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28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水文
分类号: P463.1;P33
页数: 15
页码: 49-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自然地理的气候和水文发展情况。
关键词: 莒口镇 自然地理 气候 水文

内容

第一节 四季特征
  莒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基本同期的特点、形成山区“立体气候”,又有多样中小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季分明,夏长秋短,秋冬多雾,热盛于寒。冬长于春。全年雾日107天左右,多集中于秋冬季的10月至次年1月份。
  四季划分莒口季节更换交替最突出表现在气温变化上。
  第二节 日照气温
  一、日照
  日照一般可分为可照时数(排除地形、云雾等影响)和实照时数;不排除地形,云雾等影响两种。莒口全年,平年可照时数4424.1小时,闰年4435.3小时,而年平均实照时数仅1802.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1%。一年中实照时数以7—9月较多,7月实照最多,2—5月实照较少,从1951—1980年,以1963年实照时数最多为2218.9小时,1975年最少仅1532小时。
  辐射
  莒口镇太阳辐射总量,以地面每平方厘米计:1月5.982千卡,2月5.57千卡,3月7.123千卡,4月8.431千卡,5月8.747千卡,6月9.746千卡,7月13.62千卡,8月13.478千卡,9月10.837千卡,10月8.968千卡,11月6.755千卡,12月5.724千卡,年均每平方厘米104.711千卡。境内所受的太阳辐射总量,7~8月份剧增天气酷热;2月份辐射总量最低,天气严寒。
  二、气温百年变化与年际变化:
  (一)莒口在一年之中以1月最冷,年平均摄氏7.1度,7月最热平均28.1度,年平均为21度。
  气温的时令变化,3~5月平均上升摄氏4度以上;12月到次年1月平均下降摄氏5度以上,但秋温(10月)仍高于春温(4月)。累年各月的平均气温与年较差,1月7.1度,2月9.1度,3月13.2度,4月18.3度,5月22.2度,6月25.1度,7月28.1度,8月27.5度,9月24.8度,10月19.2度,11月13.9度,12月9度。气温年际变化,以建阳站30年(1951~1980年)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较小,平均偏差摄氏0.2度,最大偏差0.8度,年平均气温最高摄氏18.9度(1953年),最低17.5度(1976年)。若以平均气温距平大于或等于0.3度表示暖年,小于或等于零下0.3度表示冷年。则建阳站30年资料中,暖年有5年(1952年、1953年、1961年、1964年、1966年),冷年有3年(1955年、1962年、1976年)。
  (二)气温日变化和日际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日出前最低,日出后逐渐上升,午后最高。日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春季6时、夏季5~6时,秋季6~7时,冬季7时左右,日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冬季15~16时,其他季节均在14时前后。
  (三)极端气温
  莒口镇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通常在摄氏35~40度之间,30年中最高值摄氏41.3度(1953年8月10日和1971年7月31日),年均最高气温24.3度,年均最高气温22.4度。
  日极端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摄氏35度的炎热天气,历年平均在38天左右,一般出现有6~9月,其中以7月最多,占全年40%;8月次之占38%。大于或等于35度的最长连续日数是1953年,达40天(7月8日~8月16日),最短连续日数在1975年,仅3天(7月28日~7月30日);平均为13天。
  日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通常在摄氏零下3.0度~零下8.0度之间,30年中最低值零下8.7度(1973年12月26日);1991年12月27日大雪,积雪厚15~20厘米,雪后连续二天霜冻,最低气温零下八度,大面积果树被冻坏,柑桔遭到毁灭性冻死。
