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运输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48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运输工具
分类号: F416.47
页数: 3
页码: 335-3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水运和陆运。
关键词: 莒口镇 运输 运输工具

内容

一、水运
  (1)木帆船:莒口木帆船有两种,一为拾锦标船(江西船),船型两头尖,船头小过船尾,船尾有舵,船头上立有桅杆,有船篷,一般可载6—7吨位。二是麻雀船(福州船),船头大,尾小,船底尖,船尾有橹,用以掌握方向,用竹篙撑木浆划,船身轻巧,吃水浅,载重4吨位,适宜于浅溪航道行驶。据传,兴盛时期,莒口镇拥有船只达百余条,约600吨位,均分布于莒口、后山、马伏等码头。出口物资多为农副产品,返航时即运布疋、日用百货、海产品、京果等货物。
  (2)竹筏:用去皮大毛竹6—12根并排串扎而成,尾部翘起水面,筏上一人操作,灵活轻快,每一竹筏可装载货物400—500公斤,适宜短途水上运输。
  (3)竹排、木排:昔日,莒口境内的毛竹、木材出口一般是小溪流放散木或扎成小排至麻阳溪,然后由竹、木排工集中装扎钉排,外运多为长龙排,每排约十多节,可流放木材50余立方米,毛竹500—600根,排上还可装载其它货物。
  二、陆运
  (一)人力运输
  (1)人力运输:主要工具有扁担、麻布袋、箩筐、干粮袋(即缝空袋)、畚箕、绳索及休息时顶扁担的撬肩等。古代无公路时,大量的农副、土特产品及大宗的山林物资全靠人力肩挑、肩驮、手提绕山道运输。强劳力,短途运输一般肩挑75公斤左右,长途运输约50公斤,日行30—40公里,翻山越岭,可谓艰辛。民国末期,有的村庄开始使用独轮车,亦叫江西车,多为江西人使用,仅限于平坦小路运输,不宜山路使用。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日益发展,运输业虽有所改善,但还有许多村庄公路未通,肩挑背驮仍普遍。至六十年代初,交通方便的村庄有少数人开始用双轮手板车运输。至七十年代,手板车才普遍进入农户家庭使用。
  (2)拖辘:是林区山场集材的主要工具,我镇林区一带农民砍伐木材,先采用溜山运输,把散砍锯好的木材从高溜到稍平的地方集中,然后用拖辘拉下山集中。至七十年代,推广手板车,拖辘逐渐消失。
  (3)轿舆:有竹轿、水轿、花轿、凉轿、通天轿等,多用两人抬。民国时期,轿舆是客运工具。迎新娘用花轿,媒婆、婢女用水轿,一般用四人抬。达官显贵乘官轿,一般人坐竹轿,旅客到名山古刹瞻景坐凉轿。民国期间有专业轿行,轿行老板雇用贫雇农抬轿。农村有业余轿夫,达官显贵自备官轿、凉轿,雇用轿夫。我镇私人花轿保存至“文革期间”被破四旧销毁。
  (4)自行车:俗称脚踏车。五十年代初,区公所领导及邮电所有少量的自行车。六十年代初,单位工作人员和少数民众家庭才有自行车,但货源紧缺,买自行车需凭票供应。至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青年人结婚时必备的时髦商品。八十年代起,自行车才全面进入民众家庭。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镇拥有自行车近万辆。
  (5)黄包车:莒口黄包车运载客人始于1993年,起初只有四部,均以人力脚踏。由于旅客乘坐方便,客流量日渐增多,黄包车不断增加,并配装电动机,可载客、运货,深受顾客青睐,至2000年,全镇拥有黄包车40辆。
  (二)机动车运输
  (1)大型拖拉机:1970年莒口公社购进第一辆丰收27型拖拉机,随后,公社及莒口、茶㘵、后山、马伏、石庵、金山等村陆续购有丰收27、35、上海45、50等大型拖拉机多辆。1972年2月,公社正式成立拖拉机站,共有拖拉机11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莒口大型拖拉机最为兴盛,全镇拥有36辆,主要用于服务农业及运输,每年春耕农忙季节下田,其余时间均跑长、短途运输,不仅走遍八闽大地,还跨省运输至浙江、江西。后来,大型拖拉机零配件十分紧缺,有的因无法修理只好报停,从此,逐渐走向衰落。据2000年统计,全镇只有大型拖拉机14辆,为建阳市唯一保存大型拖拉机的乡镇,其优点主要是适应运输毛竹。
  (2)小型拖拉机:上海产的工农5、7型手扶拖拉机,在莒口最早出现时间为1970年,当时只用于运输,不适应机耕。后在1972年又出了上海产的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但在机耕中仍不理想。至1973年,南平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开始普及,这种拖拉机耕田深受农民欢迎,很快就普及到各村,一直沿用至今,高峰期全镇拥有量达250台。
  (3)汽车:1965年莒口公社购进第一辆南京牌2.5吨位货车,当时交通管理薄弱,货车经常用于载人,货运较少。进入八十年代,经委、林场、电站等单位先后购了小车与大货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镇各种车辆象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加,许多个体户购了大货车和中巴车及厢式农用车进行货运与客运,据统计,高峰期拥有大货车16辆,中巴与厢式农用车18辆,各种小车25辆。至2000年,全镇出现了柳州牌与昌河牌微型小汽车18辆进行客运,以方便旅客的优点代替了中巴车与厢式农用车客运。
  (4)农用车:一是柴三机,最早出现于1985年。它综合使用性能突出,可通小路小巷,为农家解决许多粗、脏货、零星货的运输问题,同时也跑客运,高峰期拥有133台。近年来,根据交通管理部门规定,柴三机全部予以取缔。二是四轮、六轮农用车遍布各村,主要是运货,据2000年统计,全镇拥有149辆。
  (5)摩托车:莒口摩托车出现时间始于八十年代,开始只有少数有钱单位购买,数量极少。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摩托车的使用方便,迅速普及到私人家庭,至200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拥有各种摩托车达3000余辆。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