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266
颗粒名称: 概述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莒口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才荟萃,地沃物丰。莒口人民用辛劳的双手,非凡的才智,进行劳动和经营,使古老的莒口焕发了青春,以“梨乡”、“茶埠”、“粮仓”、“林海”著称。
  一
  莒口镇地处建阳市中西部,位于武夷山南麓,麻阳溪畔,东经117°51′至118°04′北纬27°28′之间。东邻童游镇,南接徐市镇及顺昌县,西连麻沙镇,书坊乡,北界武夷山市,将口镇。
  境内东西宽24公里,南北长38公里,平面轮廓近似一个月牙状,方圆365.93平方公里,地势走向是南北高,向中部河谷倾斜.海拔最高点为南部与徐市镇的分水岭水古栋1181.6米,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均分布在南部地区。境内最低处为马伏村,海拔标高150米。
  莒口集镇历来是古邑建阳乡、里的行政区,历史悠久,文物考古表明远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莒口地名的由来是因宋时有莒潭(在今河坝村附近)以及在麻阳溪与书坊溪交汇之口,故名莒口。全镇辖区在宋、元、明期间设崇泰、崇政两里;明代崇泰里分为上下里,上里为莒口,下里为后山;民国期间分设莒口、后山、茶㘵三个乡。建国后,属建阳县第四区,区公所设莒口,1953年驻地迁后山,改称后山区。1958年迁回莒口,建立莒口红旗人民公社,茶布红专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莒口、后山、茶㘵三个公社,设莒口工委。1963年合并公社,名为莒口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1992年撤乡建镇,为莒口镇。
  全镇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62个村民小组。总计7536户,总人口27051人,其中非农业户876户,非农业人口2359人。居民有汉、畲、回、土、布依五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共有姓氏202个。为闽北方言的建阳话,社州、金山会说客家话。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0年,中共建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莒口焦岚、樟㘵为其管辖。解放前,闽北游击队一直活跃在华家山周围,至1949年5月13日闽北游击队从华家山,沿途解放茶㘵、莒口、后山乡,然后至建阳与南下部队会合。
  二
  莒口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8.6℃,日照1850~1980小时,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无霜期260至280天。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水系发达,为典型的中低山丘陵构造侵蚀地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莒口发展经济,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莒口土地总面积36593.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十分之一,其中山地面积29085.33公顷占79.48%,耕地面积3360.33公顷占9.18%。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土层深厚肥沃。
  莒口素有“林海竹乡”美称,境内满目青山层林叠翠,是建阳市主要林区之一,有林地面积22987.93公顷,占林业用地79.04%,森林覆盖率62.8%,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70.59万立方米。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中亚热阔叶林带、竹林、灌木林、混交林。毛竹面积3767.13公顷,立竹645.35万株。经济林有油料、香料、果食等树种繁多。各种林副产品有松脂、笋干、香菇等十分丰富。在深山老林里还保留珍稀树种、名贵药材、珍禽奇兽。
  莒口境内溪流纵横密布,以麻阳溪、茶马溪、书莒溪为三大主要水系及众多支流,全镇水域总面积1144.53公顷,水资源十分丰富,可开辟电力及发展水面养殖,前景广阔。
  莒口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金、银、铝、铜、锌、铂钯、稀土等,非金属矿种有石墨、煤、高岭土、石英及硫铁矿等,其中黄金为本镇主要矿种之一。
  三
  莒口是历史上理学之乡,史称建阳“七贤过化”,其中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叶味道等6贤均祖客居莒口,都在莒口设立书院、著书立说,并引来四方学子研究理学。唐兵部尚书熊秘隐居熊屯(今焦岚樟㘵),创建熬峰书院为福建省最早书院之一。焦岚熊氏一族十三进士,后山蔡家四代九儒,马伏刘氏一脉九进士,明代福建第一个状元丁显,刻书家熊大木,医学家熊宗立,茶师熊蕃等均是莒口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选载78位建阳籍人,其中24人出自莒口,可谓名人辈出,人才荟萃,文运鼎盛。
  山岳之灵和人文之秀相辉映,给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丰富的人文景观。唐宋以来书院、精舍共13处,古寺庙142处,其中历史悠久的圣迹寺著名于世,还有众多的家祠、族祠和古民居、古厝桥、古石桥等遗址;西山之巅筑有石城墙、水闸门、练兵场、跑马场;宋理宗皇帝御书“西山”“庐峰”摩崖石刻;朱熹母祝氏夫人,蔡元定、王鄂、黄輹等古墓22处;新石器和青铜器遗址5处,古窑址4处,古塔址2处;因朱熹、蔡元定扬名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化名山云谷山、西山蕴藏着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处处是人间胜境。
  四
  建国前的农业落后,工业空白,商业萧条,经济拮据。解放后,莒口人民经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商体制改革,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改革22年的成就,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到2000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均比1978年翻了2番多。
  建国初莒口商业、手工业落后。如今,已形成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旅游饮食业和其他行业等诸多门类,颇具规划的企业生产体系。200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7941万元,与改革前的1978年相比,增长20多倍,现代村镇企业挑起莒口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莒口自古就有“粮仓”的美称,而在1949年,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全镇粮食总产仅5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00多万元。建国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粮食单产,总产不断创新纪录,特别是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1987年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乡,年平均交售商品粮达800万公斤,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和商品率居全市前列,2000年粮食总产20712000公斤,农业总产值7103万元,经济作物,农副土特产有茶叶、香菰、笋干、红菰、莲仔、柑桔、药材、西瓜、花生等。农村改革促使众多的农民从小农经济框框跳出来,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2000年底,全镇有2603个农业劳动力从事工、商等各业,农业第一、第二产业蓬勃发展,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29元。
  莒口古有驿道过境,水道为建阳西部物资集散地,但直至解放初期,仍未改变肩挑背驮的落后状态,民国22年(1933年)修通建阳至邵武简易公路,横贯莒口。建国后,莒口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镇内公路形成网络,林区公路、镇村公路计有10条,97公里,行政村全部通车。80年代末在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1992年安装程控电话机,可直拔全国各地及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手机形成时尚。
  建国前街道狭窄,市场萧条;如今繁荣的商业大街,高楼林立。近几十年来,人民影剧院、文化中心站、邮电大楼、农行营业所、信用社、工商所、税务分局,财政所,土地所,村建办,建筑社,农技站,林业站,采购站,派出所,中学,小学,卫生院,农贸市场相继新建。乡村建筑面积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6年增加数倍,街道店铺由原来木制结构,全部改建为砖混结构,商店林立,市容整洁,商品琳琅满目。改革开放后,1987~2000年有1237户人家盖了新房。70年代时髦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电风扇老四件成为过去,到80年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莒口普及初等教育达到省定“一类乡(镇)标准”,幼儿入园率居全市农村前列,成人教育蓬勃发展,通过省级验收,非文盲率达98%以上,1992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六项督导评估,整体水平为优级。莒口中学办校30多年来,成绩斐然,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电视事业飞跃发展,覆盖率达百分之百。文化事业繁荣,一批优秀中青年作者在文学、绘画、书法、摄影等方面的人才脱颖而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乡、村两级医疗网络基本健全,一般疑难疾病基本不出镇,镇卫生院于1995年获国家卫生部授于“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同时被评为“南平市文明单位”,人均寿命从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69.5岁,“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已不稀。计划生育成绩显著,群众体育运动活跃,体育设施逐年完善,1989年莒口乡被省体委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莒口的过去,不论是建国前的贫穷、落后、灾难;还是建国后的进步、成就、不足都已成为历史。
  而今迈步从头越,昂首阔步迎战21世纪,莒口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