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S344
页数: 2
页码: 152-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农技农艺的耕作制度包括间作制,连作制和轮作制的内容.
关键词: 莒口 农业 农技农艺 耕作制度

内容

莒口传统的耕作方式有两种:90%左右的土地以种单季晚稻为主,收获后冬闲,属一年一熟制;10%的土地种单季早稻,白露前收割,即种黄豆,大雪前收黄豆,即种冬小麦或油菜,属三熟制,部分好田种莲子,收两年,第二年收获后种泽泻。70年代大量推广双季稻以后,稻—豆—麦或油的三熟制被双季稻所代替。旱地以种植杂粮、经济作物和蔬菜为主。
  间作制 间作稻是从1954年推广双季稻后开始的,即在双季早稻除草后,间插双季晚稻,早稻收割后再对双晚中耕除草施肥。这种间作方式,使晚季有足够的生长期,但其行距多数宽至1尺以上,不能充分发挥土地面积的作用,两季互相影响,产量很低,一般两季亩产200公斤左右,1960年后间作稻被连作稻所代替。
  连作制 7月份双季早稻收割后,立即翻土、平田,插下双季晚稻,10天左右,及时中耕管理,下足肥料,产量比间作稻高。在推广双季稻过程中,起初遇到了很大阻力,做了大量工作,消除各种疑虑。同时大搞“三改三扩大”耕作制改革,“三改”改单晚稻为双季稻,改间作稻为连作稻,改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至1965年实现双季连作化以后,为大幅度推广双季稻打下有利条件。
  双季稻虽然能多打粮食,但双季稻总的长生期比单季稻长,莒口部分高海拔山区的气候春暧迟,秋寒早,双季稻生长期不足,因此不适宜种植,同时,双季受劳力,灌溉、阳光等条件制约。“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政治代替科学,提出“路线决定一切,种与不种或种多少双季稻是路线问题,”于是,不顾客观条件,年年向大小队施加压力,从70年代初1万多亩至1976年扩大到35900亩,占水田总面积70.35%,1978年上升到38036亩,达历史最大面积,其中有百分之二十面积是盲目扩大到未改造好的“冷烂锈”和海拔500米以上的田,结果实得其反。多年实践证明,只有在海拔低的平洋田才较适合种植双季稻。
  轮作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实事求是路线,尊重农户的自主权,因地制宜。逐年缩小双季种植面积,至本世纪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临近,国家加快粮改步伐,作为以粮食产业为主体的本镇,积极调整粮食产业结构,走大力发展优高农业的路子,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为早日实现早稻用途多样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质量标准化,使粮食产业日趋合理,调出相当早稻田用于早季种瓜、果、菜等经济作物。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