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水土流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4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土流失
分类号:
S157.1
页数:
6
页码:
300-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水土流失的规律与特点、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
莒口镇
水土流失
因素
内容
〔道光版《建阳县志》〕载:“建阳种茶之多,居十之八九(今山地随处可见当年茶山梯层),茶非民食所急,而茶山之害田,不可胜言,大卒雨则涝,晴则干。由于种茶之山不能储蓄雨水而汇为泉也。建阳在万山中,田尽依山,资山泉灌溉,泉之生,必借草木蓊蔚。春雨涵濡深入于地,酝酿日久,始溢而为泉。故谚有‘春无雨,夏无泉’之说,山有草根堵水,则雨水强半渍土,而流下山麓者少而且清,势亦纡而不悍。今建阳所辖之山,惟近城官道旁种茶差少,余则弥望皆童然赤壤。岁再铲除,土壤疏解。遇暴雨或积雨,山水挟砂,土奔入山沟,自颠直冲而下,如飞瀑然。田间沟浍,一时不能尽泄,泛滥冲决,田塍为塌,虽在数里外者,久亦并受其害。故沃田皆化为瘠壤。甚且当田之中荡而为涧,涧左右之田,半成洲渚,而虚粮之累,自此多矣。即或离田数尺存山脚浚沟。令山水流入大溪,而岁久淘汰,山脚为裂,有阔至六七尺,深至一二丈者,一朝横决,阡陌皆溃。况复有出溪甚远,其未流必涌入田中者乎?至若预防其冲,割田以为沟,沟久汰削必复移而之田;田且愈割愈缩,而变为硗确,荡为涧洲之害,仍属可虞”。
三十年来,每遇大雨滂沱,北溪西溪就洪波汹涌,势若黄河这都是茶山之水,由山沟到田间,由田间到大溪,使所在之澄潭于淤泥填塞,有旧数十丈者,今只数尺,如溪东浮桥潭是已。水道越浅水患越多,既伤禾稼,也使沿溪房屋深受水涝之灾。而茶山无尺寸青草,不能蓄水为泉,每当酷暑,旬月不雨,稻田干旱龟裂,近溪的田可用桔槔引水,远离溪水的,只有举目兴叹而已。如遇青黄不接之时,早稻荒旱,啼饥惶恐的人更为众多。
建国后,水土流失问题逐渐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据1984年县水土流失普查队在我镇普查结果表明,莒口水土流失属全县13个乡(镇)之首,总流失面积达4254.67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11.62%,高出全县1.6个百分点,其中:强烈流失区中㘵村流失面积占该村总面积的46%;较强烈流失区上㘵村、流失面积占该村总面积的26—36%;较严重流失区有莒口、河坝、湖桥、马伏、后山、石庵、茶㘵七个村,流失面积均在16~25%;一般流失区有长埂、东山、焦岚、东徐等村,流失面积约在6~15%;无明显流失区只有金山、策口。
一、水土流失的规律与特点
我镇七、八十年代,流失范围较大,全镇各村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中流失面积在35%以上的有中㘵、上㘵、社州村。水土流失在不同坡度、不同地貌和不同土壤上均有分布。其流失形式主要有溅蚀、面蚀、沟蚀、重力侵蚀和水田隐匿流失。
溅蚀:雨滴有一定的体积、重量、速度,降落地面时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能使裸露的土壤土体分散、溅起,从而堵塞土壤空隙,降底渗流量,导致地面产生泥浆而流失,如失去植被复盖的裸露山地、茶果园、水田及旱地,雨天随地可见溅起的土粒及泥浆。
面蚀: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度时,便形成地表径流,雨水从山顶顺坡向下流动中,水量逐渐增大,流量也加大,流动中不断产生分离和汇集,集中的水流冲力增大,成为破坏土壤,搬运土粒的动力,结果冲成细沟,即细沟状面蚀,如一遇中、大雨水流携带泥土顺坡而下,形成许多大小细沟,裸露随处可见,尤以中㘵、上㘵、后山、马伏一带更甚。
沟蚀:地表水在地形影响下,汇集成股流,随着股流的汇集,冲刷力之增强,最后形成规模很大的冲刷力造成沟蚀。上小窄、下宽深,纵向而下几公分至数十公分的侵蚀沟,到沟口坡降较小处,可见泥浆扇形堆积,在莒口、茶㘵、中㘵、上㘵等地近村人畜活动频繁裸露坡地随处可见。
