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境域位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2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境域位置
分类号:
K928.6
页数:
13
页码:
74-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境域位置情况。其中包括莒口镇、莒口村、湖桥村、焦岚村、长埂村、东山村等。
关键词:
莒口镇
政区境域
境域位置
内容
莒口镇位于建阳西部麻阳溪畔,距市区21公里。地处武夷山南麓,东经117°51′-118°04′,北纬27°0′-27°28′之间。东邻童游镇,南接徐市镇、顺昌县,西连麻沙镇、书坊乡,北与将口镇、武夷山市毗邻。全镇总面积365.93平方公里。
境内群山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南北多山,主要有华家山、大金山、云谷山、西山等。大金山海拔1027米,雄峙一方,孤峰独秀。境内较大河流与支流总长100.2公里,分布在莒口、后山、马伏,汇集于麻阳溪。省道“水杉公路”东西横贯境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莒口村
莒口村——莒口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莒口镇中西部,地处麻阳溪畔,海拔160米,距市区21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莒口,下辖:莒口、东峰、枫山、溪滨、渭源、桥源、江源、范墩坪、下松溪、冬瓜窠、洋墩、鸭凤头、下尾、菜厂、鞭炮岭、岩仔头、翁明寺等17个自然村,共2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34.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42.7亩,林地37966.7亩。总户数987户,总人口3498人。姓氏以罗、黄、吴、张、陈、翁为主。
莒口村历史悠久,文物名胜古迹甚多。村东南三公里有宋、元时代窑址。南面的半月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麻阳溪东畔有千余年历史的“圣迹寺”。
自古以来,莒口庙宇颇多,仅莒口街的大小庙宇就有33座。“文革破四旧”期间,庙宇、菩萨几乎毁尽,仅留村头的观音阁与奶娘庙,近年来,民间集资自发修复部份庙宇。
自宋代起,莒口书院林立,有潭溪书院、三贤堂、化龙书院、翁思斋祠、莒口社学、西铭书院、豫章书院等。
莒口村历史已逾千年,宋时有莒潭之称。因村庄座落于书坊溪与麻阳溪交汇口,故而得名。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莒口村头建有步云浮桥,明清两代重建。80年代初尚在,于1984年拆除,新建石桥墩混凝土水泥桥面的双曲拱桥。
莒口很早以前就是一个繁华商埠。明代有“莒潭八景”,即:潭溪精舍、翠岚梵宇、魏井寒泉、仙崖遗迹、九曲澄江、双溪明月、长虹卧波、三峰拥翠。过去,森林茂密,山清水秀,雨水充沛,水路畅通,是黄坑、麻沙、书坊等地水运的必经之路。当地产的竹、木及农副产品从莒口码头源源不断地水运至福州、广东各地。尤其是道光年间盛产茶叶,茶行遍布,许多闽南、广东客商常从水路到莒口从事茶叶交易。
民国时期,莒口魏炳霖店的“三鼎斋”酱油以其甜而不腻、味厚醇香、爽心开胃的特点而驰名。
莒口历史上曾遭两次大浩劫:一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二十五日,太平军攻陷莒口;二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古田籍土匪陈良明率匪徒四百余人攻打莒口。
流经莒口村的麻阳溪和书坊溪上架有双曲拱石台墩水泥桥三座,水杉公路东西贯通,交通便利。村内有八条路:莒滨路、和平路、解放路、胜利路、文化路、中心路、车站路、龙门路。境内的莒口中学、中心小学座落于麻阳溪畔。文化娱乐设施齐全,有草坪、灯箱、电视转播台、图书馆、舞厅、旱冰场、台球厅、游戏厅、网吧等。
1962年10月。莒口在溪子地建成水轮泵,有效灌溉农田1650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省地质队、钻探队以及地区所辖的建阳磨床厂驻扎该村。现有镇政府机关及镇直企事业单位、双管单位共31个设在莒口村。
莒口村素有“梨乡”之称。历史上莒口梨曾以其皮薄、肉嫩、汁多、味美而驰名,许多史书均有记载。六十年代,莒口梨是鼎盛时期,全村梨树数千棵,年产梨达数十万斤。七十年代后期,梨树被周围的柏树所感染,造成梨锈病滋生,加之管理不善,只开花不结果,因而伐之,致使莒口梨绝迹。
