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平市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6793
颗粒名称: 中共南平市委
分类号: D22
页数: 6
页码: 62-67
摘要: 本篇记述了南平市2006年政治、中共南平市委的情况。
关键词: 南平市 政治 南平市委

内容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的重要一年。市委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要求,融入全局抓发展,持续用力抓落实,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推进,各项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持续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按照既定目标、思路、重点、举措,努力在持续中加快、在持续中提升、在持续中协调。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95.19亿元,增长11.9%,是近10年来最快的。财政总收入31.30亿元,增长22.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2元,比增11.95%;农民人均纯收入4422元,增长8.6%。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较好,经济运行的结构、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善。
  突出突破工业成效明显。在突出工业的基础上,着力突破工业。着重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对企业的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电力、资金、用地、原材料等困难,南铝、南缆、南纸、南纺等优势企业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产值上亿元企业增加到51家。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全部出台七个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意见,上年七大集群实现产值179亿元,增长17%,占规模工业产值的59.7%。积极培育新工业增长点,协调项目招商落地,南纸四抄、南铝铝板带加工、温州家具城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一定程度上扭转南平没有大的生产性项目的状况。继续抓好工业平台建设,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通过国家审核。全年规模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增长21%,二产比重达到36.3%,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支撑力量有所增强。
  “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加快。着眼于融入海西全局,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布局,突出抓好“一点(闽北产业集中区建设)、一线(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高速公路所带动的沿线县域经济)、一重心(南平中心城市)”。市四套班子每月轮流到“一点”、“一重心”调研督查,推动工作开展。闽北产业集中区基本完成规划,正式启动建设,其中林产工贸园区、现代物流园建设全面展开,完成基础投资4.2亿元,引进企业76家,总投资22亿元,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其成为新的中心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产业升级的示范区。“一线”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县域发展特色更加明显,建瓯笋竹城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各县(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3.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南平中心城市持续发展,拉开城市框架工作有实质性推进,江南工业园、朱熹路三期工程正式动工,跨江大桥开工,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4.53亿元,增长11.5%,对全市的吸纳、集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深化。全市“四个一百”项目共594项,总投资920.53亿元,年完成投资128.1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15.7亿元,增长39.7%,其中重点项目投资比重30.9%,提高6.4个百分点,工业项目投资比重58%、提高8个百分点。“十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1.47亿元,占年计划的110.2%。尤其是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全市10条高速公路列入海西高速公路网,8条列入全国高速公路网,浦南高速公路全面动工建设,武邵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即将开工,宁武、松建、绕城、邵光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较快,“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开工一条高速公路的目标可望实现。向莆快速铁路南平连接线、核电、闽江航运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展开。
  投资环境改善更加有力。首次将创业竞赛考评与绩效评估结合起来,建立绩效评估管理制度,加大项目考评的权重,更加重视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继续开展评选“最佳服务科室”和“群众最满意科室”活动,市直32个政府部门和机关单位向社会公开作出服务承诺。加强行政审批(投资)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机制,实现项目审批服务与便民服务并重,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服务的“第一道门槛”建设,在全市100多家基层站所开展效能建设活动,初步遏制基层站所随意执法、违规收费、行政不作为等中梗阻现象。特别是以党政机关和公务员队伍为重点,下大力气整治“小吏大权”现象,在机关干部中引起较大震动,社会反响很好。全省2005—2006年度投资环境测评显示,南平市投资软环境受外商认可度跃居全省前列。这有力促进了招商选资和外经贸工作,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引进山海协作市外资金69.33亿元;外贸出口4.29亿美元,比增49.6%,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要求,及时研究部署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40余个部门开展大规模调研,召开市委二届十四次全会,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关于推进绿色腹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20年远景目标和“产业有新发展、生活有新提高、文明有新进步、环境有新变化、管理有新机制”的阶段性目标。确定全市20个乡镇60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
  突出发展增收。以农民增收为抓手,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72家,农民从产业化经营组织得到收入增长14.8%。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药剂、新肥料、新机具工程,发展绿色农产品、品牌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工促农,着力发展木竹、食品等产业集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新增转移5.93万人。在遭受特大洪灾的情况下,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4亿元,比增6.1%;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超过8%,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突出基础改善。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实施基本农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竹山机耕道、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年千公里”工程,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003.5公里,新增通水泥路建制村126个、通客车建制村276个。农村饮水工程建成村级供水280处,解决饮水安全人口17.98万。启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146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30个乡镇完成第三轮总体规划修编,45个乡镇建设了垃圾处理场,260个建制村开展垃圾整治,新增户用沼气池10314口。造福工程完成搬迁4990人,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成。
