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3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S28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农业的生产条件的农田基本建设包括改造低产田和平整土地,垦荒造田和农田水利的内容.
关键词: 莒口 农业 农田 基本建设

内容

一、改造低产田和平整土地
  莒口水田系山垅田与河谷小盆地,多为深、冷、烂泥田,地块的形成为自然形,大小不一,不便于耕作,不好排、灌,影响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60年人民公社期间开始到80年代初,每年利用冬闲,集中劳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起初在公路两旁,后在各大队全面开花,着重改造低产田,结合平整土地,开机耕道,疏通沟渠。
  1960年,组成由公社第一书记陈德才为团长的参观团,前往本县南林、营头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即确定在莒口村葫芦坋、陈㘵(现为上,)的分水岭等地“三改”,亲临现场规划,大搞试验田,提出规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完成“三改”任务:改串灌为轮灌13027亩,开三沟改冷烂水田6338亩。1964年的“三改”重点是抓水改和肥改。以陈㘵为标准,水改的有3条沟——防洪沟、排洪沟与灌溉沟。肥改是抓一红(萍)一绿(竹叶)进山垅。全社计划14300亩作为萍母基地。同时大抓竹叶,每亩5担以上作为绿肥。
  70年代中期掀起“三改”高潮。1974年由公社党委书记金文祥率领民兵在马伏塘源伏龙岗平整低坡山地,以人力加上推土机,平整低山造田21.33公顷。1975年至1976冬春“三改”达到高潮,从农村到机关学校,实行总动员。第一是莒口大队各工地,共有大小山垅7个,面积共达1340亩,排烂1100亩,平整土地240亩。上场劳力2119人,其中有莒口、湖桥、上㘵、策口4个大队劳动力共1620人,学生320人,机关干部职工112人,三团(闽北地质三队)67人,实际完成工程量:开沟14条,长5600米,排烂1100亩,新开河道一条长620米,挖土计11227立方米,石方840立方米,平整土地132亩,另有两个附属工地:1、西坑垅,面积100亩,原有田块523坵,因地势高低不平,溪河弯曲淤水,田块纵横交错,耕作不便,产量不高。这次进行彻底改造,新挖一条河道,整理好排灌系统,建成一垅大寨式的稳产高产良田。2、河坝平整土地40亩,由原来的52坵平整为10坵,挖填土5700方。第二是丁墩工地(茶㘵),从天平坵到西门岗沿溪岸及三角地带,座落于丁墩、江坝、黄墩三个自然村,面积1060亩,分布在六垅二岗三大坋,原有田块7856坵。这个工地,召集茶㘵、社州、东徐、徐墩4个大队1329个劳力及机关干部、学校学生196人,计劳动大军1525人,完成排烂800亩,平整土地240亩,挖土3万多立方米,每人积肥1立方米,新开沟长度9公里,建机耕道长达2800米。第三是,长埂牛栏墘工地,面积250亩,主要以排烂为主,结合搬小山一座,土石方达11200立方米,填两条旧河道总长1200多米,新开一条小河长1200米,排烂沟一条长2250米,破肚沟一条500米,横沟六条600多米,排涝沟两条1150米,机耕道两条各宽二米长1700米。上场劳力、长埂、东山两个大队共436人,学生107人。这一工地的另一附属工程下川垅,面积250亩,以排烂为主,开沟8条长5000米,填旧河一条长1300米,土石7000立方米。第四是,马伏工地分3个工程:一是花桥平整工地,面积50亩,中间有条小河,长890米,取直为670米。二是新村门口平整田80亩,挖填土7000立方米。三是新开机耕道4条长1500米。第五是,后山水库工程,库容103万立方米,完成土石方12.25万立方米,投资9万元,受益面积2035亩。该工程于1974年动工,专业队从150人扩大到250人。第六是,樟㘵水库,库容560万立方米。于1974年冬动工,抽调劳力500人为常年队,后又增加焦岚大队劳力400人,为临时突击队。
  1977年农田基本建设的特点是突出以改造烂泥田为中心。提出从这年起要把耕作制度与改造烂泥田相结合,种植、改田同养田相结合。自此后,每年冬、春社,队均有按排“三改”重点是平整土地和开三沟(排渍沟、引灌沟、防洪沟)及机耕路建设。至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停止大规模平调劳力搞“三改”。1984年后,后山村在公路北侧进行田坵整治,开一条灌水沟,做一条排水沟和一个涵洞,取直板车道,田坵成为大小略同的长方坵;八十年代末起,有按排商品粮基地建设,其主要做法是改水、改土和田间机耕路建设等项目。资金来源由上级财政、地方财政及村和农户集资共同负担。如:1999年投资454622元建设后山、马伏村商品粮基地。工程项目有:1、新建4条U型渠:长2公里,(其中马伏2条1公里);2、新建排渍沟二条,长550米,维修4条,长1860米;3、新建三条机耕路,长808米,维修二条,长535米。至2000年全镇累计改造低产田12920亩。
  二、垦荒造田:土地改革后县人民政府为鼓励农民垦荒造田,制订了谁垦谁有,熟荒3年,生荒5年之内,免交农业税,据1961年7月9日莒口工委统计资料,从1951~1960年开荒3171亩。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60条)政府鼓励农民垦复荒地,根据1965年7月莒口公社各大队清理耕地成果统计表显示,无负担耕地有1042.91亩,还有开荒未满年限695.69亩。
  三、农田水利
  建国前,农田水利只有少数简易石坝、多为草木坝,灌溉面积少,极易被洪水冲毁。
  从1953年在马伏龟山修建一座小(二)型水库开始至2000年,全镇修建水库,水轮泵等农田水利灌溉工程36处,有效灌溉面积31366亩,其中引水工程13处,灌溉面积9340亩;提水工程12处,灌溉面积7400亩;蓄水工程11处,灌溉面积14626亩。这些农田水利建设扩大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面积,扩大粮食复种指数,为提高粮食产量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