  日极端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摄氏3.0度的寒冷天气,平均每年40天左右,主要出现在1月,小于或等于3.0度的最早日期10月27日,最迟日期次年4月9日。初终间隔日期多在90~130天,最长156天(1962年),最短69天(1972年)。
  (四)地温
  地温对各种农作物的根系生长有直接影响,了解其变化规律,可更好安排农业生产。
  地面温度:其温度变化与气温大体一致,一年中1月最低,7月最高。莒口地面年平均温度摄氏35.2度,平均最低温度14.1度,极端最高温度68.5度(1962年7月21日),极端最低温度零下8.0度(1991年12月27日)。
  地中温度:按建阳站资料,以5、10、15、20厘米深的地中温度为例,年平均温度相差不多,均在摄氏21度左右,比年平均气温高约2.9度。变化幅度比地面温度和气温小,并有变化速度较慢的落后现象,随地下的深度加深而更加明显;地中温差愈小其年月日变幅也愈小。
  建阳县累年平均地中温度,1月份5厘米深的地中温度摄氏9.3度,10厘米深的9.7度,15厘米深的10.1度,20厘米深的10.4度;3月份5至15厘米深15.1度,20厘米深的15度;5月份5厘米深的23.8度,10厘米深的23.7度,15厘米深的23.6度,20厘米深的23.4度;7月份5厘米深的31.6度,10厘米深的31.3度,15厘米深的28.7度,20厘米深的28.7度;11月份5厘米深的16.9度,10厘米深的17.4度,15厘米深的17.8度,20厘米深的18.1度;12月份5厘米深的11.4度,10厘米深的12度,15厘米深的12.4度,20厘米深的12.8度。
  三、气压与风
  (一)气压
  气压年变化与气温相反,全年以1月最高,1~7月逐月下降,7月最低,8~12月逐月上升。4~5月降压值和9~10月升压值为全年最剧,变化幅度分别为4.1毫巴和6.7毫巴。建阳站年平均气压994.0毫巴,历年最高气压值为1016.6毫巴(1967年12月11日),最低值962.5毫巴(1956年8月2日)。
  (二)风
  建阳站全年风向以静风频率最多,占41%,北风频率占9%,东北偏北,占7%,东北风最少,占6%。全年风向以偏北为主,季风影响显著,风向季节性变换明显,冬半年多偏北风,夏半年多偏南风。因受局部地形影响,一年中以偏北风为主,偏南风次之。风向日变化同地形与季节转换有关,一般具有白天多偏南风,夜间多偏北风的特点。
  建阳站年平均风速每秒1.3米,各月平均风速变幅较少,最大月与最小月每秒相差0.5米。最大风速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历年定时最大风速(4次观测)出现在1964年7月24日,每秒28米,风向东南;瞬时极大风速每秒达42米(1974年7月18日),风向西南,但多数时间风速小,常在3极以下,4极(每秒大于或等于7米)较少。
  (三)云与雾
  1、云
  莒口平均总云量与低云量分别为7.3成和4.6成。一年中2~6月云量较多,尤其5~6月雨季时更多;7~次年1月云量较少,其中10月秋高气爽,云量最少。
  据1951年~1980年气象资料,全年总云量逐月平均数为:1月7.1成,2月7.8成,3月8.1成,4月8.1成,5月8.3成,6月8.4成,7月7成,8月6.6成,9月6.6成,10月6.4成,11月6.7成,12月6.9成。总云量多年平均最多月为5月9.6成,最少月为1月2.7成。低云量逐月平均数,1月4.6成,2月5.3成,3月5.6成,4月5.5成,5月5.6成,6月5.1成,7月3.6成,8月4成,9月4.2成,10月3.6成,11月4成,12月4.6成。低云量多年平均最多月为5月8.4成,最少月为1月0.9成。
  阴天(日均总云量在八成以上),历年平均185.3天,占全年总月数51%,其中3~6月阴天日数较多,均占该月日数的60%以上,5月达68%。晴天(日均总云量在二成以下),历年平均16.0天,占全年日数4%;晴天日数,冬夏较多,9月最多,占全月日数的80%,1月次之,约占7%。
  2、雾和能见度
  莒口因地处溪河交汇处,水汽充足,雾日较多,有“虽晴明亦如薄雾”之说,年平均雾日多达107天。其中10月到次年1月雾日较多,均占该月日数35%以上,尤以12月最多为14天,持续时间在3~9小时,最长达13时20分。
  莒口雾日多年平均日数,1月10.7天,2月7.5天,3月7.3天,4月7.1天,5月5.1天,6月6.8天,7月7.8天,8月6.6天,9月8.6天,10月11.9天,11月13.6天,12月14天,全年雾日107天,月均8.92天。年最多与最少雾日,1月最多19天,最少2天;2月最多17天,最少1天;3月最多13天,最少1天;4月最多11天,最少4天;5月最多10天,最少2天;6月最多14天,最少1天;7月最多15天,最少为零;8月最多14天,最少1天;9月最多17天,最少1天;10月最多24天,最少3天;11月最多22天,最少5天;12月最多26天,最少1天。月均最多16.83天,最少日1.92天。
