了那只化钱炉。
  石中美女
  莒口湖桥的宝应路边有一处石壁,那石壁又陡又峭,笔直笔直的,上面刻着许多文字。
  相传,石壁上的文字是一首长诗,石壁里住着一位美女,只要有人认得出石壁上的诗文,石壁里的美女就会出来和他成亲。
  消息传开,远近的才子都赶来,他们在石壁前摇头摆脑,去念那石壁上的诗文,可没有一个人能认得出长诗的全部文字。石壁自然不会开,也没有美女出来。
  有个年青的和尚路过石壁下,抬头看见石壁上的文字,他毫不费力就把那首长诗一口气全念出来啦,年青和尚刚刚念完,头上就乌云滚滚,耳边雷声隆隆,一阵狂风吹过,只听“轰隆”一声响,石壁就裂开了——石壁里面有楼有阁,一位美貌女子笑盈盈地走到外面来了。
  那美貌女子看见眼前的念诗人,竟是个年青的光头和尚,顿时收了笑容,向和尚作了个揖说:“唉!太可惜了,你是个和尚,不能取妻室,我与你无缘。”说完转回石壁里,“轰隆”一声响,石壁合密了,和原来没裂开时一般般。那个年青和尚摸着光头发呆啦,从那后,再也没人认得出石壁上的文字,再也没见那美女出石壁了。
  长老坑
  很早以前,莒口渭州的大仰山上有座“三圣公王”庙,庙宇颇大,香火很旺,庙里住着几百个长老。
  庙里的方丈,是个口念阿弥陀佛、心藏十恶的好色之鬼,他叫小长老在大庙旁暗暗掘了一个大地洞,地洞上建了一个“观音殿”。这间观音殿平时锁着,如遇有姿色美丽的女子来大庙烧香,小长老就格外热情接待,等她大庙烧过香,再带来观音殿拜观音,那女子只要一跪下去,地洞机关就会“啪”地一响打开,女子便跌入洞去了。方丈用这个法子,前前后后劫去靓丽女子数十人,他和那些当僧目的小长老就整日整夜在地洞里寻欢作乐,残害良家之女。
  那些女子的家属找人找到大庙里,方丈推说女子烧完香已回去了。他们就到处寻找,那里会有踪影?没法子,只好去告状,可官府查不出案子,那些家属不死心,他们一年接一年告状,状纸就象雪片般一直告到京城里。
  皇帝见了那么多状子,就派一个按察使来办案。按察使从京城出来,一路苦思案情,想来想去,悟出案子的症结还在大仰山的“三圣公王”庙里。于是,他下了一道公文,要各州府县如有大仰山的长老去舍赐化缘,都要热情接待留住他们,待命行事。按察使自己呢?就打扮成一个占卦先生,暗带差役,往大仰山去了。
  打扮成占卦先生的按察使,到了“三圣公王”庙,他对方丈说:“我的文王卦极准,晓得你这庙百日之内必有灾难降临,特来搭救你们。”方丈听了不信地说:“江湖人,油壶嘴,敢跑到我的大庙来乱说。”占卦先生道:“我是外地人,老远来乱说你做什么?你长老不信就算,莫等到后悔就晚了。”他说完,假装要走。
  那方丈半信半疑,拦住先生道:“假如真有灾,要怎个才能化解呢?”占卦先生察言观色,晓得方丈心虚了,便说道:“需得全庙长老到各州府县衙门去舍赐化缘,重修殿宇,感动神明,方保无虞。”
  方丈听了想:这个法子好,有灾可免灾,无灾可发财,他当即把庙里的几百个长老分派去各州府县衙门舍赐化缘,庙里只留下四个小长老看守香火,按察使见方丈中了自己的计谋,“三圣庙”里空虚,正好行事,他即命差役,将四个小长老捉来问审,小长老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如实招供。按察使就将方丈拘囚起来,又命小长老打开地洞的暗道门,放出了被关在里面的几十个女子。
  案子水落石出,真像已经大白,方丈抵赖不过。那按察使将方丈斩首示众,再传令各州府县衙门将大仰山去舍赐化缘的长老通通拘拿归案。至此,再也没有野长老敢来大仰山做坏事。
  后来,人们就把大仰山那个藏女子的地洞叫做“长老坑”,遗址至今尚存。
  华家山的来历
  华家山原名狗头山,因山上有一头石狗而得名。
  古时候,河南开封有个人,名叫华龙飞,这一年他单身外出做生意,要去建阳,却走错了路,走到了狗头山。这山上的石狗一见他就:“汪汪汪”地叫三声,华龙飞十分惊奇,怎么石狗也会开口叫起来?就停住脚回过头问:“石狗,石狗我有什么错处?”那石狗摇了摇头,华龙飞以为自己眼花了,就擦了擦眼睛接着问:“那是我的生意要亏本?”那石狗又摇了摇头。“那我来到这里,有什么大灾大难?”那石狗还是摇了摇头。“那有什么好处吗?”石狗点了点头。
  华龙飞就在这狗头山砍下树木茅草,盖了一间茅房住下,见那满山都是毛竹就靠做笋干为生。
  一天晚边,一个讨饭的女人也走错了路,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了茅屋下,见到华龙飞正在生火做饭,就问:“叔叔,我走错了路,现在天快黑了,我在你家里住一夜好吗?”那华龙飞抬头一看,这讨饭女人还很年轻,便说:“不行呀,我是单身男人,在这茅屋里也只有一张竹床,怎能留你住下。”那讨饭女人哀求说:“叔叔,你看我一个单身女子,怎么走得出去,我只在你这厨房的灶下坐一个晚上,明天一早就走。”华龙飞见她说得可怜,再想想在这深山窠里,野兽又多,一个单身女子怎么走下山?就招待她吃了饭,把竹床让她睡,自己就在厨房草堆里睡了一夜。
  第二天,这讨饭女子一早起来就帮着烧水做饭,问他:“大哥哪里人。”“河南开封府”。“那怎么一个人来到这里?”“迷路后来到这山下,石狗叫我在这里安身。”“有嫂嫂吗?”“没有,我还是单身一人。”那女子叹了口气说:“唉!我结婚没几天,老公就病死了,无依无靠,只好讨饭度日,大哥如果不赚弃我,我就嫁给你好吗?”华龙飞一听,高兴万分,但想想自己这样穷苦,怎么能再拖人一起受苦,就说:“多谢大嫂好意,但我一张嘴还糊不住,怎么敢害你受苦。”那女子说:“大哥为人忠厚,又有一身力气,我也不会坐着等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会有好日子的。”华龙飞听了,觉得有理。从此,两人结为夫妻,十分恩爱,日子过得很和美,没几年,连着生了四个儿子。
  华龙飞带着儿子们开荒种地,养护毛竹,把原来十分荒凉的狗头山变成一座绿宝库,到了晚年,儿子们都讨亲生儿育女,成家立业,附近一带的人也就把狗头山叫着“华家山”。据说,在他的后代中还生出了个宰相呢!
  养囝不教害囝害己
  从前,有个囝子,从小爱偷别人的东西,渠奶见了不但不管教,还夸囝:“你做得好,真利害。”这样一来,那囝子越偷越胆大了。
  慢慢地,这囝子长大起来,偷东西的本事也大了。有一回,这个囝子竟敢去盗库银,正要得手之时,却被官兵缉拿了。
  按律法,偷盗库银的人,都要被处以极刑,杀头问罪。在刑场,监斩官问囝子:“你还有什么话要向亲人交代?”囝子想了想,双目泪流地说:“我是生离死别的时刻,是不是能请我奶来和我见一面,我就是死了也无怨言。”
  监斩官依了囝子的话,派人把渠奶传来。囝子见到奶,边啼哭边说:“奶呀奶,我从小吃你汁汁(奶水)长大,现在就要离开人世了,你就让我最后吃一回汁汁吧。”囝子的奶看到自己一尺五寸带大的囝,就要人头落地了,止不住辛酸,泪流满面,遂解开裳,把乳头塞到囝的嘴里。
  那囝咬住奶的乳头说:“奶呀,我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怪你在我小时候不把我管教好呀!”渠说完,死命咬了一口,就把奶的乳头咬下来了,就在这时,刽子手把那囝子的头剁了下来,渠奶被咬掉乳头,也活活痛死在刑场上。
  罗八仙的传说
  茶㘵旧墟华光寺前,有棵千年老铁树,寺旁还有口水井,井圈整整齐齐分成两半,寺庙旁通往茶㘵的路上摆着一块大石头,没人搬得动,也没有人敢坐上去。据说,老铁树是罗八仙种的,井圈和石头是罗八仙搬来的。
  具体年代谁也说不清,旧墟有个孤老太婆,在腊月年关清理洗刷时,他把厅上挂的一张美人画取下来,顺手丢进箩筐,搬到阁楼上。
  过年后的一天,老太婆忽听阁楼上有婴儿的哭声,她好生奇怪,在这阁楼上哪来的小孩子呢?于是她搬把楼梯爬上去,一看,在放美人画的箩筐里竟躺着一个手足乱舞的男孩子,老太婆把这孩子抚养起来,因为是箩筐里的美人所生,所以就叫他“箩仔”。箩仔长大后,经常说天道地,行为疯癫古怪,因此,全村的人都叫他“罗八仙”。
  一天,茶㘵逢墟,村里几个后生见罗八仙游游绰绰过来,就故意逗他说:“八仙,你看那山边有块大石头,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搬到路上来。”罗八仙抬头一看,那块大石头足有一两千斤,就笑了笑说:“那有什么难的,只是搬过来后,你们要把它搬回去。”说完,挽了挽袖子走到山边,弯下腰轻轻松松地把大石头搬了过来,摆在那几个后生面前,大家见了无不张口结舌,八仙说:“现在该你们搬回去了。”大家只好一拥上前,个个挣得脸红脖子粗,那石头竟好似生了根,休想动它半分毫。那几个后生累得气喘吁吁就坐在石头上休息。待到晚上,大家才发觉今天本来准备要赶圩办的正事竟忘得一干二净。从此后,去赶墟的过往行人要格外小心,谁不小心,在石头上坐一坐、歇一歇,到墟上便什么事也办不成。
  村里要在华光寺旁打口井,就差一个井圈找不到,找遍附近山上,竟没有适合的大岩石,大家想起了罗八仙,就一齐去找他。罗八仙说:“那好办,明天我就搬来。”第二天,罗八仙右手拿着长烟筒,左手拿着棵小铁树来到华光寺前,顺手把铁树往庙前一插,对众人说:“井圈我已经背来了,现放在水东。”众人说:“你从哪儿背来的?”罗八仙笑笑说:“我到峨眉山上转了一转,用这根旱烟筒背来的。现在,你们只要选二个后生带一根竹杠就可以抬回来,但要记住,一路上见到水井,口再渴也不能喝水,一喝水,就抬不动了。”众人半信半疑,但见他又不象开玩笑,就推出两个后生去抬,那两个后生带着竹扛去到水东,果然见一个新井圈摆在那里,少说也有千把斤,用竹扛往井圈一串,两个人竟轻而易举地抬起来。一路上,他们紧记罗八仙的交待,一口水也不敢喝,紧走慢跑回到了村尾,这时他们口干舌燥,见了村尾水井,心想:“现在已经到了,喝口水歇一歇应该不要紧吧!”就把井圈往地上一放,跪到井旁大口大口喝起水来,歇了一会儿,他们照样用竹杆往井圈一串,往肩上一抬,只见“啪”地一声,竹杆断成两截,用手去搬,竟动不得半分毫。两个后生急了,回村叫了十几个人来,大家费尽全力也难搬动,没办法,只好又回去请罗八仙来。罗八仙叹口气:“唉!你们不听话,这好好的井圈只好破成两半了。”说完,用旱烟筒一划,那井圈竟齐齐分开成两半,众人七手八脚抬到华光寺。至今,旧墟华光寺旁水井的井圈还是分成两半的。
  罗八仙似乎天下事都晓得,甚至连杭州昨天戏院演什么戏,苏州这两天下了场大雨都说得一清二楚。一些好奇的后生就暗地里追问,他笑笑说:“我经常晚上去杭州,天亮前就赶回来。”大家不信,就推选了一个胆大的后生跟他睡,这天晚上,那后生到了罗八仙家,刚挨上床,就觉得一阵迷迷糊糊,罗八仙走到他面前说:“走,到杭州看戏去。”那后生被牵着走了出去,一路上也分不清东西南北,也不知道是走还是飞,过了一阵,罗八仙说:“杭州到了。”定神一看,果真到了一座城市,那后生随罗八仙进了戏院,戏早已开场,他们找个座位坐了下来,台上是几个天仙般的女子在边唱边舞,那后生看得入了迷。戏快散场时,罗八仙说:“我们该回去了。”那后生说:“难得来一趟,看完戏再玩天把吧!”罗八仙见他不肯走,就叫他伸出左手掌,在掌心中画了个大钱说:“你要用钱,只要用手一掰就能掰出来,我先走了。”那后生看完戏才清醒过来,发现罗八仙已不在了,想起他临走时曾经在他手心画过大钱,就试着用右手一掰,果然拿下一个钱,他找个客店住下来,在杭州痛痛快快玩了两天,这后生就启程回来。一路上,钱用完了,又可以从左手心拿出来。第五天那后生问路上一个老伯,知道已经到了福建,一高兴,脚步也快了起来,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他双手一撑,扑在地上,爬起来一看,那左手罗八仙画的大钱竟擦掉一角。从此再掰也掰不下钱了,这最后两天路程,没钱住店,也没钱买吃的,只好一路走一路讨饭,好不容易才回到家。
  龙湖庵的传说
  龙湖庵位于龙湖山主峰下的天然“龙湖”旁,传说“龙湖”与麻阳溪相通,有龙藏身于此,冬夏不涸,所以庙以“龙湖庵”称之。
  龙湖庵历史悠久,但其建造来历众说不一。一曰是一位得道和尚云游龙湖山时,爱其幽胜,便到建瓯买杉木从水路往龙湖洞运至“龙湖”旁来兴建庙宇。二说是菩萨多次托梦给后山一位乡人:要他到龙湖山的“龙湖”旁去兴建庙宇,所需杉木可以从“龙湖”里取用。
  后来那位乡人带着工匠到“龙湖”旁去丈量地基建庙时,忽见“龙湖”内湖水沸腾,杉木从湖底源源不断地冒出,众人忙着堆放杉木,有位木匠师傅说了声“杉木够用了”顿时,“龙湖”水恢复了平静,有根杉木刚冒出水面一米余就停住了,尚有大半截还在湖底,不管用何种方法都拔不出(该根杉木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被人为破坏了)。据传,当年从麻阳溪水运至“钟窟渊”(即中㘵村渡口)的杉木,不翼而飞地少了许多,都被用来建造龙湖庵。
  范墩街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有范墩街(今莒口村范墩坪)时就无莒口街,那范墩街是怎样消失的呢?当地人们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有一外地卖油郎挑着油到范墩街叫卖,因走路不慎跌倒,一担油被打掉,飘洒满街,当卖油郎刚从地上爬起时,已被一伙地痞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指着他鼻子说:“赶快去买酒来将街洗净,还要买鞭炮从街头鸣放到街尾,否则休想从范墩街走出半步。”卖油郎听罢,心想这些人欺人太盛,若是和他们拼,是“强龙”也斗不过“地头蛇”。便苦苦哀求道“我这做小本生意的人实在是挣不到几个钱的,油打到地上已是亏本,那有钱去买酒与鞭炮,请求众位爷爷饶恕我吧。”那伙地痞齐声吼道:“看来你是不愿买酒和鞭炮了!可我们的小弟弟(指拳头)饶不了你呀!”不由分说,七手八脚将卖油郎毒打一顿。
  卖油郎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走到麻阳溪畔,手拿扁担对天发誓道:“苍天在上,我这辈子若有出人头地之日,扁担就逆水而上;若无出头之日,扁担就顺水而下。”说罢,将扁担猛地扔到“墩子渊”(该处系大河弯,溪水旋涡大)里,果见扁担逆水而上,他暗自高兴,忿忿离开范墩街。
  此后,卖油郎满怀壮志,投军吃粮去了。由于卖油郎杀敌勇敢,屡立战功,从士兵步步擢升为高级将领,官至统兵大元帅。
  一日,卖油郎以统兵大元帅的身份参奏皇上,奏明他在范墩街遭遇的原委,请求派兵抄杀范墩街。皇上听后,下诏恩准统兵大元帅亲自带兵抄杀范墩街,以解其恨。
  卖油郎有了圣旨,便亲自带领兵马来抄杀,焚烧范墩街,许多无辜百姓四处逃命,顷刻间范墩街便被夷为平地,后来人们就把范墩街叫作“范墩坪”,并把街道移建到莒口来。
  华家山窑址的传说
  相传,在宋代华家山一带瓷器窑厂林立,有近百座,均分布在社州碗厂经中窑至南窑沿线七、八公里一带。主要烧制青瓷和青白瓷器皿等,胎骨细腻,其产品畅销四方。
  据传,有一座窑在出窑时发现烧制的器皿等全部融为一团,竟烧成了一张洁白晶莹的“玉龙床”。师傅见了,十分惊奇!心想,烧出这种“玉龙床”,要是被皇上知晓是要杀头的,即使当时不杀,令你重新烧制“玉龙床”,到那时烧不出来,也是必死无疑。于是令徒弟们立即将该窑重新封闭,不许声张烧出‘玉龙床”之事,自已则与华家山一带的其它窑厂师傅暗述烧制器皿变成“玉龙床”的怪事,师傅们听罢,大感惊讶,纷纷停产,各奔西东。从此,华家山一带的近百座窑厂全部荒废。
  有口无心
  从前,有一妇人早年丧夫,二子年幼,靠帮人浆洗缝补糊口,日子十分难过。
  一天,妇人心想人家都说上界神仙吕洞宾十分可怜凡间受苦人,我何不求求他?于是,每天早晨对天跪拜,口里喊三声“吕洞宾”并在心里祈求:赐我粗食,暖我皮肉,我会行善积德,绝不有负神灵。天天如此,连喊三年,终于感动了吕洞宾。
  有一天,吕洞宾扮成个又黄又瘦,又拐又瘸的叫化子,来到妇人草屋,见妇人正煮好一小锅粥让给二个幼儿吃,吕洞宾急忙上前说:“婶婶行行好,舍碗粥给我充饥吧,我已三天没有讨到吃的了。”妇人答道“我这苦难的人,二个孩子都难养活,哪有粥舍给你吃,到别家去讨吧!”吕洞宾有气无力地哀求道:“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不然我这破伞给你换半碗粥如何?”吕洞宾一心要妇人行个善,苦苦哀求将伞换粥充饥救命,妇人只是不允,恼怒地说:“你这该死的叫化子,给我滚。我只有这点粥,还能舍给你吃吗?”说完连连喝道:“快滚!快滚!”
