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货币 存款 贷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46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货币 存款 贷款
分类号:
F832.757
页数:
6
页码:
317-3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货币、存款、贷款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货币、单位存款、民众储蓄、农业、工商贷款。
关键词:
莒口镇
货币
存款
贷款
内容
第一节 货币
货币流通:唐朝开始,使用铜钱,一千文钱为一緍。用银当时也是以铜钱计算,一緍值银一两。宋朝一千钱叫一贯。直至清末市面流通银元(俗称光洋、花边)、银毫(俗称毫子)、铜元(俗称铜片)。一枚银圆,重七钱二分,可兑小毫10角,一角小毫兑铜元十枚,一个铜元兑铜钱十文(一个铜钱称一文)。
民国以后,铜钱减少,银毫、银圆增多,铜钱逐废。银圆有本国铸造的,也有外国流进的。银毫有双龙毫、单龙毫、三年毫、五年毫、黄花岗毫等。
“二战”时期,使用苏币、分纸币、硬币、苏维埃纸币,票面为: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6种,硬币只有5分的铜元1种。
民国政府时期,我镇使用“国币”,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货币名曰法币。主币票面有1元、5元、10元3种;辅币有1角、2角、5角。纸币价值与银币同等,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强行收兑银元和民间藏银,法币1元比价银元1元,民国37年法币为金元券代替。
民国20年5月,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兑换券作为缴纳关税之用的关金券,它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民国31年以关金券1元折合法币20元的比价,与法币并在市面上流通。
民国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以金元为本位,发行金元券(每元折统金0.2217克)。按比价收兑关金券和法币,金元券1元折合法币3百万元,并强制收兑民间的黄金、外汇。金元券流通不久,以比法币更快的速度膨胀贬值。不到10月增加发行额65万倍,贬值到无法使用,沦为废纸,市场上改用银元、铜元,并以大米做为交易计价的手段。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在市面上流通的票面为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5000元、10000元、20000元、30000元和50000元等12种。
195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币”又称“新版”,(即现行人民币)面额为1元、2元、3元、5元、1角、2角、5角、1分、2分、5分等10种。以新版人民币1元折合旧版币1万元的比价,收兑旧版人民币。
1957年12月1日,人民银行增发10元面额的人民币及1分、2分、5分3种铝质辅币并在市面上流通。1964年4月15日起,停止使用苏联版印10元、5元、3元币。1980年人民银行发行1角、2角、5角铜制币和面额1元的镍币。1984年发行建国35周年纪念币(面额1元)。1986年发行纪念“世界和平年”铝合金硬币,面额1元。1987年5月发行面额50元的人民币,在市面上流通;年底发行纪念“第六届全运会”铝合金硬币三枚,面额均为1角。1989年发行100元的人民币。1999年发行新版100元、50元、20元。
第二节 单位存款
民国时期,本镇无金融机构,工商存款往县城储存。
建国后,莒口成立了营业所、信用合作社,办理私营、国营、公私合营企业和机关、团体、农村集体存款。1978年以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单位存款年末余额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乡(镇)村企业崛起,农、副、土、特产品渠道畅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财政收入显著增加,单位存款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单位存款年末余额242万元。
第三节 民众储蓄
1953年农村普遍建立信用社,开始办理定、活期储蓄。采取定时定点,结合墟场服务,农副产品收购和年终分配等吸取储蓄。1958年把社员年终收入全部转作存款。1959年全乡年末存款余额23.9万元。困难时期1963年底减少到2.3万元,仅1959年的十分之一。1965年后逐渐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储蓄受到“左”的干扰,加之农村家庭副业生产减少,干部、职工工资低,家庭子女就业少,导致1966~1973年连续7年储蓄徘徊不前。1977年回升到13.1万元。1978年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干部、职工多次大幅度增资,城镇居民扩大就业门路,农民离土经商做工,民众储蓄有了大幅度增长。1980年全乡储蓄余额301万元。1986年800万元。1990年营业所和信用社年末存款余额1419万元,加上邮电储蓄300万元,全年共1719万元。2000年达到4301万元。人均1590元。
第四节 农业 工商贷款
信贷业务,在农村分农业贷款和工商贷款两种。
一、农业贷款
对农业信贷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一般是春放,秋收。