莒口村古田籍村民有有烧制砖瓦、栽培各种食用菌菰类和制作红粬之专长。
1994年,莒口村在莒滨路新建村部办公楼一座。
1996年,莒口村划拨五亩土地扩大莒口中心小学校园,在筹资新建恩美楼中又出资1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莒口村民房逐步向沿河岸延伸和南面甲子山开发。如今宽敞的莒滨路街道两旁楼房林立,各类商店星罗棋布,商品琳琅满目,每逢(农历四、九)圩日,近万人次进出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是闽北的一个繁华集镇。
湖桥村
湖桥村位于莒口镇西南部,书坊溪流经该村。海拔180米,距莒口6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观音桥,下辖:观音桥、上湖、下湖、九峰、东风州、庄坪、四角井、松溪墩、大源、渔墩、马鞍山、魏墩伐木场工区等12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99.8亩,林地23266.8亩。总户数308户,总人口1261人。姓氏以蔡、潘、吴、王为主。
境内龙湖山有龙湖庵(又名“高仰禅寺”)一座,庵旁的一口龙湖井,传说有龙藏身于此,冬夏不竭,故此山称为“龙湖山”。
1957年,省、地水利部门有重点地试验推广水轮泵工程,在境内九美际兴建水轮泵站,有效灌溉面积60余公顷。
1974年,建红湖大桥一座,全长32米,宽6米,可通行10吨重车。1990年建成上湖大桥。
1979年,建村部办公楼一座。
焦岚村
焦岚村位于莒口镇西北部,海拔200米,距莒口8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焦岚,下辖:焦岚、岩头、种子队、翁山、楼下窠、樟㘵、罗西岭、吴屯、大田、杭下、炉下、茶㘵下、上巨源、下巨源、际下、魏墩伐木场工区等16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30.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13.5亩,林地38603.3亩。总户数462户,总人口1812人。姓氏以熊、陈、黄为主。
焦岚村人才荟萃,早在唐末乾符间(875—879年),兵部尚书熊秘就在熊墩(樟㘵)创建鳌峰书院,为福建省最早书院之一,熊氏子孙在此攻读而登进士者,先后共有13人。纵观熊氏历代,经查校,有熊克、熊刚大、熊禾、熊庆胃、熊节、熊蕃、熊宗立等七人编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可谓书香世家,英才辈出。
境内的樟㘵村,昔有熊氏宗祠、忠孝堂、熊勿轩先生祠、雨钱堂等,如今这些古迹都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散落民间的石狮、石鼓、石锣和石牌坊等残块。樟㘵村昔设圩市,农历逢五、十为圩期。村内有古井一口、井栏边镌刻着“源远泉甘”四个大字,还刻有“禁止磨刀,此井不许洗衣、鞋,违者公众处罚。道光四年公立”等小字。井水清澈见底,甘冽爽口,至今村民仍在饮用。
楼下窠有清代窑址,1982年考古发现,窑址分布面积约600平方米,废瓷堆积厚约0.1-1米。
焦岚村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村,20世纪30年代起,中共建阳县委书记邱有贵等曾在翁山、楼下窠、樟㘵、刘阳山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并在樟㘵建立苏维埃政权。
1977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1978年11月,建成的“樟㘵”水库(小一型水库)座落于该村。
焦岚村森林资源丰富,以松树居多,年产松脂近30万斤。
焦岚村民有杂交水稻制种、种植西瓜、制作红粬的专长。
长埂村
长埂村位于莒口镇东北部,地处西山东麓,丘陵谷地,海拔170米。昔时有石砌长达200米溪埂为交通要道而得名,村舍聚落成线状沿河延伸。行政村驻地在长埂,下辖:长埂、虞厝、洋前上村、洋前、村尾、小源、印山亭、坝头、大源、建新、瓯阳、石坝等十二个自然村。
全村总面积2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92.7亩,林地27962.5亩。总户数419户,总人口1563人。姓氏以刘、徐、傅、谢为主。
虞厝自然村北面后门山有青铜器时代遗址,于1988年4月考古发现,遗物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
村东北三公里有山名曰“四面照镜”。