  见点化不了妇人,吕洞宾无奈,化阵清风而去,临走时,抽出伞骨将伞布丢在妇人身上,并留诗一首:“朝日喊叫吕洞宾,有口无心将我欺。此把布伞黄金骨,半碗烂粥值何钱。”妇人请人来解释诗意,叹息不已。
  罗永在西山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西山出了个罗永,说他是龙身降世,一出生就会走路说话,长得眉清目秀,有帝王之象。
  罗永小时候念书有过目不忘之才,聪颖超人,他每日上学比别人动身迟,但每次到校都比大家早,同学们诧异,便向罗母打听其故,罗母说不知此事。
  待到傍晚做饭时,罗永放学归来,母亲询问他:“你上学动身迟,为何能早到学堂?”罗永答道:“我每日上学时,路上有一白发老翁叫我闭紧双眼,背着我去,只听耳边呼呼响,瞬间就到学堂。”罗母听了道:“孩儿有神人相助,乃是天之造化,更要好好攻读。”
  罗永念书虽很用功,但有一件事却背着师生,天天偷剪纸人存放在抽屉,日复一日,剪好的纸人越存越多。每当其母送饭到学堂给罗永吃时,家门口的纱锣就有鸟啄三下,声震山谷,罗永便知母亲即到,慌忙藏起纸人,继续攻读,以免泄漏天机。罗永用膳,只吃一半,所剩米饭,每个纸人嘴里喂一粒,天天如此,他喂养的纸人达到了养精蓄锐,能听使唤的境地。
  罗永渐渐长大,称帝心切,便在西山绕山建城。他运用点石变猪的办法,源源不断地将岩石变成猪赶上山去,指挥纸人大建城墙,水闸门及开辟跑马场等。其母见了问:“孩儿为何天天建造石墙?”罗永答道:“白发老翁对我说过,将来我会当皇帝。”,罗母听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边洗锅,边用锅刷敲打锅壁说:“我儿若是当上皇帝,我对扫帚也要敬上三杯酒;还要煮些羹来喂蛤蟆蟋蟀,就是老鼠也要给它带上金耳环;……。”可谁知罗母用锅刷拍打锅壁是打灶王爷的脸。灶君被打,就篡改罗母所言,上天向玉帝奏道:“罗永现已在西山筑城,准备称帝,皇帝是千万不能给他当,若是罗永当上皇帝,扫帚要过三刀;蛤蟆蟋蟀要被煮羹;连老鼠也要带枷锁。若不信,看我的脸已被打得红肿。”玉帝闻奏,即命太白星君下凡,连夜将罗永脱胎换骨,惩罚他为乞丐;然后命观音菩萨去阻止罗永建造城墙。
  当罗永身躯被换成乞丐时,公鸡报晓已天亮,皇帝嘴巴就来不及换了,故罗永有乞丐身皇帝嘴之说。
  罗永从石宇、东峰一带将大批岩石化作群猪陆续赶往西山。当他走到岩下村时,观音变一美貌少女在溪边洗衣,罗永见了,便上前问道:“请问小妹,前方可见一群黑猪?”。观音见问,忙答:“猪可没见,沿途尽是岩石。”。说罢,转身一道清光,无影无踪。罗永一看,满路、满溪均是岩石,象生根似的,再也赶不动,他懊悔不已。后来,石城只建一半就荒废了。据传,西山古城基就是这样来的。
  自此,从岩下小溪至西山溪涧沿途尽是岩石,岩下村岩石特多,故名岩下。
  与西山遥相对峙的,有云谷山、蜡烛山、将军山。相传,罗永出世后,将军山亦荫出将军。蜡烛山顶有石蜡烛,夜间放出光芒只照两人念书,一是西山的罗永,二是将口东田的娘娘,其他人均看不见石蜡烛之光。
  一日,朝廷军师屈指一算,得知西山出了幼主罗永,且娘娘、将军都已长大了,便将此事奏明皇上。皇帝闻奏,即派钦差大臣前来暗访。钦差大臣来到西山,便将罗永筑城称帝,大练兵马的情况及西山一带的地形图如实奏明皇帝。皇帝见了图中的蜡烛顶,就用御笔圈了一下,意思是不让石蜡烛发出光芒,谁知御笔一批,早被太白星君看见,太白星君奏明玉帝,玉帝就下旨派雷公将石蜡烛给击断了一截,再也无光。现在,蜡烛山顶尚可见到遗下的那段石蜡烛蔸。
  皇帝阅过奏章,龙颜大怒,即降旨点派兵马捉拿罗永。
  京城兵马追至西山脚下,罗永对其母说:“你闭紧眼睛,用刀尽管切韭菜,千万不可睁眼偷看,这样才能确保无危。”罗母听后,闭紧双眼,不停地切韭菜,切啊切!切啊切!一直切到手钦,就悄悄地睁眼偷看山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京城兵马的人头纷纷落地。她对罗永说:“切韭菜怎么变成切人头。”谁知这一说,罗永天机被泄,兵马即攻上山。
  罗永见势不妙,只好携母逃离西山,当逃到一片甘蔗林时,罗永说:“我们快躲进枪刀林里去。”其母答道:“那是甘蔗林何曰枪刀林。”这一说又将罗永的天机道破,母子两只得落荒而逃。这时,住在东山富墩的将军听说罗永被擒,慌乱中扛起水碓的车独(方言指从前水碓碾米时,能带动水车运转的车轴叫车独)追杀官兵,追至长埂村尾时,有人对将军说:“罗永已逃过后山。”他误听为罗永被抓过关,便仰天捶胸叹道:“吾主被抓,留我何用。”说着,将车独往田中一插,就地撞死。从此,村尾那块插车独的田人们把它叫做“车独丘”一直流传至今。
  罗永逃脱官兵追杀后,只好以讨饭度日。一次,罗永讨饭到长埂村尾地域,见有拦河筑坝的一群人在吃午饭,便上前作揖道:“你们的饭分给我吃,我来帮筑坝。”有人问他,你一个乞丐有何能会筑坝?罗永说:“让我吃饱饭后,帮你们筑好坝是小事一桩。”众人听罢,将饭全让给罗永吃,罗永吃后,将所剩米饭端到河边拦河撒去,嘴里念念有词道:“米饭粒粒紧相连,拦河筑坝万万年。”说罢,只见石坝渐渐露出水面,顿时建成。这个石坝因岩石象珍珠形状,故名“珠坝”十分坚固,至今尚存。
  罗永在去书坊乞讨时,见书坊人不肯施舍,便开口说:“我要叫书坊人没钱用。”恰巧遇到一位贤人答道:“书坊人有钱塘,钱都用不完。”罗永见被解破又说:“那我就叫书坊人无米吃,无猪肉吃,男人无老婆。”贤人接着答:“书坊有斗米际,米多的是;有猪墩岗,满山岗都是猪,怎么无猪肉吃呢?还有恩娘岭(方言指女人岭),女人多得很,何愁男人无老婆。”罗永听罢,觉得书坊人有贤人相助,难以对付,只好乞讨他乡。
  罗永乞讨到崇安兴田城村时,见有一群人在砌石坝,便上前说道:“大伙的饭分给我吃,大家的活由我来做,你们那碗田螺留给我自有妙用。”众人听了,就把饭让给他吃。饭后,罗永将田螺洒入水中,嘴里念着:“大螺含小螺,个个去拦河。坝基往下坐,岩石永不崩。”很快就把坝建好。据说,城村石坝从未倒塌,至今犹存。
  罗永行到后山水南,看见筑坝工人无法截流,又上前说:“你们分餐饭给我吃,河水截流包在我身上。”大家笑着说:“吃饭有的是,先帮河水堵掉。”说着,罗永捡了一大把小石子洒向河中念道:“大石生根,小石塞川(川的方言是指洞、罅的意思)。”霎时就把河水堵掉。
  罗永行到茅坪(今童游黄墩)田垅,见二个农夫在耕耘,还有饭带到田中,便向农夫分饭吃,一个小气的农夫不肯分,罗永指着他禾苗说:“上埂下埂,香心大杆,收谷不多,没米下锅。”另一大方农夫将饭让给他吃,罗永指着他禾苗说:“上垅下垅,行行大丛,压弯扁担,加撑仓樑。”到了秋收,果被罗永言中,小气的农夫,稻谷大歉,来年确要借米下锅;大方的农夫,稻穗累累,粒粒饱满,粮丰仓满。
  罗永走到建阳往西七公里处,见五龙登珠的山上在落土下葬,便去乞讨祭品吃,东家小气,不予施舍。罗永不走,便在旁边听地理先生念葬词,当听到“五龙登一珠,代代出相诸”时,罗永便改念为“五龙登一穴,代代出亥饁(亥饁:方言谐音为乞丐)。”
  一日,罗永在乞讨途中正遇乌云翻滚,大雨即将来临,有个放牛娃躲进破窑避雨,他上前对小孩说:“快点出来,窑要塌下。”待放牛娃跑出窑门,罗永却躲进破窑避雨,瞬间,只听轰隆一声,破窑果真塌下,将罗永葬身窑中。从此,结束了他乞丐身躯皇帝嘴的一生。
  据传,若要罗永再世,要待杨香(即一种小灌木)可造棺材,芦花杆能做屋柱方能转世。
  斗米际的传说
  位于湖桥龙湖山畔斗米际的一处陡峭石壁,有一形似米斗的天然岩石,两旁石壁镌刻着繁体汉字。可惜的是八十年代林区开路时被炸毁。
  相传,很早以前这个“石斗”每天均会从洞罅流出一斗大米,以供龙湖山庙内的长老与香客食用,不论来往香客多少,流出的大米总是正好够吃,因而该处得名“斗米际”。后来,椐说庙里有位贪心长老想以“石斗”发财,便将“石斗”流米的洞罅凿宽,不料“石斗”从此断流大米,因而使庙内长老经常断粮,渐渐地庙也荒废了。
  十六两秤的由来
  相传,很早以前,秤杆每斤钉13个星花,即13两为一斤。人们在商品交易中,有的生意人为牟取不义之财,常对消费者短斤少两,使许多正直的人感到十分厌恶。后来一些有识之士便想出了制约小心眼人的方法,将秤花改作16两为一斤,在原基础上增加三个星花,名曰:“福、禄、寿”,寓意为对善于短斤少两的人起到折其“福、禄、寿”的作用。因此,民间在买卖交易中常流行一句“价钱明讲,秤头是自己的”之说(指自己的福、禄、寿,如短斤少两是减自己的福、禄、寿),这种说法至今犹传。
  钟窟渊“金钟”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中㘵渡口的山上有一庙宇,住有和尚。
  有位打杂的小和尚在一次挖地时,捡到一个盆。第二天,小和尚将一些剩饭倒进盆里去喂鹅,谁知那个盆竟是“聚宝盆”。小和尚只倒进半碗剩饭,却变成满盆米饭,方丈见了,立即责怪小和尚,骂其如此浪费五谷,要遭雷打。小和尚委屈地辩解道:“我确实只倒入半碗剩饭,怎会变成满盆米饭?”方丈吼道:“你浪费五谷还敢狡辩。”说着,重打了小和尚一顿。
  小和尚被打无奈,一怒之下将那“聚宝盆”往山下的钟窟渊使劲扔去。这时,突然听到空中一阵呼呼响声,一个黄灿灿的“大金钟”从天而降,罩住“聚宝盆”沉入钟窟渊底。
  此后,人们世代相传,钟窟渊有个大“金钟”,要有同胞兄弟十人的福气,“金钟”才会浮出水面,让十兄弟抬走。据传,有个人家生了九男一女,人们都很羡慕他家有福气,这家人就叫女婿凑一兄弟同去钟窟渊抬“金钟”,果见“金钟”浮出水面,众兄弟七手八脚将“金钟”捆扎好,正要抬时,大家齐声喊用力,其中有一兄弟喊声:“妹夫用力”,只听啪啦一声,绳索断落,“金钟”沉入水底,从此,再也没人见到“金钟”浮出水面。
  詹瘌痢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姓詹的后生,他满头瘌痢,人们都叫他“詹瘌痢”。
  詹瘌痢替人家打帮工过日子,穷得连神鬼也怕得罪他,二十多岁了,还讨不起老婆,在打单身。
  有一回,詹瘌痢去替一户员外的厝修漏,他在厝顶上修着修着,从破瓦罅看下去,见员外的女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詹瘌痢看得呆呆的,连漏也不会修了。过了好一阵,詹瘌痢回过神来,心想:我要能把这个小姐娶来,可谓一生幸福!他想呀想呀,便停下手来不修漏,也不管厝顶只差三片瓦没盖,就下厝来了。
  员外见詹瘌痢下了厝顶,便问:“詹瘌痢你怎个只差三片瓦没盖,就下厝来啦?”詹瘌痢故意指着肚子说:“员外,我肚痛得利害,不会盖瓦了。”员外见詹瘌痢肚痛,只好说:“那你先回去,过两天再来盖瓦吧。”
  詹瘌痢回到家就央媒婆去员外家为他说亲事。媒婆对他说:“詹瘌痢你想老婆想疯啦?员外的小姐也是你讨得来的么?”詹瘌痢却对媒人道:“你只管去说亲,员外要多少金银财宝做聘礼,你就为我答应给他多少金银财宝好了。”媒婆被詹瘌痢缠得没办法,只好去员外家为他说亲。那员外一听是詹瘌痢要讨他的女儿做老婆,就觉得好笑,说:“詹瘌痢除了有满头的瘌痢,还拿得出什么金银财宝做聘礼呢?”