重力侵蚀:土质斜坡的稳定,是由内磨擦阻力,粒子间的凝聚力和其地表上生长植物根系的固土力来维持,一旦受到外力作用破坏了平衡,如森林采伐、植被被破坏,地下水份饱和,使促内磨擦阻力和凝聚力的减少,是引起重力侵蚀的主要原因,其表现有:陷穴、泻溜、滑塌、坐塌、石质山地的剥皮、坠石、山崩、大面积山体滑波,形成泥石流,如1982年6月18日的一场特大洪灾,全镇山体滑坡随处可见,尤以野猪窠最为强烈,两座山头同时崩滑,形成数丈高的泥石流卷没摧毁工房数间,死三人,仅茶㘵路一线山体滑坡就有百余处,沿途道路、水利设施、桥梁、电话线、供电杆线被毁,沿河房屋多处倒塌,农田被淹、被毁无计,早稻多绝收。全镇经济损失达493万元。
水田隐匿流失: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和耕作过程流失,其流失面积最大。
二、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莒口镇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93.33%,大多坡度较陡,只有后山片坡度较缓,但植被严重破坏,缓坡多为黄土裸露,加速了水土的流失。据统计,在平坡发生的水土流失4000.95亩,占流失总面积的6.26%,缓坡地发生水土流失23463亩,占流失总面积的36.77%,陡坡地发生水土流失面积36355.95亩,占流失总面积的56.97%。从流失地的土壤种类看多为红壤土,因植物被破坏多为裸露。红壤质地粘重,抗蚀力差,不利地表水渗入,易被冲刷流失。据统计,全镇水土流失面积中红壤达59670亩,占总流失面积93.5%,紫色土127.95亩,占0.2%,水稻土4021.95亩,占6.3%。裸露的陡坡和红壤为主要水土流失地。另一方面,由于年间降雨量分配极为不均,5—6月份降雨量集中,而前期绵绵春雨,使土壤水份饱和,地表水无法渗入土壤转为地下水,使坡面冲刷加剧,大暴雨时常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大强度的降雨为水土流失提供自然的动力因素。
社会因素,指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如大量采伐森林、赤地更新,深翻造林,不合理的开垦荒地,破坏森林植被,是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根本所在。
不同土壤种类、厚度、土壤毛管、孔隙不同而异,据资料测算,完好的林地持水能力,每公顷大约持水45—180吨左右。同时林冠层也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并能避免雨点造成的溅蚀,完好的林地林冠层持水情况,小雨(14.4毫米),林冠持水量为9毫米,占62.5%;中雨(23.2毫米)林冠层持水量为10毫米,占43.1%,大雨(66.6毫米),林冠持水量为17.3毫米,占16%。
林地腐殖质层,正常的林分,其枯枝落叶的厚度约在3—7厘米之间,其干重量每公顷可达10—20吨,其吸水率根据不同树种可达本身重量的170~303.2%,加上还有大量死根深入土壤,形成地隙,能使大部份降雨渗入土层深处。良好的林地,通过乔层枝叶,杂灌草层枝叶,腐殖质层的持水、吸水、渗水,可把降雨的大部份(甚至全部)接持而渗入土壤,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将雨水转为地下水,成为山泉,渐渐形成溪河径流,达到平稳溪河丰枯期流量,减少水、旱灾害。
莒口镇森林消耗情况,据查,从1970~2000年全镇各村生产商品材就达446282立方米,外墩伐木场从建场至2000年共生产木材300098立方米,华家山竹木采育场生产木材23800立方米,合计770180立方米,加上无法统计的民用建筑用材、水利用材、农俱用材、家俱用材和七、八十年代的烧炭、烧砖瓦、企业加工用材中的隐匿消耗,民用烧柴及建国后出现的几次计划外乱砍滥伐等,仅民用烧柴一项,据《建阳县志》记载,1980年全县人平年烧柴1.0232立方米,依此推算我镇年耗烧柴量约在2—2.5万立方米,建国至今烧柴消耗林木不下100万立方米,累计51年来全镇森林采伐蓄积量不下300万立方米。从清道光年间,因种茶叶而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破坏农田,而造成闹粮荒后,而采取对未种茶之山,力行禁止,已种茶之山,设法更易,到张益公之拔茶植桑至今的百余年来,恢复的森林,从1958年至2000年,全镇所有林地几乎被采伐一次,有部份被采伐两次。