村南面有明洪武五年(1372年)邑人李贤建的“化龙桥”遗址,现改建水泥路面桥。
始建于南宋的“三圣庙”历经修缮后,毁于“文革破四旧”期间,遗址在今长埂学校处。庙的来历据传是:朱熹受奸臣韩侂胄陷害而出逃,朝廷命三名钦差追捕朱熹,若抓不到朱熹,则斩首是问。当朱熹逃到长埂“化龙桥”附近的大樟树下,向老农要来蜂蜜,就地写下了:“龙门进,化门出;日在西山,夜宿云谷”十四个字。因字是用蜂蜜写就,故而引来无数蚂蚁。当钦差追至大樟树下时,见满地蚂蚁排成字形,心下一愣,叹道:此乃仙人也,怎能抓住。想来无法缴旨,三位钦差就撞死在大樟树下。伪禁解除后,朝廷就派人在长埂村建起“三圣庙”以示纪念。
长埂村明清两朝属崇泰里,建国后曾设长埂乡。很早以前,长埂就设有圩市,农历逢三、八为圩期,延续至建国后初期。长埂昔时为稻米集散地,著名的“长埂白米仔”、“黄坭韧”、“寒冬白”,米质精细松软,饭香可口,曾畅销各地。
长埂街尾有清同治元年(1862年)开掘的古井一口,井栏边镌刻着“静深有本,地液流甘。同治元年桂月”等字,字体气势磅礴,苍劲有力,至今清晰可见。井水甘冽爽口,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至今村民们仍在食用。
建国初,长埂村曾设有粮点、供销点、保健站,延续至今。
1958年,建成“詹源”水库,可供灌区农田用水。
1971年,莒口公社调集数百劳力会同长埂大队和东山大队的社员,集中突击二个月,开通了莒口——长埂——东山的公路。
1983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长埂村民素有养鸭的专长,每年为市场提供大量的鲜蛋。
东山村
东山村位于莒口镇北部,地处西山东北麓,海拔190米,距莒口7.7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东山,下辖:东山、杨家窠、岩下、浑头林、巧源、富墩、岗头、洋溪、老虎窠、马鞍山、安樟、镇综合林场马鞍山工区等12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21.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56.5亩,林地25778.3亩。总户数443户,总人口1695人。姓氏以张、李、杨、赖为主。
1988年4月考古发现,村西北老虎窠有青铜器时代遗址,遗物面积约3300平方米。
村南西山与村北云谷山对峙相望。西山南崖与云谷山南涧的岩石上分别可见“西山”、“庐峰”摩崖石刻。
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同时,蔡元定在西山筑“西山精舍”,两人讲道山林,磨砺学问,著书立说。
清光绪元年(1875年),西班牙籍骆神父到巧源村购买民房开办天主教堂,属福建省福州教区。从此,天主教传入建阳。
1958年修建“巧源”水库一座;1964年修建“岗头”水库一座。
1971年,会同长埂村开通了莒口-东山-岗头公路。
1976年,在浑头林出土北宋微宗重和元年(1118年)墓葬品女式陶俑一个,已被省文物单位所收藏。
1986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自古以来,东山村民善于种植大蒜。岩下土质适宜大蒜生长,其蒜质嫩清脆、香辣可口、爽心开胃、回味无穷。从古至今,每逢秋、冬种大蒜时,人们争相购买“岩下大蒜”良种,“岩下大蒜”闻名全市及邻县(市)。
后山村
后山村位于莒口镇东部。海拔150米,地势开阔,一马平川,距莒口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后山,下辖:后山、杭桥、湄㘵、山下、松仔林、猪母山、鸡公石、马家坪、祠堂后(境内芦林自然村于1980年划归马伏良种场管辖)9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15.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01.1亩,林地16565.4亩。总户数506户,总人口1825人。姓氏以陈、李、肖、裴为主。
后山村,宋时“斗母庵”长老为防范小和尚觑蔡府池小姐嬉戏,命众在庵前垒土成山而得名。
著名的南宋理学家、乐律学家蔡元定(七岁)于1142年全家从麻沙迁居后山。1255年,皇帝敕建“庐峰书院”,即蔡西山先生祠,1416年毁于洪水。1448年奉礼部令谕,重建“庐峰书院”。清雍正、乾隆年间均几度重修,1951年全部撤毁,荡然无存。
后山村人才荟萃,经查校,有蔡发、蔡元定、蔡渊、蔡沆、蔡沉、蔡格、蔡模、蔡抗、蔡权等9人号称“蔡氏九儒”,均编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可谓书香世家,英才辈出。