  突出改革激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改革面积1992.2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9.7%。林权改革配套政策抓紧实行,林权证抵押贷款金额达到2.7亿元。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7.59亿元。开展农业保险工试点,承包农房60.43万户,承包水稻6133万平方米,森林1.549亿平方米。积极探索乡镇机构改革的各项配套改革,全面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国库统一支付。
  突出机制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新下派468名村支书、8名乡镇党委书记,选派科技特派员1012名。加强下派队伍管理,推动各支队伍一体运作,增强整体合力。抓好村级“八大员”队伍建设,选聘农村“八大员”14624人。深入开展挂村服务工作,拓展提升“互动联动”机制,将更多城市资源导向农村。全面实施教师服务期制度,选派228名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实施农村卫生人才“123”工程,市、县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农村卫生员帮扶全面展开。积极探索将“南平机制”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工作,选派干部参加高速公路、闽北产业集中区、江南新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快中求好,以好促快,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加快发展中统筹协调,在全面发展中促进又好又快,努力追求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目标。
  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加强和改善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实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职能,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作用。加强对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领导,精心指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换届。认真实施《公务员法》,推进依法行政,做好公务员身份认定和工资套改等工作。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开展村支部、村委会换届,推广和完善户代表会议、村务决策听证等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双拥共建氛围更加浓厚。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着重把握宣传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对内宣传造氛围,对外宣传树形象,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氛围。重视公民道德思想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广大群众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教育,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风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共评出全国文明单位和创建工作先进单位6个,全国文明村镇和先进村镇4个。文明创建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实效进一步增强。
  环境资源保护持续加强。坚持守住“不污染环境、不搞假冒伪劣、不违反安全生产”的底线。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的针对性,把引资重点放在高环保、高安全、高效益的项目上。强化环保硬约束,落实环保硬责任,做到“三个一律”:没有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没有经过环保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没有达标的企业一律关闭。把治理污染和节能降耗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严肃查处了建阳莒口、顺昌富文等事件。闽江上游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禁建区内98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开始治理。南平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武夷山市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南平市医疗垃圾处理中心主体厂房车间基础已动工,开展矿山企业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全市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平安南平”创建实效明显。以增强群众安全感为目的,以强化基层基础为重点,以健全社会管理机制为保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南平”建设。全市没有发生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大案件,没有发生造成恶劣影响的暴力恐怖犯罪以及重大恶性刑事案件。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保持较高水平,达到94.29%,对党委、政府抓治安工作的认同率达82.01%,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达80.2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数0.82、1.21、9.78个百分点。全市共立刑事案件11255起,同比下降0.9%,破案率64.26%,同比提高2.04%。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市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9060件,调处成功8803件,调处成功率达97.16%,总量90%以上的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调处,在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保持了社会总体稳定。安全生产形势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全面下降。