  能见度,在1万米或1万米以上的次数达89.7%,小于1千米次数占5.9%。一年之中以5~8月能见度较好,其中8月最好,一般都在4~5万米以上;11月~12月最差,这与雾的多少有关系。日中能见度以日出前后最差,中午以后最好,傍晚较差。
  (四)降水
  1、降水量:莒口一般年降水量多在1700~2700毫米之间。
  2、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一年各月的变化,1~6月逐增,6月中旬达顶点;7月剧降,8~11月逐减,12月又稍增。其中以5~6月最多,占全年的37%,11月最少,仅占3%。
  根据全年降水量的变化,一般可分为4个降水季节,即春雨、梅雨、台风降雨和秋冬小雨。各季期限每年不一,一般而言,3~4月为春雨,5~6月为梅雨,7~9月为台风降雨,10月到次年2月为秋冬小雨。
  春雨季:历时约2个月,境内各地季雨平均雨量在360~460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20~23%,最多可达500~600毫米,其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少,强度弱。
  梅雨季:连续两个月,在正常情况下,春雨一结束,梅雨便接踵而来,它是当年雨水的主要来源,各地平均多在650~90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雨量的37~39%,最多可达1080毫米,尤以6月更多,为全年之冠。梅雨期间阴雨绵绵,有时出现大雨暴雨,会造成涝灾。特点是雨区广、雨量多、强度大、雨时长、稳定少变。
  台风、雷阵雨季:断续2~3个月。梅雨结束后,天气较为稳定,有时热带辐合区浸入,带来降水;有时台风带来大量暴雨,全镇各地季平均雨量多在350~50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的18~23%,它具有雨量变化大,降水强度大和地方性强等特点。
  秋冬少雨季:历时约5个月。这段期间雨水稀少,甚至连月滴水不下,本镇季雨量平均多在350~45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18~22%。
  3、降水日数
  建阳站平均年降雨日176.2天,一年之中主要在3~6月,约占全年雨日的45%,尤以5月最多平均达21.7天,占全年12%,5月中旬达全年最高峰,平均7.6天;10月份最少,全月平均仅8.9天。其中10月上旬平均2.7天,为全年雨日最少的一旬。
  降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建阳站30年中雨日最多达210天(1973年),最少142天(1971年),两者相差68天;但不一定降水日数多雨量就多,如1973年雨日最多,而年雨量却不是最多,只属正常。建阳站年连续最长降雨日数一般是10~24天,1975年长达34天。连续降雨多数出现在3~6月份,年连续最长无降水日数一般为12~25天,1979年长达37天,多数出现10月至次年2月。
  4、降水强度
  建阳站年平均降水强度日9.9毫米,一年之中以6月强度最大,日均17毫米;5月次之,日均14.8毫米;12月最小,日均仅4.3毫米,全年只有4~7月,日均强度超过10毫米。
  建阳站雨日以小雨(0.1~9.9毫米)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雨日的55%;中雨(10.0~24.9毫米)日数约占17%;大雨(25.0~49.9毫米)约占8%;暴雨(250.0毫米)日数量少,仅占3%。大雨到暴雨日数多在5~6月,尤其是6月,年平均近2天。
  5、降雪积雪
  莒口镇多数年份均有降雪,高山地区几乎年年都有,且初雪较早,终雪更迟,年平均雪日为3天,最早雪12月6日,最迟3月6日。有下雪不一定都有积雪,10年中,年平均积雪仅一天,1975年积雪最深为9厘米,1976年是降雪、积雪日数最多的一年,达10天,连续最长积雪日数达4天。1991年12月27日降大雪,积雪15~20厘米,雪后28、29日霜冻最低温度摄氏零下八度。
  第三节 湿度 蒸发
  一、湿度
  建阳站年平均水汽压185毫巴,其年变化趋势和气温相似,平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月。历年极端最大水汽压38.8毫巴(1960年9月3日),最小水汽压1.7毫巴(1955年1月17日和1967年1月16日)。
  相对湿度的变化决定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所以其年变化趋势与水汽压不同,每年5~6月雨季水汽含量较多,相对温度平均值最大(水汽起主要作用);7~8月主要因气温高,蒸发快,饱和差也大,平均值最低(气温起主要作用)。年平均相对湿度82%,月平均最大是6月为85%,最小是7月79%。极端最小出现在秋冬,为零(1975年11月27日)。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相反,气温上升,水汽压逐渐远离饱和状态;反之,气温下降,水汽压接近饱和状态,因此,最大相对湿度一般出现在温度最低时,最小相对温度则出现在温度最高时,相对湿度的日变幅,夏季大于冬季。
