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街巷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街巷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4
页码: 162-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街巷建设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莒口街巷拓宽改造、各村街巷拓宽改造。
关键词: 莒口镇 村镇建设 街巷建设

内容

一、莒口街巷拓宽改造
  莒口,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成街已逾千年,聚落沿麻阳溪、书坊溪,背靠半月山和甲仔山成品字形分布。北起溪仔地,南至岩仔头,面积约0.6平方公里。
  莒口街自古历经里、乡、区、镇所在地,自宋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商埠,明崇泰里为繁荣区,设有莒口圩,以农历三、八日为集,清道光年间茶行林立。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兵燹匪患连年,百业凋零。
  建国前夕,莒口街住有300余户人家,以村头、村尾、高路三条街道为主,分支小巷里弄不下数十条。街道狭窄,宽不过3米,小巷里弄一般为1.5~2米,这些街巷全以卵石砌成路面,其主街和较大的里弄侧旁有排水沟。但由于时代背景,地理位置与财力条件,道路多随地形建筑而弯曲。
  1959年筹建建溪水库时,根据设计莒口街将被淹没,为了准备搬迁,莒口许多古民居被拆除。
  解放初旧街道更名,街尾为和平路,村头为胜利路,高路为解放路,其分支小巷里弄随主街名。
  70年代开始,莒口街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兴建和拓宽桥梁 自古以来莒口交通方便,麻阳溪书坊溪虽切断南北去路,但影响不大,古时水路乘木舟、竹筏可直达埠外。村头过步云浮桥往北经长埂或焦岚可往崇安。街尾渡船抵河坝接古官道(今水杉公路)可通建阳、邵武,往南过拱圣厝桥有乡间道路可达茶㘵、顺昌等地。
  建国后,多次重建和拓宽拱圣桥(今莒口小桥),新建莒口大桥和村头石拱重力式墩台大桥。(详见交通、运输篇)。极大地方便群众交通。
  农贸市场建设 莒口古时的墟场设在街尾十字街,民国时期陈良明血洗莒口,十字街被烧毁后,墟场向上移至街尾拱门,以后逐渐往上移,至七十年代初移至现在派出所门口,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繁荣,老街难以容纳,因此于70年代末把墟场移至河滨简易公路(自供销社门市部至小桥头)。1984年4月,乡政府投资建成了全省乡镇级第一座农贸市场,建筑面积3792平方米,摊位246个。1998年秋镇政府又投资扩建与原市场相连接的农贸市场2752平方米,新增摊位325个,基本满足了圩日需要,促进了市场繁荣。
  全面改造大街小巷路面 从1984年开始,对莒口街原有的小巷里弄分期分段铺设水泥路面,至1987年全面完成改造。街容街貌有了很大改变。
  修建道路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业、商业的发展,从70年代后修建道路六条:
  1、龙门路,沙石路面,从莒口粮站至磨床厂,长400多米,可通载重汽车,该路旁单位有:莒口粮站办公楼、职工宿舍、仓库、粮食加工厂和职工宿舍楼、莒口卫生院和磨床厂。
  2、中心路,从莒口采购站延伸至甲子山新村,该路旁有莒口木材采购站、水利工作站、电影院、镇政府、财政所、地税所、国税所、镇政府招待所、幼儿园、莒口中心小学、莒口学区、镇政府家属宿舍区、学校宿舍楼、伐木场办公楼及宿舍楼、甲子山新村居民近100户。
  3、莒滨路,位于莒口麻阳溪畔,从村头大桥至书坊路口,水泥路面全长900米,宽19米。在成路之前是一条简易公路,路外于80年代曾修建河滨公园,沿河畔建造平矮店面30多栋。从90年代初重新规划,折除公园和平矮店面,统一标准设计,规定房屋不低于四层,从此正式定名为莒滨路。该街现有房屋155栋。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门面贴瓷砖,底层是店面,可供自营或出租,该路单位有村建所、土地所、建筑社、中药店、卫生院门诊部、邮电局、农行营业所、信用社、供销社办公楼、各类商品门市部、莒口村委会,开设各行各业店铺141家,其中以日用食杂批发店就有21家,还有百货、饮食、建材、照相、台球厅、体育彩票、游戏机、电脑等行业齐全的商业街道,成为莒口最繁荣的地段。
  4、文化路,位于莒口大桥头至车站,柏油路面,长200米,单位有中学、经委、林场、农技站、兽医站及职工住房和民房十余栋。
  5、河坝路,位于大桥头至河坝村,水泥路面长200多米,宽8米。
  6、车站路,位于水杉路白马庙至林业站(圣迹寺垄口),单位有供销社门市部、莒口
  电站办公楼、车站、道班、交管站、综合厂、松香站、林业站以及个体饮食店、饮料加工厂、五金店、车辆维修店及居民住房。
  拓宽街道,1997年6月~12月,拓宽扩建莒滨路街道水泥路面,长564米,宽19米,柏油路面长340米,宽16米。同时新建配套设施有:改造电路、悬挂精神文明标语和商业广告两用灯箱30个;两旁人行道上种植白玉兰、桂花树140株;绿化草地2200平方米。
  二、各村街巷拓宽改造
  茶㘵街 聚落依山临溪成街,处于新桥、双井之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盛产茶叶、笋干、香菇、莲子,建有茶行,为昔时茶叶集散地。茶㘵旧时的墟址在旧墟,清末移至茶㘵街,农历逢二、七为圩期,民国时为崇政里周围的集市中心。茶㘵街,街道狭窄,长300多米,宽不足4米,卵石砌成路面,墟日街道两旁摆满了摊位,人流拥挤。街尾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建木结构厝桥一座(名曰“龙津桥”),沟通东西,把新桥、街道、双井、盖口四村浑然一体,该桥于1982年被洪水冲毁,1983年新建钢筋混凝土大桥一座,连接茶莒路至东徐路。建国后,历经拓宽改造,街道延伸至双井,20世纪70年代墟场移至双井。90年代初街道进行拓宽改造,铺设水泥路面。1992年新建农贸市场一座,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设有摊位120个,造价五万元,街道两旁有供销社、邮电所、信用社、粮点、粮食门市部、中药店和个体百货、烟酒、杂货、饮食、理发、成衣店等。
  后山街 1953~1958年是莒口(四区)区公所驻地。后山街沿麻阳溪带状延伸。街宽3米余,长500多米,鹅卵石砌成路面,农历逢二、七为墟期,沿街设有私营碾米厂、中药店、竹、铁器农具场等,解放后增设供销社,经营日用品和生产资料。旧时后山街是后山片集市中心。七十年代末墟市中断。1992年,在进行村镇建设中,街道铺设为水泥路面。
  马伏街 地处麻阳溪畔,历史上是水路要道,设有码头,周围的农副土特产品在此起运,旧时腊月二十八日设有“皇帝圩”。旧街道长600米,宽4米,鹅卵石砌成路面。1992年改为水泥路面,同时拓宽了村至车站乡间道路一条,车辆直通至村内。
  长埂街 昔时以石砌长达200米溪埂为交通要道而得名。聚落成带状沿河延伸,早在明朝就有长埂街,逢农历三、八为墟期,是昔时稻米集散地。建国后,长埂街开设供销社门市部。1980年新辟公路,接水杉线。1992年街道路面改鹅卵石为水泥路面。沿街两旁新开个体商店多家。
  社州街 地处大金山脚下,街长300米,宽不足3米,街道狭窄,鹅卵石砌成路面。90年代改造,铺设水泥路面。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