现代的迹地造林法,也是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炼山将杂灌及持水力最强的腐殖层化为灰尽。再全垦、深翻、挖穴,造成土壤裸露面疏松,炼山将原有深入土壤中起固定土壤作用的根系烧死,数年后坏腐,腐穴成为持水溶洞,造成人为滑坡、崩塌等水土流失。1983年春夏湖桥村大沅生产队屡遭水土流失之害,大片农田、沟浚被雨水冲刷的黄土堆埋,村中道路黄土近尺,连村中一口水井也被流失的黄土填埋,群众叫苦连天,最后只好迁居,原因就是村庄周围7600多亩森林被砍伐一光,而集材又用绞盘机顺山拉吊,大量的土壤在作业中被松动,一遇降雨,雨水就携泥沙冲入稻田,大沅垅几百亩的农田连续几年遭受泥灾,至新造林郁闭后才有所好转。
乱垦乱种,破坏了山边、河边、浚边的林、灌、草、竹等植被,造成堤埂坍塌,农田被毁,浚沟被冲,如茶㘵村双井门前坋河堤因开荒种菜被冲毁,造成双井村菜地沙化,无法耕种,类似这种现象各村随处可见。种茶、种果、种药材、种经济植物,没有因地制宜,无防范水土流失措施,造成土壤疏松而裸露。如上㘵、茶㘵、社州等茶山,新开几年中,一遇降雨,地面径流全是泥浆,大量土壤被流失,填没了路、沟、浚和农田。
乱挖乱倒,挖山开路、采石、采矿、建筑废弃土、垃圾等堆放河边,甚至倒入河沟,河边壘堤,填土建房等,塌方、滑坡也侵入河中,大量泥、沙、石填堵河床,减少溪河过流容量。每逢雨季常引起塌方和泥石流。昔日清澈的溪水处处是深塘,成为今日浑浊而丰枯分明处处是沙洲淤泥,枯水期增长。
三、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造成森林生态效益的下降,地表植被失去平衡,水旱灾害日趋频繁。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因种茶叶(县志载当时种茶占地十之八九)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水旱灾害,从1778年至1833年的55年中有史记载的重大水旱灾害23次,地震2次,溪域断流一次,早、晚稻大歉各多次,大荒年5次,小荒屡见不鲜。清(道光志)载,乾隆56年(1791年)4月23日,大水、民田荡为溪者不下数千亩。自是逢霪雨或骤雨,溪则涨作红色,田多推荡,其不大坏者,亦半成硗确,大率逾三、五载则复加甚,越今四十余年益荡坏极矣,总由茶山日辟,田日受坏,是年大荒。道光十三年(1833年)6月12日,崇政里溪大水,茶㘵一路民田多荡。解放后,据有关资料记载,我镇五十年代森林复盖率为83.9%,仅1953年一次大水,六十年代森林复盖率降至67.6%。于1962年和1967年各一次大水,1967年大水涨过莒口街道数尺可行舟,七十年代森林复盖率降至54.2%,1975、1977、1979年每年大水一次,灾情严重,八十年代森林复盖率为53.5%,于1982年6月18日发生特大洪水,莒口街道进水一米多深,全镇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淹没农田作物近2万亩,早稻70%无收,冲毁水利、桥梁、电讯设备无计,沿河房屋倒塌数十栋,死4人,重伤4人,轻伤17人,经济损失达493万元。1988年5月21日东山村大水,淹没农田2500亩,其中1233亩绝收,340亩成为溪涧或被沙石堆没,河堤、浚、埂、桥梁、水利设施等被毁106处,直接经济损失达163万元。
森林蓄积量的减少,地面植被和腐殖质层遭受破坏,蓄水能力减弱,地下水减少,山泉枯竭或半枯竭,全镇旱灾和局部旱灾不断出现,全局性的有1953年、1957年、1963年、1967年、1971年、1989年,其中1971年夏旱连秋旱,小溪断流,深、冷、烂田龟裂,裂缝达3~10公分不等,当年粮食大多绝收,翌年春粮荒,有的生产队到处借粮,吃回销粮。
耕地损失严重 洪灾危害,造成河床淤堵、溪河改道、淹没冲毁沿河耕地,带走肥土,成为瘠壤,水冲沙积,沃壤成为沙洲,成为溪涧。数年后经开荒,改成农地或水田,再次大水又出现新的沙洲和溪涧,改了毁,毁了改,河床不断变动,使许多良田成为硗确,严重地影响了农民收入与生活。
泥沙淤塞水道 由于水土流失,全镇水库、山塘都有不同程度的淤积,造成库容减少,影响了有效灌溉面积,水土流失造成水渠淤塞,山体滑坡堵塞水道,造成坍塌,毁渠又毁田,如1988年东山一带大水,1998年马伏龟山水库就是因此成灾。
自然的和人为的水土流失,造成溪河淤塞,河床升高,昔日数丈深的深塘今已少见,昔日可行舟作为水运的茶马溪而今水量严重枯竭,枯水期垫石即可过河。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