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171
颗粒名称: 武夷山市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5
页码: 384-3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南平市武夷山市的概况,武夷山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海西”发展战略机遇,深入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奋力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五个重要”和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 南平市 武夷山市 概况

内容

2006年,武夷山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海西”发展战略机遇,深入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奋力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五个重要”和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综合实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3亿元,比增12.3%;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2.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3亿元,比增35.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6.19亿元,比增46%。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亿元,比增1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9元,比增13%;农民人均纯收入4941元,比增9.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8:25.58:51.53。2006年,武夷山市名列第四入围“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
  【项目带动建设全面推进】 全市累计引进项目164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办工业项目54个,完成投资6.36亿元,实施省重点项目2个,完成投资1.73亿元;南平市级重点项目2个,完成投资1.73亿元;市本级重点项目47个,完成投资10.61亿元。悦华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武夷高教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联合促销和“百座城市亮武夷”等营销活动,推出“万里晋商茶路”旅游精品线路,开行旅游专列达120对,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400万人次大关,达442.92万人次,比增18.07%,旅游总收入18.78亿元,比增21.08%,旅游直接创汇2.48亿元,比增23.2%。名列第二获得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列入《福建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成为全省四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更具档次,共有星级饭店41家,其中四星级6家。加强对台农业合作,构筑闽台农业合作平台。实现武夷山与阿里山旅游网站链接,并成功将武夷山纳入台胞赴闽旅游优选线路。全年接待台湾游客4.79万人,比增21.22%。加快浦南高速公路武夷山段建设;推进火车集装箱货运站和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铁海联运;增加武夷山至香港航线班次。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百万休闲游戏大奖赛”、“全国老年健身赛”和“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等全国性文体活动。
  【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3.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71亿元,工业实现税收4214万元,增长31.3%、42.7%、32%。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48家,非国有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6.7%,初步形成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旅游工艺品四个重点产业。至2006年底,武夷新区仙店创业园区建成区规模2171亩,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400万元,有36家企业入驻,总投资8.6亿元,其中已投产企业15个,在建企业21个,年产值达2亿元,实现税收1290万元。
  【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2.72亿元,比增6.03%;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增长6.69%、7.8%、2.89%、5.28%。通过本级财政安排、上级指标专款及专户专项专款、预算外资金等渠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共投入资金1.62亿元,比增33.6%。其中,预算内新农村建设资金480万元;乡镇级运转资金1441万元,比增8.43%;农村教育投入5045万元,比增15.47%;农业投入2319万元,比增43.95%;林业投入1007万元,比增27.63%;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315万元,比增107.74%;农村卫生投入1053万元,比增80%;农村水利投入614万元,比增22.55%;农村抚恤和救济投入1076万元,比增103.02%;支援不发达农村地区投入369万元,比增42.47%:村镇建设投入493万元,比增150.25%;投入茶产业发展资金139万元。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增加的同时,积极发展茶、竹、烟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实施茶旅联合营销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实现茶业总产值1.5亿元,比增25%,全市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行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村人均茶叶纯收入超过1500元;竹业总产值3.84亿元,比增20%,竹农人均竹山面积5066.667平方米,人均竹业纯收入1050元;烟叶种植面积2173.333万平方米,实现税收1039万元,支付烟业奖励金和烟业税返还资金886万元,安排烟农养老保险金80万元。此外,大力推进“旅游连线带动”,城村、下梅、曹墩、公馆等乡村旅游村共接待游客108万人次,旅游村人均增收超过130元。扶持茶叶企业、竹木加工企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一批农业“三千项目”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6年25家。武夷山宝岛生态园、中国茶乡、聚珍园生态开发、中华茗园等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全年累计完成投资8300万元;星愿茶业、国宏茶业、友青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1万多户农户增收。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04.1公里,建设农村客运站2个、候车亭32个,开通客运线路16条。继续实施“651”工程,竣工投产电站4座,完成村级供水任务18处,受益人口6895人。建设竹山机耕路312公里。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环境卫生整治和改善生活条件为重点,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建成沼气池1503口。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村镇生活垃圾整治,新建固定垃圾收集池73个,配备垃圾收集车54辆,改建兴田镇、五夫镇垃圾处理设施2处,新建洋庄乡、星村镇垃圾中转站3座。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测目标。继续推进“一免四补”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税及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377.7万元;投入68万元用于种粮农民直补及副食品补贴,全市1.2万户农民受益;实行种粮农民综合补贴,投入219.39万元,3.9万名农民受益;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全市16户农民共获补贴10.53万元。
