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2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2.57
页数:
5
页码:
58-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自然地理气候和水文的自然灾害情况。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内容
本镇属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各年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都不同,而具有不稳定性。表现在实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匀,特别是降水,从而使洪、旱、雹等灾害性气候容易出现。本镇每年都因气象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而有不同的损失以及危及人民生命。
一、洪涝灾害
暴雨是指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降水。由于暴雨来势猛、强度大,加上山区地势较陡,并且天然河道经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在河道边缘占地修建建筑物及往河床中倒土等,从而变窄了河床断面,减少了过洪流量,使洪水下泻不及,造成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不仅受本地雨量的影响,还与上游地区的降雨量和植被情况有很大关系。如果植被差,降雨时汇流时间就短,洪量集中,水土流失就严重,就极易造成山洪暴发,使下游遭受极大的损失。
据建阳气象站(1951~1980)年资料,建阳的暴雨日数每年约5天,一般发生在5~6月份,尤其是6月份,不仅次数多,而且强度大,以50~60毫米居多,共达132次,占总数的92%,100毫米以上的共12次,占总数的8%。
因下暴雨所引起的洪涝灾害不仅与暴雨的强度有关,更与暴雨的持续天数有关;持续天数愈长愈容易发生洪涝,尤其沿河两岸,因而造成损失愈重。
1982年6月12日~18日,接连下大雨、暴雨,18日更大,六小时内降雨量达165毫米,麻阳溪与书坊溪茶㘵溪等各条河流山洪暴发,尤以茶㘵溪最大。书坊溪的洪水来势凶猛,数分钟包围了莒口街,造成一场自光绪壬辰年(1892年)以后,9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水位比1892年仅低19公分)的灾害,因灾造成死亡4人,重伤4人,轻伤17人,全社经济损失达4930121元。
二、旱灾
干旱季节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冬)旱。
根据建阳气象站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本镇以夏旱居首,其次是秋(冬)旱,而春旱少见。
春旱(2~4月):本镇春旱很少发生,据1951~198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30年中仅出现两年,大多出现在2~3月,早期称“春头旱”。
夏旱(6~8月):夏旱在本区域最常发生。此时正值“双抢”季节,急需用水,且气温高蒸发量大,容易发生干旱。绝大多数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夏旱发生。建阳站统计结果表明(见表),在30年中就有15年发生旱灾,占50%,有的年份还连续发生数次。在15年中,小旱发生4年,占27%;中旱发生8年,占53%;大旱发生2年,占13%;特旱发生1年,占7%。
秋、冬旱(9月以后):秋(冬)旱比夏旱少,在30年中也有12年干旱为灾,占40%o计有小旱发生1年,占8%;中旱发生5年,占42%;大旱发生4年,占33%;特旱发生2年,占17%。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30年中多数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其中5年是夏秋连旱,只有1953、1954、1957、1958、1965、1966、1975、1976年既无夏旱也无秋(冬)旱,更没有春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夏旱为最严重,其次是秋旱,如1971年6月24日至7月30日连续36天仅有0.2毫米的雨量,山涧溪水断流,田面龟裂,致使双季晚稻不能插秧,损失严重。
三、冰雹大风
冰雹:本镇多数年份都有不同范围和大小程度不同的冰雹发生。多数出现在清明、谷雨这段时间。冰雹出现一般是局部性的,雹粒较小,大的冰雹比较少见,一旦发生,则危害极大,尤其伴随着大风更加剧了它的灾害程度。
明万历廿八年(1660年)二月初六夜,雨雹,大者径四寸许,屋无全瓦,后山村尤甚。
道光十一年(1831年)3月,雨雹。后山村冰雹有大如碗的。
