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食品加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43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食品加工业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3
页码: 277-280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远古至2000年食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加工业 食品加工 莒口镇

内容

茶叶生产,本镇种植茶叶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据史书记载北宋、徽宗、宣和三至七年(1121—1125年)里人著名茶师熊蕃(今莒口镇焦岚村樟㘵人)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分为研膏、蜡面、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等十多种花色。
  明代崇政里(茶㘵一带)特贡品“特粗茶”龙团,是蒸青散茶。据传现茶㘵村地名,即由那个年代茶园多,开设茶铺茶行多而得名,那时莒口茶行林立,全镇从事茶叶制作者不下二万人(多为浙江人),至今在莒口镇许多山地上还遗留梯层式茶山遗迹。
  建国后至1970年前,只有莒口耕山队种植水仙茶一片,作为一项副业收入,其他村都是零星种植,未形成规模。1975年发展到934亩,产量208.74担。从七十年代起引起重视,作为一个产业来抓。1975年冬,莒口公社在上㘵开辟茶山面积529.06亩,年产茶叶1200担,产值18万元。同时全社各大队也相继办起了茶场,全社共有茶场11个,茶园面积1200多亩,年产量1500担左右,使用季节工800余人。1991年5月19日由经委牵头,镇茶厂在北京开设茶叶窗口,名为“北京西城京杭茶庄”,由建阳的王基忠、王基明兄弟二人承包经营,年销售花茶500多担,产值50多万元。1992年7月20日镇茶厂在山东邹县开办茶庄,由茶厂的李建阳、应日华二人承包经营,由于销路问题,于1995年初关闭。村办茶场至2000年共有茶园1805亩,产量近200吨,其中管理好,上规模有效益的有茶㘵、社州。茶㘵西门岗茶场作为北京吴裕泰茶叶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是建阳市的首家。
  果脯生产 1985年5月本镇从郑州大学化工系引进果脯系列产品生产技术,于1985年9月投产,因转让技术不成熟等缘故,试产几个月后被迫停厂。1988年12月经建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调解,终止合同,郑州大学化工系赔偿莒口经委款额46199元,果脯厂关闭。
  粮食加工 农村的粮食加工(即碾米),在没有电力和机械动力的七十年代之前,一直沿用原始的水碓,它是利用水头落差和水流量做动力的碾米机械。凡是沿河溪两旁,有水源的村落都建有水碓。解放前夕,莆田人蔡福林在莒口率先创办以机械为动力的碾米厂,至解放初期停办。建国后,最早使用机械动力加工的是莒口粮站,初始厂址设在后山,后迁至莒口,即今莒口粮食加工厂。电站建成后,水碓荒废,普遍使用电动机为动力的碾米机达到遍地开发,收取加工费成为一个行业。1995年8月,吴忠在莒口旧村部(原莒口知青点)创办私营企业“莒口利民大米加工厂”。大米除当地销售外,大部份销往福州、闽南。
  粮食加工的项目有多种,与本镇居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除大米加工外,还有面干、粉干、豆腐、米粿等。
  罐头食品制造 1997年8月,原淀粉厂转为薯子加工厂,由建瓯徐墩人张益生承办康利食品罐头厂,总投资56万元,主要产品淮山,出口日本。
  酱油制作 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过程繁琐,时间长,场地大,讲求质量。原料是黄豆、小麦、盐,设备要有一座宽敞的厂房,一块可容纳几十至百个大缸的场地,制作过程先把黄豆煮熟,然后放在大历进行发酵,到了一定程度装进大缸,放在大坪中日晒夜露,从制作至成品约需数月时间,储晒越久质量越优。这是一般的现象,其中奥秘是靠祖传秘诀和师傅诀窍,这是秘而不宣的。具有规模的酱油作坊以往全镇只有一、二家,我镇最负盛名要算是“三鼎斋”酱油店,据县史资料载,“三鼎斋”店主魏炳霖,酱油加工精细,价钱公道,童叟无欺而四处闻名,特别是它的酱油、豆酱,使人吃后有余味不已,几乎成瘾,非此不快的感觉,其产品有麦油、原油、清油、酱油胶等,麦油是以小麦为主制成的,其特点是清香无比,放于面食中,可除去面食中面粉气味,放于鱼、羊肉中,可去其腥腻之气。原油是以黄豆小麦为原料制成的,其特点是甜而不腻,醇香可口。清油是以米为主制成的,其特点是鲜,清甜可口,爽心开胃。酱油胶,则是精制的固体酱油,旅客携带方便,使用时切下一小块,开水一泡即成最好的酱油,直接放于泡饭、汤菜中即可食用。此四种酱油,均为佳品,其共同特点是:一、暑天不腐不霉、不酸、不虫、不变其味;二、冬天不凝,不固、不变其质;三、鲜,放置于食品中,能使淡食品之本味提高,不咸,其中有牵强附合之味;四、放于锅中煎炒,不发焦、不沾锅,炖煮,不生臭黄之变;五、入口觉甜而不腻,见咸而不酽。正因为有这些特点,逢年过节,馈赠亲友,是一定要送“三鼎斋”酱油的。途经莒口的来往旅客,无不欢喜携带“三鼎斋”酱油,外居旅侨,多成篓购买,专车运回。到莒口而未购“三鼎斋”酱油者,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其产品远销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视为上等珍品,主人藏之,只有节日或佳宾来临用以宴客,其珍贵居此。故传语誉:“莒口三鼎斋,四处销得开”。建国后,在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转为公私合营,并入莒口供销社经营,六十年代魏炳霖去世。莒口供销社聘请了原在莒口农具厂的罗隆仁为制作酱油师傅。至80年代末因市场开放,莒口供销社酱油厂停办。
  在70年代初莒口公社农具厂,也办了酱油厂,产品有酱油、豆酱、酱菜,并专门设了门市部销售,地址现莒口派出所附近,经营几年也停办。
  现在莒口酱油,多是外来品,货源充斥于市,有瓶装和袋装两种,瓶装的质量好,价格也高,袋装更便宜,每袋1斤几毛钱。
  1982年初,后山村民刘正福创办后山酱油厂,属个体私营企业,年产量25吨,年产值约20万元,年创利税约5万元,生产人员4人,拥有固定资产6万元,主要产品是酱油、酸醋。用一辆柴三机运载销售。
  茶㘵双井王汉雄酱油厂,所用祖传方式制作酱油、豆油、酱菜、辣酱、酸醋等,酱油有原油、有一级、二级酱油。其产品质量可靠,味厚醇香,易存放,不变质,深受群众青睐。近年为扩大生产,买下莒口供销社茶㘵供销点店面场地520多平方米为作坊。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