  【各项改革持续推进】 全市共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40.2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8.7%,实际发放林权证70%以上,经审核可发证面积90%。深化“南平机制”,2006年,共下派村支书32人。继续推行“城乡双百联动”机制,全市挂点单位共为挂点村投入扶持资金471万元,扶持和开发经济项目120项。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在原有撤销、合并、转制47个事业单位基础上,撤销4个事业单位,收回事业编制146名。理顺库区移民局管理体制,为做好库区移民工作提供保障。加快“数字武夷”建设,完成一、二期工程,启动三期工程,建成覆盖全市各乡镇的视频会议系统,获“全国电子政务调查综合奖第一名”、“中国政府特色网站”等荣誉,成为“数字福建”建设示范点。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全面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改革,集中统管“非转经”单位208个,完成第一批89个单位非转经资产租赁,有效盘活国有资产,促进保值增值。健全城市管理机制,推行专家评审委员会规划方案决策机制;按照中央、省上、南平市统一部署,有序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经济外向度持续提高】 成立招商局,开展招商月活动,赴浙江、闽南招商。注重招商选资,严格控制污染,决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引进项目。认真组织参加“5·16”投洽会、“9·8”贸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共引进山海协作项目101项,项目注册资本金3.8亿元,增长212%;工业项目60项,项目注册资本金1.8亿元,增长50%;引进市外资金13亿元。全年外贸出口总额2100万美元,占任务数的105%;合同利用外资9726万美元,占任务数的112.31%;实际利用外资1058万美元,占任务数的105.8%;实际利用外资9836万美元,占任务数的173.17%。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扎实推进,超额完成“普九”各项指标任务,通过省上教育督导评估;一中400米标准田径场和实验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武夷高教园区初具规模,武夷学院(筹)三期建设顺利完成,升本验收获得好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市财政累计安排133万元用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市财政拨出4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并为每位农村寄宿生免费提供菜汤;投入511万元完成武夷中学教学楼、五夫中学学生宿舍楼等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7项,启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致力解决城乡居民就医问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万分之232,控制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万分之273.6)。巩固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6年农民参合率达87.77%,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改革城镇医疗卫生体制,夯实基层卫生院医疗服务基础。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对兴田、吴屯等卫生院进行重点改造;投资1400万元建成闽北第一个符合国标的疾病控制中心实验楼。积极推进市立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投资346.1万元完成传染病区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2006年人口出生率10.8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1.2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奖励机制,确保科技投入逐步增长。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加强广播、电视、通信和信息化工作,扩大网络覆盖率。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广电局新大楼,改造黄石头广播机房,使偏远乡村能收听到中央台、省广播电台节目,投入110万元改造城乡广电网,提高有线电视收视质量。至2006年底,全市105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光缆,光缆联网率达91%,市乡村光缆联网走在全国县级市的前列,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3万多户,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1%,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8%。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九届创建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 全年累计向农村低保2859户6212人发放保障金271.31万元,向城市低保918户2211人发放保障金169.18万元,城乡低保对象注销、核减32户96人,增补审批城乡低保对象84户200人,基本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为1.42万人、2.1万人、1.42万人、7652人、6500人。出台《武夷山市医疗救助暂行规定》、《武夷山市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暂行规定》,提高低保户补差标准,将五保对象纳入门诊医疗救助范围;启动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全市参保农户4.36万户,总保险金额2.18亿元。实施造福工程,累计投资200万元,受益600人,完成灾后重建安置18户60人,地质灾害搬迁57户。扎实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再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2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39人,再就业培训959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5812人。转移就业54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86%。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不断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治理餐桌污染工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百花路北段、武夷大道赤石段等道路建设改造。实施武夷大道绿化工程,改造列宁公园和武夷和圆,全市新增中心区绿地面积2.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6.74%,人均绿地9.28平方米。饮用水、地表水达标率均达100%,城市空气质量、交通干线噪声控制达到国家优质标准。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平安武夷”建设,刑事案件立案数上升率控制在上年数的5.8%以内,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5.62%。2006年对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领导批办件、查办件,年终结案率达100%,按期结案率达100%;本级受理初信初访结案率99%,重复信访结案率100%,集体信访结案率99%,年终信访件办结率100%,按时结案率达100%;重复上访率控制在接待上访总批数的4.6%以下,重复集体上访率控制在3%以下,越级到市集体访重访率控制在10%以内,越级到省集体访重访率控制在15%以内。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006年共办理代表批评建议、意见87件,政协提案108件,满意率均达100%。充分发挥“数字武夷”呼叫中心等应用系统的便民服务功能,架设市民与政府之间有效的沟通桥梁,解决市民、游客的咨询、投诉、建议等问题。2006年,呼叫中心及网上接收电话咨询、投诉、建议、感谢853件,并对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及时处理的问题,给予解释说明。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制定《关于规范党政干部外出招商引资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内部公务往来实行禁酒的若干规定》、《关于重申严禁党政机关干部驾驶公车有关规定的通知》等。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力度,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全面推行“一案一整改”工作。加大源头治腐力度,扎实推进“四项改革”、完善“四项制度”,全面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法,扎实推进纠风专项治理工作,维护群众利益。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南平年鉴 2007》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