  媒婆答道:“詹瘌痢说过啦,你要多少金银财宝他就给你多少金银财宝。”员外听媒人这样的口气,便想:我如要金要银做聘礼,詹瘌痢会去东借西挪凑来,倒难不住他;如要几样世间办不到之物,詹瘌痢寻不来,他就会死掉这条心了。员外想好主意,便对媒婆说:“我只要三件礼物当聘礼,不晓得詹瘌痢办得来么?”
  媒婆忙问:“哪三样礼物?”员外说:“第一一样,前几天詹瘌痢替我家修漏,厝顶还差三片瓦没盖,我要他送三片象瓦片那样大的鱼鳞来盖上。”媒人听了“啧啧”地咂着嘴巴。员外接着说:“第二样,我长这么大年纪,还没见过海里的大虾公,我要詹瘌痢送一只象狗一样的大虾公来,给我饱饱眼福。”媒人听了,呆呆地瞪着眼睛。员外又接着说:“第三样,我厝门口有条铁门槛,从没有人动得了,我要詹瘌痢用纳鞋底的绳仔牵一头野猪公来,把这铁门槛打弯。”媒人听了,连连地摇头。
  员外最后说道:“詹瘌痢办得到这三样礼物,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做老婆。”媒人把员外要的三样礼物告诉了詹瘌痢。詹瘌痢听后,说:“三样礼物中前两样是海龙王那里有的,不难,不难,我去要来就是。”
  第二天,詹瘌痢拎了一个水桶,跑到大海边一桶一桶地舀海水,他不停手地舀呀舀呀,舀了三天三夜,舀得海里的龙宫晃晃荡荡,舀得龙王昏昏沉沉。龙王急了,忙派巡海夜叉快上去看看是谁在和他过不去。巡海夜叉上来一看,只见詹瘌痢还在使劲地舀海水,便问:“詹瘌痢,你怎么要不停地舀海水呀?”詹瘌痢见是巡海夜叉,便答:“我要舀干这海水,叫龙王送给我三片象瓦片大的鱼鳞和一只象狗那样大的虾公,我好做讨老婆的聘礼。”
  巡海夜叉问清缘由后,回到龙宫把詹瘌痢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龙王。龙王听了,连忙对巡海夜叉说:“快送三片大鱼鳞和一只大虾公给他,叫他不要再舀海水了。”
  詹瘌痢得到三片象瓦片大的鱼鳞和一只象狗大的虾公,便停止舀海水,一路蹦蹦跳跳地送到员外厝去了。员外见詹瘌痢果然送来三片象瓦片大的鱼鳞和一只象狗大的虾公,稀奇得眼睛都瞪大了,真算饱了眼福啦。看了好半天,员外才回过头来,说:“三样礼物还少一样呢?”詹瘌痢答道:“容易,容易,我去给你办来就是。”
  詹瘌痢离开员外厝,就上山去办第三样礼物。他在山上,这里赶赶,那里赶赶,赶呀赶呀,赶得土地公不得安宁,便跑出来看是什么人在和他过不去。土地公一看,见詹瘌痢还在用力赶山,便问:“詹瘌痢,你怎么要不停地赶山呀?”詹瘌痢见土地公来了答道:“我要赶倒这山头,让你牵一头野猪公给我,送去把员外的铁门槛打弯,我再把野猪公还你,这是我讨老婆的聘礼。”土地公听了,赶紧说:“让我赶一头野猪公给你牵去,你不要再赶山了。”
  詹瘌痢用纳鞋底的绳仔把土地公赶来的野猪牵住,一路高高兴兴地牵到员外厝去。员外见詹瘌痢果然用纳鞋底的绳仔牵来一头野猪公,那野猪公的獠牙又粗又长,只轻轻地在铁门槛上一拱,就把整个铁门槛拱弯了,那员外看得嘴巴都张圆啦。
  詹瘌痢办来了三件礼物,员外再没有话说,只得把女儿嫁给他做老婆了。詹瘌痢讨了老婆,夫妻恩恩爱爱,日子真是惬意。只因他老婆天姿国色,貌美如花,他便终日不离老婆,不想再去干活了。
  詹瘌痢的老婆是个贤惠人,他见老公不去做活计,便对丈夫说:“你终日守着我不去做事,坐吃山也空,往后怎个过呀?”詹瘌痢听了,嘿嘿傻笑说:“你这样漂亮,我舍不得离开你呀。”詹瘌痢老婆听了,想了想,笑着对丈夫说:“我画一张自己的像给你带去做活计,你看好么?”詹瘌痢这才点头答应了。
  从那以后,詹瘌痢去哪里做事,就把老婆的画像带到哪里。他在田里干活,就把老婆的画像带下田,人在田这一头,画像便挂在那一头,他总要一边干活,一边时时面对面地看老婆的画像,天天都是如此。
  一天,詹瘌痢正在田里做活,忽然天上刮起一阵大风,那风越刮越大,竟把詹瘌痢老婆的画像刮走了。那画像一下子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詹瘌痢看不到画像,立即停下活计回家看老婆去了。
  不料想,那阵大风把詹瘌痢老婆的画像刮呀刮,一直刮到京城内,落到皇帝的金銮殿中去了。皇帝见从天上落下一张美人的画像来,赶紧拾起来细细观看,他越看越喜欢,笑得合不拢嘴,当下就传出“圣旨”派大臣去走访天下,为他寻找画像上的美人。
  大臣出京城,一路按图寻找美人,寻呀找呀,寻找到詹瘌痢住的村子里,打听到那图上的美人就是詹瘌痢的老婆。他便带着兵丁,闯入詹瘌痢的厝里,亮出皇帝的“圣旨”,下令立即把詹瘌痢的老婆带进京去。
  詹瘌痢见皇帝竟会派人来抢他的老婆,真是又恨又急,眼里冒出火来,他不顾死活抓起一根木棍就要和大臣拼命。詹瘌痢的老婆慌忙拉住丈夫,对他说:“你不要命啦,你一个人拼得过那么多官兵吗?”
  詹瘌痢呜呜地哭了起来,道:“皇帝已有那么多的老婆了,还要把我的老婆抢去。我看不到老婆,怎个活得下去呀!”詹瘌痢的老婆是个聪明人,她想了一下,拉过詹瘌痢在他耳边轻轻说道:“你如要我回到你身边,就赶紧去种韭菜,这韭菜要种成‘三寸韭菜四寸白’。等到八月十三这一天,你头戴箬笠,倒穿蓑衣和草鞋,把‘三寸韭菜四寸白’挑到京城去,卖进金銮殿,你我夫妻就能相见了。”
  詹瘌痢的老婆说完话,便被大臣拉走了。詹瘌痢泪水汪汪地看着老婆去后,便下了横心,定要种出那“三寸韭菜四寸白”来!他在那韭菜地里,白天浇水,夜晚浇泪水,浇呀浇呀,浇了七七四十九天水,浇了七七四十九夜泪,那韭菜果然长得和别人的韭菜不一样:三寸碧绿的韭叶下,有四寸雪白的韭梗,真的是“三寸韭菜四寸白”了。
  到了老婆约定的日子,詹瘌痢便割了韭菜,头戴箬笠,倒穿蓑衣和草鞋,挑着这“三寸韭菜四寸白”菜担入京去了。
  再说詹瘌痢的老婆,被送进京城皇宫,皇帝一见果然觉得有倾国之色,象画上的美人一般般,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可詹瘌痢的老婆无丝毫笑容,她任凭皇帝百般引逗,只是死死板着冷冰冰的面孔,连一句话也不开口讲,皇帝对她无可奈何。
  转眼到了八月十三,皇帝又拉着詹瘌痢的老婆上金銮殿散心。忽然,詹瘌痢的老婆对皇帝说:“我今天想要吃‘三寸韭菜四寸白’。皇帝一听美人开口说话,高兴得不得了,连忙答应道:“我就派人去买,我就派人去买。”詹瘌痢的老婆却说:“如有卖三寸韭菜四寸白的,要叫他挑上金銮殿来,我要看看,是真是假。”皇帝便对手下人道“如有卖三寸韭菜四寸白的,要叫他挑上这金銮殿来。”
  这时候,詹瘌痢挑“三寸韭菜四寸白”的菜担,正在宫外的御街上边游转边叫喊:“卖三寸韭菜四寸白罗!卖三寸韭菜四寸白罗!”皇帝派来的人听见詹瘌痢的叫卖声,忙拉住詹瘌痢问道:“你是在叫卖‘三寸韭菜四寸白’么?”詹瘌痢回答:“是呀!是呀!”
  皇帝派来的人听了,便忙说:“你赶紧随我上金銮殿去,皇上和美人要买你的‘三寸韭菜四寸白’呢!”詹瘌痢听了二话不说,挑着“三寸韭菜四寸白”的菜担,跟着那人进皇宫去了。
  金銮殿上,皇帝和詹瘌痢的老婆正在等着。不一会儿,詹瘌痢挑着菜担来了,詹瘌痢的老婆见老公果真种出了“三寸韭菜四寸白”,她“卟哧”一声就笑起来了。皇帝见詹瘌痢的老婆开口笑了,又欢喜又惊奇,他问道:“美人,你在我身边这许多日子,都未露过笑容,今天看见这个卖‘三寸韭菜四寸白’的乡巴佬,为何好笑呀?”
  詹瘌痢的老婆指着詹瘌痢说:“我看见这个卖“三寸韭菜四寸白”的人,头戴箬笠,倒穿蓑衣和草鞋,实在好笑。”皇帝听了,想:只要美人会笑,这样穿戴又有何难?于是便问:“美人,如果我也这样穿戴,你会好笑吗?”詹瘌痢的老婆回答:“当然好笑罗!”