  二、蒸发
  莒口境内蒸发量一般与气温成正比,其年变化趋势和气温相似,平均蒸发量以7~8月最大,1~2月最小;7月可达228.0毫米,2月只42.6毫米,平均年蒸发量1364.8毫米,一日极端最大蒸发量13.2毫米(1955年9月23日)。
  参照建阳站各月平均蒸发量,据1954~1961年和1980年资料,1月44.4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4毫米;2月42.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9毫米;3月69.8毫米,其中一日最大7.3毫米;4月108.5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1毫米;5月113.4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4毫米;6月151.9毫米,其中一日最大11.5毫米;7月228毫米,其中一日最大12.4毫米;8月194.1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6毫米;9月164.8毫米,其中一日最大13.2毫米;10月24.9毫米,其中一日最大7.7毫米;11月73.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5.9毫米;12月48.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64毫米,多年一日最大13.2毫米。
  蒸发量与降雨量差值:1959年1月16日负21.6毫米,1964年2月8日负73.3毫米,1956年3月16日负114.9毫米,1955年4月26日负127.1毫米,1959年5月3日负207.1毫米,1957年6月30日负161.7毫米,1959年7月25日91.6毫米,1958年8月8日108.7毫米,1955年9月23日73.3毫米,1961年10月3日62.5毫米,1964年11月2日27.1毫米,1964年12月17日负5.3毫米,12月至次年6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第四节 自然灾害
  本镇属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各年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都不同,而具有不稳定性。表现在实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匀,特别是降水,从而使洪、旱、雹等灾害性气候容易出现。本镇每年都因气象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而有不同的损失以及危及人民生命。
  一、洪涝灾害
  暴雨是指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降水。由于暴雨来势猛、强度大,加上山区地势较陡,并且天然河道经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在河道边缘占地修建建筑物及往河床中倒土等,从而变窄了河床断面,减少了过洪流量,使洪水下泻不及,造成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不仅受本地雨量的影响,还与上游地区的降雨量和植被情况有很大关系。如果植被差,降雨时汇流时间就短,洪量集中,水土流失就严重,就极易造成山洪暴发,使下游遭受极大的损失。
  据建阳气象站(1951~1980)年资料,建阳的暴雨日数每年约5天,一般发生在5~6月份,尤其是6月份,不仅次数多,而且强度大,以50~60毫米居多,共达132次,占总数的92%,100毫米以上的共12次,占总数的8%。
  因下暴雨所引起的洪涝灾害不仅与暴雨的强度有关,更与暴雨的持续天数有关;持续天数愈长愈容易发生洪涝,尤其沿河两岸,因而造成损失愈重。
  1982年6月12日~18日,接连下大雨、暴雨,18日更大,六小时内降雨量达165毫米,麻阳溪与书坊溪茶㘵溪等各条河流山洪暴发,尤以茶㘵溪最大。书坊溪的洪水来势凶猛,数分钟包围了莒口街,造成一场自光绪壬辰年(1892年)以后,9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水位比1892年仅低19公分)的灾害,因灾造成死亡4人,重伤4人,轻伤17人,全社经济损失达4930121元。