后山村明代属崇泰里,清末改崇泰下里。1953年莒口四区区公所驻地迁入后山,同时设有邮电、供销社、银行、信用社、粮站、卫生院、税务所等单位。1958年区公所迁回莒口,建立莒口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设立后山人民公社。1963年后山公社合并到莒口公社。
1971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1974年,在村东北建成“阁山”水库,蓄水量达181万立方米,可供养殖、灌溉。
1979年,修建“杭桥”水库。
后山村自古以来设有圩市,农历二、七为圩期,延续至七十年代末中断。
马伏村
马伏村位于莒口镇东部,海拔150米,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距莒口10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马伏,下辖:上马伏、下马伏、塘源、新村、新建村、潮滩下、市农科所、良种场、林委9公里果园等9个自然村。境内驻有地区园艺场、市农科所、市良种场等单位。
全村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35.3亩,林地12968.7亩。总户数444户,总人口1717人,姓氏以刘、周、江、池为主。
境内有朱熹母祝氏夫人墓,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伏村地灵人杰,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刘爚系马伏人。经查校,他一家三代就有刘爚、刘炳、刘炯、刘厚、刘钦、刘应李等6人被编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可谓书香门第,人才济济。
座落于上马伏的“云庄书院”原系刘爚故居,历经修缮,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现仅留下旧址,门前的“书院禁碑”尚存,字迹清晰。
历史上,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为马伏村的“皇帝圩”。此圩专为穷人购年货而设,在这天,任何人不得向穷人逼债。“皇帝圩”延续至解放初。
1953年7月,建成“龟山”水库,是解放后全省第一座“小二型”水库,蓄水量24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1050亩。
50年代至今,马伏村设有粮点。
1964年建阳县曾在马伏创办过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
1972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境内有两个渡口,在马伏和潮滩下,各配备渡船一条。
2000年,省农学会将马伏村列为科学兴村的示范点。由省政府投资100万元,进行客土改造,修建机耕路,新建沟渠,以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地平整、土改良、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标准田园化格局。
马伏村民有栽培各种食用菌菰类的专长。
石庵村
石庵村位于莒口镇东南部,“茶马溪”(从茶㘵至马伏)流经境内,海拔160米,距莒口9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庵口,下辖:庵口、石床、地上、埂上、上外墩、外墩、柯㘵、市良种场作业区、种猪厂等9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13.9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17.7亩,林地15243.1亩,总户数322户,总人口1228人。姓氏以翁、陈、刘、李为主。
石庵村(原为庵口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以庵口、石床两村各取一字,故名。
1988年4月考古发现,在庵口村西北约500米处,有老虎岗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的遗址,遗物分布面积约5400平方米。
清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太平军攻莒口时,石床、庵口一带残遭屠戮,民房焚毁殆尽,联首翁伯绶全家死难。
始建于唐代的石床庙,历经修缮,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至今尚保存完好。