  皇帝便下了龙庭宝座,急走到詹瘌痢面前,对他说道:“乡巴佬,我跟你换换穿戴,你戴我的皇帝帽,穿我的龙袍龙靴,我戴你的箬笠,倒穿你的蓑衣草鞋。”詹瘌痢一听,连忙摘下箬笠,脱下倒穿的蓑衣草鞋给皇帝穿戴。那皇帝也摘下皇帝帽,脱下龙袍龙靴给詹瘌痢穿戴,两人很快换好了。
  此时,詹瘌痢的老婆对詹瘌痢呶呶嘴,又向龙庭宝座比了比,那詹瘌痢竟一下子灵起来,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去坐在龙庭宝座了。詹瘌痢一坐上龙庭宝座,就使劲把龙案一拍,指着那头戴箬笠、倒穿蓑衣草鞋的皇帝大喝道:“快来人呀!给我把金銮殿上这个妖物拖出去斩了。”金銮殿下,即时奔上来一批侍卫,不容换了穿戴的皇帝开口,就把他拖出去砍了头。
  詹瘌痢坐在龙庭宝座上,见皇帝被杀了头,十分快活,他对老婆说:“这金銮殿好坐得很,我每年只要管十日天下就够了,在我管的这十日内,萝卜无头,芥菜有蔸。”
  从那以后,民间传说每年八月十三到二十三是詹瘌痢坐管天下的日子,在这十天里种萝卜准无头,种芥菜会有蔸,那是因为詹瘌痢坐在龙庭宝座上这样说过的缘故呢。
  解进的传说
  相传,从前有位朝官之子,名叫解进,从小聪颖超人,机智多变,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善题诗作词,常与成人斗智,屡斗屡胜,可谓“神童”降世,少年英才。
  解进五岁时就能出口成章。一次清晨,他见家中婢女在忙家务时,便随口念道:“打扫堂前地,放出笼里鸡。谁知是说话,又道我题诗。”
  有年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时,解进对父亲说:“今年春联我来写好吗?”父亲想见见解进的学识长进,便满口答应。解进立于门口,眼望对面财主山上的一片竹林,触景生情,便写出一幅对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横批为“青山常在”。对联贴出,财主见了便问解家:“此联出自何人之手?”家人答道:“是小孩解进写的。”财主听罢,心想:这小孩竟能用我竹林作对联,我叫你文不对题。便命家奴将整片竹林砍倒,并把竹砍成短短的。解进见了,便把两边对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见了,心想:这小孩挺机智的,我要你这对联作废。便雇人将竹林清理干净,竹蔸都连根挖掉。解进见此情景,又把两边对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财主见了,仰天叹道:“这小孩真厉害,老夫输你啦。”
  一天,奸臣启奏皇上陷害解进之父,要他三日内献出“鸡公蛋”给国母治病。解进父退朝回到家,闷闷不乐,茶饭不进,解进见父心事重重,便问道:“父亲所忧何事?说出来,我定能为你解愁。”父亲答道:“皇上限我三日内要献‘鸡公蛋’给国母治病,这叫我上那儿去找呀?”解进听罢,连声叫父亲快快吃饭,三日后我去替您缴旨,保您平安无事。父亲听了惊诧地说:“君无戏言,这可是关系到砍头的大事呀,怎能草率?”解进再三劝说:“您就放心吃饭吧,到时您假装肚疼,我自有办法为您解脱。”父亲见解进平日确实能言善辩,机智多谋,心想:事到如今,只好听天由命了。
  三日后,解进替父去向皇上缴旨,皇上问道:“你父为何没送‘鸡公蛋’来?你来干啥?”解进答道:“家父因肚疼要生孩子,故不能前来。”皇上说:“你这孩子不怕杀头吗?那有男人会生孩子的。”解进道:“既然鸡公都会生蛋,男人当然会生孩子罗。”皇帝听了恍然大悟道:“朕误听奸人诽言,险害忠良,恕你父无罪。”解进听后,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道:“谢主龙恩!谢主龙恩!”皇帝见解进灵敏活泼,生性可爱,便道:“解进,朕结认你为干儿子好吗?”解进听罢,连忙跪下磕头说:“谢皇上厚爱,孩儿这边有礼了。”乐得皇帝合不拢嘴。
  解进回到家里,将替父缴旨及皇帝结认他为干儿子的经过细细禀告父亲,其父高兴不已。
  从此,解进整天都在金銮殿前后玩耍。一次解进身着绿衣在殿前蹦蹦跳跳,有位官员见了便逗他说:“你这是井里蛤蟆穿绿袄。”解进见他着装,张口就答:“你是锅里虾公穿红袍。”那官被他说得无言对答。
  一次,解进在宫里玩耍,见墙上贴一半身美人画,栩栩如生,他挥笔题诗一首,写道“千般体态万般娇,不画全身画半腰。可恨良工无见识,动人情处未曾描。”众人见了,赞不绝口。
  一些奸官见解进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华,且又是皇上宠儿,嫉妒心起,便处处挑逗解进,想害死他。一日,见宫里人在挑水,奸官们对解进说:“你敢把皇宫的水桶打破一个吗?”解进答道:“这有何难,我打给你们看。”说罢,将那水桶就地砸破一个。奸官们即向皇上奏道:“解进有欺君之罪,将皇宫水桶打破一个。”皇上即宣解进问道:“你打破皇宫水桶知罪吗?”解进奏曰:“皇上一(桶)统江山只有一个皇上,江山岂容二(桶)统二个皇上?”皇帝闻奏,连声说:“还是朕儿说得好,无罪!无罪!”弄得那些水夫无法挑水,反要二人抬水。
  过几天,奸官们又挑逗解进说:“剩下这个水桶你敢打破吗?”解进答道:“这有何难,我打给你们看。”说罢,将那个水桶就地砸破。奸官们又向皇上奏道:“解进有欺君之罪,将皇宫剩下的那个水桶打破。”皇上又宣解进问道:“你怎么又把水桶打破?知罪吗?”解进奏曰:“木桶江山在眼前,铁桶江山万万年,皇宫要铸造个铁桶来用才是。”皇上听罢,连声赞曰:“朕儿说得有理!说得有理!”当即下诏为皇宫造一个大铁桶抬水,弄得水夫们叫苦连天。
  那些奸官见害不死解进,又挑逗他说:“你敢摸摸娘娘的大腿吗?”解进答道:“这有何难,我摸给你们看。”一天,在奸官们面前,解进请娘娘与他下棋,下呀下呀,故意将棋子碰落地上,当他伏身拾棋起来时,就顺手将娘娘大腿摸了几下。这时众人说道:“解进,你有欺君之罪,娘娘大腿是你摸的吗?”解进将早已藏在手上的跳蚤拿给娘娘看,说:“我是帮娘娘捉跳蚤。”娘娘见了说:“何罪之有,他是为本宫捉跳蚤。”
  那些奸官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对解进说:“你敢打娘娘一个耳光吗?”解进答道:“这有何难,我打给你们看。”他再次在奸官面前,请娘娘与他下棋,下呀下呀,趁娘娘入迷时,他将早已藏有蚊子的手轻轻打了娘娘一个耳光。众人见了说道:“解进,你有欺君之罪,竟敢打娘娘的耳光。”解进伸手亮出蚊子给娘娘看,说:“这是帮娘娘打蚊子。”娘娘见了连声说:“无罪!无罪!他是为本宫打蚊子。”
  解进心想:这些奸官处处都要陷害我,我得治治他们,决意已定,便心生一计。在皇帝临朝前,他将麻糍馃搓成象屎状蘸上白糖,置于金銮殿前。当皇上登朝时发现了,便问:“谁敢在此拉屎?”那些奸官异口同声地说:“这必是解进无疑!”皇上宣问解进,解进奏道:“让我先闻一闻,是我拉的屎,我吃掉;不是我拉的屎,我就不吃。”皇上准奏,解进匍身一闻,连声说:“是我拉的!是我拉的!我吃掉。”
  次日凌晨,解进在金銮殿前真的拉了一堆屎,然后悄悄离去。待到登朝时,皇上见了,便问解进:“你怎么又在这里拉屎?还不吃掉!”解进奏道:“皇上,让我先闻一下,是我拉的我能闻出来。”。解进匍身一闻,叫了起来说:“皇上,这屎不是我拉的。”并用手指着那些奸官说:“这屎是他们拉的。”皇上见了,龙案一拍,指着那些奸官说:“是你们拉的还不快点吃。”奸官们跪在地上磕头道:“微臣确实没有在此拉屎。”,皇上见无人承认,便指着众臣说:“既然解进没拉屎,总是你们当中有人拉屎,那就大家分着吃。”,众臣无奈,只好分吃罢了。
  事后,解进心想:我本想治治那些奸臣,可这次却连累了许多忠官,这是我的过失,只有以死谢罪方能对得起忠官。
  一天,解进在那些奸官面前说:“你们要跟我斗准输,你们九诀十二窍,我可是九诀十三窍啊,无论如何总比你们多一窍。”众人听了都说:“何以见得,我们不信。”,解进说:“不信,你们可剖开我腹看。”,众人道:“剖开腹岂不死了?”,解进说:“不会死的,我双手写上密语紧握拳头即可开腹,看过智窍后,请皇上念我双手密语,定会活过来,这是天机不可泄漏。”,那些奸官恨不得他快死,忙说:“那就试试看吧。”
  解进应允,遂写字于手,奸官们将其腹剖开,当即死去。他们急去参见皇上,奏明与解进打赌经过。皇上见说,便去诵念解进手中密语,打开左手念道:“解进死在金銮殿,坟地葬在紫金山。众臣撰词来吊唁,文武百官送上山。”,再打开右手念道:“皇上下诏厚葬吾,丧事礼仪震四方。娘娘哭我三句孩,皇陵不埋也得埋。”,皇上连念数遍,解进仍然长眠不醒。
  那些奸官见解进不醒,便向皇上奏道:“解进想死,分明是要皇上封赐葬身紫金山。”,皇帝听罢,心想:“紫金山乃朕之陵地,但金口已开,无法更改。”,只好下诏厚葬解进。
  从此解进长眠紫金山,他的聪明才智在民间广为流传。
  十大夸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妇人因婚后不育,屡遭丈夫欧打,经常哭着鼻子回娘家。有一天,她被丈夫打后,又哭着回娘家,途中恰巧与位得道和尚相遇。和尚见她满脸泪痕十分伤心的样子,便问道:“这位小妹为何如此伤感?”妇人答曰:“我因不会生孩子,丈夫经常打我,只好逃回娘家。”和尚听了,掏出十粒药丸对她说:“若是如此,你把这十粒药丸拿去吃,每隔三天吃一粒,保你会生孩子,再不挨打。”妇人听了,拿着药丸千恩万谢地告辞了和尚。
  妇人求子心切,回家后将十粒药丸作一次全吃掉。不久,妇人便有了身孕,丈夫再也不打她了。怀胎十月,妇人分娩时,竟生下十个其像各异的男孩。丈夫见了说:“不生儿子时就没一个,生起儿子来,一胎就十个,叫我如何取名啊?”说着,又去打其妻。妇人被打无奈,哭着又往娘家逃,途中又巧遇那和尚。和尚见了忙问:“为何又哭着回娘家?”妇人答道:“您拿给我的十粒药丸,未遵您的嘱咐,一次就全吃了,结果一胎生下十男,丈夫无法为小孩取名,又打起我来。”和尚道:“我叫你三天吃一粒药丸,是要你三年生一个孩子。既然药丸全吃了,孩子全生了,就让我来给孩子取名吧。”于是和尚写了十个孩子的名字:“一顺风、二长手、三多头、四软门、五耐煎、六长脚、七大脚、八大头、九宽嘴、十啼唠”交给妇人。妇人辞谢和尚,将儿子名字告诉丈夫,其夫高兴不已。
  光阴荏苒,孩子渐已长大。有一天,“一顺风”(他有特异功能,想去的地方,不论远近,只要顺着风,顷刻就到)来到京城游玩,当他玩到金銮殿时,只见金殿大梁有点倾斜。心想,只有叫弟弟来才能搬正大梁。
  次日,“一顺风”带着“二长手”(其功能是手要多长就能伸多长)去京城,兄弟俩走进金銮大殿,“二长手”见大梁确实倾斜,便伸手用力一推就把大梁扶正。这时,文武百官见了,忙向皇上奏道:“这是长手妖魔,快捉住斩了。”皇上即令镇殿将军将“二长手”擒住,大声嚷道:“拖去斩首示众!”“二长手”说:“若要杀头,换我弟弟来代替,你们要杀几个头都行。”皇上听了道:“人只有一个头,怎能杀几个头?那就去叫你弟弟来试试。”
  “二长手”回家叫“三多头”去代替杀头,弟弟欣然应允,来到刑场,毫无惧色。刽子手们将“三多头”绑牢按倒,三声炮响,挥刀斩头,只见头刚砍下,立即长出一颗头来;挥刀再斩下新头,又长出一颗头来;……连斩数次,仍然是一个头接一个头地长出来。刽子手们只好押着“三多头”回奏皇上说:“这妖怪杀不死。”皇上听了说:“那就用绞刑绞死他。”“三多头”说:“若要绞刑,换我弟弟来代替。”皇上听了说:“快快换来。”
  “三多头”回家叫“四软门”去代替绞刑,“四软门”欣然来到皇宫,刽子手们七手八脚地将他按入绞架,不停地用力绞勒,只见“四软门”象没骨头的人一样,全身软如棉,见缝就溜,任你怎样绞勒都无法绞死他。刽子手押着“四软门”回奏皇上说:“这妖怪绞不死。”皇上听了说:“那就用油锅煎死他。”“四软门”说:“若要油煎,换我弟弟来代替。”皇上听了说:“快快换来。”
  “四软门”回家叫“五耐煎”去代替下油锅。“五耐煎来到皇宫,见热油翻滚,便高兴地说:“要下油锅,我来也。”刽子手将他投入油锅,加大火力,只想快快煎死他。谁知,下锅许久,还听“五耐煎”大声喊道:“把火烧旺,冷死我了!”说着就跳出油锅,将锅翻了个底朝天。刽子手将他擒住回奏皇上说:“这妖怪煎不死。”皇上听了说:“干脆把他扔到海里淹死他。”“五耐煎”说:“若要扔海,换我弟弟来代替。”皇上听了说:“快快换来。”
  “五耐煎”回家叫“六长脚”去代替扔海。“六长脚”来到皇宫,大声嚷道:“要扔海,有我在。”不由分说,刽子手们将其五花大绑后,直接拉到大海去扔了。谁知“六长脚”只轻轻将脚一伸,绳索皆断,站起来水只淹至脚跖,在水面上如履平地。他走呀!走呀!在海里捕到一条大鱼,还拾到一大匹布。
  “六长脚”把鱼、布背到家里,对众兄弟说:“煮这条大鱼,去那儿找柴火啊?”“七大脚”笑着说:“我脚上有个剌给拔出来就有柴火了。”于是众兄弟把他脚上的剌拔出,劈成了数十担柴火,兄弟们高兴地煮鱼去了。
  这时,“六长脚”将那匹布为“八大头”缝制一顶帽子,经裁剪只剩下三寸布,就为“十啼唠”缝件长衫,由于“十啼唠”人矮体瘦,穿着长衫还拖地哩。
  兄弟们将大鱼煮熟后,“九宽嘴”说:“先让我尝下味道如何?”他张嘴一尝,就把鱼全给吃光了。
  “十啼唠”见无鱼吃,放声大哭起来,泪如泉涌,顷刻间,泪水化作汹涌澎湃的滔滔江水把金銮殿全给淹没了。
  鼎匍鼎的故事
  从前,莒口村头步云桥畔有座“三圣庙”,庙前古樟参天,杨柳碧波荡漾,庙内四周挂满虎皮,正殿供奉的是“三圣公王”。每当虎患发生时,猎户必先到“三圣庙”祭拜,后猎恶虎。据说,凡祭奉后出猎者,既能保人身平安,又能顺利猎物,绝不空手。该庙除古樟、杨柳、虎皮之外,令人叫绝的当数庙内的四幅壁画,素雅别致,维妙维肖,分别描绘的是:碧波垂柳、红梅报春、松鹤延年、虚竹高节,幅幅传神。
  不说壁画如何精美,单说那幅“碧波垂柳”,与他相关的有个传说。该庙有一藏宝之谜曰:“垂枝树下鼎匍鼎”,谁能猜出即可找到宝藏。寻宝人根据谜中“垂枝树下”所说,在河边柳树林中和碧波垂柳那幅壁画下翻挖,甚至掏空墙基,也未找到宝藏。后来一路人进庙避雨,跪谢完挡雨之恩后,认真欣赏起庙中的景致,并被庙内壁画深深吸引……。次日,有人发现,在正殿中心香客跪拜之处的方砖不见了,换上了碓下用过的大磨盘,掀去磨盘见一大鼎匍着,揭开上面的大鼎,下面还有一口鼎,里面有数只元宝。联想起庙中的藏宝之谜,众人恍然大悟,这就是谜中所说的藏宝之地。
  原来,谜中所说的“垂枝”不指树,而是暗喻人在跪拜的一种姿式。用柳树迎风上下含颌摇摆来喻人在叩拜时的起匍动作极其贴切。有人问,取宝者为何不把宝物全部取走?其说法有二:一是盗亦有道,在获取不义之财时,不能全部取走,应留少许,免生祸端;另一说是取宝之人故意留下少量金银,表明该谜已破。
  紫竹园的传说
  莒口村头奶娘庙,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庙后有一园,种有紫竹,名曰“紫竹园”,环境优雅。相传,建庙者为鼓励善男信女上香拜佛,便在庙内出一谜语,称:谁能破得此迷,以黄金相赠。谜面是:“紫竹园内漆漆里”。此谜一出,奶娘庙登时热闹非凡,为获黄金,前来破谜者不断。根据当地方言的字面解释,寻宝者把“紫竹园”挖了个底朝天,特别是紫竹长得茂密处,更是挖地三尺,可怜好一个“紫竹园”被掘得一塌糊涂,完全违背立谜者的初衷。寻宝者经过一段时间折腾,一无所获,渐渐散去,此谜一直未解。后来一老妇无处栖身,寄居庙内,帮助打扫卫生,整理香案,每逢初一、十五点烛上香。一日,人们发现老妇不见了,经清点物件,只少香案上一只紫香炉,聪慧者顿悟:宝物就是这只紫香炉。其解释是:香芯是竹签所制,香杆染为紫色,意为紫竹,插入香炉,成“紫竹林”,此“林”长在紫香炉内,则成紫竹园,“紫竹园内漆漆里”,意指黄金藏在紫香炉漆里,此炉乃黄金所制。
  懒汉歌
  正月嬉过,二月捱过,
  三月打啷当,四月作埂打塝,
  五月秧拔节,六月也莳得。
  七月不去操,八月扒头到。
  九月床上倒,十月去截早。
  十一月饁饁下,十二月有得咬。
  童谣
  蚁仔蚁的哒,婆婆诱你饁杯茶。
  杯茶哩,宰鸡妈。鸡妈宰得歌歌叫,
  宰死狗。死狗有腹肠,宰角羊。
  角羊朆是厝,擒住婆婆磨倒吊。
  呢抖呢抖,抖到莒口。
  莒口歇隻瞑,扛去黄南。
  黄南跌一倒,拾件破棉袄。
  今年穿不着,明年刚刚好。
  第二节 文学创作
  古代创作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号云谷老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著书颇多,仅在莒口十年就著有《家礼》五卷、《西铭解义》一卷、《论孟精义》34卷、《资治通鉴纲目》59卷、《八朝名臣言行录》24卷、《太极图解》1卷、《伊治渊源录》16卷、《程氏外书》12卷、《古今家祭礼》20卷,《近思录》14卷、《婺源茶院朱氏世谱》1卷、《论语集著》10卷、《孟子集注》14卷、《诗集传》8卷、《周易本义》12卷、《论语或问》20卷、《孟子或问》10卷、《大学或问》2卷,《中庸或问》3卷,共计19部266卷著作,令人惊叹!可见朱熹在学术上是何等的专注与勤奋。
  熊知至,字意诚。博学能文,以诗文鸣,著有《鳌峰隐人集》行于世。
  蔡发,字神与,晚号牧堂老人。博学强记,不随世俗,出游四方,见闻益广。著有《发微论》二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全书分十四例,推阐地道,而终以明。另著有《地理总说》、《河洛图象》等书。