1983年4月11日午后,东徐大队全部,茶㘵、社州、金山大队的大部,东山、长埂、湖桥、策口等大队的局部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冰雹、龙卷风三灾齐发的袭击。该次冰雹区域广,时间长(约十余分钟),冰雹最大口径10—13公分,且密集,冰雹过后,地上罩雾一米多高,冰雹堆积地面约25公分厚。雹经区大小树木枝叶及皮全被打光,拦腰折断不可胜数,几抱大的古树连根拔起,暴区农作物全毁,魏墩伐木场学校的一栋砖木结构房屋被飓风刮倒,压死学生一人。据统计:全社受灾十个大队,111个生产队,45个自然村,813户,4976人口。房屋倒塌十幢,39间,641平方米,粉碎性砸通屋瓦的房屋671幢,4242间,69813平方米,因灾死亡4人(其中男3人,女1人)重伤13人,轻伤151人。
大风:在气象中把瞬时风速大于或等于17米/秒(相当8级)作为大风标准。一天中出现一次或多次都算为一个风日。
本镇每年均有大风出现,平均每年出现6.7天,最多16天,最小1天。在一年当中主要出现在4~8月。其中(7~8)月出现的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50%,其次是3月与9月。在一日中多在午后到上半夜出现。其主要特点是:骤然起风,来势猛,持续时间短,范围小,常伴有阵雨、冰雹出现。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子竹林精舍之东山有古杆数围,为大风所拔。
1994年7月17日,湖桥村遭受龙卷风袭击,损失达57.2万元。
四、病虫害
全镇稻作病害有稻瘟病,多发生在砂质浅底田块及溪边田。纹枯病多发生在渍水或排灌不良田块,近年来有蔓延趋势,特别在水管不良的情况下较易发生。此外有白叶枯病、赤枯病、恶苗病、黄矮病及绵腐病等,都是本镇水稻中常见的病害。小麦有赤霉病、锈病;油菜有白粉病、锈病;柑桔有疮痂病、溃疡病等为害;在稻作虫害方面,主要有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稻飞虱(褐飞虱、白黄飞虱)及稻蓟马虫、粘虫等。本镇病虫害在建国前后连年都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小的年份稻作发生几百亩,损失粮食几十万斤;多的年份稻作发生几千亩,损失粮食几百万斤。1999年,本镇发生历史罕见的稻瘿蚊,早稻和晚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五、其他灾害
1、寒冻
境内主要有“三寒”——春寒(在“春分”以后出现)五月寒,秋寒。
春寒:3~4月春播季节,北方冷空气仍很活跃,同时南方湿气流也较强,南北两股气流势力相当,使境内长时间维持低温阴雨状态,造成烂种烂秧。春寒、倒春寒每年出现次数,一般为1~2次,极少是3~4次。持续时间一般每次为3~4天,最长的达8天(1951年、1962年)。两段低温之间间隔日期(即回暖期)一般4~17天,最短2天,最长23天。1976年3月底至4月初持续低温、阴雨,春寒严重,发生烂种烂秧无数。
五月寒:双早孕穗,开花期正值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光照少,常伴有冷空气袭击,造成低温。孕穗和抽穗的早稻,如遇这种情况,会延迟抽穗开花,每穗结实率大为减少,造成大幅度减产。故“五月寒”、“小满寒”、“黄梅雨”对早稻威胁极大。1981年5月12日至15日出现“五月寒”,此时正值双季早稻孕穗之际,危害甚大,早粮大歉。
秋寒:一般从9月下旬后,北方就常有冷空气南侵,温度由高到低发生变化,甚至连续阴雨低温或干冷低温。晚稻抽穗开花期若遇这种天气,就会产生大量空壳,严重减产,以致绝收。在一般情况下,对双晚的影响取决于“秋寒”第一次冷空气出现的迟早和强弱,以及冷空气过后的回暖时段的长短。如1966年秋季,出现多年来罕见的低温秋寒,中晚稻减产三成以上。
2、兽灾
本镇山垅田分布面广,种植单晚。这些稻田往往是野猪、老鼠糟塌的对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粮食损失。
3、人为灾害
森林火灾多数是人为灾害。冬春季节,农事、林事的生产性用火,如烧田埂草、炼山垦种、烧灰积肥,引火烧蜂及乱丢烟蒂等,常引发火警火灾,每年都有几次甚至一日有几起发生,不同程度烧毁森林。
4、地震
明成化三年(1467年)六月十三日,地震。
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八月廿三日夜地震,自东而西,屋宇动摇。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地震。
嘉庆二年(1797年)八月廿四日夜,戎刻地震,有声如雷。
据史记载:民国6年(1917年)3月4日夜,地震,山多崩,早稻熟,晚稻歉。
民国七年(1918年)2月13日未时初刻地震,时间约一分钟。震时房屋有些摇动,悬挂的金属物发生相撞响声。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洪涝灾害
相关专题
旱灾
相关专题
冰雹大风
相关专题
病虫害
相关专题
寒冻
相关专题
兽灾
相关专题
人为灾害
相关专题
地震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