1964年,在高车建拦河石坝,开通近10公里水渠,灌溉全村旱田1330亩,变旱田为全镇产量最高的丰产田。
1976年,建村部礼堂一座。境内共建钢筋混凝土石拱桥三座,尤以外墩大桥为最,全长136.8米,宽8米,可通行13吨重车。
1982年6月18日,上、下外墩均遭水毁,下外墩尤甚,村民无家可归。当年下外墩全村的房屋全部移建至现外墩村。
上㘵村
上㘵村位于莒口镇东部,距莒口3.5公里,麻阳溪流经全境,上㘵、州头、庵前均有渡口,海拔155米。村委会所在地在上㘵,下辖:上㘵、渭州、州头、庵前、茶场等5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为8.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27.1亩,林地8618.6亩。总户数241户,总人口900人。姓氏以吴、郑、李、林、余为主。
境内翠岚山畔有宋代著名理学家、乐律学家蔡元定的西山陵园。于2000年8月26日修茸一新。
地处庵前渡口有对“马蹄岩”,千百年来当地人们流传着一首谜语:“上游数堆莲花岩,下游有对马蹄岩。谁人能够猜得中,买尽建阳崇安田。”传说是,谁若能猜中谜底,可得金银财宝十八缸。
上㘵村至二十世纪60年代中叶,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如:竹子蔗、西瓜、籽瓜、地瓜、花生、芝麻、萝卜等。历史上各自然村均办有用牛拉磨的糖厂,出产的红糖和西瓜、籽瓜远近闻名,十分畅销。
1967年镇范墩坪水电站建成后,灌溉渠道直通庵前、州头、上㘵、渭州。大部分农地改为水田,改变了昔日缺粮村的面貌。
1975年冬,莒口公社组织机关单位干部并抽调各大队部分劳力共千余人,在上㘵开辟新茶园860多亩。现已将茶园划归上㘵村所有。
1974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上㘵村民现在主要种植蔬菜及食用菌菰类,销往各地。渭州人有种植荸荠的传统,凡是渭州种出的荸荠,质好、皮薄、色艳、肉嫩、汁多。纯甜无比,深受人们青睐。
中㘵村
中㘵村位于莒口镇东部,麻阳溪自南而北绕村边流经后山村,海拔155米,距莒口3公里。村委会驻地在中㘵,下辖中㘵、岗仔上、草坪岗等3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6.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15.3亩,林地5983.6亩。总户数249户,总人口913人。姓氏以翁、刘为主。
村东西有宋代窑址,1982年考古发现,窑址面积约200平方米。
明代永乐初(约1403年)中㘵人翁子寿(其长女为赵简王妃)授武略将军、前常山中护卫镇抚;长子翁星,授明威将军、前常山中护卫指挥佥事;三子翁昊,授武德将军、前常山中护卫左正千户。
1967年,范墩坪水电站建成后,中㘵村大面积农地改为水田,由范墩坪电站抽水灌溉。
1983年,镇建中㘵水轮泵站座落于该村。
中㘵村是我镇主要的瓜果蔬菜基地,所种植的西瓜、花生、糖蔗、地瓜、芝麻等经济作物,销往邻县(市),有的蔬菜如冬瓜等还销往省外。
茶㘵村
茶㘵村位于莒口镇南部,距莒口10公里,海拔180米。村委会所在地在茶㘵,下辖:黄南、西历、西历外窠、盖口、上山层坪、盖源垅、堆头、双井、新桥、瓦厂、社塠、旧圩、水东、黄墩、黄墩上村、江坝、丁墩、西门岗茶厂等18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28.4亩,林地31519.6亩。总户数776户,总人口2957人。姓氏以王、黄、李、丁、陈、江、刘为主。
茶㘵村历史悠久,古时盛产茶叶,建有茶行,为昔时茶叶集散地,故以物产得名。
元代,邑人江子钦在水东村建有升龙厝桥一座,毁于清乾隆年间。道光七年(1827年),里人重建,后毁于1961年1月。
明永乐六年(1408年),里人陈和建在茶㘵街尾建木结构厝桥一座,名曰“龙津桥”。1982年6月14日晨被洪水冲毁。
明代首位福建籍状元丁显即茶㘵人,年仅18岁就高中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状元,堪称少年英才。但年轻气盛,看不起同僚,被劾,贬官广西驯象卫。在广西贬所,这位闽地才子生活蹭蹬,心境凄凉,郁郁不得志,终日怀着报效无门的悲怆心情,与名流赋诗唱和,不幸病逝于任上,年仅31岁。后归葬于崇文里将口,(今长埂村大源自然村)白石岭,身后仅遗一女。他的诗文汇为《建阳集》,旧县志存其所撰《横渠书院记》。新桥建有状元府,保存至解放初期,后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遗址现为茶园。
茶㘵的双井村,是因该村有两口紧紧相连的大水井而故名,据说有千余年的历史。每口井直径2米,可供十余人同时在井边汲水。井水清澈,甘冽爽口,即便是大旱年,井水也不干涸。昔日,数尾将军鱼及红鲤鱼畅游水中,堪称一景。