  熊蕃,字茂叔,出身于书香之家。博学多才,善写文章,工诗赋,分章析句,极有条理。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北苑别录》一卷,已于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还著有《制茶十咏文稿》三卷。
  刘懋,字子勉,博学通今,文辞奇伟。以特奏出身,授迪功郎,后以朝奉大夫致仕。著有《礼记学说》、《语孟训解》行于世。
  熊克,字子复。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官至起居郎兼直学士等职。著有《中兴小记》40卷,收入《四库全书》,还著有《高庙大典》、《九朝通略》160卷、《圣朝职略》、《官制新典》10卷、《帝王经谱》24卷、《诸子菁华》60卷、《镇江志》、《京口诗集》10卷、《四六类稿》30卷。
  熊禾,字去非,号勿轩。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曾任宁武州司户参军。能诗善词,文亦佳。著有《易经讲义》、《易学图传》2卷、《书说》、《二礼考异》、《春秋通解》、《春秋论考》、《大学广义》、《四书标题》、《四书集疏》、《通鉴疑难》、《小学集疏》、《文公要语》、《文公要语附录》、《勿轩诗文集》3卷共25种之多,其中一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诗有《勿轩集》一卷,今存于《元诗选》初集甲集本中。词有《勿轩长短句》1卷,今存《疆村丛书》本中。其诗词作品表现出比较强的人民性。《捣衣曲》通过将军与老农、怨妇的不同生活的对比,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深厚同情。
  刘爚,字晦伯。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太子右庶子。所著有《周易解》、《东宫诗解》、《礼记解》、《四书集成》、《东宫讲议》、《奏议史稿》、《经筵故事》、《讲堂故事》、《云庄续稿》、《云庄外稿》、《云庄遗录》,另有《云庄文集》十二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刘应李,字希泌。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授本邑簿。建化龙书院于莒潭,聚徒授业,学者云集。著有《翰墨全书》、《易经精义》、《传道精语》等书。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少颖悟,十岁能诗,日记数千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音乐家。所著有《易学启蒙》、《大衍详说》、《洪防解》、《大学说》、《燕乐原辩》、《运气节略》、《脉书》、《阴符经注解》、《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八阵图说》、以及书贴、杂识共数十卷。淳熙末年(1189年)撰成《律侣本源》、《律侣新书》二卷,书中对古代音律的偏差进行订正,在变声、变律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把古代音乐系统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是隋、唐以后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全面阐述乐律方面的音乐理论专著。日本著名音乐理论家田边尚雄在《中国音乐史》中写道:“《律侣新书》是研究中国乐律之标准良书。”
  刘炳,字韬仲。宋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累官兵部郎中,朝议大夫,自号悠然翁。著有《睦堂类稿》若干卷,《四书问目》、《纲目要略》、《堂名故事》传于世。
  刘铨,字子平。宋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他博通诗礼,尤工吟咏,脍炙人口。著有《伤时歌》批评世人竟相浮靡,不务本实,感叹人心不古。
  熊以宁,号敬轩。宋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官至杭州主簿。著有《大学释义》、《中庸续说》行于世。
  蔡渊,字伯静,号节斋。博通五经,遍览子史,满腹经纶,名人谓其学能言朱子所末言。著有《周易经传训解》、《易象意言》一卷,此两书均收入《四库全书》,还著有《卦爻辞旨》、《古易协韵》、《大传》、《易说》、《象数余论》、《太极通旨》、《中庸通旨》、《大学思问》、《太极图解》、《化原问辩》、《性理机要》、《论孟思问》、《体仁拟义》等书行于世。
  蔡沉,字仲默,号九峰。学识渊博,凡古书深奥均能疏理阐发。著有《尚书集传》六卷,不仅纠正了古文的讹误,而且阐发了个人独到新义,这本书与朱熹的《周易本义》等同被钦定为“官书”,把《书经》的传注推到更高的境界,到元、明、清三朝成为学校法定教科书,是科举考试出题、评卷的法式依据,清代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还著有《洪范皇极内外篇》五卷、《皇极刚克要略》行于世。
  黄干,字直卿,号勉斋。历任监台州酒务,江西新淦县令,安徽安庆知府,湖北汉阳军等职。主要著作有《黄勉斋文集》、《四书通释》、《礼仪通解》、《易解》、《孝经本旨》、《精舍春祀讲义》。他撰写的《晦庵朱先生行状》,为保留朱熹生平事迹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他所作《代祭林黄中侍郎文》,对弹劾过朱熹的林栗,能不记旧仇,给予客观恰当的评价。因此,其道德事功深为世人赞许。
  蔡沆,字复之。宋淳熙四年(1177年)乡贡,官至文林郎两浙运斡。传世之作有《春秋五论》、《春秋大义》22卷,《春秋衍义》3卷。世人称其有功于春秋。
  叶味道,名贺孙,字味道,以字行。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官至秘书著作佐郎。著有《易会通》、《大学讲义》、《四书说》、《祭法》、《经筵口奏》、《寺庙朝享郊社外传》、《故事讲义》等书,他还参加《朱子语类》的编纂工作。
  刘垕,字伯醇。颖悟过人,累官承务郎。著有《毛诗解》、《家礼集注》、《心经集说》等书传于世。
  熊节,字端操,号复斋。宋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累官通直郎。著有《性理群书》23卷、《论语集注》13卷、《中庸解》3卷,《智仁堂稿》10卷传于世。
  熊刚大,字未详,号古溪。少颖敏,问学精专,操行笃实。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授建安儒学教授、提掌建安书院长事。著有《诗经注解》、《小学集解》、《性理集解》23卷。《性理集解》又名《性理全书句解》,收入《四库全书》。
  翁泳,字永叔。著有《易解》、《河洛运行讲义》、《小学集解》传于世。
  熊庆胄,号竹谷。著有《易注集传》、《三礼通义》、《春秋约说》、《庸学绪言》、《采诗小纪》、《史学提纲》、《心经集传》、《直方斋小稿》、《敬思斋小稿》、《竹谷文集》等书。特别引人注目的一部著作是《中兴三朝通略》,熊禾称此书有独到见解,成一家之言。宫中史馆得闻奏明皇上,皇帝特下诏要建州知府负责抄录此书,进献入宫。
  蔡格,字伯至,号素轩。于学问不懈,尝作《至书》以警人,著《广仁说》以自励,是一位理学狂热崇拜者。
  蔡模,字仲觉。官右正言兼侍讲。他常辑朱子所著书,有《续近思录》、《易传集解》、《河洛探赜》、《大学衍说》、《语孟集疏》等书传世。
  蔡抗,字仲节。宋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右丞相。著有《久集》传世。
  蔡权,字仲平,号静轩。授庐峰书院山长。著有《参同契论》、《三问广仁说》、《皇极刚克要略》、《八阵图后说》等书行于世。
  叶采,字仲圭。宋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授邵武尉,转景献府教授。著有《近思录集解》、《西铭性理解》等书传于世。
  黄铭,字日新,号约我斋,能诗。今存《约我斋先生遗稿》,见于《潭溪书院黄氏宗谱》,凡词一首,诗九首。《无题》为一首,表达作者对乱砍滥伐的不满,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丁显,字彦伟。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状元,授翰林修撰承务郎。能诗文,善经史。诗文汇于《建阳集》,至今失轶,唯旧县志存其所撰《横渠书院记》一文。
  熊宗立,字道轩,别号匆听子。是我国医学界一位有重要贡献和世界影响的医学家,三十八年间共撰著、编写、注释各类医书达20余种。主要著作有《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名方类证医书大成》、《新编》24卷、《伤寒运气全书》10卷、《俗解八十一难经》6卷、《五叔和脉诀图要俗解》、《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1卷、《黄常内经素问灵柩运音释补遗》1卷、《素问入式运气论奥》3卷、《八十一难经经络解》、《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10卷、《外科精要附遗》3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24卷、《类证注钱氏小儿直诀》10卷、《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2卷、《补增本草歌括》8卷。其它著作有《洪范九畴数解》、《金精鳌极》、《通书大全》、《难经脉诀》、《药性赋补遗》、《天元赋》、《雪心赋》等书行于世。经他编篡和注解的医学著作,均分析详细明晰,通俗易懂,有的还用绘画示意说明,十分便于初学者的学习。他的著作不但在我国广为流传,还传入日本,在日本多次翻刻印行,对日本汉医的发展亦有影响。他的《名医类证医书大全》于永乐八年(1410年)在日本刊行,日本人视为“医家至宝”。
  林逸,字隐湖。嗜学,不仕举业。著有,《四书口义》、《天道吟》、《浩荡歌》行世。
  熊大木,号钟岩、自号钟谷子。是明代著名刻书家,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嘉靖、万历年间编刻众多通俗小说,有《全汉志传》12卷、《唐书志传通俗演义》8卷、《南宋志传》10卷、《北宋志传》10卷、《大宋中兴通俗演义》8卷。其代表作《北宋志传》是现存最早的描写杨家将抗辽故事的长篇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则是现存最早描写岳飞抗金故事的长篇小说。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幼稚,带有长篇小说草创时期的痕迹,同时过份拘泥史实,再创作不够。后人据此再创作几部描写杨家将、岳飞故事的小说,虽晚出转精,然熊氏的草创之功,殊不可没。
  刘钦,字子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同知枢密院事。著有《书经衍义文集》10卷、《尚书衍义》、《文集》等书行世。
  释元贤,俗名蔡懋德,字晴修,又字永觉,自号“前山野衲”、“石鼓老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秀才,他博通经典,刻意佛学,所著有20余种,其中有《鼓山志》12卷,分鼓山胜迹、建置、开士、贞珉、艺文、丛谈六门,内容以佛刹为主。温陵《开元寿志》4卷,《永觉和尚广录》30卷等传世。
  熊熙,字文明。明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著有《四书周易管天》行世。
  熊明遇,字坛石。明万历进士,历任吏、户、礼、兵四部尚书,著作有《华日楼集》,他在天文学上特别有造诣,撰写的《格致辞草》,在当时是一本颇有影响的天文学、气象学通俗读物。
  现代创作
  谢泉清,男,生于1945年11月,茶㘵村双井人,196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建阳市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
  1997年12月,建阳市公安部门首册宣传全市警坛风云的谢泉清文辑《潭警利剑》一书问世。该书选编了1992年至1997年作者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反映建阳警界打击刑事犯罪的66篇纪实文章。1998年2月12日,建阳市文联和考亭文学研究会在主办《考亭文苑》的报刊上专版刊登“扬正气、镇邪恶的《潭警利剑》”系列文稿,向海内外文学界全面介绍和推荐该书。经福建省文化厅、文联推荐初审,经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年鉴编委会评审,谢泉清入编《中国地方艺术人才年鉴》一书。
  谢泉清还编撰了35万字的《潭警风云,十年史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集。他撰稿的论文类有《如何有效遏制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我见》,该文先后于1998年作为群(个)体典型收入《求是》杂志、《红旗》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的《红旗》巨卷《时代英才,中国警官》一书;同时还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大型文献性系列丛书(2002年版)。《耕耘者——共和国的建设者们》一书,经设立在中国香港的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作品评选委员会”的筛选、审定,正式列入“国际优秀作品”的评选范围,并收到诚邀作者参加香港、泰国有关国际交流会议评选“国际优秀作品”的邀请函。
  2000年,由谢泉清与陈松林合稿撰写的《调处农村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阳市莒口镇建立维护社会稳定预警机制这篇调研论文,分别被福建省省委、省政府主办的《福建信访》,新华社《政法参考》,南平市综治委《情况交流》,建阳市《情况通报》,以及《闽北日报》、《武夷公安报》、《建阳报》等十余家各级党政机关和新闻媒体转载刊登。
  廖海林,男,生于1967年6月,社州村人,1989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高级农艺师,现任建阳市种子公司副经理。他的论文著作分别发表在:1996年《福建农业》第七期中的“闽北山区汕沋桂32秋制亩产超150公斤的技术经验”;1998年《福建稻麦科技》增刊中的“浅析种衣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2000年《福建农业》增刊中的“两系杂交稻65002高产栽培技术”;2000年《福建稻麦科技》第二期中的“两系杂交稻含两优36试种总结”。
  李才满,男,生于1967年10月,莒口镇上㘵村渭洲人。1993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土化系,现为福州市教委科员。著有《中小学写字等级考试基础训练辅导——硬笔行书》,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并展出。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国教育报》、《人民代表报》、《社会》、《青春潮》、《人民政坛》、《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经济快报》、《东南早报》等全国省市各级报刊上发表新闻、评论及文学作品四百余篇。
  江贵平,男,生于1971年10月,马伏村人,毕业于南平师专,现为建阳市桥南小学高级教师。1993年9月,在参加“上海中华书法协会段位评审委员会”活动中,获国家级钢楷4段名次。1994年8月,在《钢楷古诗》书画赛中获“黄河杯”国家级铜牌奖,作品被黄河画院收藏,在新加坡展出。1994年12月,在第二届东方书画艺术国际交流展中,其作品获国际入选展。1995年6月,在“96中国书画精品书鉴赏系列台历”中,获国家级入编奖,其作品由中国耀德画廊收藏。自1998年11月至2000年,在各级举办的书画赛中,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地、市的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被推荐为南平市美术学科骨干教师。
