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市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193
颗粒名称: 建阳市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390-3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南平市建阳市的概况,建阳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
关键词: 南平市 建阳市 概况

内容

2006年,建阳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
  【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进一步形成】 始终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积极组织项目开发,狠抓特色农业发展,全力推进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0.01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2.55亿元,增长43.1%;地方级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47.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9.3亿元,增长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0亿元,增长15.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亿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8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4393元,增长9.4%;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三农”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首位,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5亿元,增长20.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6%。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烤烟、竹木、茶果等三大主导产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35.2%。笋竹业实现翻番目标;烤烟生产实现种植面积、产量、观念三个突破,种植面积发展到2006年2万亩;建阳橘柚、葡萄产业迅速发展,成功举办了三届闽北葡萄产业活动周和建阳市葡萄节活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实现产值10.5亿元,农产品品牌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玉女”牌建阳橘柚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识论证,“楠木林”葡萄获得第四届中国优质葡萄擂台赛金奖,并被推介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用水果,“云谷山”白露仔优质品种锥栗打响江、浙、粤等地市场。农村流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出现一批如莒口后备母鸭协会、将口鸭业协会、童游葡萄协会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生产流通组织。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4-2006年共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43.6公里,建成乡村供水点104个,改善6.6万人饮水条件,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农田3.5万亩。
  【工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工业经济比重。2006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5.84亿元,增长30.5%。规模工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新增产值17.2亿元,上亿元企业发展到7家;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16倍,增长29.4%;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比重提高了26.4个百分点。产业集群培育加快,林产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服装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06年产值已达24.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84.8%。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开展的扶持企业纳税增百万活动扎实有效,通过市领导挂点扶持、市直部门负责人挂项目服务“双挂双扶”工作机制,实现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目标。2006年全市共有62家企业参加,全年完成税收1.18亿元,增加财政收入4900万元,占到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的33%。工业平台建设得到突破,塔下、白茶布等工业平台基本建成,回瑶、严墩工业平台全面开工建设;海西林产工贸城建设快速推进,已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推出土地4900亩,引入企业25家,园区供水、供电、弱电管网、主干道等各项基础工程及贸易服务区已全面动工建设。
  【项目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坚持以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开发的突破口,不断完善项目开发、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积极组团参加各项招商推介活动。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300万美元,增长1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5%。2004-2006年累计实现山海协作利用市外资金实际到资19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6家,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7个项目列入省、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浦南高速公路建阳段、武夷味精5万吨扩产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改项目顺利实施。金石氟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化上海公司合作开发氢氟酸深加工项目正式签订合同,总投资4亿元,预计年产值可达4亿;浙江丽人集团投资3.6亿元年产20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生产项目正式落户海西林产工贸城并已动工建设。共投入资金5610万元,实施水东交战路、五里樟桥头上游赤岸段防洪堤、嘉禾路南段贯通工程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继续深化农村工作机制,落实“南平机制”实现“重心下移”见成效,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等五支下派队伍在基层相互融合,村级“八大员”(村级农民技术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公共卫生员、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动物防疫员、林业员)队伍不断完善,增强了农村基层活力。大力推进集体林叔制度改革,完善集体林经营体制,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15.733亿平方米山林明晰了产权,有力地调动了非公有制经济造林护林营林积极性。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行政编制、乡镇事业单位精简率分别达到20%、27%和33%。进一步理顺市乡财政体制,在书坊乡实行了乡财市管试点,推行部门综合预算,实行乡镇财力最低保障制度,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工资进入国库统一发放,夯实了乡镇发展基础。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得以规范。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清理和备案制度,对27个部门299项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了扶商、亲商、敬商的具体措施。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8亿元,增长13.5%。
  【社会统筹发展合力进一步聚集】 逐步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91万人、1.89万人、2.9万人和1.1万人;城镇4127名困难职工、农村10296名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各项支农惠民政策全面落实。3.2万名农村贫困学生享受“两免一补”,403名农村计生户得到奖励扶助;为171对适婚青年提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医疗试点工作,20.6万名农户参加,占农村人口数的85%;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和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累计减轻农民负担4028万元;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种粮直补、粮种补贴等措施。城市人居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投入1360万元资金,新建、改建城市道路面积13.7万平方米,新增城区路灯7条8.8公里,新增城区至将口、回瑶工业小区公交车线路,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投入6.4亿元,新建新纪名城、金座大厦、纳泰广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房地产项目,提供商品房屋面积43万平方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民办教育蓬勃发展,“两基”成果巩固和提高,累计投入资金1605万元,新建、改造校舍面积3.8万平方米。朱熹墓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建县1800年的文史巨著《建阳大典》出版发行。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被授予省级计生一类先进县和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县市。城乡三级卫生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完成7所农村卫生院建设改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0急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164个村实现有线电视光缆并网,用户达4万户。科技战略扎实推进,共开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75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7家。上级出台的各项干部增资政策全部兑现。社区工作得到加强,制定出台增加人员编制、提高工资待遇、落实办公经费等加快城市社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提高。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重视和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2004-2006年共办理市人大重要议案5件、建议875件,市政协提案269件,满意率均达99%以上。积极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制定政府工作规则,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得到加强。监察、审计职能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涌现出一批英模典型。基本完成“四五”普法目标,基层民主自治不断加强。“平安建阳”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力度加大,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不断提高。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食品、药品、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和交通安全等监管,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双拥”和军警民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建设进一步加强。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南平年鉴 2007》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
建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