旧圩村昔时为茶㘵集市的圩址,后于清末,双井村刘登高、刘登富两财主将圩期所有货物买到茶㘵去卖,自此后圩址移到茶㘵,旧圩圩期则废,故名旧圩。该村昔称“百井村”,因有一百口水井故名,水井至今犹在。
宋代,由王审知十三代孙王明德在双井村创建王审知(唐代闽王)及王鄂(宋右羽林将军)公祠,占地765平方米。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火,遗址在茶㘵供销社酱油园。
明万历元年(1573年),盖口村建有茶㘵社学,崇祯末(1644年)废。清顺治辛卯年(1651年)重建。清代在双井村建集贤书院。光绪三十年(1907年)双井村办有初等小学堂。
茶㘵历代设有义仑廒救济机构。明万历间设义山三所:一在崇政里华高山,又崇政里捐职州同江延标,捐岩历窠义山二所,在崇政里新桥地方。
茶㘵村早在民国时期设有邮电,建国后增设粮站、信用社、供销社、卫生所、中药店等单位。
1958年,开通莒口至茶㘵公路。1998年,“莒—茶”公路由沙石路面改修成柏油路面。
1961年,茶㘵村成立“红专人民公社”。1963年并入莒口人民公社。
1976年7月,在西门岗开辟茶园380亩,现为北京吴裕泰绿色食品茶叶基地。
1977年,建湾子电站一座,至今仍在发电。
1981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1983年,在茶㘵街尾建钢筋混凝土大桥一座。
1994年,建成农贸市场,造价5万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摊位120个。每逢农历二、七为茶㘵圩期,进出市场交易人数达数千人次。
1997年,新建茶㘵小学教学楼(恩美楼)。
策口村
策口村位于莒口镇南部,半丘陵谷地,“茶马溪”自南而北流经该村,海拔180米,距莒口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策口,下辖:策口、上策源、下策源、横岭、肖厝村5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16.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60亩,林地20378.7亩。总人口1118人。姓氏以葛、林、江为主。
策口村内的倪王庙历史悠久,庙中的倪王菩萨是指唐里人倪彦松(又名倪彦常)。唐代封为中郎将。后周封济荫王,南宋加封忠灵孚泽感应王。至今,倪王庙仍香客不断。
1966年,在镜山建有水轮泵站,有效灌溉农田1100亩。
1973年,在策口建有20千瓦水电站一座。
1974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社州村
社州村位于莒口镇南部,地处大金山脚下,海拔190米,距莒口1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社州,下辖:社州、魏墩、江墩、碗厂、塠仔、江墩桥头、魏墩伐木场等7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20.6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51.3亩,林地26371.9亩。总户数312户,总人口1162人。姓氏以叶、丁、谢、杨为主。有部分村民会讲客家话。
境内有朱熹长子朱塾墓。
约在元、明之间,魏墩建厝桥一座,名曰:“大同桥”,桥头写有“双溪流秀,五里钟灵”的诗句。1958年因桥倾斜塌孔而拆除。
境内曾有庙宇九座,驰名四方的大金山庵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庵内有口天然泉水井,山上风景优美,峰顶有仙人洞、仙人床等名胜古迹。该庵在“文革破四旧”期间撤毁。近年,附近信徒在大殿地基上重建庙宇,常有南平、顺昌、建瓯、邵武、建阳等县(市)的信徒或游客到寺庙烧香或观光游览,每逢八月初一庙会多达千余人次。
1971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1973至1977年,为治理洪涝灾害,先后在社州、江墩进行改溪,砌成总长1300米的防洪堤。
1990年,村财投资建成闭路电视,成为全镇第一个建闭路电视的村。
1991年5月9日,省委书记陈光毅在地、县领导的陪同下,视察社州村。
1995年,由县水利局立项拨款,乡村两级投资,建成“南金庵”水库。
东徐村
东徐村位于莒口镇东南部,地处大金山东麓,海拔230米,距莒口1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在徐墩,下辖:徐墩、南山、办源、畲㘵、苏墩、东历、岩上、坵坪林场生产点等8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92.1亩,林地34902亩。总户数261户,总人口1015人。姓氏以胡、李、谌为主。