  罗颖,女,生于1972年9月,莒口人。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现为南平市地方税务局工作人员。著有工笔画二幅,获福建省军区五届书画展优秀奖。
  江赐忠,男,生于1973年5月18日,莒口村16组人。199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微生物系,理学学士学位。后保送南开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攻读研究生,于1998年6月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8月留美国爱奥瓦州立大学跨系遗传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在1998年第12期《植物学报》上发表了“黑麦IR染色体微切微克隆研究”论文,深受同行赞扬。留美期间,曾发表了“生物信息学及计算生物学”有关论文。
  罗智超,男,生于1977年10月,莒口人。199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经系,MBA在读,现任厦门大学211工程实验室史尼克斯研发中心副主任。他的著作有:1999年11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INTERNET培训教程》一书,200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一书。
  苏杭,女,生于1983年9月。莒口镇茶㘵村黄墩人(祖籍古田)。现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基础单科(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著有《苦竹》、《风起于青萍之末》、《寻隐者不遇》、《苹果绿芬芳》、《我们如何表达自己》、《春风新校园小说》等小说散记和论文。还多次在省、市、校级刊物上发表评论文章及论文。曾荣获国家文科基地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第12届学生素质大赛特等奖,文学院综合素质大赛特等奖。
  第三节 文化娱乐
  昔时,民间文化娱乐,主要有舞龙、舞狮、舞蚌、舞云(即绘画出各式各样的云彩拼起来舞)、舞桔龙、游菩萨、游花灯、踩高翘、请戏班或木偶剧团演出、下象棋、下围棋、说评书、讲故事、猜字谜、吃算盘仔、打纸牌、念本子(即每句七字编成的爱情、生活、神话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腔调或高或低吟唱)等。在音乐方面有:拉二胡、拉手风琴、拉小提琴、吹唢呐、吹箫、吹笛、打山歌、唱曲仔、民间大锣鼓等。在舞蹈方面有《花钵舞》、《鱼灯舞》、《刀花舞》等。《刀花舞》俗称担骨花,是劳动人民上山砍柴时,手拿柴刀、担骨,口唱山歌,舞动柴刀,敲击竹棍,载歌载舞。人数多寡不限,可齐唱、对唱、独唱。歌词随意变换,有寄望丰收年景,有互表爱恋衷情。曲调有时凄婉悠扬,有时紧凑热烈,是劳动人民自我娱乐的一种简单舞蹈,已被选入《福建民间舞蹈集成》。
  青壮年、少儿娱乐项目特多,地方色彩浓厚。主要有:打雪仗、塑雪人、打水仗、交姿、念古时(猜谜)、摔跤、搬手劲、打拳、荡秋千、打风车子、打水铳、打铳仔、打轻骨头、打担骨花、拖竹筒、摔架仔、跳绳、踢毽子、吹竹叶、吹竹哨、挤油、水鬼仔争柱、放钱砧、放纸箭、架麻骨水车、拾仔、抛公公、踢厝、解鼓、弹弓、弹子、捉迷藏、擒羊仔、排昼仔、四筐笼、牛角笼、鸡母笼、脱裤笼、三角笼、连笼三、纸风车、车铁圈、转岩仔、转楮仔、转铜钱、转铜片、转井、翻跟斗、漂水花、嬉孔明灯、抬新娘等。
  此外,当地还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酒文化,人们在逢年过节、办喜事、亲朋好友聚集一堂时,常常以猜拳喝酒取乐。当酒喝到尽兴时,发拳声四起,有两人对猜,以“劈柴火”(拳拳消)一盘定输赢,或“抢三码”三局二胜定输赢;还有一人“打通关”,力战群雄,热闹非凡。喝起酒来人人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谁也不肯甘拜下风,如此轮番挑战,结局常是“下桌必扶醉人归”。
  猜拳是我国一种佐饮助兴的游戏,两人对猜,出掌伸指,猜对双方出指之和者胜,输家喝酒。发拳,不单是一、二、三、四、五地猜数字,还带有一套民间色彩的祝福、吉祥话语。猜拳前,双方拱手相敬,互请承让。为使双方能同时出拳叫响,一般先喊“串咕羞”(方言,近似音指全福寿之意)或来就来呀,好象百米赛跑中的“各就各位……”。发拳猜数开始,空拳(即双方均未出指)喊“对手”,意在棋逢对手,酒逢知己。还有喊“宝一对”、“对对宝”“宝对”等。有的约定成俗不用空拳,则以空拳起手,先喊“对一手呀”再开始发拳。(一)喊“一定高升”或“一定发财”恭喜对方步步高升,财源茂盛;也有叫“一见喜”的,象征着见面欢喜,其乐融融。(二)喊“两相好”、“哥俩好”、“两家喜”、“二同喜”等,寓意皆大欢喜。(三)喊“三星高照”或“三星照你”等,所谓“三星”,即民间流传的福星、禄星、寿星。(四)喊“四季发财”即一年四季,财源滚滚,还有喊“四世同堂”、“四季平安”、“四逢喜”、“四喜”等,所谓“四喜”即民间常说的福、禄、寿、喜。(五)喊“五经魁首”简单叫法为“五经魁”、“五魁首”、“五魁”。魁首,犹言头等人物。明代科举以五经取士,第一名为五经之魁,与科举状元同义。还有一个流行叫法叫“五子登科”。(六)喊“六连”、“六合手”,古人婚嫁、盖新房等都要选“良辰吉日”。“六连”指年、月、日干支个字都相连。所谓“六合”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戊合,辰与酉合,已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和”。猜拳中的“六合”,其意指事事如意,日日皆顺,故又有人叫“六六顺”或“六六大顺”。(七)喊“乞巧”(谐音七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夜能在银河相会,旧俗这天夜晚妇女们陈酒脯瓜果于庭院前,用五色线对月穿七孔针,过者为巧。妇女希望乞求织女施巧于己,故称为“乞巧”。(八)喊“八仙过海”,“八仙”指民间传播甚广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原指神通广大,事事能成。也有的喊“八匹马”,古代官位高者乘八匹马拉的马车,好不威风。“八匹马”其意在于对手有高官厚禄之福。(九)喊“快来到”或“快快来”而不叫“九”,这是因为九添一方为十,中华民族有以十为美,以十方齐全的传统习俗。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极乐世界。相比之下,“九”则美中不足(尚缺一),故酒令中“快快来”意为快快补一凑十,成为十全十美。猜拳中的“十”多叫“全来到”,又叫“满堂红”、“满堂福”、“全家福”等,其意十分清楚。好的酒令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置身其间,既看到一个鲜活活的生活画卷,又领略到民间传统酒文化的浓厚色彩。
  建国后,民间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逐步清除封建迷信的色彩,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新内容。如:由文化部门牵头和有关单位配合组织的各种文艺晚会、舞会、舞蹈表演、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歌咏赛、舞龙赛、拔河赛、登山赛、各类球赛及棋赛、书画展览、彩街、游园、攻炮城、投环奖物等活动。群众自发的娱乐项目丰富多彩,有:VCD、卡拉OK、电影、电视、录像、游戏机、电脑上网、阅览、书法、画画、摄影、摄像、吹口琴、吹箫、吹笛、拉二胡、拉小提琴、拉手风琴、弹钢琴、弹琵琶琴、打纸牌、打扑克、打麻将、下象棋、下军棋、下围棋、下国际象棋、登山、晨跑、游泳、旅游、野外烧烤、垂钓、放风筝、放气球、放焰火、跳高、跳远、跳舞、跳绳、爬竿、踢毽子、赛跑、太极拳、拔河、台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踢小足球、滑旱冰、舞龙、舞狮、舞蚌、十番锣鼓等,项目繁多,不胜枚举。
  社会反响大的文化娱乐活动,各时期均有不同的特色。如:五十年代,莒口、茶㘵、后山等村的民间业余剧团常有演出越剧等。六、七十年代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几乎各大队、单位都有组织,其节目多以自编自演,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扬本地本单位的先进模范人物等。八、九十年代多以文艺汇演、舞蹈和各种舞蹈培训班及有关单位组织开展的各种知识竞赛等。
  1989年,我镇舞龙代表队参加建阳县举行的首届元宵舞龙大赛,荣获“银牌”奖;1994年正月,举行的全市舞龙大赛,我镇舞龙代表队荣获“金牌”奖,同时舞狮、舞蚌代表队荣获优秀奖。
  1998年正月,我镇举办了首届庆元宵舞龙大赛暨文艺踩街活动,莒口的大街小巷灯火辉煌,人山人海,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各村各单位龙队沿街飞舞,交相辉映,锣鼓喧天,笙乐齐鸣,所到之处鞭炮震天,阵阵焰火射向夜空,五光十色笼罩莒口大街小巷。舞龙赛开始,各龙队均以精湛技艺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将热闹场面推向高潮,使广大群众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这次活动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除市有关领导亲临现场观礼外,还吸引了邻近乡镇的许多群众前来观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群众称赞说:“文艺踩街活动可谓是史无前例,盛况空前。”1999年庆元宵时又如期举行了舞龙大赛暨文艺踩街活动。
  第四节 图书借阅
  自1987年成立莒口文化中心站起,就设立了图书馆阅览室(含少儿阅览室、科技室)。起初馆内图书量仅数百册,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后经政府扶持文化站大量投资,逐步添购,于20世纪80年代末,图书馆的藏书量猛增至4700余册,年订各种报刊杂志达50余种,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和丰富的书籍。
  图书馆阅览室每周对外开放6天,周一为馆员休息日,每年开放时间都在280天以上。为了方便读者借阅图书,图书馆采取办借书证的方法,实行凭证借书制度,严格借、还图书手续,做到损坏丢失图书及时赔偿补缺。自图书馆开办以来,每年接待读者均在数千人次,1991年接待读者达万余人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
  第二章 广播 电影 电视
  第一节 广播
  莒口广播站始建于1958年“公社化”时期,基本达到村村通广播,当时广播与电话共线,广播转送统一由县广播站通过电话线送到莒口,再经广播放大站送至邮电支局转输各大队,在播放作业中极不方便,且音量相互干扰较大、杂音多。广播站配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由县广播站下派,一名由公社选派,广播业务直接由县广播站管理。
  1964年起,架设了广播专线,初步形成农村有线广播网,当时广播站设备简陋,仅有150瓦美多牌扩音机一台,25瓦高音喇叭一只(安装在公社门口),另配有14瓦扩音机一台和一个话筒用于开会。1964年后,广播站设备有了改观,配有250瓦扩音机一台,601电唱机和601录音机各一台。当时广播站还实行收广播费:生产队部广播每只每季度收1.5元;社员家庭广播每只每季度收1元。广播站每季度上交县广播站240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事业进行整顿恢复,重新架设广播专线,使广播事业恢复了生机。八十年代初,仅湖桥村就投资五万元架通各自然村广播专线,达到了户户通广播。在乡、村两级的高度重视与县广播局、台的大力支持下,至八十年代末,全乡每个行政村及大部份自然村都通了广播,拥有喇叭8000只,架设广播线路80.7公里(其中标准化水泥杆55公里,附电力杆25.7公里),广播村通播率88%,喇叭通响率85%。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线广播逐渐消失,1993年起以先进的调频广播替代了有线广播。
  第二节 电影放映
  莒口电影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建国初,莒口人民观看电影主要靠县放映队巡回下乡放映,最早放映的是无声电影《钢铁战士》等片。进入六十年代后,县放映队巡回深入到行政村或自然村放映电影已是平常事,许多生产队社员只要想看电影,事先订个预约日期,电影队就服务上门。
  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1977年9月,公社成立了专业电影放映队,电影设备从县电影公司接管一台长江16毫米放映机进行放映。不久,公社为电影队新购一台F16毫米4型电影放映机,进行常年巡回各村放映。当时规定电影队下乡放映电影制度为:大的行政村每月2—3次;小的行政村每月一次;自然村每季度一次。1979年焦岚大队首家创办大队(行政村)级电影队,新购一台8.75毫米放映机,先在本大队各自然村巡回放映,尔后深入到各兄弟大队放映。
  1981年7月,电影队划归文化中心站管理,还新购35毫米移动放映机一台.。从此,电影院步入正常运行,常年累月均有排片(即按县电影公司安排片源)放映。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需求,在全镇范围内逐步形成了电影放映网。莒口电影院为提高放映质量,新购35毫米座机一台。1985年后山村成立电影院;1986年茶㘵村成立电影院;无电影院的行政村及自然村则由文化中心站的下乡电影队常年巡回放映。
  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受电视、录像的冲击,电影放映场次下滑。1992年后曾以票价下调吸引观众,但随着有线电视大量进入家庭和其它娱乐业的蓬勃兴起,电影放映逐步走向低潮,放映场次、观众人数大为减少,致使电影院出现亏本。
  1998年后,电影院难得放映电影,每年只有为学区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人员只好改行他业,电影院关闭。
  第三节 电视事业
  莒口电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新事业。1975年夏公社购进一台12吋黑白电视机,是全镇最早出现的首台电视机,当时电视信号弱,收视效果不佳,图象时隐时现,音质含杂,银屏画面常有出现“多瑙河之波”。1976年1月,地区广播事业工作站(广播电视局前身)在建阳庵山首建电视插转台后,收视效果大有改观,电视渐渐开始进入家庭。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电视进入家庭与日俱增。1987年5月乡政府投资建成莒口卫星地面接收站,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和福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成为建阳地区第一个能同时收看三套电视节目的乡镇。
  在乡、村两级政府的重视和县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下,电视事业日益发展,至八十年代末,全乡有卫星地面接收站一座,电视插转台18处,拥有黑白、彩色电视机3000多台。
  1990年,社州村建成有线闭路电视,是建阳县村一级办有线闭路电视的第一家。
  1991年1月,乡政府投资18万元在莒口建成有线闭路电视,仅用50天时间安装闭路电视778台,是全县乡镇一级投资最大,设备最先进,并网户最多,安装时间最短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乡所在地的电视用户可直接收到六套电视节目(即中央一、二台,云南、贵州、新疆、福建台)和文艺录像台,该工程还可同时传输有线广播音频信号,收听有线广播,并通过有线电视可向群众发表电视讲话,插播本地新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各种信息。
