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知青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58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知青安置
分类号:
D632
页数:
3
页码:
458-4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6年初至1980年莒口镇知青安置的情况。
关键词:
知青安置
莒口镇
安置
内容
1956年初,本区接收支援山区合作化的莆田知青3人,安插在社州、策口等村任会计。
1965年7月,本社首批安置福州鼓楼知青198人,分散插队落户在莒口、社州、长埂、东山、后山、马伏等大队。同年9月又接收来自福州“文化志愿兵”数人,支援本区教育事业。
本社当时是福建省知青插队落户的一个试点,由于安置工作较为出色,曾多次受地、县两级表彰。1966年春节期间,公社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建设山区劳动锻炼经验总结大会,留在当地“过革命化春节”的知青全部到公社集中,自背行李,自带用具,从正月初三到初五三天,举行了体育竞赛、联欢晚会、街头宣传、经验交流总结、表彰先进等一系列活动。
这批福州知青分配在社州村18位(男10,女8),最大年龄23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18岁。他们抱着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憧憬,对困难有一定思想准备,但万万没想到住进茅草棚,茅棚搭盖在村办小山坡上,安顿下来才几天,就遭遇暴风雨袭击,住棚顶被掀,这些年轻人半夜起来,有的照手电,有的爬上屋顶,有的递稻草,冒雨修补漏雨的茅屋,虽然人人淋成落汤鸡,但收拾停当后,低矮的茅屋中又传来欢声笑语。18位知青拧成一股绳,头一年收获棉花100斤,薏米11000斤,还开荒种杉木,并套种油桐、油茶、棕树等,年终分红时平均每人40多元,除劳动外,他们还在当地办了扫盲、初小、高小三个班的夜校,有50多人入学。1966年4月30日,县政府在社州大队召开了现场会,来自徐市、将口、黄坑和本社四个公社知青代表72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提出了“学社州,赶社州,超社州”的口号。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公布了毛泽东同志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该欢迎他们去。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5~1978年莒口公社共接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900多人,其中:1969~1973年全社安置670人,这段期间的知青大部份来自福州;1974~1978年安置对象有本县或由县外转入的。
安置形式:以分散为主,落户于全社15个大队的大部份生产队。1975年贯彻国家补助,社队支援,群众出力“三结合”办法。当年在马伏富垅岗建立知青点房屋一栋,安置知识青年19人,并派地、县、社干部领队,属集体安置。
知青安置费由县、社统一掌握使用,通过安置办按月发给每位知青8元,一年后“断奶”。每位知青刚下乡可领到锄头、柴刀、斗笠、蓑衣等生产工具和床、桌子、锅、水桶等生活用具。
居住条件:腾让公房,包括大队部、小队部、庙宇、祠堂还有绝户无主房以及租用社员私房。1975年后,贯彻“三结合”办法,新建知青房8座,137间,建筑面积2072平方米。
1978年,上山下乡运动急刹车,中共中央(1978)4号通知转发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一般县城等单位和地区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1978年当年最后接收4人,本社从1979年起再没有接收知青上山下乡。
从1972年起,在插队知青中每年都有100多人因招工、招生、征兵、病退等返城,至1980年均落实政策回城。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