东徐村名,以东历、徐墩两村各取一字而成。
境内山林茂密,峰峦迭嶂,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长期以来,村民除种植水稻外,其余时间则从事养护山林,采伐竹木,做笋干、菌菰等副业,部分村民善于养蜂,其蜜纯甜度高。1978年,建有110千瓦的水电站一座。
1982年,修通5.95公里的四级公路。
1983年,建村部礼堂一座。
金山村
金山村位于莒口镇南部,座落在建阳、顺昌、邵武三县(市)交界处,海拔240米,境内山峰迭嶂,连绵起伏,是本镇的偏僻山区。村委会所在地在金山,下辖:金山、寺后、上岩、老厂坪、东际、归阳厂、东坑、石岭仔、中窑、黄坭坵、华家山、上窠、外墩伐木场工区、野猪窠工区、马路头林场生产点等15个自然村,均分布在崇山峻岭中。全村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23.9亩,林地48680.9亩。总户数186户,总人口719人。姓氏以张、丁、廖为主。村民习讲客家话。
境内有归建阳市供销社管辖的华家山毛竹采育场。
1982年,考古发现,境内有宋代窑址,分布在碗厂、中窑和南窑三处,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所采集的标本有青瓷和青白瓷,器皿有碗、盘、杯、碟、瓶、匙等,胎骨洁白细腻,器具有画钵、垫饼、支圈等,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兼以少量刻花和划花,支圈复烧为该窑的一大特色,该窑址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村是建阳市的老区村之一,解放战争时期,闽北游击支队曾在该村华家山一带打游击,金山村人民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0年建村部办公楼一幢。
1992年,金山村被南平地区授予“闽北村星”称号。
金山村具有山多林密,森林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森林覆盖率为89%。木材储积量136451立方米;毛竹山14700亩,立竹176.4万多根。村民除种少量稻谷外,以养山护林为主,每逢秋冬是村民挖冬笋和采收野生植物的季节。山上有苦珠、甜珠、米珠、毛栗、砂仁等。此外,还有部分村民上山捕捉野猪、芦鼠、山鼠、田鼠、竹鸡等。村民普遍养蜂,是我镇蜂蜜的主要产地。
金山(原名徐墩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依据徐墩村座落在大金山脚下,故更名为金山村。同时,将自然村“建阳厂”恢复旧名“归阳厂”;将“中由”恢复旧名“中窑”。
河坝村
河坝村与莒口村一水相隔,地处麻阳溪畔,海拔160米,省道“水杉公路”经此。交通便利。河坝村原属莒口村管辖,1987年,单独建村。全村总面积仅1.7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6.8亩,林地1445.5亩。总户数76户,总人口288人。姓氏以张、罗为主。
河坝村宋朝称莒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黄勉斋构草堂于河坝,朱熹从建阳往云谷山途中,经常在这里憩息,并为草堂题名曰:“潭溪精舍”。精舍深三十余丈,四周拥峰凭岚,侧水鸣琴,前凿方塘一口,水清如镜。仰望云谷,俯视莒潭,山川灵异,景物宜人。
河坝村下游的钟岩庵旁有口“长老泉”。相传是魏狮与铁头长老斗法而生成的。铁头长老用头往岩石上一撞,就把岩石撞了个洞,魏狮抽出宝剑往洞中一插,即裂了个小罅引来闾山之水。此井涌泉不止,水满井时,只能盛一大碗,而泉水清澈甘洌。人们喝水时,如不吭声,总喝不干;如果有人说声不够喝,泉水即干。泉水生在天然的岩石中,至今尚存。
70至80年代,河坝村名为“河坝良种场”,主要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常规种子提纯复壮、新品种试种以及各种肥料使用对比试验等。1988年,改良种场为河坝村委会,不再承担制种、试验等任务。村民现以种菜、种果、养鱼、种稻为主。
莒潭街道居委会
莒潭街道居委会成立于1992年,办公室设在莒口镇招待所,所辖居民3371人。
驻境内县属等单位
境内的华家山竹木采育场、魏墩伐木场、采购站、市良种繁育场、农科所、东峰苗圃、林委九公里果园、地质队、磨床厂以及镇综合林场等,所占用的总面积为43.571平方公里。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