建国初期,人行贯彻“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总方针,向农村发放贷款,其中有水利贷款和农副业周转贷款。1952年起,扩大农业贷款种类,向农民提供较全面的多项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当时贷款的种类有水利、耕牛、农具、肥料、种籽、副业、生活口粮。在发放农业贷款过程中,贯彻阶级路线,对戴帽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不给予贷款。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深入农村,组织游资,支持合作化”的精神,贷款对象逐渐由个体转变为集体。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和信用社,同时照顾个体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为支持贫困农民解决缴纳入社股份基金困难,发放贫农基金贷款,对农村贫困户建立登记卡,发放长期低息贷款。1956年农贷先松后紧,上半年放得松,贷得多。
1957年则先紧后松。
1958年“大跃进”期间,放松对农贷的管理与监督,提倡“要多少,贷多少,哪里要,哪里给,何时要,何时给”,推行农业社存放合一,农业资金,农贷资金,信用社资金三结合,把社员贷款转为社员向农业社预支,致使资金管理混乱,贷款激增,贷款偏多,效益少。1959年2月取消农业社存放合一,贷款和存款分户管理,社员贷款仍归营业所办理。1960年银行同商业、财政、粮食、工交部门为社队送物资、送资金,支援春耕生产。
1961年县人行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农村资金,清理不合理占用平调资金,办理退赔。
1962年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银行工作“六条决定”,实行高度集中统一,分口分级相结合的办法,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加强农贷资金管理。
1963年对农贷资金管理,实行“农贷资金固定制”,按照原则,加强管理,多收多贷,少收少贷,贯彻“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统筹安排、分口管理、分别使用的原则,加速资金周转。1965年发放莆田移民贷款。
1966~1976年,农村信贷受“文化大革命”干扰,管理放松,监督不力,偏重于集体农田基本建设,长期设备,周转性生产费用贷款少。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农贷管理体制,调整农贷资金结构,支持多种经营,支持乡(镇),村办企业,择优扶持柑桔、造林、茶叶、莲仔生产和小水电建设。
1978年起发放社队企业贷款。1979年发放小水电贷款,社队企业设备贷款,农机专项无息贷款,农业设备贷款。
1980年根据“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原则,在优先支持粮食生产的同时,发放副业贷款,积极推动多种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1982年,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贷对象由贷给社队为主,转变为贷给社员个人为主。1984年开始使用世界银行改造红壤开发新茶园及柑桔等项目贷款。1985年,对信贷有所控制,实行“实存实贷”的资金管理体制,注重经济效益,择优发放贷款。
90年代末信用社贷款分为三类,一是农户小额贷款,二是乡镇企业贷款,三是其他贷款。
2000年信用社年末贷款余额889.4万元。其中:农户小额贷款507.2万元(其中:入股社员贷款304.3万元;非入股社员贷款202.9万元);乡镇企业和其他贷款382.2元(其中质押贷款2.9万元)。
二、工商贷款
解放初期,银行按照“先公后私”原则,分别贷款给国营贸易公司、消费合作社和私营商业。1951年对私营工商业贷款,侧重于手工业,轻工业为次。1952年6月下旬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贷款,采取“放宽”、“放快”措施,至9月结束。城乡开展物资交流会,在会上贷款支持收购农副土特产。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农村信贷的重点是支持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支持合作社企业收购农副产品,发放预购定金。1954年粮食统购统销,给粮食企业发放贷款,有力支持粮食统购,对私营工商业贷款,采取“区别对待”政策,从紧发放。1958~1959年,信贷管理放松,在资金供应上提出保证满足企业全部流动资金需要,“何时要,何时给,要多少,给多少”。单位需要贷款,自己订出计划,由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银行发放。一些企业经营无计划,两类资金混用,把贷款作财政性垫款,赊销预付,使物资呆滞积压,贷款大幅度增长,而经济效果下降。1959年推行“全额信贷”的管理办法,对商业部门实行“存货合一,活存透支”办法,在核定限额内由企业自行运用,放松信贷监督,增加信贷投放。
1962年3月,贯彻中央“银行工作六条”,贯彻“当年平衡,略有回笼”的方针,对工商信贷认真贯彻“贷款三原则”即贷款必须按计划发放和使用,贷款必须适用适销的物资保证,贷款必须按期归还,对商业企业停止实行全额信贷,从而扭转贷款混乱局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信贷工作管理放任自流,贷款三原则和贷款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未能得到贯彻,贷款偏多,企业单位不合理占用资金。
1976年开始进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资金管理。1977年着重解决信贷分散,不合理占用流动资金,对信贷资金开始实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植”,按照供应资金的原则,区别“长线”和“短线”产品,区别经营好坏,效益大小,信用优劣,择优发放。1981年信贷资金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管理体制,改变过去统收统支“供给制”的状况,吸收存款多,发放贷款也可以多。
1985年国务院提出“控制信贷投放,控制贷币发行,银行加强信贷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控制信贷规模”。1988年信贷采取“紧中有活”,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措施。
2000年,莒口营业所年末贷款余额178万元,其中:工业贷款105万元,其他贷款73万元。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