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5214
颗粒名称: 建瓯市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375-3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2年,建瓯市按照“激活经济细胞,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业环境,构筑起飞平台”的发展思路和“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强市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创业竞赛活动,继续实施“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培育三产”的发展战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确定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 建瓯市 概况 2002年

内容

2002年,建瓯市按照“激活经济细胞,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业环境,构筑起飞平台”的发展思路和“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强市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创业竞赛活动,继续实施“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培育三产”的发展战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建瓯市围绕全年发展目标,开展了九个系列的创业竞赛,形成了竞相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强劲势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7.28亿元,增长9.4%。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亿元,增长4.9%。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效益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16.8%;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6.5%,高于上年25.9个百分点,发电量、用电量指标分别增长3.2%和14.1%。第三产业有新的发展,实现增加值16.40亿元,增长8.5%。项目开发有效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7亿元,增长17.2%。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9亿元,增长11.4%。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财政总收入16463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06.5%,增长9.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792万元,增长11.2%。金融运行基本平衡,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95亿元,增长14.6%,各项贷款余12.39亿元,增长8.6%。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23:46调整为30.3:24.6:45.1,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力调减早稻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瓜菜、烤烟、莲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产量全面增长,价格总体看好,农民普遍增收,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1:0.6调整为1:0.7,为历年来调整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一年。全市粮经轮作面积16.2万亩,比任务多6.2万亩。山地经济重点抓好改低创高,笋竹、水果、锥栗、茶叶等主导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发展势头良好。以乳牛为主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新创办奶牛场6个,全市现有奶牛场14个,奶牛存栏和牛奶总产量成倍增长,羊、兔、生猪、家禽饲养不同程度发展;特种养殖项目得到突破,新上1000万元以上水产项目2个,优良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上升。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引进创办龙头企业15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36家。工业经济结构明显改善,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1家,新上规模工业企业项目33家,现有规模工业企业74家,规模工业产值8.93亿元,增长36.6%,实现利税7924万元,增长6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工业企业49家,占66.2%,完成产值5.83亿元,占65.3%;上交税收2346.8万元,占规模工业上交税收的60.9%。积极扶持汽车、摩托车贸易发展,全市汽车、摩托车销售额1.5亿,仅汽车贸易就上交税收733万元,增长94.8%,推进了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75家,外商投资企业18家,分别增长50%和20%,民营经济上交税收8028万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8.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财政基础进一步夯实】 继续对财政收入结构实行理性调整,使税性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财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财政总收入中,税性收入比重达到88.6%,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地方级收入中,税性收入比重达到82.7%,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财政部门收入5060万元,增长3.6%,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32.5%降至30.7%;国税部门收入6432万元,增长10.6%,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38.8%上升至39.1%;地税部门收入4971万元,增长15.4%,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由上年的28.7%上升至30.2%。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根据政策变化和市财力情况相应调整财政收支基数,减少乡镇预算调入资金1351万元,减轻了乡镇负担,增强了基层财政活力。大力推进增收节支,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节约采购资金96.9万元。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增收节支,使年初预算赤字6771万元,压缩到年终的2934万元,减少赤字3837万元,进一步夯实了财政基础。全年积极向上争取工资性转移支付补助2618万元,比上年增加1023万元,各种专项资金补助3062万元,有效地保障重点支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项改革加快推进】 认真实施“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新机制,增强了农村基层活力,探索出一条加快农村发展的新路子。按照上级部署进行了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部门精简近10%,行政编制精简20%,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乡镇机构改革向前推进,逐步实行政事分开、规范管理,乡镇事业机构减少67%;编制精简30%。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完成企业改制30家,安置职工5151人,至2002年底全市累计完成115家企业改制,安置职工15404人,其中解除劳动关系职工11995人。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打造农村诚信社,发展信用户9850户,信用村26个,信用镇1个。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创办竣德中学;调整中等教育布局,组建第七中学。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重点建设和城乡建设力度加大】 项目开发呈现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重点建设项目28项,完成投资2.87亿元,占年计划的102%。列入南平市级以上考核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吉丰黄战备公路建设等10个项目已竣工或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完成投资1.8亿元,占年计划的110%。市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规划纲要评审,进入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设计方案、川石新区规划编制和小桥、东峰两镇调整规划前期工作。