  随着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至九十年代末,全镇电视覆盖率达100%,电视收视率100%,家家户户均有电视,许多家庭还拥有数台电视机,可谓电视已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第四节 录像
  录像在莒口是八十年代中期的新兴事业。1984年文化中心站购进一台录像放映机,开设了莒口首家录像厅,初期放映场场暴满,深受群众喜爱,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后,录像机与日俱增,进入九十年代普遍家庭均有录像放映机。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VCD,如今,绝大部分家庭均有VCD。
  第三章 文物 名胜
  据考古证实,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莒口就有人类居住、劳动、生息和繁衍。在四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留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如:莒口半月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庵口老虎岗和虞厝村后门山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西山、庐峰摩崖石刻。华家山与中㘵的宋代窑址;樟㘵村清代窑址。西山石城墙与历史名人墓葬等。
  闻名四方的后山蔡氏九儒、樟㘵熊氏旺族与马伏刘爚家族等一大批名人学士和官吏,他们创建了许多书院和精舍,著书立说,培育英才,为莒口历史增添了不少光彩;朱熹、黄干、叶味道等文豪在莒口均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莒口半月山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石斧、石锛、石镞、石锥、石箭和生活用具陶釜、陶鼎等器物为考古研究提供了详实的依据,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第一节 文物
  一、古文化遗址
  半月山遗址 座落莒口村南面约200米,山形似弯月得名,海拔210米,山势低矮平旷,1988年4月考古发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地表采集标本有石斧、锛、镞、锥、箭和生活用具陶釜、陶鼎等器物,文物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证实远在四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东面山脚有一井,名曰:“黄婆泉”,泉水清澈甘洌,常年喷涌,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道光三年(1823年)天旱异常,溪域断流,唯此泉依然源源不竭。
  老虎岗遗址 座落庵口村西北约500米。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遗物分布面积约5400平方米,1988年4月考古发现。地表采集标本有石锛、斧、镞、锥;玉器残件;大量夹砂陶和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罐等,纹饰以方格文为主,兼有篮纹、绳纹、曲折纹等。
  虞厝村后门山遗址 座落长埂村虞厝自然村北。为青铜器时代,遗物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1988年4月发现。地表采集标本有石戈(残)以及少量夹砂陶和印纹硬陶,可辨器形有鼎、罐等,纹饰有粗篮纹、网格纹和叶脉纹等。
  长埂外岭遗址 位于长埂自然村北,为青铜器时代,面积约4000平方米,1988年发现。
  老虎窠遗址 位于东山村西北,为青铜器时代,面积约3300平方米,1988年发现。
  庙林下山遗址 位于长埂村西南,为青铜器时代,面积约5000平方米,1988年发现。
  二、古窑址
  华家山宋代窑址 座落于华家山毛竹采育场东北,1983年7月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窑址分布在社州村碗厂至金山村中窑和南窑沿线一带,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1982年发现。采集标本有青瓷和青白瓷,器形有碗、盘、杯、碟、瓶、洗、匙等,胎骨洁白细腻。窑具有匣钵、垫饼、支圈等。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兼以少量刻花和划花,支圈复烧为该窑的一大特色。相传,宋时华家山一带有近百座窑,窑炉密布,瓷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其产品畅销四方。
  中㘵宋代窑址 座落中㘵村东。窑址面积约200平方米,1982年发现。地表散布着较多的黑釉瓷片及窑具。采集标本以碗类居多,少数小罐,具有仿建窑风格。
  莒口村宋、元时代窑址 座落在村东南三公里处,窑址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七十年代曾出土天目茶碗、小缸等古陶瓷珍品,现为省文物单位所收藏。
  楼下窠清代窑址 座落焦岚村楼下窠自然村。窑址分布面积约600平方米,1982年发现。堆积厚约0.3~1米。地表采集标本为青花瓷,器形有碗、碟、罐、灯盏等,釉色灰暗。
  三、古书院、精舍遗址
  鳌峰书院 座落于焦岚村樟㘵(古为义宁、熊墩、熊屯、樟阜厅),唐兵部尚书熊秘建。(嘉靖《建阳县志》卷五)熊秘于唐末乾符间(875~879年)任右散骑常侍,领兵入闽守温陵(今泉州),不久就卜居建阳的莒口义宁,后人遂称其居处为熊墩。熊秘定居此处后即兴办家塾,以教子弟。宋初,熊秘的后裔熊知至,自号鳌峰先生,隐居此处,遂名家塾为鳌峰书院。北宋熙宁、元丰间,由于家学兴旺,子弟苦读成风,所以熊墩常有人才脱颖而出,首辍高魁,进士及弟,迄至南宋仍久盛而不衰。熊氏子孙在鳌峰书院攻读而登进士者,先后共有十三人。
  宋亡后,熊秘后裔熊禾主持其先祖创办的鳌峰书院,并予以重修,改“以门对云谷,寓朱熹没而道之传在已”,以示仰崇朱熹之意,又增建院宇,前有传衷堂,后有道源堂,左右有熊氏忠孝、节义祠,以之褒扬德哲,激励后学,继承与发扬朱熹理学。
  鳌峰书院经熊禾修葺重建后,因大门面对朱熹曾经筑室讲学之处的云谷山,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熊勿轩文集,附录》卷三六,第八十三页)。
  熊禾决心继承理学道统,不遗余力地传播鳌峰书院的名声,他曾会集名人于鳌峰书院,讲学著书,写诗吟赋,并为纪念书院盛况写下《鳌峰书院会释五十五人诗》。诗云:
  晓日瞳瞳一岁初,乡间盛会说吾庐。
  运当尧历三千六,数协羲图五十余。
  修竹岁寒欣得友,野花春色且携书。
  大篇听取艰辛训,万古天心定不虚。
  鳌峰书院因熊禾讲学、著述闻名于世。熊禾逝世后,后人即以此地建祠奉祀之,故又称勿轩先生祠。
  明永乐初(约1403~1405年)书院寝废,院址被权势侵占。正统十二年(1447年),熊禾六世孙为此申诉上司高某与董某。经高、董二官亲自按图考察,书院才得以收回修复。前纂修国史教授崇安丘锡曾为此撰《鳌峰书院记》。
  鳌峰书院由于年久失修,于解放前夕圯毁,建国后只见五大圆门与残垣断壁,1976年将遗址改为良田。
  庐峰书院 位于后山村村西,即蔡西山(元定)祠。道光《建阳县志·土云庙》卷三载:“庐峰书院,即西山先生祠,在崇泰里后山。祀西山先生,以子渊、沉,孙模、抗配。”据《庐峰蔡氏族谱》载:“潭西后山蔡氏庐峰书院,宋代敕建,而经营堂构,则文肃公久轩(蔡抗)先生所有事焉。”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敕赐“庐峰书院”匾。创建书院规制:左立尊道堂,祀孔圣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吕祖谦和曾祖蔡发等像。元初书院已毁,裔孙希仁极力经营,为堂于中,揭以旧匾。中堂之前,建尊道堂,以奉先贤。另建二堂于尊道堂之前,左曰“传心”,以祀朱子;右曰“思敬”,以祀西山(蔡元定)、九峰(蔡沉)。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征东行省儒学提举成纪曾撰有《庐峰书院记》一文,以记其事。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洪水,堂宇推荡无存,仅余基址。书院金匾为裔孙蔡佐所保存。正统十三年(1448年),奉礼部令谕,重建庐峰书院。成化十一年(1475年),巡按御史尹仁捐俸银一百两重建书院,增建头门、中厅、大殿、左右两庑共五栋,外建庐峰书院砖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赐蔡元定“紫阳羽翼”匾,悬挂于庐峰书院;赐蔡沉“学阐图畴”匾,移挂于麻沙梓里九峰书院。雍正、乾隆年间,均几度重修。1956年,书院被全部拆毁,荡然无存,现仅留书院门口一棵老柿树,至今尚根深叶茂,挂果累累。
  云谷书院(即云谷晦庵草堂) 座落东山村云谷山庐峰之巅。嘉靖《建阳县志》卷六载:“云谷书院在建阳县西北七十里庐峰山之巅”。万历《建阳县志》卷二载:“云谷在崇泰里(今莒口镇东山村),宋乾道唐寅(1170年),朱文公构草堂于中,榜曰‘晦庵’。”这里山势高耸,翠岚环绕,飞云飘荡其间。山下有谷水西南流。至七里许,涧中巨石相倚,水行其间,奔迫澎湃,声震山谷。自外来者,至此则已观萧爽,觉与人境隔异。
  云谷西南为西山,两山对峙相望。淳熙二年(1175年)理学家蔡元定筑“西山精舍”于此。每有疑难,则揭灯相望,与朱子频相过从。云谷书院建成后,刘爚、刘炳、祝穆、叶味道等均从学于此。朱子云谷《讲道》诗云:“高居远尘杂,崇论探杳冥。亹亹玄远驶,林林群动争。天道固如此,吾生得安宁。”由此可见,朱熹与朋友、学生讨论学术激烈争辩,追求理学真谛的情景。
  朱子《云谷记》中有“堂后结草为庐”之语,“堂”为读书讲学之所;“庐”,则为寝室、厨房之类。书院至元朝后期圯毁。明朝成化年间,佥事谈俊捐俸并令其九世孙格重建云谷书院。清代后亦废。
  朱子题晦庵诗云:“忆昔屏山(刘子翚)翁,示我一言教。自信久未能,岩栖冀微效。”题草庐诗云:“青山绕蓬庐,白云障幽户。卒岁聊自娱,时人莫留顾。”
  潭溪书院 座落在莒口镇河坝村,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黄勉斋构草堂于此。(民国《建阳县志·祠祀》卷八)朱熹从建阳往云谷山途中,经常在这里憩息,并为草堂题名为“潭溪精舍”。精舍深三十余丈,宽十余丈。四周拥峰凭岚,侧水鸣琴,前凿方塘一口,水清如碧。仰望云谷,俯视莒潭,山川灵异,景物宜人。
  嘉定九年(1216年)三月,黄干聚门徒于潭溪精舍讲学,諄諄教诲乡里后学和家族子侄;著书立言,以昭来世。在此著有《精舍春祀讲义》一书(建阳《重修潭溪黄氏宗谱》卷二)。
  大德元年(1297年),黄干孙黄铭之师熊去非的友人刘应李曾撰《潭溪精舍记》。后毁于兵灾。明嘉靖八年(1529年)巡抚张衡、巡按御史汪珊、邑令薛宗铠为嘉志崇儒,改潭溪精舍为书院。天启六年(1626年),抚院南居益,以此书院毁坏,檄令重修。重建后的书院,华栋连云,崔巍壮丽。中堂祀黄干像,左设官厅,右立生祠,祀邑父母官之有功于祠者。建阳县教谕南京工部侍郎何乔远曾撰潭溪书院楹联一对。联云:
  暮道德于英韵,越境求师两月,两衣不解带,早见当仁之勇;
  抒学术于经济,临边捍圉百雉,而邑有宁人,大展用世之才。
  这副对联,综述黄干求师重道的精神和经世济用的才干,颇为贴切;而无溢美之嫌。
  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潭溪书院焚于火,宫墙器物,一时殆尽,唯黄干贤像独存。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谕旨,特发内帑银一千两,重建书院,克期告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书院被水冲毁。嘉庆九年(1804年),仁宗帝复颁内帑银七百两,重修。后因多年失修,至建国后五十年代书院濒临破烂,至1958年,圯废。
  溪山书院 座落于莒口镇后山村。民国《建阳县志》载:“溪山书院,即叶文修公祠,在崇泰里后山,宋儒叶文修公味道讲学之所。”
  叶味道祖籍浙江永嘉,为叶适第三子。承父命来建阳云谷,师事朱熹。后移居后山街,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建溪山精舍。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为其亲书“溪山”匾额。“先生著述其中,四方学者宗之盖以众”。(熊杰《重修溪山书院记》)叶味道自匾其堂曰“讲道藏修”,两旁立斋二,左曰“明道”,探求先贤之遗训,右曰“集贤”,会聚同行之学士。他经常亲自到考亭受朱熹教诲,弘扬理学思想,撰成《大学讲义》、《四书说》、《易会通》等书,并与蔡沉、真德秀、张治、童伯羽等人讨论学术,探究学理,因此“学益茂而道益深”,终于成为朱熹高徒。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五月,理宗鉴于叶味道有功于理学,敕就溪山精舍址建溪山书院,以重奉祀之仪。旁建两坊,曰“道学传心”与“斯文缵绪”,后因年久失修,渐次衰倾。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知县郭伯泰倡议重修,次年竣工,县训导熊圭还撰写《重建溪山书院记》,以记其事。正德间(1506年~1521年),御史贺泰,以书院久废,就故址重新修建。中为厅堂,供祀叶味道。左堂曰“原道”,配祀平原,奉祀周濂溪、程颢、程颐、朱熹;右堂曰“启蒙”,配以叶采,并作为教授叶氏子弟及乡人的场所。经始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翌年竣工。门墙堂庑,无不毕备;堂宇辉煌,规模宏敞。乡人曜然而喜,奔走相告。嘉靖五年(1526年)御史杨瑞,委托县丞陈崧重修。九年(1530年),分巡道张俭又立左右坊,仍书“道学传心”、“斯文缵绪”匾。十三年(1534年),巡安御史方涯重修书院并两庑。十五年(1536年),巡按御史白贲拨寺田八十亩租谷,以供祀事。万历八年(1580年),同横渠、廌山、瑞樟、庐峰、云庄五所书院同时裁撤,祠址售于别姓,不久恢复。二十一年(1593年),知县叶大受将书院移建崇泰里(今茶㘵)社州。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巡抚叶世倬,巡查延建邵道,亲临建阳,发现独缺溪山书院。召集叶氏族人,劝募修复资金,他姓亦自动归还祠址。于是筹集建材,动工重建,越年于春季竣工,堂皇祠宇仍屹立于后山原址。巡抚叶世倬为之记。清末,堂宇失修。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焚于火。
  云庄书院 座落于莒口镇马伏村北太平山之麓(今马伏街头),原系宋文简公(即刘爚)故居。八百多年来,几经兴废,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历经修缮,现残存旧址,尚有部份堂庑被村民改作仓库,门前的“书院禁碑”至今犹存,字迹清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年仅十四岁的马伏人刘爚,与其弟刘炳受业于朱熹,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守墓于马伏寒泉林,刘爚兄弟俩鉴于太平山麓山水优胜,也于淳熙二年(1175年)九月,在此建义宁精舍,作为讲学之所。庆元二年(1196年),朝廷设置伪学党人籍,朱熹、蔡元定皆列入伪学党籍。刘爚随朱熹避祸归隐于云谷山,悠游林泉,很少回到太平山的义宁精舍。刘爚逝世后,故居遂辟为刘文简祠。宋理宗表彰理学,于嘉熙三年(1239年),敕赐“云庄书院”匾额,悬于祠堂大门。中堂奉祀刘爚、刘炳像,西立燕居庙,以祀先圣孔子与四配;东为草堂祠,以祀刘勉之,朱熹、刘懋。又建“力扶道统”、“世家先哲”、“心传洙泗”、“大司空”、“金紫”五坊。宝庆元年(1225年),知县刘克庄请以刘爚与黄干、蔡元定、真德秀配享朱子祠。道学渊源汇集一堂,规模严整,类于四配。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裔孙刘埛为山长,捐资扩大书院规模。泰定五年(1328年),始奉设山长,主持院务,以教子弟。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西溪(今麻阳溪)洪水,书院尽没;仅存礼堂。正统间(1436—1449年),奉礼部令,官府出资修理书院。天顺四年(1460年),府佥事曹句容谒祠,捐俸命推官主持修建事务,正堂、近思堂、两庑皆修葺一新。成化十年(1474年),都御史张瑄访查先贤祠宇,于书院西边建讲道堂。弘治七年(1494年),知县张津于书院前建拜亭,以供晋谒者落脚,且计划增置祭田,以供祀事。后因邑令的父亲去世,此事未能实施。正德八年(1513年),侍御史李如圭巡查抵潭,命知县戚雄,重行改建书院。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薛宗铠巡视至祠,亲睹堂庑破旧,再次进行修葺。万历八年(1580年),奉令裁撤,过五年,御史杨四知奏请恢复书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对书院进行重建,至今厅堂中梁上的重建年月尚可辩认。
