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经营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42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营体制
分类号:
F279.24
页数:
5
页码:
271-274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自远古时代-2000年乡镇企业管理体制发展情况,包括个体、私营企业、镇办企业、村办企业、个体企业几部分情况。
关键词:
经营体制
乡镇企业
莒口镇
内容
第一节 个体、私营企业
个体手工业 莒口手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近代考古发现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多处遗址和采集到许多人类生产、生活石制用品所证实。在三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莒口的祖先就已烧制并使用原始青瓷器。隋唐时期瓷器制造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宋、元时期,莒口制瓷业蓬勃发展,窑炉密布,瓷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多采,工艺精美细致著称于世。宋时也是莒口茶叶生产、加工鼎盛时期,据传那时茶行遍布,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有2万余人。至清咸丰年间由于战乱频繁,手工业一时衰落。民国初兵燹匪患连年,手工业奄奄一息。民国16年(1927年)以后,社会稍为安定,个体手工业有了发展,那时有陶瓷、砖瓦、酿酒、织布、刨烟、打铁、棕棉、木器、竹器、泥水、染坊、酱油、钉秤、首饰、打铜、锡等十多个行业。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一带尤其是福州、闽南、浙江不少居民迁来莒口开业,从事百货、京果、理发、竹器等行业。抗日胜利后浙江和福州一带居民返籍,手工业趋于衰落。解放前夕,莒口手工业有打铁、铜、锡;铸犁、锅;做篾、木工、圆木、坭水、裁缝、弹棉、棕制品加工等行业。
建国初期,手工业仍为重要行业,分散个体经营。1956年按行业组建合作社建立集体所有制。1958年集体手工业一时拔高为全民工业企业。至1961年,恢复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合作社。1963年,少数社员退出合作社个体经营。“文化大革命”时期,把个体手工业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砍掉。1979年允许经营个体私营手工业。
私营工业企业 解放前夕,莒口私营工业企业有莒口、后山碾米厂二家,酱油坊三家。1953年开始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三家酱油坊过渡到莒口供销社公私合营。后山碾米厂归口粮食局合营。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私营工业企业应运而生。1991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向型企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同年引进台商“永德席业有限公司”,是当时建阳县首家外资企业。1994年引进福清人创办“旺顺养鳗场”,是莒口投资最大的一家企业。1995年乡政府购买建阳磨床厂的大部份厂房,开辟为莒口企业工业小区,区内有台商“荣泰席业有限公司”;漳州人“鸿添胶合板厂”;还有竹筷厂;蚊香粉加工厂等。
第二节 镇办企业
镇办企业始于1956年,当时在完成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成莒口木器、服务、铁器、理发、竹器等合作组织,形成了集体企业的雏型。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办工业。1977年12月成立社队企业站,加强对企业的领导。1979年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吸取国营企业经营责任制的经验,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合股承包和个人承包等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全社社办企业发展到十家,总产值211.9万元。1980年乡(镇)企业受“左”的错误影响,视为资本主义尾巴,总产值下降到126.9万元。1981年发展乡(镇)企业的浪潮从苏南、浙东和本省晋江等地波及莒口,“左”倾错误思想受到批判,乡(镇)企业复苏。1985年,掀起大办乡(镇)企业热潮,乡办企业增到13家,总产值356万元,比1980年增长188.54%。
1990年乡办企业18家总产值780万元,比1985年增长119.10%,1997年镇办企业有16家,总产值6164万元,比1990年增长698.26%。此后几年经过调整和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至2000年镇办企业十家,总产值3520万元。
第三节 村办企业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莒口大队就有了副业队,主要是管理大队的果树、茶园和山林等,至文革期间中断。70年代后期各大队也成立了副业队,后改名为耕山队,负责队有的山地造林、育林、护林和管护、旱地、茶、果,为村财增加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耕山队劳力是由老党员,老村干和半劳力组成。至八十年代中期耕山队逐步消失,同时东徐、金山、湖桥等村先后成立了村林场。
六十年代后期起,有的大队成立采伐队,负责砍伐竹、木,从事人员有400余人,少数大队则办砖瓦厂。至7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大队都办砖瓦厂,师傅多为古田人。建国后办厂最早的是茶㘵丁墩;仅茶㘵路(从范墩坪至丁墩)沿途砖瓦厂有十九家,发展至八十年代初就更多了。至八十年代末为了保护山林,有计划地压缩砖瓦厂,至今只有马伏新村、莒口范墩坪、茶㘵黄墩几个瓦厂。
七十年代村办企业项目有:一是全社15个大队都办起了养猪场,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实行政治评分,不讲经济效益,养猪场多为亏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猪场先后关闭;二是各大队均开山种植茶叶,全社茶山面积1200亩,莒口、茶㘵等大队共有11个茶场,使用季节工800余人,年产毛茶700多担;三是茶㘵、社州、策口、东徐、金山、石庵先后办起水电站,后山、东山、长埂大队则办柴油机带动的小型发电厂,直至80年代中期莒口水电站的电网覆盖全镇,村办电站几乎全部关闭,其原因是电压低、费用高、效益差。
1980年底,后山等大队都发展种桑、养蚕。发展较快又有效益的是后山、焦岚等大队,后因市场变化,至1985年逐步消失。
从1980年开始许多大队创办竹、木材加工厂,主要生产锯材方料和刷子柄等多种半成品,前期为村集体所有,后期改由个人承包至今。
1978年村办企业16家,产值152万元。1990年发展至35家,产值289万元。
2000年有12个村21家,总产值518万元,比1978年增长244.8%。
第四节 个体企业
个体(民营)企业,自古以来皆有。1978年全镇只有26家,产值25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企业日益增多。至1985年发展到371家,从业人员1430人,产值643万元。1997年达到高峰,全镇有1233家,从业人员1333人,产值7408万元。2000年845家,从业人员1334人,年总产值7860万元,比1978年增长30倍。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