  二、旱灾
  干旱季节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冬)旱。
  根据建阳气象站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本镇以夏旱居首,其次是秋(冬)旱,而春旱少见。
  春旱(2~4月):本镇春旱很少发生,据1951~198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30年中仅出现两年,大多出现在2~3月,早期称“春头旱”。
  夏旱(6~8月):夏旱在本区域最常发生。此时正值“双抢”季节,急需用水,且气温高蒸发量大,容易发生干旱。绝大多数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夏旱发生。建阳站统计结果表明(见表),在30年中就有15年发生旱灾,占50%,有的年份还连续发生数次。在15年中,小旱发生4年,占27%;中旱发生8年,占53%;大旱发生2年,占13%;特旱发生1年,占7%。
  秋、冬旱(9月以后):秋(冬)旱比夏旱少,在30年中也有12年干旱为灾,占40%o计有小旱发生1年,占8%;中旱发生5年,占42%;大旱发生4年,占33%;特旱发生2年,占17%。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30年中多数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其中5年是夏秋连旱,只有1953、1954、1957、1958、1965、1966、1975、1976年既无夏旱也无秋(冬)旱,更没有春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夏旱为最严重,其次是秋旱,如1971年6月24日至7月30日连续36天仅有0.2毫米的雨量,山涧溪水断流,田面龟裂,致使双季晚稻不能插秧,损失严重。
  三、冰雹大风
  冰雹:本镇多数年份都有不同范围和大小程度不同的冰雹发生。多数出现在清明、谷雨这段时间。冰雹出现一般是局部性的,雹粒较小,大的冰雹比较少见,一旦发生,则危害极大,尤其伴随着大风更加剧了它的灾害程度。
  明万历廿八年(1660年)二月初六夜,雨雹,大者径四寸许,屋无全瓦,后山村尤甚。
  道光十一年(1831年)3月,雨雹。后山村冰雹有大如碗的。
  1983年4月11日午后,东徐大队全部,茶㘵、社州、金山大队的大部,东山、长埂、湖桥、策口等大队的局部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冰雹、龙卷风三灾齐发的袭击。该次冰雹区域广,时间长(约十余分钟),冰雹最大口径10—13公分,且密集,冰雹过后,地上罩雾一米多高,冰雹堆积地面约25公分厚。雹经区大小树木枝叶及皮全被打光,拦腰折断不可胜数,几抱大的古树连根拔起,暴区农作物全毁,魏墩伐木场学校的一栋砖木结构房屋被飓风刮倒,压死学生一人。据统计:全社受灾十个大队,111个生产队,45个自然村,813户,4976人口。房屋倒塌十幢,39间,641平方米,粉碎性砸通屋瓦的房屋671幢,4242间,69813平方米,因灾死亡4人(其中男3人,女1人)重伤13人,轻伤151人。
  大风:在气象中把瞬时风速大于或等于17米/秒(相当8级)作为大风标准。一天中出现一次或多次都算为一个风日。
  本镇每年均有大风出现,平均每年出现6.7天,最多16天,最小1天。在一年当中主要出现在4~8月。其中(7~8)月出现的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50%,其次是3月与9月。在一日中多在午后到上半夜出现。其主要特点是:骤然起风,来势猛,持续时间短,范围小,常伴有阵雨、冰雹出现。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子竹林精舍之东山有古杆数围,为大风所拔。
  1994年7月17日,湖桥村遭受龙卷风袭击,损失达57.2万元。
  四、病虫害
  全镇稻作病害有稻瘟病,多发生在砂质浅底田块及溪边田。纹枯病多发生在渍水或排灌不良田块,近年来有蔓延趋势,特别在水管不良的情况下较易发生。此外有白叶枯病、赤枯病、恶苗病、黄矮病及绵腐病等,都是本镇水稻中常见的病害。小麦有赤霉病、锈病;油菜有白粉病、锈病;柑桔有疮痂病、溃疡病等为害;在稻作虫害方面,主要有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稻飞虱(褐飞虱、白黄飞虱)及稻蓟马虫、粘虫等。本镇病虫害在建国前后连年都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小的年份稻作发生几百亩,损失粮食几十万斤;多的年份稻作发生几千亩,损失粮食几百万斤。1999年,本镇发生历史罕见的稻瘿蚊,早稻和晚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五、其他灾害