  云庄书院,前有崇山之胜,后有踞峰之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林木葱菁,清景满眼。昔有云庄书院八景,骚人墨客题咏颇多。
  一曰笼山曙色:书院之前,奇峰团聚,如金笼然。吴高诗云:“先生古木三更月,影动扶桑五色云”。
  二曰双溪水涨:书院地处双溪会流处,一溪流自麻沙,一源出自茶㘵。春潮暴涨,水波凌凌。
  三曰芳洲夕照:面前沙洲,岸草萋萋,汀兰呈芳。夕阳斜照,锦鳞畅游。
  四曰狮岩霁云:峰峦蹲伏,状如雄师。然穷冬雨雪,他山不见白,独狮岩之巅有之。霁后仰视,盖增爽气。吴高诗云:“怪石巉岩银错落,疏篁古木玉参差”。
  五曰马岭晴云:山岭昂藏,势如奔马。如天晴景,云气缥缈充斥,散布虚谷终日。吴高诗云:“鹿卧翠烟浓欲滴,鹤迷珠树杳难分”。
  六曰九曲回流:书院前溪流九曲,如环如带,弯弯澄澈。渔舟往来,鼓楫而歌,“欸乃”之声相闻。
  七曰五龙耸翠:五山耸拔,形如列屏。竹树葱菁,春朝细雨,望之蔚然,翠色可览。吴高诗云:“雨余人看丹青画,云净天开翡翠然”。
  八曰寒泉佳丽:朱熹母祝氏夫人墓,乔木千章,松篁间杂,珍鸟啭而繁花艳。山之旁有泉,清冽如冰。饮之有翰墨香。(康熙《建阳县志·舆地》卷一,第十四页)。
  西山精舍 西山座落于莒口西北约七里许,与云谷山对峙。淳熙乙未(1175年)蔡元定坚辞皇上特召,恬然归隐西山并筑精舍,过着悠闲清苦的著书、讲学生活,学人称他为西山先生。西山精舍于元末毁于兵燹。清代曾数度重修,后圯废。近年乡人集资在原址重建以祀先贤。
  大明堂 又名庐峰精舍,在“崇泰里(今莒口镇东山村)云谷庐峰之下。庆元间,蔡沉受师文公之命作《书集传》,创书堂二栋四植,以为著书之所”。(光绪版《蔡氏九儒书》卷首第14页)。
  庐峰精舍中堂立有蔡沉像,后以蔡格、蔡模、蔡权、蔡抗配祀。蔡元定曾孙蔡公亮置祀田三百余庄,使来学者廪给不缺。宋元交替之际,祀田被豪宗强占,书堂圯坏,后裔蔡希仁竭力经营,增置祀田,扩建书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宗裔内阁大学士蔡新仍立“宋儒蔡九峰先生集注处”碑。后渐圯坍荒芜,现仅存墙基遗址。
  寒泉精舍 座落莒口镇马伏村太平山天湖之阳,名曰“寒泉坞”。墓地前朝天湖,林木荫翳,故又名寒泉林,旧属崇泰里,今属莒口镇马伏村。朱熹母祝氏夫人,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次年正月,葬于此。
  朱熹于乾道六年(1170年)在祝氏夫人墓旁筑室,匾曰“寒泉精舍”,并在此守墓兼著述讲学。守墓期间,他参酌古今,定丧祭礼,又推之于冠婚,共为一编,写成《家礼》一书。同时,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于此,《近思录》于淳熙二年(1175年)成书。
  寒泉精舍,元季倾圯。明正统十年(1445年)朱熹八世孙朱澍,以旧基卑湿,移建于马伏村。其规模:前为门,中为堂,以奉夫人祝氏暨韦斋牌位。旁为两庑,仍建小屋以为祭祀斋宿之所,今废。
  化龙书院 座落东山村西山之麓,为宋朱文公门人刘韬仲曾孙省轩刘君应李所建。刘君自少谨厚庄重,博习修洁。登咸淳中进士,官授文林郎。入元遁隐,为乡党所称。士大夫幸有薄田畴,与其私吾子孙,曷若举而为义塾,聚英才,于是诹地于西山之龙旗源,悠然清幽,获吉壤焉。五山辐辏蜿蜒,龙门桥横其前,化龙桥出于后,清澈可镜,灵峰盘环。君曰:“是宣于学者藏修之地也”。中为堂一,以奉宣圣四配,旁列宋儒诸君子。前为门,至元丁亥(1287年)六月越十日告成。君捐产之半以奉之,廪给课试,悉放州县法,春秋校艺以礼屈。邑佐或乡之中第者司其衡尺,日讲月肄,则君自主之。青衿来游,莫不竞劝也。致三物,教万民,而六德宽居其首,故为名其堂曰“成德”,而以成德之目名其斋。圣人阐教洙泗,亦必以“知”(同“智”)及“仁”守为先,与大司徒之教无异。若今刘君书院之设,其深得古人教学之意。他日师道立,善人多之效,可立而待。吁!若刘君可谓义举哉。见(道光《建阳县志》宋熊勿轩禾《化龙书院记》,化龙书院早废,现仅存遗址。
  三贤堂 座落在莒口前村(今莒口河坝村),为里人宋儒翁泳建,作为他与熊禾、谢枋得讲学之所,后改为祀奉三贤的庙堂。历经修缮,至清代末废,现为莒口道班处。
  集贤书院 座落茶㘵双井村(今茶㘵小学校址,兴建于清代。清末戊戍变法(1898年)之后,废科举,办新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将集贤书院改为第二国民学校。
  豫章书院 座落莒口街尾,兴建于清代,清末戊戍变法后,书院改为新学堂。
  龙湖书院 座落湖桥村龙湖山东麓,占地面积三百余平方米,距龙湖庵约一公里余。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朱子诣大同,曾冒雨登之;爱其幽胜,筑室以居。与蔡元定帖云:“书堂高敞,远胜云谷、武夷,他时可相聚也。”书院已废,遗址尚存。
  四、古墓葬
  唐节度使翁郜墓 座落崇泰里(今莒口)
  宋羽林将军王鄂墓 座落崇泰里莒口牛栏芍(今莒口镇政府招待所附近)。
  东山水库宋墓 座落莒口镇东山水库旁,1976年发现。墓室为砖室券顶。出土器物有青瓷执壶及带盖多嘴瓶、釉陶大缸、女陶俑、陶罐。陶缸上墨书:“政和八年(1118年)十二月”。墓室已被破坏。
  翁中浮墓 座落莒口镇佛得岭圣迹寺旁,1982年发现。翁中浮,生于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卒于治平年间(1064~1067年),宋建州建阳县升龙乡(今莒口镇)人。墓室为券顶砖室,出土墓志铭一方,额书:“宋故京兆君墓志铭”,载墓主生平事迹。墓室已被破坏,墓碑现存建阳市文化馆。
  赠通直郎周少贾谊墓 座落广平山(今莒口镇)。
  祝氏墓 座落莒口镇马伏太平山,祝氏系朱熹之母,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该墓为凤字形,座北朝南,封土堆为河卵石彻园形,直径约2.1米;墓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存墓碑一方和石香炉一只,碑文曰:“朱文公母祝氏之墓”。据史书记载,乾道六年(1170年)正月,朱熹葬其母于马伏天湖之阳;同年在此筑“寒泉精舍”守孝治学。该墓于二十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两度遭破坏,以致被埋没于农地之下。1992年春,县博物馆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整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配有养护墓地人员。
  刘文简公母熊夫人墓 在崇泰里枫林。
  赠通直郎周少贾谊妻陈孺人墓 在马伏天湖之阳。
  西山陵园 即蔡元定墓,于1198年11月6日葬于莒口镇上㘵村翠岚山畔。后于2000年8月26日,西山陵园修葺竣工,来自台湾、香港、广东、浙江、江西等地500多名蔡氏宗亲云聚翠岚山畔,参加宋代大理学家我国著名乐律学家蔡元定的西山陵园竣工暨祭祖仪式。
  新修的西山陵园,地处风景优美的翠岚山畔,与建阳考亭书院遗址附近新建的朱文公祠遥相呼应,为建阳构建大武夷旅游圈增添了一处旅游观光的风景点。
  赠中散大夫朱受之塾墓 (即朱熹长子墓)座落崇政里大同山(今莒口大金山脚下魏墩村上方),占地面积约千余平方米。1992年由马来西亚朱熹二十三世裔孙朱详南出资将墓地修葺一新,并配员专门管理,小车可直驱墓地游览观光。
  先儒刘韬仲炳墓 在建安(即建阳)凤凰山。
  先儒蔡复之沆墓 在崇泰里后山村水南横窠。
  先儒蔡九峰沉墓 在崇泰里后山九峰之原。
  黄廷舆輹墓 在崇泰里狮子峰。(今莒口林业站背后山)。
  蔡伯至格墓 在崇泰里浑头林。
  蔡仲觉模墓 在后山水南考尾垅。
  都鉴黄道用选墓 在崇泰里狮子峰。(现莒口林业站背后山,俗曰“白马山”。)
  集贤殿待制黄日新铭墓 在崇泰里南瑯台。
  黄仁夫伯荣墓 在崇泰里狮子峰。
  先儒熊勿轩禾墓 在崇泰里熊屯横历。
  都督府经历罗致恭寅墓 在崇泰里罗墩葫芦山。
  知州刘良熊童墓 在崇泰里后山水南。
  修撰丁彦伟显墓 在莒口镇长埂村大源自然村白石岭(原系崇文里管辖)。
  五、杂类古迹后山税课局 在崇泰里。宋大观戊子置,名税务。元时因之。明洪武庚戍,改为税课局。嘉靖间裁革。旧于县城后山设税局,年征额课85两4钱4分1毫2丝,而编派官俸及巡拦工食已费一百一十五两二钱,当时计虑已不周矣。且后商税稀少,解额不敷,遂征巡拦工食抵补,致在局员役有仰屋之嗟。嘉靖辛卯裁革,丙寅并省县局,将所编官俸巡拦工食内截除85两4钱4分1毫2丝抵解。万历戊寅并免输解前银,留本省充饷。
  后山河泊所 明洪武癸亥建,正统辛酉省废。
  杭桥公馆 在杭桥铺。旧在后山铺之左,名后山公馆。明嘉靖壬子,知县冯继科以社仓故址建。万历壬午,知县项应祥移建今所,改今名。早废。
  东峰马驿 宋时在永忠里,名麻沙驿。明洪武已酉,知县吴义移建崇泰里。
  朝清大夫翁郜故宅 在崇泰里莒口。当时有“千年屋万年庵”之谣。庵即圣迹,屋凡二所:其一易主才数年,一犹翁姓子孙新居也。
  金紫光禄大夫刘爚故宅 在崇泰里上马伏。后改云庄书院,几经兴废,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至今残存旧址。
  参知政事蔡杭故宅 在崇泰里后山。
  司户参军熊禾故宅 在崇泰里熊屯(今莒口镇樟㘵村),故址石鼓、石兽至今犹存。
  晦庵 在崇泰里(今莒口镇)云谷山。宋朱熹讲学之所。
  道源堂 在崇泰里云谷山。宋乾道中朱熹建。熊勿轩禾《道源堂诗》:“伊洛何年比道南,道源堂上意谁参?古文夫子遗经六,建学文公精舍三。落落此生徒苦志,悠悠吾道岂空谈。是邦赖有贤师帅,扶植斯文首晦庵。”
  山峡塔 座落崇泰里浑头林(今莒口镇东山村浑头林自然村)。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里人赖继倡建。至建国后五十年代圯废。
  第二节 名胜
  圣迹寺 座落莒口村佛迹岭山坳,距莒口二公里。详见宗教篇。
  大金山庵 旧称金山福寺。位于莒口镇之南,座落社州村魏墩自然村背后的大金山峰下百余米处的山坳里。详见宗教篇。
  庐峰摩崖石刻宋宝祐三年(1255年),理宗为褒扬理学,特将御书“庐峰”斗大两字赐参知政事蔡抗。翌年蔡抗由临安归省家乡,遂把“庐峰”两字刻在建阳市莒口镇东山村安嶂山麓涧旁一座高约四米的园锥形岩石上。该石刻上横款为“理宗皇帝御书”,下直书三行,中刻书“庐峰”两大字,每字一米见方,上款“乙卯赐蔡杭”,下款“宝祐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臣蔡抗刻石。”石刻字体苍劲,气势磅礴,刻工精细,为闽北古代石刻艺术之精品。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谷山石屋
  座落莒口镇东山村云谷山云谷寺东南麓约1500米处,有天然石屋三间,近百平方米,皆可居,其一尤胜,比两房,中通侧户,旁近水泉,可引以漱濯。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崇泰里有积岩。相传宋宝祐间,白玉蟾见怪石层积为屋,炼丹于此。明崇祯末,有樵童入山,遇一老者语之曰:“某岩叟也,寓此久矣。上元甲子八年,当还原主,众人幸勿轻犯。”言讫不见。随遭乱,虎踞为穴,伤人甚多。里人以年验之,果符所言。”当人们走进石屋,冬季是热气扑面,浑身温暖;夏季是清风徐来,凉爽宜人。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云谷山摩崖石刻
  “南涧”石刻,朱熹书,在云谷山崖。
  “战龙松”石刻,朱熹书,在云谷山崖。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云谷道中有数松,叹其生于荒僻,无能赏者;又数武,石碣丧于道周,大书曰:“战龙松”。朱晦翁笔也”。
  西山摩崖石刻
  “西山”石刻,座落莒口镇东山村西山西侧,刻于西山顶峰巨石之上,中间楷书“西山”二大字,每字一米见方,上款为“乙卯赐蔡抗”,下款为“宝祐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臣蔡抗刻石”,末一行为“理宗皇帝御书”。石刻字体苍劲,气势磅礴,刻工精细,为闽北古代石刻艺术之精品。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精舍”遗址
  “西山精舍”遗址,座落莒口镇东山村西山之巅,宋淳熙二年(1175年)南宋著名理学家、乐律学家蔡元定在西山构筑“西山精舍”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讲道山林,研讨学术,两人还分别在西山、云谷山构筑灯台,晚上悬灯相望,灯明则表示无事,灯暗则表示学有疑难,相期次日聚首,互相研讨解难。师友二人隔山望灯磨礰学问,一时传为佳话。近年,民间集资在“西山精舍”原址重建,可供游客观光,是避暑胜境。
  西山古城墙
  西山“古城墙”环绕山头一周约3公里余,现存石城墙基高约2—7米,厚约3米余,城墙石砌,依山凭险而筑,现城墙基内外树木丛生。据《建阳县志》载:兴建年代不详。民间相传,罗永欲在西山称帝时,指挥纸人兴建城墙,用以御兵。
  西山水闸门
  座落“西山精舍”下端约百余米的水坑,闸门旁用光面块石砌就,民间相传,系罗永所建。
  西山龙井
  座落蔡氏书院旁,泉水清澈,甘洌可口,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昔日,每遇旱灾,东山村民到“龙井”舀水求雨甚验。
  西山纱帽岩(又称皇帝帽)
  位于西山南崖,在“西山”摩崖石刻右侧,岩石庞大,形似纱帽。当人们走得汗流夹背时,坐进“纱帽岩”下,顿感凉爽。民间相传,坐在“纱帽岩”下,头能顶到纱帽岩,必是天子之躯,定能当上皇帝。
  西山练兵场
  位于西山东麓,山顶平旷,遍地长满芒萁,犹如绿色地毯。民间相传,系罗永拓平山头,用以练兵。
  仙人足迹
  座落圣迹寺水库下方的水际石上,有佛脚迹长一尺二寸,非雕非琢,分明如人行迹。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载:崇泰里水际石上,有足迹长一尺二寸,无雕琢痕,因立院曰“圣迹”。
  第四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文化站
  建国初期莒口就设立文化站,当时是设立一个书店,以销售书籍为主,不久就成了专业售书店。
  1962年莒口公社成立文化站,并配备了二名专职人员,主要是出版宣传栏,宣传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表彰先进模范人物。负责全社文艺汇演,并组织人员到县汇演了南词北调等节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站受冲击瘫痪。
  “文革”结束后,于七十年代重新成立了文化站。至1981年7月由公社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摄影室合并组成莒口公社文化中心站。两个站牌,一套办公人员共十四人,配有正、副站长,会计、出纳。下设广播站、影剧院、图书阅览室、摄影室、游艺室,实行经济独立核算,以文养文。一九九二年被南平地区评为一级文化站。
  第二节 广播电视工作站
  莒口广播站始建于1958年“公社化”时期,当时配有二名工作人员,一名由县广播站下派,一名由公社选派,广播业务直接由县广播站管理。
  1981年7月,莒口广播站并入莒口公社文化中心站,实行两个站牌一套领导班子。其广播电视站的日常业务工作由一名副站长专职管理。2000年1月广播电视工作站又从莒口文化中心站划出,实行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