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通济门片区改造、闽北农副产品市场二期工程、中山西路3区7层安置楼、南门商贸中心、徐墩镇莆新新村住宅楼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广电大厦、中山西路21#楼主体竣工,较场巷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已完成房屋拆迁工作,新区20米商业干道路基建建设完成。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降低“经济门槛”和“行政门槛”,出台优惠政策,成立经济(投资)服务中心,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创新招商机制,广泛开展招商活动,推进了招商引资和山海协作上新台阶。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8项,合同外资2634万美元,实际到资2350万美元,分别增长0.6%和2.2%;实施山海协作项目27项,引进市外资金1.08亿元,增长1.98倍。水电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引进市外资金投资建设的北津电站、红湖电站和溪屯溪二期工程,总投资达6.3亿元,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其中际头电站已开工建设。努力扩大出口贸易,帮助芝星活性炭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取得出口经营权,外贸出口企业达到72家;抓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完成外贸出口610万美元,增长55.2%。对外劳务合作稳步发展,外派劳务178人,增长17.1%。外经贸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实际到资和外贸出口占GDP的比重为6.81%。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加大科技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制度,整合乡镇“农六站”,组建乡镇科特派工作站,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安排科研项目18项,完成科技成果推广30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0项,开发新产品30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家;1个重点科技示范乡镇、18个重点科技示范村、121个重点科技示范户通过验收。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10个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项目如期完成;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研教改成效显著,高考七项考核指标及上本科一、本科二、大专线和万人上本科线的人数比率首次获得南平市第一名。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得到巩固,社区卫生服务有了新的发展,全市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水平,结核病防治工作成绩显著,被省列为“世行贷款与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试点县(市);母婴保健和生殖健康工作深入开展,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区灭鼠灭蟑工作通过省级复查。广播电视网络继续改善。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继续保持全省一类先进水平,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市荣誉称号,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通过中期评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政府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国土资源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完善,土地管理“五统一”局面形成,国土资源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巩固环保“一控双达标”成果,提高“一控双达标”水平,市长环保责任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得到较好落实。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6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3644元,增长8%。年末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3亿元,增长16.5%。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加强,“造福工程”和“五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达100%,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市“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一批市政设施相继竣工,市容市貌得到改观。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验收。认真贯彻《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和《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城市社会建设工作顺利展开,社区居委会整合到位,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坚持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认真开展“四五”普法,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方案和政协提案。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新进展,“餐桌污染”治理继续深化。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
  【竹业开发成效显著】 2002年,建瓯市加大竹林培育力度,林分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共留养新壮竹3360万株,占任务的153%;建立竹林丰产示范片302片,面积2.76万亩;在“南武路”建瓯段沿河两岸新造3198亩,改造700亩中小径竹;全年鲜笋产量27.6万吨,比增16%;竹材产量1062万根,比增26%。笋竹加工蓬勃发展,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新办年产值上千万的笋竹加工企业5家,扩建4家;全市笋罐头生产2.6万吨,比增33.3%;竹胶板产量1.2万立方米,比增44.6%;竹地板产量比增72.2%。全市从事笋竹产品流通达3000多人,全年销售竹材668万根,比增90.3%,销售水煮笋罐头2.24万吨,占生产总量86.15%,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等产品产销率100%。竹业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实行简政放权、总量控制、简化手续、凭证采伐、源头征税,全面放开竹材经营,产销直接见面并在各乡镇增设省内竹材运输证办证点,方便竹产品的流通。
  【林业创业竞赛成效大】 至2002年底,建瓯市林业产业总体产出完成16.62亿元,比增10.29%;春季造林更新4.32万亩,占任务的135%;幼林抚育11.36万亩,占计划的126.22%;留养新壮竹3360万株,占任务的153%。锥栗栽培面积达41.26万亩,年产量72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人工种植银杏20.7万株,收鲜果4万多公斤,创产值50多万元;林产工业总产值9.33亿元,比增12.95%;商品木材生产40.24万立方米,比增14.58%,木材销售41.27万立方米,比增27.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工业税金1080万元;新办年产值上千万元的笋竹加工企业5家,扩建4家;笋罐头生产2.6万吨,比增33.3%,竹胶板产量1.2万立方米,比增44.6%;林业企业改革继续深入,有1645名职工用置换身份的资产额入股,组建林业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卓有成效】 至2002年底,建瓯市已培育信用户6916户,建成信用镇1家、信用村26家。农村信用社清收旧欠296笔,金额94.58万元;累放小额信用贷款1596万元,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1381万元,比年初增加1283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246万元,比年初增加117万元,增幅达91%;受益农户达7976户。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75元,增幅达6.8%。同时,农村信用社业务总收入比增152万元,实现自行社脱钩以来的首次盈余。
  【水电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2002年由浙江瓯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54亿元,建设北津电站;由泉州益成水电开发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红湖电站;建瓯市与南平亿力公司投资1.7亿元,建设溪屯溪梯级电站。3个水电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达3.5亿千瓦时,年产值超亿元,上交税收2200万元。另有南雅电站、坤口电站、磨下电站等3个电站,投资7.6亿元,装机9.1万千瓦,已与外商签订投资意向。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南平年鉴2003》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建瓯市
相关地名