  1、寒冻
  境内主要有“三寒”——春寒(在“春分”以后出现)五月寒,秋寒。
  春寒:3~4月春播季节,北方冷空气仍很活跃,同时南方湿气流也较强,南北两股气流势力相当,使境内长时间维持低温阴雨状态,造成烂种烂秧。春寒、倒春寒每年出现次数,一般为1~2次,极少是3~4次。持续时间一般每次为3~4天,最长的达8天(1951年、1962年)。两段低温之间间隔日期(即回暖期)一般4~17天,最短2天,最长23天。1976年3月底至4月初持续低温、阴雨,春寒严重,发生烂种烂秧无数。
  五月寒:双早孕穗,开花期正值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光照少,常伴有冷空气袭击,造成低温。孕穗和抽穗的早稻,如遇这种情况,会延迟抽穗开花,每穗结实率大为减少,造成大幅度减产。故“五月寒”、“小满寒”、“黄梅雨”对早稻威胁极大。1981年5月12日至15日出现“五月寒”,此时正值双季早稻孕穗之际,危害甚大,早粮大歉。
  秋寒:一般从9月下旬后,北方就常有冷空气南侵,温度由高到低发生变化,甚至连续阴雨低温或干冷低温。晚稻抽穗开花期若遇这种天气,就会产生大量空壳,严重减产,以致绝收。在一般情况下,对双晚的影响取决于“秋寒”第一次冷空气出现的迟早和强弱,以及冷空气过后的回暖时段的长短。如1966年秋季,出现多年来罕见的低温秋寒,中晚稻减产三成以上。
  2、兽灾
  本镇山垅田分布面广,种植单晚。这些稻田往往是野猪、老鼠糟塌的对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粮食损失。
  3、人为灾害
  森林火灾多数是人为灾害。冬春季节,农事、林事的生产性用火,如烧田埂草、炼山垦种、烧灰积肥,引火烧蜂及乱丢烟蒂等,常引发火警火灾,每年都有几次甚至一日有几起发生,不同程度烧毁森林。
  4、地震
  明成化三年(1467年)六月十三日,地震。
  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八月廿三日夜地震,自东而西,屋宇动摇。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地震。
  嘉庆二年(1797年)八月廿四日夜,戎刻地震,有声如雷。
  据史记载:民国6年(1917年)3月4日夜,地震,山多崩,早稻熟,晚稻歉。
  民国七年(1918年)2月13日未时初刻地震,时间约一分钟。震时房屋有些摇动,悬挂的金属物发生相撞响声。
  第五节 溪河
  莒口河流因地质构造较发育,四周地表切割较强烈,水系较发育,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由于流域上游植被较好,所以含沙量少,除洪水期间外,基本上是山青水秀。麻阳溪源于黄坑乡桂墩,流域面积1570平方公里,流经黄坑、麻沙、莒口往建阳城区与崇阳溪相汇合,流程长136公里,平均坡降2.1%。流域形状系数0.08。麻阳溪在本镇支流有9条,其中主要的有:书坊溪、茶㘵溪、焦岚溪、东山溪。
  第六节 气候、水文
  据建阳市气象观测资料表明,本镇气候有如下特点:
  1、季风气候明显,本镇属亚热带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比较宜人,大部份年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1.3℃(1953年8月10日,1971年7月31日)最低气温-8.7℃(1973年12月26日);雨热同期,气温≥10℃时期的降水总量占年降水总量的82.4%;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1800小时,其中4—10月1250小时,占70%,太阳辐射总量>320千焦1c㎡,多年平均无霜期达280天以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立体小气候明显: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因此立体小气候明显,宜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山区夏季天气凉爽,冬天较冷,无霜期230天,低山丘陵盆地较温热,无霜期可达280天以上。境内风力不大,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为42米/秒,(1983年4月11日)。
  3、自然灾害明显,各种灾害中,自然灾害较明显,由于地处武夷山脉的迎风坡,汛期中南北冷暖气流常在这里交绥,在本区产生强降水,造成洪涝灾害。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