  【切实增强为民实效】 牢记发展目的,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惠民政策,将新增财力更多投入到为民办实事中,尤其是集中财力解决一些群众反映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感到高兴满意。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服务措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4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6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843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为5.06%。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22.62万人、22.51万人、32.58万人和13.81万人。城乡低保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出台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措施,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维护。劳动保障维权力度加大,较好解决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努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财政资金向社会事业倾斜,通过政府投入、资源盘活、争取支持,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各类教育统筹发展,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建成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宿舍30座,新增优质高中1所,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工建设,武夷学院通过教育部评估组评估,闽北可望拥有自己的本科大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省年百所卫生院提升工程6个项目投入使用,11个项目开工建设。城乡文化阵地初步形成网络,覆盖全市60%的社区和行政村。继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4%和97.7%。计生工作实现年度目标,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南平大剧院、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南武体育馆、市博物院等项目进展加快。
  切实办好利民实事。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新增邵武、建阳、顺昌等3个县(市),全市覆盖面达到40%,参保人数66.52万,参保率86.27%。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杂费、特教学生“三免一补”、贫困家庭高危孕产妇救助等政策,全面开展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加大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力度,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实行免费婚检、劳务代理费减半、减免最低收入家庭公房租金等政策,目前免费婚检率提高了29个百分点。南平中心城市启动廉租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房2.2万平方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状况。与此同时,还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餐桌污染、药品价格等问题,使群众更加放心。
  全力以赴抗洪救灾。“6·3”洪灾给闽北经济社会带来严重灾害,直接损失34.46亿元。市委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超前部署,预案到村,科学调度,靠前指挥,各级干部始终和群众在一起,让群众有主心骨。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一手抓防灾,一手抓救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灾民“五有”得到有效保障,建瓯因灾延期高考工作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之后,各级各部门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面对繁重的安置、恢复、重建、发展任务,快速展开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基础设施,2182户因灾倒房户春节前全部迁入新居。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突出责任、作风、机制,突出党员、队伍、班子,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党员干部推动发展、为民负责、清正廉洁的形象。
  以《党章》学习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在全市党员中开展《党章》学习活动,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学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相结合,增强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质。《江泽民文选》发行后,迅速展开学习贯彻活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门组织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党章》、《江泽民文选》等学习为动力,强化融入大局、抢抓机遇的理念,维护“实”与“和”的风气,倡导“拼”与“闯”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
  以第三批先进性教育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扎实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全市共有1830个党组织、63378名党员参加,其中农村党组织1689个、党员62396名。通过教育活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基层战斗堡垒得到夯实,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期一年半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结束,群众对教育活动满意率99.4%。坚持在实践中探索、继承中创新、总结中完善,把教育活动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村两委履职承诺等长效机制。同时,以城市党建“三级联创”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初步构建,机关、学校和“两新”组织党建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底线管理,党员教育管理取得实效。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和加强党管人才工作。
  以换届工作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省委部署和要求,进行了市县乡村四级换届。10个县(市、区)和116个乡镇党委完成换届任务,换届后班子的年龄、学历结构改善,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尤其是交叉任职和“减副”力度加大,县(市、区)党政班子中,减配副书记11人,交叉任职(不含政府正职)17人;乡镇党委减配副书记45人,交叉任职(含政府正职)242人。认真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全市完成1618个村党组织和1592个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分别占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总数的99.75%、98.15%。市第三次党代会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在换届中,注重把握好选人用人导向,凭德才选人,凭实干实绩用人,防止不正之风。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干部,把换届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成熟一批调整一批,保证了氛围持续、工作持续、发展持续。
  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为先、重在立本,制度为本、重在立行,监督为重、贵在经常,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述职述廉、责任制考评,促使一级抓好一级。新一届市委委员以身作则,带头作出廉政承诺。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严禁公款旅游、参与投资、赌博等行为。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加大监管力度,注重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民主理财、村级资产管理使用等制度。深化纠风治乱工作,着重查处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等。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累计办案571件,其中查处党、政、企事业单位“一把手”案件73件,重点查办了市规划局原局长赵某、市教育局原副局长陈某和南平职业中专学校原校长姚某
  等一批处级干部案件,起到了警示震慑作用。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南平年鉴 2007》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